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苯磺隆和2,4-D胁迫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盆栽试验研究了除草剂苯磺隆、2,4-D对石灰性褐土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下,土壤微生物对两种除草剂的感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苯磺隆高浓度处理在最初3d极显著地抑制细菌生长,之后对土壤细菌具有刺激作用,特别是培养结束时激活率还高达917.6%,低浓度处理呈极显著的刺激作用;苯磺隆对土壤放线菌具有显著的刺激作用,对土壤真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最高抑制率达100%,到培养结束时(60d)真菌数量还未恢复到对照水平。2,4-D处理对土壤放线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激活的波动性,对土壤细菌、真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苯磺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盆栽小麦试验,研究了苯磺隆污染对土壤尿酶、碱性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苯磺隆处理前期(14d前)对土壤脲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除第1天0.1、0.5mg/kg处理),且抑制作用随着苯磺隆浓度的增大而增强,第7天脲酶活性最小,最大抑制率为74.8%;处理后期(14d后)对脲酶活性具有一定的激活作用,最高激活率达183.0%。而低浓度苯磺隆对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蛋白酶具有一定的激活效应,高浓度苯磺隆对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蛋白酶具有抑制-激活效应,对碱性磷酸酶的抑制作用表现在处理的最初7d,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表现在处理前期(14d前)。结果表明苯磺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仅与苯磺隆处理的浓度和培养时间有关,同时还与土壤酶的种类有关,土壤尿酶活性对表征苯磺隆污染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聚天冬氨酸尿素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是植物营养与土壤肥力的主要参数之一。采用对聚天冬氨酸、普通尿素及聚天冬氨酸尿素肥料培养实验、小麦盆栽方法,研究了普通尿素及聚天冬氨酸尿素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培养试验结果表明:聚天冬氨酸在培养早期能促进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增加,聚天冬氨酸尿素处理比普通尿素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作用更有效,前45 d,普通尿素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降幅达21.87 mg.kg-1,而聚天冬氨酸尿素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仅降低4.8 mg.kg-1;盆栽条件下,三叶期聚天冬氨酸尿素处理比普通尿素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差值最高达12.57 mg.kg-1,成熟期差值为2.85 mg.kg-1,抽穗期、成熟期的聚天冬氨酸尿素处理比普通尿素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别低16.12和14.81 mg.kg-1。说明聚天冬氨酸尿素的碱解氮易被聚天冬氨酸吸附,养分持效时间更长,比尿素具有一定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4.
冬季作物对水稻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取我国南方4种冬季作物黑麦草、紫云英、油菜、马铃薯,以冬闲田作对照,对水稻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的短期内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稻田翻耕前,冬季作物处理土壤SMBC和SMBN与冬闲田存在显著差异(P0.05),黑麦草处理SMBC为398.5 mg/kg,显著高于其他作物;紫云英处理SMBN最高,为97.8 mg/kg。在早稻整个生育期,黑麦草处理SMBC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晚稻生长过程中各处理无显著差异。冬季作物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商(MQ)的影响,随着水稻生长发育进程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黑麦草处理在早稻整个生育期高于冬闲田。  相似文献   

5.
针对南方丘陵区季节性干旱这一区域问题,以节水稻作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常规稻作模式为对照,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稻基农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该区常规稻作模式相比,节水稻作模式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差异显著;节水稻作模式有利于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增殖,但抑制了真菌的增殖;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的显著增加,以水旱轮作双季稻模式最佳,说明采用节水稻作模式可有效提升土壤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因此,在南方丘陵季节性干旱区,采用节水稻作模式,可促进稻田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氯仿熏蒸提取法分析,研究了辽宁省旱地、稻田、湿地、草地、森林、果园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共计35个样地表层土壤(0~10 cm、10~20 cm、20~30 cm)对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壤微生物量碳依次为森林〉湿地〉稻田〉旱地〉果园〉草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则为森林〉旱地〉稻田〉果园〉湿地〉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表现为森林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湿地、稻田、旱地、果园高于草地。除旱地和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随土层加深含量递减;而土壤微生物量氮在6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均表现为随土层加深含量递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之间显著相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是可以表征土壤肥力的敏感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设施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对菌渣还田的响应,为实现设施瓜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草菇菌渣为材料,在山东省莘县进行了田间试验,以常规鸡粪还田为对照(CON),设置5个菌渣(FR)还田量,研究菌渣还田对设施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微生量碳(MBC)、氮(MBN)的影响。[结果] 5个菌渣还田处理的菌渣使用量分别为15,30,45,60和75 t/hm~2)相比CON增加了SOC和TN。SOC分别增加了12.0%,11.2%,21.6%,33.1%和31.7%,TN分别增加了3.1%,6.3%,19.9%,29.4%和26.4%。除FR_1以外,其他4个菌渣还田处理相比增加了MBC和MBN,MBC分别增加了16.1%,19.9%,36.8%和50.7%,MBN分别增加了3.3%,37.7%,40.4%和60.9%。相比CON,高量菌渣还田处理增加了MBC/SOC和MBN/TN。相关分析表明,MBC,MBN与SOC和TN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菌渣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和土壤微生物碳、氮。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随着菌渣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菌渣还田是提高设施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不同氮肥施用量对玉米田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设置5、10、25 g/m~2共3个施肥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在玉米不同生长时期分两层采集0~20 cm的耕层土样,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各施肥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其中施氮肥量为10 g/m~2的处理效果最为显著;在玉米生长发育的各时期,不同处理的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总体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土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微生物量碳含量与氮肥用量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各种土壤酶活性相互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苯磺隆除草剂对农田土壤动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苯磺隆除草剂的模拟实验,研究了除草剂对土壤动物的影响。本实验共获得土壤动物1031个,隶属3门、5纲、9目。其中弹尾目和甲螨亚目为优势类群,其余为常见类群。本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苯磺隆除草剂处理浓度的提高,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呈递减趋势。弹尾目和甲螨亚目可作为农药污染的重要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10.
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1999年开始保护性耕作,2004年采样测定),研究了豫西旱区坡耕地不同保护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耕层有机碳、全氮较传统耕作均有增加,其中深松覆盖耕作下有机碳含量最高,为6.79 g/kg,比传统耕作增加了13.82%;免耕土壤全氮含量最高为0.797 g/kg,比传统耕作增加了10.42%;土壤有机碳、全氮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降低;长期保护性耕作(免耕、深松)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0~20 cm免耕和深松的土壤SMB-C、SMB-N含量分别较传统耕作增加79.3%,19.9%和17.92%,8.13%.长期耕作导致坡耕地土壤微生物碳、氮具有不同程度的坡下富集现象.土壤SMB-C与全氮、SMB-N呈显著正相关.由于微生物量C、N可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因此可以认为,长期保护性耕作(免耕和深松)可以提高豫西旱区坡耕地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1.
蒙古高原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特征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李香真  曲秋皓 《土壤学报》2002,39(1):97-104
沿着水分梯度采集了蒙古高原不同草原类型表层土壤样品 1 44个 ,分析了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及其与年平均温度和降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蒙古高原草原土壤微生物量C、N与土壤有机C、全N、降雨量、温度均表现出了很好的相关性。微生物量C变化在5 1 7~ 797mgkg- 1之间 ,微生物量N变化在 1 1 0~ 1 1 8 6mgkg- 1之间。微生物量C∶N比变化在 5~ 9之间。土壤微生物量碳 (Cmic)占土壤有机碳 (Corg)的比例 (Cmic Corg)变化在 1 1 5 %~ 4 1 %之间 ,Cmic Corg与土壤有机C、全N、降雨量均成显著的负相关。土壤呼吸表现为草甸草原土壤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土壤呼吸与降雨量显著正相关 ,与温度显著负相关。呼吸熵 (QCO2 )与降雨量成二次抛物线关系。放牧对微生物量的影响与不同草原类型和放牧率有关。  相似文献   

12.
随着手性合成技术的发展,具有光学活性的农药品种将在市场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目前生产和使用的大部分手性化学物质仍为外消旋体(Racemate,对映异构体1:1混合物),研究手性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生态效应及潜在毒性时,一直以来都把外消旋体污染物视为单一化合物,几乎所有的环境法规也是如此。然而手性物质进人生态环境被生物摄取后,其各个对映体在体内的活性、代谢等一系列涉及生命活动的过程往往存在对映体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施用后,土壤微生物量C、N、P开始增加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微生物量C又有所降低,但生物量N和P则基本保持稳定。硫铵施入土壤后,微生物对肥料15N的生物固持10天后达到最高峰,以后被固持在体内的15N有一部分被逐渐释放出来,但一个月后仍有17%左右的15N被固持在微生物体内。硫铵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时,微生物对硫铵15N固持比例有所增加。有机肥中的15N被微生物固持的比例也较大,在肥料施入20天左右达到最大值,一个月后仍有19-25%存在于微生物体内。硫铵施用一个月后15N损失高达18%,有机肥中的N也有少量被损失。  相似文献   

14.
A three-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green manure application on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nitrogen and soil enzyme activ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on low-carbon agriculture, environment-friendly agriculture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bacco production. Six treatments were set and were: check (CK) (contrast, no application of green manure), T1 (application of ryegrass only 1 year), T2 (application of ryegrass 2 years), T3 (application of oats 2 years), T4 (application of ryegrass 3 years), and T5 (application of oats 3 years), which was based on continuous planting oats and ryegrass (Lolium multiflorum L.) in our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nitrogen, and the activity of soil urease, acid phosphatase (ACP), sucrase, and catalase increased with each year an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green manur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green manure the content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nitrogen increased 1.94%–93.07% and 2.30%–145.07%, respectively, and the activity of soil urease, ACP, sucrase, and catalase increased 1.45%–56.52%, 2.34%–33.17%, 0.96%–172.66%, and 3.33%–85.71%, respectively.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soil enzymes activity had certain relevance that showed the dynamic process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enzyme activity were coordinate with the decomposition process of green manure and the absorption of mine nutritional to tobacco plant.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green manure could increase soil biological fertility level.  相似文献   

15.
长期免耕与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总被引:264,自引:7,他引:264  
通过设置在江苏省句容农科所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长期免耕及施用有机肥料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 :经过 1 6年 32茬稻—麦水旱轮作后 ,表土层 ( 0~ 5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比亚表层 ( 5~ 1 0cm)分别高 2 7.5 %、43.6%和1 1 %。与常规耕翻相比长期免耕处理表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增加了2 5 .4%和 45 .4% ,而微生物生物量磷无明显变化规律 ;亚表层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免耕与耕翻两种耕作方式间的差异不显著。尽管各施肥处理施用的氮、磷、钾数量完全相等 ,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含量却因肥料种类的不同而异。综合 0~ 5和 5~ 1 0cm土层 ,微生物生物量碳、磷为 :猪粪 化肥 >秸秆 化肥 >绿肥 化肥 >化肥 >不施肥 ,微生物生物量氮则为 :猪粪 化肥 >绿肥 化肥 >秸秆 化肥 >化肥 >不施肥。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和土壤碱解氮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表明其与土壤肥力关系密切 ,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性状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蚯蚓活动对稻麦轮作系统中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建立6 a的稻麦轮作田间小区试验中,研究了2001年稻季至2004年麦季(共6季)蚯蚓活动对土壤微生物量碳(MBC)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秸秆施用方式(混施或表施)×蚯蚓(接种或剔除)以及对照共5个处理,各3个重复。实验结果表明:在该生态系统中,无论采用何种秸秆施用方式,蚯蚓活动均能显著提高土壤MBC(p<0.05)。秸秆的施用会减弱同年内土壤MBC在麦季成熟期高于稻季的趋势,而蚯蚓的作用使该差异变得更显著(p<0.05)。在0~5 cm土层中,蚯蚓对MBC的积极作用在秸秆混施时比表施更明显,在5~10 cm土层中则相反,而在10~20 cm土层中的作用效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红壤微生物生物量C周转及其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采用14 C底物标记技术测定了三种不同质地 (红砂土菜地、黄筋泥桔园和茶籽园 )的红壤微生物生物量C的周转期。结果表明 ,在 2 5℃、5 0 %田间持水量培养条件下 ,三种红壤微生物生物量C的周转期分别为 80天、1 39天和 1 70天。周转期与粘粒含量关系较为密切 ,砂质土壤的周转期较粘粒土壤短 ,提示砂质土壤有机质易被微生物降解 ,有利于养分的迅速释放 ,而粘粒土壤则更有利于养分的持留。周转期与利用方式、pH以及有机质含量无明显相关。红壤微生物生物量C周转期总体上较报道的其他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周转期短 ,表明热带—亚热带地区酸性红壤有机质和养分周转相对较快 ,这有可能是造成红壤养分贫瘠的一个原因。根据周转期估算 ,通过微生物年周转的C量 (即年流通量 )为微生物生物量C的 2倍以上  相似文献   

18.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表观周转时间测定方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金水  肖和艾 《土壤学报》2004,41(3):401-407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周转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循环起着决定作用。本研究建立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周转时间的测定方法。培养条件下 (2 5℃、10 0 %湿度 ) ,加入14 C标记葡萄糖标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在 10 0d培养期内 ,每隔 2 0d测定一次14 C标记微生物生物量碳 (14 C BC) ,采用一级热力学方程拟合测定期内 (2 0~ 10 0d) 14 C BC 的周转速率常数 (k) ,由此计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表观周转时间。测定的 5个土壤在培养条件下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周转时间为 93~ 4 0 0d ,根据培养温度和实际田间年平均温度推算得到田间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周转时间为 1 0~ 4 1a。其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壤质地 ,土壤利用方式的影响较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周转时间能较好地反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周转状况及其与土壤有机质的周转和积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responses of microbial activity and nitrogen (N) transformations along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The gradient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ree areas were sampled: upper part (UP): coniferous forest, corn field, and abandoned corn field; middle part (MP): tropical cloud forest, grassland, and corn field (COL); and lower part (LP): tropical deciduous forest and sugarcan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C) and basal respir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MP and UP than in LP, whereas the microbial quotient (Cmic/Corg) was higher in LP and MP than in UP. The metabolic quotient (qCO2) was similar among gradient parts evaluated. Net N mineralization, ammonification, and nitrification rates were higher in UP than MP and LP. We found that in UP, the forest conversion to cropland resulted in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icrobial activity and N transformation rates between land uses. In MP, microbial biomass C, ammonification, and net N mineralization rat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conversion to cropland, but Cmic/Corg and nitrification were higher in COL. Basal respiration and qCO2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COL when compared with other land uses. In LP, lower microbial biomass C, Cmic/Corg, and nitrification rates but higher ammonification and net N mineralization rates were observed in tropical deciduous forest than in sugarcan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asal respiration and qCO2 were found between uses of LP. Clearly, then, soil organic C is not equally accessible to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along the gradient studied.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0.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作为红壤质量生物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74,自引:5,他引:74  
本文测定了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内林地,不同施肥制度的红壤旱地和受有机农药污染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探讨了土壤微物量作为红壤生态系统土壤质早让放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