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日益明显地表现出了产业的特性,日益成为整个产业最为重要的基础,日益成为整个产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认识到教育的产业特性,把教育作为最重要的基础产业来抓,对于我们实实在在地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人类发展史来看,教育本身是从生产中分离出来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又必然在更高的层次上与社会生产重新统一起来,它与社会生产、与产业的关系,经历了统一、分离、再统一的过程。远古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改造自然和社会…  相似文献   

3.
全省1993年“灭荒”以后,1994年底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加速全面绿化,建设高效林业的决定”,这标志着我省林业进入了以效益为中心的新的发展时期。我省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个林业大省,丘岗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5%,农业杂交水稻的推广,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农田的潜力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解决了千百万人的吃饭问题。但林业仍处于低产低效中,要改变这一现状,开发丘岗山地,建设优质高产高效林业,实现林业部提出的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目标,必须依赖于林业科技的进步,特别是林水良种繁…  相似文献   

4.
位于甘肃南部的礼县,把退耕还林工程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工程,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骨干工程,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龙头工程,列入县乡(镇)党政的重要议事日程。自1999年工程启动到2001年试点结束,建设区群众累计投工50万个,完成退耕还林、荒坡造林8.5万亩,给6444户退耕群众兑现补助粮食514万公斤,补助款兑现率达100%,群众人均纯收入净增116元。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的路子。  相似文献   

5.
环京津贫困地区退耕还林后期成果维护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环京津贫困地区31个县的退耕实施情况调查,对退耕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危机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调查表明:复耕意识的存在严重威胁着退耕成果的巩固和退耕二期工程的进一步深入。建议在退耕工程已取得生态成效的基础上,必须将退耕成果的巩固和解决农民生计问题相结合,并站在退耕成果的巩固和退耕农户生计改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2002年广西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以来,坚持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导,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至2007年止,已在112个县(市、区、场)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83.4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地造林23.27万公顷,配套荒山造林53.47万公顷,封山育林6.67万公顷;国家投入种苗、粮食及造林等专项补助经费约40亿元。  相似文献   

7.
自一九八○年以来,我们认真发动和组织全县各级团组织,把植树造林护林作为共青团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年来共营造了青年林1367.6亩(其中:桉树211.5亩,油茶356.5亩,飞松799.6亩),四旁植树701,734株,种植果树15,561株,蓖麻2,000株。广大团员、青年在开展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护林活动中,充分发挥了突击队作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8.
笔者介绍了太原市林业生态扶贫工程的实施条件、总体目标和实施内容,分析了其退耕还林项目、林业生态治理项目、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种植结构调整、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率、建设经济林示范园等对策和建议,可为山西省林业生态扶贫工程的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我县是全省24个重点林区县之一。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0%,为耕地的3倍。但林业总体效益不高,林业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20%,林地亩平年产出只有75元。作为生态环境主体的森林质量远不适应农业强县的要求;发展林业地域大、潜力大、功效大,应该是农业强县建设的主战场、主攻点、主心轴。没有林业的高度发展,农业强县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决心把发展高效林业作为建设农业强县的主体工程来抓。“)L五”期间,林业发展要登上“7533”新台阶:即各类基地总面积突破70万亩,森林总蓄积量突破SOO万立方米,林业年产值突破3亿元,人手林业…  相似文献   

10.
汝城是全国重点林区县之一,县委、县政府决定把高效林业作为“九五”时期的主导产业来抓,提出了林业计发的“一二:二四五”工作思路。一、统一认识、树立林业产业开发指导思想—一兴林富县。发展林业,不仅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时也有经济效益,富民富县。我县*1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近80%,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汝城农业发展提供了22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总鳗,为小水电建设蓄积了24万千瓦的水能蕴藏最,山区农民收入SO%以上来自林业,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林业。所以,汝城产业发展的优势在山,潜力在山,希望在林,致富在林,应理直…  相似文献   

11.
在调查咸阳市退耕还林和生态脱贫现状基础上,分析了森林植被增加、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为野生动物给拱了更大更好的栖息环境等生态效益,带动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以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促进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改善退耕区农民生产生活状况等社会效益,通过退耕还林国家政策补助直接增加农户收入、带动经济林果业发展促进农户增收、改变退耕农户收入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经济效益,以及新一轮退耕还林补贴标准过低,林业结构单一、林产品开发处于初级阶段,管护力度不够、工程成效下降等问题,提出了提高退耕还林的补贴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助推区域经济、持续加大管护力度、加强保护生态环境和惩治毁林复耕宣传力度等增强退耕还林与生态脱贫能力与持续性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桑植县作为湖南省退耕还林的四个试点县之一,自2000年开始至今,共建设造林工程2.23万hm2,涉及到全县39个乡镇(场)的494个村,惠及人口17.26万人。通过调查,工程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合理转移,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但是,工程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如退耕地的复耕,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造林管护等,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是桑植县退耕造林成果能否得到巩固的关键,我们提出了后续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今年5月29日发生在安宁的重大森林火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国家林业局的指导帮助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森林防火指挥部的直接指挥下,经过6500多名军警官兵和干部群众10天的昼夜奋战,取得了扑火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在整个扑火过程中,从前方到后方,从干部到群众,从将军到士兵,上上下下同心协力、众志成城,涌现出许多模范集体和模范人物。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表彰大会,就是总结这次火灾扑救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果和宝贵经验,表彰在扑火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号召全省各族人民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把我省的各项事业更快更好地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益阳退耕还林工程实施3年来的基本情况,主要成绩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推进益阳退耕还林进程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资兴市退耕还林工程成效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资兴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及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对工程成效进行了评价,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麟游县通过八年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但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工程实施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工程后续管理仍须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7.
柯宏华 《国土绿化》2007,(11):46-47
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化公司为我国最大的炼油和化工生产基地之一。在40多年的发展中,茂名石化公司坚持以生态园林理论为指导,将厂区的绿化美化作为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增强职工凝聚力和改善企业形象的大事来抓,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作,创建生态园林企业,绿化美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十五"期间,先后荣获"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广东省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最佳绿化单位"等称号,被广东省列为工业旅游观光景点。目前,厂区绿树成荫,绿草如茵,四季飘香,景色宜人,绿化覆盖率达35.72%。  相似文献   

18.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生态建设和惠民工程。但是在治理成果保护与工程进一步实施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分析了山西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现状。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再造秀美山川,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乌兰浩特市退耕还林工程自2002年实施以来,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把退耕还林工程与扶贫开发,水土保持等政策措施结合起来,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在生态建设的同时,很好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乌兰浩特市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浏阳市退耕还林工程后期管理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浏阳市退耕还林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建设时间长、管理难度大等特点,指出了加强工程后期管理的重要性,结合实际分析了当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搞好退耕还林工程后期管理,确保项目建设成效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