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国资源库西瓜种质的初步观察与数量分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3年从美国资源库引进了1373份西瓜种质资源,本试验在新疆栽培条件下,对这些西瓜种质材料的12项农艺性状进行了详细调查、记载,并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聚类分析得到的树状图可将它们分为3个类型并归并为5个类群、8大分枝。类型间、类群间的遗传差异大于类型内、类群内样本间的遗传差异,类间距离在25~45 Euclidean距离之间。体现了西瓜种质资源的丰富的变异类型。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划分西瓜种质资源的类群的依据首先应是根据果实特征,其次是茎叶特征,再次是种子特征。本研究为西瓜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了可参考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新疆野核桃种质资源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应用聚类分析和主座标分析方法对新疆野核桃73个样本的59个性状观测结果进行了计算机分析。结果表明:聚类分析得到的树状图和主座标分析的样本座标排列图直观,明确地给出了新疆野核桃下类型间的距离及遗传差异:它们可分为14个类型并可归并为4个类群、2大分枝。类型间、类群间的遗传差异大于类型内、类群内样本间的遗传差异,体现了新疆野核桃自然演化的阶段性及丰富的变异类型。也进一步证明了对新疆野核桃用经典形态  相似文献   

3.
以来自世界各地的100份西瓜种质为供试材料,对12个果实品质相关性状进行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2个果实性状的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44~2.06;变异系数介于16.37%~71.13%,果实剖面的变异系数最大,为71.13%,果实横径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6.37%。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2个果实性状归纳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可达71.99%。聚类分析将100份西瓜种质材料分为2大类群,类群Ⅰ包括3份野生西瓜,类群Ⅱ包括97份西瓜材料,其中绝大部分为栽培西瓜。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西瓜种质资源果实性状具有较为丰富的多样性表现,这将为西瓜果实遗传改良和优质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皮种质资源果实性状多样性分析及其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深入了解黄皮(Clausena lansium)种质资源果实性状的多样性,根据《黄皮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对农业部广州黄皮种质资源圃中保存的96份黄皮种质果实性状进行观测,并结合Q型聚类、R型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开展数量分类研究。结果表明,22个描述型性状,平均每个性状的变异类型达3.4个,其中种子形状的变异类型最为丰富,为6个。16个数量性状中,穗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58.78%;种子侧径的变异系数最小,为6.34%。Q型聚类分析将96份种质在欧氏距离19.84处分为4个类群,类群内的种质资源以果穗性状、果实大小和果实风味聚类;R型聚类分析将38个果实性状在相关系数1.45时分为4组,多数性状表现两两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1、第2主成分解释的总变异为28.16%,其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中国瓜菜》2019,(11):6-12
为研究西瓜育种材料果实性状品种间相似度和遗传多样性,对154份西瓜育种材料的14个果实性状指标进行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4个果实性状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12~2.04,平均值为1.71,变异系数范围为8.42%~62.51%,其平均值为28.38%;对西瓜果实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可将8个数量性状指标归为4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83.7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取欧氏距离阈值为32.89时,供试西瓜材料可分为4大类群。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西瓜育种材料果实性状具有较为丰富的多样性表现,这对于西瓜品种鉴定、种质创新和杂交育种亲本选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适宜南方地区生长种植、外观优良且高产的大蒜资源,本试验以195份国内外大蒜种质资源为材料,系统调查了大蒜11个农艺数量性状在湖南长沙的表型,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5份大蒜种质资源在南方地区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变异系数分布范围为15.94%~45.87%,其中单头鳞茎质量在大蒜资源中变异程度最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1个数量性状之间几乎都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关系,其中与鳞茎性状具有相关性的植株农艺性状为株高、叶长、单株叶片数、地上假茎高和地上假茎粗,且都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中前2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65.96%,包含的要素信息量可以基本反映11个数量性状的主要信息;通过聚类分析,195份国内外大蒜种质资源可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和第Ⅳ类群的性状指标均较为优异,初步筛选出适宜南方地区生长的优质资源13份,为南方地区大蒜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优质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从国内外搜集的52份萝卜种质资源为试材,连续2年对19个表型性状进行了鉴定,采用相关系数、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研究了萝卜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以期为有效利用萝卜种质资源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各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57~2.04,表明所选萝卜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类型;应用相关性分析发现,各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中达到极显著水平的有15对性状,表明大部分表型性状间具有内在联系;主成分分析表明,19个性状可以提取反映肉质根外观、产量构成和叶片表型的3类影响因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欧氏距离3.7时可将参试材料分为九大组群,各组群群体性状表现与萝卜传统分类相关但不严格对应,综合多个表型性状来判断萝卜资源差异的大小会更加科学可靠。  相似文献   

8.
以6份不同来源的毛花雀稗种质为试材,测定其11个表型性状,计算各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和Shannon-Weaver指数,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以期揭示毛花雀稗种质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11个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平均值为38.65%,其茎节间长度、茎长粗比、鲜质量和干质量4个指标变异系数均超过50%;株高的Shannon-Weaver指数最低,生长速度的最高。株高与茎节直径和叶宽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1、0.921(P0.01);鲜质量与株高和茎节直径的相关系数为0.852和0.869,呈显著相关(P0.05);而干质量与株高呈显著相关(P0.05),与茎节直径和鲜质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861、0.925、0.971。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95.24%,贡献较大的株高、叶长、鲜质量和干质量4个因子可以作为毛花雀稗种质的综合评价指标。聚类分析显示毛花雀稗种质群体可分为2个大类群,与其它种质相比地理距离最大的美国种质为第一类群,来自亚洲的5个种质为第二类群,而第二类群又可以进一步分为2个亚类群,越南种质单独为一个亚类群,来自贵州的4个种质为一个亚类群。可见美国种质与亚洲种质有一定的遗传差异,可在育种中挖掘。  相似文献   

9.
以国内收集的32份干制辣椒种质资源为试材,采用遗传多样性分析、变异水平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研究了不同类型种质资源各性状的关系及其对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干制辣椒种质资源创新和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23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CV)在12.47%~81.54%,遗传多样性指数(H′)在0.37~2.03。大部分表型性状存在相关性,其中植株大小、叶片大小分别与单果质量、果肉厚呈极显著正相关,成熟期果色分别与株型、果实大小、未成熟果色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将23个表型性状转化成6个主成分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到75.14%。聚类分析将32份干制辣椒种质资源分为5类,第Ⅰ类群植株高,叶片大,果长锥形,果色暗红。第Ⅱ类群植株矮,叶片小,果细长,易制干,坐果数多。第Ⅲ类群植株矮且株型紧凑,节间有绒毛,叶片小、果短锥形且果顶凹,果肉薄。第Ⅳ类群株型半张开,叶片大,果大牛角、单果质量大,果肉厚,不易制干。第Ⅴ类群包含种质较多,果多为羊角,果顶尖。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香菇(Lentinula edodes)栽培种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以50个香菇菌株为材料,对10个数量性状的表型值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聚类分析在距离d=9.69处可将50个菌株分为5大类群:第1类群综合性状表现良好,第2类群单菇性状最佳,第3类群菇柄性状突出,第4类群高产早熟,第5类群只有单菇重性状可取;从各类群中筛选出241-4等14个表现优良的菌株。主成分分析筛选出特征根累计贡献率为89.4%的前3个主成分,分别为单菇因子、发育因子和产量因子;主成分分值图可将50个菌株分为5大类群,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利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可对香菇菌株的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1.
刘娟  黎黎  陆柄辰  邓朴  艾辛 《中国蔬菜》2019,1(9):37-43
以64 份普通白菜种质为试材进行露地栽培试验,通过对耐抽薹指标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 以及隶属函数、聚类分析,综合评价普通白菜种质的耐抽薹性。结果表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普通白菜9 个指标转化为抽 薹时间、植株生长状态和生长量3 个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达79.147%。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抽薹期、现蕾期、开花期 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现蕾期的观测最为简单可靠,可快速评价普通白菜的耐抽薹性。运用隶属函数法将64 份材料分 为5 个耐抽薹等级,并筛选出4 份极耐抽薹种质和6 份耐抽薹种质。聚类分析将隶属函数法筛选出的极耐抽薹种质和耐抽薹 种质均划分到第Ⅱ类群,说明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均能有效鉴定普通白菜的耐抽薹性,其中隶属函数法更为简便直观。  相似文献   

12.
果树种质资源的保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果树种质资源是果树遗传育种的原始材料 ,在果树育种中占重要的位置。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果树种质资源的搜集和保存工作。果树是遗传物质常有变化的异交植物 ,遗传物质复杂 ,通常以嫁接来繁殖 ;其种质资源的保存不同于遗传均一的自交植物。尤其是热带果树 ,均以嫁接方法繁殖 ,其种子大多为难驯化种子[1、2 ] 。最近IBPGP (国际植物遗传育种委员会)和部分国家已开始此项研究并取得了成绩。1 果树种质资源保存地点1 1 保护区把天然的生态环境列为保护区 ,如国家级公园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方式 ,象新疆新源县的野果林 ,福建莆田的宋荔等…  相似文献   

13.
果树种质离体保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青 《福建果树》2005,(4):26-29
本文综述了果树离体种质保存技术近年来的进展,对种子保存、组织培养技术保存,特别是对超低温保存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对国内外的西瓜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利用和种质资源创新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国内外西瓜种质资源研究上取得的成就,并对我国西瓜种质资源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柚Citrus grandis(L.) Osbeck种质多样化中心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柚的起源中心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在印度,亦有人认为在东南亚地区或中国。根据柚的种质多样性、栽培历史以及物种演化的原始先头种——红河大翼橙的存在,作者提出柚的起源中心当在中国。随着这一物种的扩散,形成若干次级多样化中心,主要有日本、东南亚地区和印度。  相似文献   

16.
石榴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综述了石榴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分类、评价和创新利用研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石榴种质资源研究方向,为确定石榴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和育种、引种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大蒜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大蒜的起源和分类,综述了国内外大蒜种质资源在收集、保存、鉴定和评价等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提出了我国大蒜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热带野生果树资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西双版纳属边缘热带气候, 在低地的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中具有种类繁多的野生果树资源。作者研究了35 种果实可以鲜食的主要热带野生果树, 包括其生活型、果实风味、大小、形态和花期、果期等, 指出部分果树可以驯化栽培并在亚热带地区推广。另外, 还简述了重要野生果树的民间利用方式; 分析11 种重要果树的9 项营养指标; 指出由于砍树采果和森林减少使资源正受到威胁, 建议加强驯化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19.
亚洲部分茄子品种资源数量分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易金鑫 《园艺学报》2000,27(5):345-350
观测了部分亚洲国家及地区的 10 2份茄子种质资源的 50个性状 ,采用数量分类学的方法对观测群体进行分类。Q型分析结果表明 ,在 3个分类水平下 ,可将群体分别划分为野生种及栽培种 ;栽培种又可进一步分为半栽培类群、栽培短茄类群和栽培长茄类群 ;类群还可进一步分为 6组。在R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各性状的相关性以及类群间的进化次序  相似文献   

20.
枇杷种质资源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家果树种质福州枇杷圃的199份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种质资源,应用数量分类学中的Q型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类,并对86个性状进行R型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Q型聚类分析将199份种质资源在L = 87.31水平分为栽培品种和野生资源两大类,在L = 34.92水平分为5个组群,组群内来源地相同的种质资源多聚为小组,显示出较近的亲缘关系;R型聚类分析结果将86个性状明显聚为3组,多数性状表现两两相关或关系密切;主成分分析表明,86个性状可简化为28个主因子,其累积贡献率达74.7%,根据28个因子载荷量,选出影响力比较大的性状58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