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实验通过将5μL MWCNTs-COOH修饰液、Nafion修饰液及其二者的混合修饰液于干净的玻碳电极表面,在红外灯下烤干制得MWCNTs-COOH/GCE修饰电极、Nafion/GCE修饰电极及Nafion/MWCNTs-COOH/GCE修饰电极,采用三电极系统(玻碳电极或修饰电极为工作电极、Ag/Ag Cl为参比电极、铂丝为辅助电极)和快速循环伏安法测定富集在0.2mol/L Li Cl中的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MG)浓度,建立快速灵敏检测养殖水中MG含量的方法。MG在Nafion/MWCNTs/GC的循环伏安图表明,在0.57V电位处有良好的氧化峰,未出现还原峰,说明其电化学反应是不可逆氧化还原过程。MG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3×10~(-7)~9×10~(-6)mol/L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Ip(μA)=0.207CMG(μmol/L)+3.158,R~2=0.985)的优化条件是:修饰材料Nafion与MWC-NTs-COOH之比为1∶1、修饰液用量为5μL、电解质为0.2mol/L Li Cl溶液、表面活性剂CPB的浓度为7×10~(-5)mol/L、MG富集10 min,在此条件下,检测限为6×10~(-8 )mol/L(S/N=3),加标回收率在95.9%~98.7%。使用该方法测定养殖水中MG含量,具有速度快、灵敏度高、稳定性和重复性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表面活性效应对强力霉素(DOC)伏安行为的影响及表面活性剂存在下该分子的伏安检测方法。以B-R缓冲溶液(pH=2.0)为支持电解质,2.0×10?4 mol/L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存在将明显有助于DOC的富集。在该实验条件下,DOC在导电碳黑糊电极上发生1质子、2电子转移的不可逆氧化,过程受扩散控制。对表面活性剂种类及其浓度、缓冲液种类及pH值、富集电位及时间等影响伏安分析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优化条件下,DOC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1.0×10?7?2.3×10?5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4.5×10?8 mol/L(S/N=3)。将该电化学方法应用于淡水渔业水样中痕量DOC的检测,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7.44%? 105.28%)。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干燥剂、分散吸附剂的种类及质量进行对比及优化,对鲮体内孔雀石绿(MG)及其代谢物的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Qu ECh ERS-HPLC-MS/MS)联用方法进行了优化。方法以乙腈为萃取溶剂,无水硫酸镁为干燥剂,乙二胺-N-丙基硅烷(PSA)与石墨化炭黑(GCB)为分散吸附剂,电喷雾正离子模式(ESI+),多反应监测模式,内标法定量。结果显示,无水硫酸镁对样品中水分干燥效果良好,50 mg PSA+10 mg GCB可达到净化效果。在优化条件下,MG和无色孔雀石绿(LMG)在1~50 ng/m 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9 21和0.999 37;方法检测限(LOD,S/N=3)为0.5μg/kg。采用该方法对鲮空白样品进行检测及加标回收率的测定,在2.0、10、25μg/kg 3个浓度水平下,MG的加标回收率为82.5%~92.6%,LMG的加标回收率为84.6%~95.1%。将该方法用于鲮体内MG及LMG残留消除规律研究,得到MG和LMG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13.6、178.3 h,表明MG在鲮体内消除相对较快,但是其主要代谢产物LMG消除缓慢,直到40 d后低于检测限。本研究可为鲮等水产品中MG和LMG的检测提供支持技术,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以导电碳黑糊电极为工作电极,研究了结晶紫(CT)和盐酸环丙沙星(CPFX)的伏安行为,结果表明,B-R缓冲溶液(p H 4.5)中,二者具有互不干扰的灵敏电极响应。实验对缓冲液种类、p H、富集电位和富集时间等影响检测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与优化,进而建立了二者的伏安检测方法。采用半微分脉冲模式,CPFX共存情况下,CT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2.5×10-8~1.325×10-6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CT共存情况下,CPFX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5.0×10-8~4.85×10-6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S/N=3)分别为10.5和21.2 nmol/L。将所建立的电化学方法应用于测定淡水渔业水样中CT和CPFX的残留量,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CT和CPFX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8%和101.1%。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响应快和成本低等显著优点,因而具有潜在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准确评估渔业生态环境中的孔雀石绿(MG)及其代谢产物隐性孔雀石绿(LMG)的残留状况,建立了3种渔业环境基质(水体、底泥和底泥-水体混合物)中MG和LMG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通过考察不同前处理方法对不同基质中MG和LMG回收率的影响,优化仪器性能,确定了色谱和质谱分析条件。具体方法是:水体过滤后采用PRS固相萃取柱进行净化、富集;底泥采用乙腈-二氯甲烷(1∶1,v/v)提取,再旋蒸、富集;底泥-水体混合物用二氯甲烷提取后,采用PRS固相萃取柱净化、富集。采用Thermo C18色谱柱对待测物进行分离,以乙腈-0. 2%乙酸铵(1∶1,v/v)为流动相洗脱,电喷雾-多反应正离子监测模式监测,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3种不同基质中的MG和LMG在1~8 ng/m L范围内线性显著,其相关系数r~2值大于0. 999;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0. 0%~104. 2%、79. 9%~90. 3%和74. 1%~86. 3%,相对标准偏差为3. 3%~5. 8%、4. 9%~8. 6%和3. 2%~8. 3%; MG的检出限(LOD,S/N=3)分别为0. 24 ng/L、0. 02μg/kg和0. 06μg/kg,定量限(LOQ,S/N=10)分别为0. 79 ng/L、0. 07μg/kg和0. 21μg/kg; LMG的检出限(LOD,S/N=3)分别为1. 14 ng/L、0. 17μg/kg和0. 12μg/kg,定量限(LOQ,S/N=10)分别为4. 72 ng/L、0. 56μg/kg和0. 39μg/kg。该法可应用于渔业环境中MG及LMG的定性定量检测,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在模拟运输条件下,分析孔雀石绿(MG)及其代谢产物隐色孔雀石绿(LMG)在鳜体内的代谢规律。将体重为(20±5)g的健康鳜放入100μg/L MG药液中,分别药浴5 min、1 d和2 d后,于药浴后取样检测,发现鳜体内MG和LMG残留量随药浴时间增加而增加,药浴2 d的鳜在药浴后90 d仍有MG和LMG残留。采用100、200和400μg/L MG药浴2 d后,鳜体内LMG药峰浓度C_(max)分别为658.37、1 128.80和1 461.25μg/kg,鳜体内LMG的富集量随药浴浓度的增加而增加;400μg/L MG溶液药浴下鳜体内MG和LMG消除半衰期T_(1/2)分别为64.39和42.69 d,表观分布容积V_d为21.55和0.98 L/kg,清除率CL分别为0.232和0.016 L/d,体内平均驻留时间MRT分别为81.05和49.43 d。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运输条件下鳜体内MG和LMG消解较慢,易造成鳜中MG和LMG超标,建议加强鳜运输环节中MG的监管,确保鳜等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测定水产品中庆大霉素(GM)残留的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dcELISA),为进一步开发商业化的ELISA试剂盒提供技术支持。通过碳二亚胺法和戊二醛法分别制备了免疫原GM-KLH和包被原GM-OVA,经动物免疫后获取的多克隆抗体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偶联制备酶标抗体GM-PAb-HRP。优化确立了dcELISA最佳检测条件:包被原质量浓度0.2μg/m L,GM-PAb-HRP稀释度1/3 200,抗体反应时间40 min,缓冲液为PBS(pH 8.0,10 mmol/L)。该方法的半抑制浓度(IC_(50))为0.99μg/L,定量检测线性范围为0.27~3.64μg/L。水产样品加标回收率为77.7%~104.5%,RSD为6.7%~13.2%,最低检测限为2.0μg/kg。该方法可用于水产品中庆大霉素残留的快速测定,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提供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以石墨烯基电极为工作电极,研究了呋喃西林(NF)和氨基脲(SEM)的伏安检测方法。循环伏安(CV)扫速0.10 V/s时,在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pH 6.0)中NF发生不可逆氧化还原,过程受吸附控制。缓冲溶液种类、pH值、富集时间等优化情况下,NF的还原峰电流(ipc)与其浓度在20.0-80.0 n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2.0 nmol/L(S/N=3)。CV扫速为0.10 V/s时,在pH4.1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中SEM也发生吸附控制的不可逆氧化还原。优化条件下,SEM的氧化峰电流(ipa)与其浓度在1.3-39.9μ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2μmol/L。优化条件下,NF和SEM可以顺序测定,检测限分别为71.0 nmol/L和0.3μmol/L,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7%和90%。应用于测定淡水渔业水样中二者残留量,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以全池泼洒的投药方式,孔雀石绿(MG)(池塘中MG的理论浓度为1 mg/L)及其主要代谢物隐性孔雀石绿(LMG)在斑点叉尾(Ietalurus punetaus)肌肉和皮肤以及养殖水体和底泥中的残留消除规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分析MG及其代谢物LMG在斑点叉尾体内及环境中的浓度水平。结果显示:肌肉、皮肤中MG于用药后第1天最高浓度分别为:(42.77±5.26)μg/kg和(6.36±0.11)μg/kg,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57.76 d、31.51 d;皮肤和肌肉中LMG分别在用药后第3天和第1天达到最高(502.27±20.43)μg/kg和(125.26±12.76)μg/kg,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33.01 d、38.51 d。这表明MG在斑点叉尾体内会迅速转化为LMG,且LMG残留在皮肤中的浓度大于肌肉中的浓度。养殖环境底泥中同时存在MG和LMG,以LMG为主,并且LMG呈现蓄积的趋势,在第360天出现最高浓度(5.92±1.23)μg/kg;水体中MG最高浓度出现在第1天,为(46.44±7.39)μg/L,随后急剧降至1μg/L左右,水体中几乎不存在LMG。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QuECHERS结合UPLC-MS/MS快速测定鳜体内孔雀石绿(MG)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方法,该方法在0.1~100.0 n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大于0.999 8, MG和隐色孔雀石绿(LMG)在鳜肌肉中的检出限(Limit of detection, LOD)和定量限(Limit of quantitation, LOQ)分别为0.10和0.30μg/kg。在添加水平分别为0.30、1.50和5.00μg/kg条件下,鳜肌肉中MG和LMG平均回收率范围分别为(96.40±5.34)%~(104.00±1.75)%和(92.40±2.54)%~(107.00±8.42)%,精密度范围分别为1.68%~5.54%和2.75%~7.87%,回收率和精密度均符合残留检测要求。采用本研究建立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了阳性养殖环境中鳜体内MG和LMG残留消除规律,结果表明,阳性养殖环境中[沉积物中MG和LMG残留量为(233.48±17.07)μg/kg和(73.38±5.98)μg/kg],鳜体内MG残留以LMG为主,其残留含量均在10.0μg/kg以下,LMG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消除较慢,10 d时达到最高含量(9.94μg/kg),随后呈波动式下降,直至240 d时未检出。推断若阳性养殖环境中残留MG或LMG则会造成鳜体内LMG长时间残留,易对鳜食用安全性造成隐患。为了保障鳜的食用安全性,建议对鳜养殖环境中MG和LMG残留量进行测定,确保养殖环境中无MG和LMG残留,并适当延长养殖周期。  相似文献   

11.
以导电炭黑糊电极(CCBPE)为工作电极,建立了海水中重金属铅的阳极溶出伏安检测新方法.实验研究了支持电解质种类、pH、富集电位、富集时间、干扰物质等相关影响参数.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铅的检测限为0.1 μg/L.据之建立了海水中重金属铅的快速检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青岛近海渔业海水样品中铅含量的检测.检测结果与原子吸收光谱法所测结果一致,表明这种操作简单、快速、免汞、低费用的检测模式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孔雀石绿及其有毒代谢产物无色孔雀石绿在鱼体中的蓄积与消除规律,达到对孔雀石绿的禁用监控,本试验对初始体重为12.42±2.18 g的欧洲鳗鲡进行0.1 mg/L药浴24 h,再转移到清水中养殖120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液、肝脏、肾脏和肌肉组织中孔雀石绿(MG)及其代谢物无色孔雀石绿(LMG)的残留。结果表明:在药浴开始阶段,肝脏、肾脏和肌肉中的MG含量迅速上升,肝脏、肾脏和血液于浸浴6 h时即达到最高平均值,分别为859.8±127.0μg/kg、589.2±40.0μg/kg和88.6±51.3μg/kg,肌肉于浸浴12h时达最高值(720.5±192.6μg/kg),随后含量下降。鳗鲡各组织中LMG高峰出现时间都晚于MG,血液、肝脏和肾脏中的LMG都是在浸浴12 h时,达到最高平均值,分别为1 135.0±376.4μg/kg、1 730.9±538.5μg/kg和238.9±105.5μg/kg;肌肉组织LMG的高峰出现时间更晚,是清水养殖3 d(72 h)时,为960.1±251.0μg/kg。血液中的MG消除最快,于清水养殖的第2天(48 h)检测不到残留。肾脏于养殖10 d(240 h)、肝脏于养殖45 d(1 080 h)时检测不到残留MG,而肌肉中的MG在养殖90 d时才检测不到。LMG在鳗鲡血液和肌肉组织中消除时间与MG相比显著延长,血液中的LMG消除时间是养殖90 d(2 160 h),而肌肉中于养殖120 d时,仍能检测到一定含量的LMG。除了肾组织在整个试验阶段和肌肉组织在浸浴过程中,所含平均MG比LMG高以外,其余情况下都是LMG平均含量明显高于MG平均值。本试验表明,可以通过对鳗鲡肌肉中的无色孔雀石绿残留的检测达到对孔雀石绿禁用的监控。  相似文献   

13.
朱万燕  刘玉芳  刘冰  杨娟  张丽  吴淑秀 《水产科学》2011,30(12):781-784
建立了水产品中孔雀石绿、结晶紫及代谢物无色孔雀石绿、无色结晶紫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以氘代孔雀石绿、氘代结晶紫、氘代无色孔雀石绿、氘代无色结晶紫分别为孔雀石绿、结晶紫、无色孔雀石绿、无色结晶紫的同位素内标进行定量,4种化合物的质量浓度为0.5~10.0μg/L时线性关系良好(r2≥0.9992);在0.5、0.75、1.0μg/kg 3个质量浓度水平添加,平均回收率为101.4%~114.6%,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7.0%。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养殖环境下孔雀石绿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 svannamei)体内的残留和消除规律。试验对虾刚0.20mg·L^-1。的孔雀石绿溶液药浴2h后转移至室内或室外水泥池中用盐度为28的海水养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对虾头部和肌肉中的有色孔雀石绿(MG)及其代谢产物无色孔雀石绿(LMG)的残留量。结果表明,药浴2h时对虾体内孔雀石绿的残留量达到峰值,转入清水养殖168h,2种环境养殖对虾体内的孔雀石绿残留量均降低至检测限以下,孔雀石绿在对虾体内的消除速率是室外环境养殖的快于室内环境养殖,对虾头部快于肌肉组织,且MG的消除快于LMG。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荧光检测器同时检测养殖用水中的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和隐色结晶紫的分析方法。孔雀石绿和结晶紫用紫外检测器588 nm波长检测;隐色孔雀石绿和隐色结晶紫用荧光检测器检测,激发波长:265 nm,发射波长:360 nm。孔雀石绿和结晶紫的线性范围5.0~2500μg/L;隐色孔雀石绿和隐色结晶紫的线性范围1.0~1 000μg/L,四种物质的检出限均为0.5μg/L,回收率均在70%以上,RSD15%,此方法也可用于地下饮用水中孔雀石绿、结晶紫、隐色孔雀石绿和隐色结晶紫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溶解无机氮加富对海带养殖水体无机碳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在海带养殖水体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无机氮(NO-3-N和NH+4-N)对海水无机碳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碳体系各组分的变化趋势与无机氮添加浓度和无机氮形态有关。当NO-3-N和NH+4-N浓度范围分别在(4.73~52.78)μmol/L和(2.56~34.66)μmol/L时,DIC、HCO-3和pCO2均随着营养盐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其中以NO-3-3和NH+4-3组变化最为明显,均达到最低值,分别为2 054、2 112μmol/L,1 776、1 869μmol/L,86、114μatm;而当NO-3-N和NH+4-N浓度范围分别为(52.78~427.29)μmol/L、(34.66~268.33)μmol/L时,DIC、HCO-3和pCO2随着营养盐浓度的增加,其下降幅度逐渐减弱,但实验结束时DIC、HCO-3和pCO2仍低于对照组。NO-3-N对海带养殖水体无机碳体系的影响较NH+4-N明显,加NO-3-N组对水体的固碳能力显著高于加NH+4-N组。当NO-3-N和NH+4-N浓度分别为52.78μmol/L、34.66μmol/L时,海带的光合固碳能力达到最大,过高或者过低均会降低海带对水体无机碳的吸收固定。  相似文献   

17.
吡喹酮、甲苯咪唑、溴氰菊酯对花鳗鲡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水式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吡喹酮、甲苯咪唑和溴氰菊酯对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体重为0.87±0.19 g)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8±2℃时,吡喹酮对花鳗鲡的24 h LC50、48 h LC50、72 h LC50、96 h LC50分别为73.85 mg/L、66.71 mg/L、56.57 mg/L、52.72 mg/L,安全浓度为16.34 mg/L;甲苯咪唑对花鳗鲡的24 h LC50、48 h LC50、72 h LC50、96 h LC50分别为142.81mg/L、13.80 mg/L、5.19mg/L、1.74mg/L,安全浓度为0.023 mg/L;溴氰菊酯对花鳗鲡的24 h LC50、48 h LC50、72 h LC50、96 h LC50分别为9.56μg/L、9.34μg/L、7.69μg/L、7.67μg/L,安全浓度为2.68μg/L。吡喹酮、甲苯咪唑、溴氰菊酯对花鳗鲡分别属于低毒、中毒、剧毒药物。甲苯咪唑对花鳗鲡的安全浓度0.023 mg/L远低于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的常用浓度1~2 mg/L,因此在花鳗鲡养殖中使用甲苯咪唑制剂需十分谨慎。  相似文献   

18.
通过测定菲、芘、壬基酚对黑褐新糠虾的急性毒性,探讨了这三种难降解有机物对黑褐新糠虾的24h、48 h、72 h和96 h半致死浓度(LC50 ).结果表明菲对黑褐新糠虾24 h、48 h、72 h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30 μg/L、310 μg/L、166 μg/L和126 μg/L;壬基酚对黑褐新糠虾24 ...  相似文献   

19.
在水温(23±1)℃下,研究辛硫磷、敌百虫和甲苯咪唑等3种常用水产杀虫剂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敌百虫对大型溞24h和48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70.13μg/L和22.96μg/L,安全质量浓度为0.74μg/L;辛硫磷对大型溞24h和48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93μg/L和0.24μ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048μg/L;甲苯咪唑对大型溞24h和48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04.31μg/L和27.56μg/L,安全质量浓度为0.58μg/L。3种杀虫剂对大型溞的毒性:辛硫磷敌百虫甲苯咪唑,均属于剧毒,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