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秸生料栽培糙皮侧耳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二年糙皮侧耳菌株比较试验,玉米粉添加量试验、培养料含水量试验及菌种试验,得出如下结论:麦草生料栽培糙皮侧耳的适宜菌株是SN1和CCEF89;培养料中玉米粉的最佳添加量是15%;培养料的适宜含水量是70%;宜采用麦粒菌种,菌龄以发菌到瓶底后再培养3d为宜,播种量是培养料干重的10%。  相似文献   

2.
1 草菇高产稳产的条件1.1 选择优菌良种 优良草菇菌种抗逆性强,出菇品质好,生产周期短。肉眼观察,菌丝呈灰白或淡黄色,均匀分布全瓶(袋),菌丝粗壮,有少量粉红色厚垣孢子,含水量约60%~65%。菌种菌龄栽培种15天以内(指两头接种的菌种),如一头接种的菌种则选菌龄20天以内的为好。母种和原种菌龄以不超过1个月为宜[1]。1.2 培养料合理搭配 不同菌种所适宜培养料种类不同,目前多以混和料为培养料,这样有利于保温,保湿和透气。辅料中麦鼓要足(以5%为宜),以增强出菇后劲。为保持培养料pH值偏碱性,浸料…  相似文献   

3.
黑木耳袋式栽培,目前处于边开发边推广,以开发为主的阶段。如果能掌握其技术关键,就能有效地防止或减少杂菌污染。下面谈谈木耳袋栽的技术关键。一、培养料培养料是木耳生长的物质基础。配料比、碳氮比、料水比、酸碱度、润湿度、混合度、松紧度都影响到基质的理化性质。原料首先要曝晒,尤其不要用霉变原料,剔除硬杂物。培养料要混匀、浸湿、润透,混杂干料时常引起灭菌不彻底,同时也影响菌种质量。锯末原种含水量55~60%为宜,棉籽皮菌袋的含水量以60~65%为宜(以绒毛长短作为衡量指标);pH6~6.5较宜。在原料配比上,最好加入30%的阔卧树  相似文献   

4.
杏鲍菇高产栽培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结果表明,杏鲍菇最适培养料为棉籽壳培养料,培养料C/N以20~21:1为佳,最适每袋培养普装置为300g,最适接种量为1.5%。若每袋加3mL“864”,生物学效率可达92.4%。  相似文献   

5.
采用不同培养料栽培茶薪菇试验,结果表明,以80%的五节芒和20%的棉子壳为栽培主料,效果最佳,30天菌线可长满袋,生物学效率为75.97%,产出投入比达7.54:1。  相似文献   

6.
以常规棉籽壳培养料为对照,采用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工厂化生产的菌渣代替部分棉籽壳进行鲍鱼菇(Pleurotus abalonus)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培养料中菌渣添加量在30%~70%时,鲍鱼菇菌丝长势均表现良好,菌丝满袋时间、原基出现时间和转潮期缩短;随着菌渣添加比例增加,鲍鱼菇产量呈降低的趋势,当菌渣添加量为30%时产量最高,较对照提高9.07%;供试菌渣培养料的单菌袋净利润均高于对照,菌渣添加量为30%时,单菌袋净利润最高。  相似文献   

7.
1菌种搅拌由于银耳菌种瓶内银耳菌丝多在菌瓶上部,香灰菌丝多在菌瓶下部,而底部还有部分未长到菌的培养料,所以银耳菌种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拌种。混合均匀的菌种可提高菌袋出耳率,使出耳快。未混合均匀的菌种可能导致接入料袋内的种块没有菌丝(培养料),或只有一种菌丝,或两种菌丝的量不均衡。若接入的菌种块没有菌丝,则菌袋  相似文献   

8.
在食用菌教学和自学中,常遇到一些模糊不清的百分率,如果不搞清楚,无疑会对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下面就常用的几个百分率作一些解释,以供参考:一、接种量:有时又称播种量,一般指菌种湿重占培养料干重的百分比。如:5公斤菌种(湿)播种干重50公斤的培养料,其播种量为10%。还有一种提法,菌种瓶(袋)数占培养料干重的百分  相似文献   

9.
稻田套种平菇,是一项既能增产粮食,又可提高经济效益的立体栽培法。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适时制好菌种袋 为保证平菇栽培袋适时套放到稻田里,要及早制作培养好苗种袋。平菇的菌种,宜选用高温型、耐高湿、抗性强、发菌快的菌种,一般5月初购回原种,发菌需35~40天。培养料选用新鲜的棉子壳,不加磷肥,经前发酵处理,料含水量为65%,堆闷7天,装袋前拌入0.2%的多菌灵,每袋(规格37×17cm)装干料300~350g,扎紧袋口,高压灭菌3~4小时,菌袋出锅后冷却至30℃,恒温接种,接种量为干料重的5%,排放在阴凉暗处保持温度28℃左右发菌,20~25天菌丝可发好,适时放入稻田。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提高塑料袋栽平菇产量,我们开展了多孔袋栽培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供试菌种为平菇831。培养料为棉籽壳98%、糖和石膏粉各1%,另加多菌灵0.15%,水适量。分试验和对照两组,试验组为多孔袋栽,培养料装袋后,采用两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