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棉铃虫是危害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害虫,危害棉花等多种作物。由于它对化学农药的抗性增强,单纯依靠化学难以控制该种害虫的发生和危害。因此,开展生态控制途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棉铃病毒杀虫剂是我国第一个成功开发的昆虫病毒杀虫剂。本文主要介绍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的基本特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病毒生防技术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2.
80年代末期,农药用量剧增,摧毁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是造成90年代黄河流域棉区棉铃虫特大暴发的主要原因。天敌资源和水、土、光、热、气一样是农业自然资源的一部分,将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纳入农业发展战略,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发展控害保益生态技术,在棉花、小麦等多种作物生态区内,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各种优化生态技术,尽量减少农药用量,组装以控制棉铃虫为重点的多种作物害虫危害的农业生态工程,建立大面积综合防治示范区暨生态农业县,向两高一优的目标迈进,能经济、安全地控制害虫危害。  相似文献   

3.
我国Bt棉花商业化的环境影响与风险管理策略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Bt转基因棉花于1997年在我国商业化种植,到2006年种植面积已达棉花总面积的70%。环境影响监测表明,Bt棉花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和红铃虫的发生和为害,但盲蝽蟓类害虫演化上升成为棉田的主要害虫。抗性分析显示,虽然棉铃虫自然种群对Bt棉花抗性基因频率没有明显的变化,但Bt棉花髙强度种植地区的棉铃虫耐受性正逐年提高,已成为影响Bt棉花持续利用的主要因素。基于Bt棉花环境风险和影响因子的综合分析,本文讨论了Bt棉花环境风险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4.
80年代末期,农药用量剧增,破坏了生态平衡,是造成90年代黄河流域棉区棉铃虫特大暴发的主要原因,天敌资源和水、土、光、热、气一样是农业自然资源的一部分,将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纳入农业发展战略,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发展控害保益生态技术,在棉花,小麦等多种作物种植生态区内,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各种优化生态技术,昼减少农药用量,组装以控制棉铃虫为重点的多种作物害虫危害的农业生态工程,建立大面积综  相似文献   

5.
棉花是南阳市主要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4.66万hm^2左右,年产值可达15亿元人民币。棉花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危害重,其防治好坏,对棉花生产和农村经济影响极大。棉铃虫是危害南阳市棉花的主要害虫,具有常发性和暴发性。1994年暴发成灾,百株虫量最高1075头,全市损失皮棉折款5亿余元。为了减轻棉铃虫的危害损失,  相似文献   

6.
在发展无公害农业的前提下,日本除了利用微生物、病毒和天敌昆虫防治植物病害外,最后又开发了一种利用微孢子虫防治植物病害的技术,作者从自然界中分离出一种新的害虫天敌-微孢子虫,经试验对斜纹夜蛾的杀虫效果是病毒类生物杀虫剂的10倍左右。用于防治十字花科植物的害虫,效果也很好,而且还证明该微孢子虫对水稻害虫,小茶蛾,菜青虫等都有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棉花不同生育期和害虫的发生及危害特点,提出了棉花全程动态施药的策略和技术方案,从而提高了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和防治效果。经由手动喷雾器和机动喷雾机为核心组成的两套技术方案实验测定,表明其在防治棉花害虫,特别是防治棉铃虫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苏北沿海棉区,棉花套种西瓜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棉田中的西瓜正在膨大时,正逢棉铃虫等害虫危害猖獗期,棉农频繁喷药治虫,西瓜中农药成分远远超过其它形式种植的水平;西瓜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低而不稳。为了提高棉套西瓜品质,控制污染,自1999年以来我们经过系列试验调研,总结归纳出了一套比较有效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具体如下:1筛选抗性品种,打好生物防治病虫的基础(1)棉花选用抗棉铃虫、中度抗蚜虫,兼抗枯黄萎病的品种,如国抗22,中棉29等。这些品种不仅有很好的抗主要病虫能力,而且具有花期生长稍慢,…  相似文献   

9.
韭蛆是危害韭菜生长最为严重的害虫.对目前在我国农药信息网上公布的防治韭蛆类农药的登记信息进行查询,分别从种类、作用机制、有效成分、制剂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登记较多的农药进行讨论分析.结果表明,当前登记的防治韭蛆类农药主要是以化学农药为主,单剂以吡虫啉登记最多,混剂以噻虫胺+虫螨腈为主.  相似文献   

10.
探讨绿色防控模式对叶菜害虫的控制作用及综合效益。对比两种不同的防控模式对叶菜害虫群动态、菜田昆虫结构组成与多样性变化造成的影响,采取环境经济学的统计学方法评价绿色防控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并与常规防控的综合效益比较。绿色防控模式下叶菜害虫得到了明显的控制,且效果优于常规防控,对菜田昆虫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数、物种的分布均匀性等方面;绿色防控模式开展实施以后,化学农药的使用情况明显降低,害虫的指数也得到明显的控制,多样性指数增大,且环境、经济效益等都明显比常规防控的要好。科学合理的绿色防控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改善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减少叶菜害虫带来的损害和控制,从而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化学农药施用技术与粮食安全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化学农药在保证粮食供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粮食安全的传统意义。但是农药大量投入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影响了粮食安全的另一个方面。化学农药对农产品的负面影响与农药的施用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发达国家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同时,建立了完善的农药使用和管理法规,并通过农药施用技术改造,大大提高了农药的利用率,从而基本解决了农药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我国在农药施用过程中,由于长期忽视施用质量的提高,加之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农药对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一直是以农药的大量投入来保证的,对农产品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要解决农药的使用问题,首先须通过行政管理和立法限制单位土地面积上农药的施用量,其次建立农户农药购买登记制度,保证农户实际所用农药不会超过允许使用量,最后加强农药施用者的培训,培训合格后发给操作证,持证施用农药。确保这3个环节的落实,可激发农户农药施用技术的改进,使有限投入的农药发挥最大的效用,减少农药用量,缓解农药与环境及农产品质量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多杀菌素对小菜蛾及其天敌的毒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评价多杀菌素(菜喜)对小菜蛾及其主要天敌的毒力结果表明,菜喜对小菜蛾具有很高的毒力和良好的田间防治效果,菜喜对青翅蚁型隐翅虫和菜蛾绒茧蜂具有直接杀伤作用,其1000倍稀释液24h使菜蛾绒茧蜂死亡率达62.2%,36h死亡率达88.7%,药液直接处理寄生蜂茧或饲喂均导致很高的死亡率,但对拟环纹狼蛛影响较小。多杀菌素对小菜蛾有很好的控制效果,但对小菜蛾天敌,特别是寄生蜂有相当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氟啶胺对土壤中蔗糖酶活性及呼吸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用农药控制作物害虫和疾病可提高农业生产力, 然而农药的使用对土壤造成的污染已成为巨大且日益严重的问题。重复、广泛使用的农药进入土壤影响土壤生物、生物代谢及其生物活性, 已成为农业生态环境重要的研究内容。为了更好地了解氟啶胺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等潜在环境危险, 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氟啶胺农药残留动态, 以及氟啶胺对土壤呼吸强度、蔗糖酶活性及其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剂量(100 mg·kg-1)氟啶胺在土壤的降解速率常数最大, 氟啶胺在土壤中的半衰期范围为0.38~0.59 d。高剂量(50 mg·kg-1、100 mg·kg-1 和1 000 mg·kg-1)氟啶胺对土壤蔗糖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低剂量(1 mg·kg-1、5 mg·kg-1)处理表现为抑制-激活-抑制作用, 且波动范围较大; 10 mg·kg-1 氟啶胺对土壤蔗糖酶前期表现为抑制、后期表现为激活作用, 波动范围较大。不同浓度氟啶胺胁迫下蔗糖酶促反应的Michaelis 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率(Vmax)发生改变, 但变化不大。土壤中氟啶胺浓度为1 mg·kg-1 时蔗糖酶所需的活化能(Ea)比CK 高, 其他浓度都低于CK; 5 mg·kg-1、10 mg·kg-1、50 mg·kg-1、100 mg·kg-1 和1 000 mg·kg-1 所需的活化焓变(ΔH)随氟啶胺的浓度降低而变小; 在相同温度下蔗糖酶的活化熵变(ΔS)表现为: 1 mg·kg-1G)变化差异较小; 320~330 K (开氏温度)时最大速度常数(Q10)最大, 而290~300 K 时Q10 较小。低剂量氟啶胺对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的影响表现为随时间变化呈现抑制-激活趋势, 高低剂量表现为抑制作用。土壤微生物的呼吸活性因氟啶胺的加入而产生波动。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分析研究受农药污染土壤的质量和酶活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茶虫综合防治方法的生态学原理,改变茶园生态条件,充分发挥各种有效防治措施的互补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护环境和农产品的良好质量。  相似文献   

15.
基于驻波与ZigBee实时监测雾滴蒸发系统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雾滴在叶面上蒸发时间长短,会改变叶面对农药的吸收效率.为了阐述药液在叶面的蒸发情况,该文设计了基于驻波与Zig Bee无线传输的雾滴蒸发实时监测装置.该装置以STM32为核心搭建Zig Bee网络,雾滴采集传感器信号由RS232串口传至基于Lab View2014设计的远程终端,并通过波形图实时在线监测雾滴蒸发状况.试验证明该装置能够准确测量药液在叶面的蒸发散失量并显示雾滴面积铺展的波动曲线,较图像处理方法误差小,易操作,更具实用性.试验还表明:1)蒸发时间与粒径大小呈正相关,随粒径增大而增长,但当粒径超过242.3μm时,蒸发时间随粒径增大而增长的趋势更为明显.2)蒸发时间与面积铺展率呈负相关,随面积铺展率的变大而减少.当有机硅体积分数由0.025%增到0.050%时,雾滴面积铺展率呈变大趋势,但当由0.050%增到0.100%时,雾滴铺展率增长幅度相对缩小.3)该装置不仅能够实现远程检测,避免接触药液,而且实时分析雾滴在叶面的蒸发时间与面积铺展率,合理选择有机硅体积分数与雾滴粒径,有助于改善叶面对药液的吸收效率.  相似文献   

16.
基于SVM和区域生长结合算法的南方主要蔬菜害虫分类识别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该文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与区域生长结合算法,设计了对黄曲条跳甲、烟粉虱、小菜蛾、蓟马这四类蔬菜害虫进行分类识别的检测算法。该方案将识别过程融入到分割中,采用网格法进行区域生长种子点的选取,简化图像处理的步骤。该文每种蔬菜害虫训练样本图像为60幅,测试样本为40幅。试验展示,基于其形态、颜色特征,该算法可以将南方重大蔬菜害虫正确分割识别出来,对黄曲条跳甲、烟粉虱、小菜蛾、蓟马成功率为分别为96.4%、93.2%、95.4%、98.2%,算法达到了对多种害虫进行分类的效果,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植保无人机(UAV)减量施药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该研究采用P20型植保无人机进行水稻田间施药作业。分别在水稻分蘖末期、孕穗期开展了两种施药液量(15、22.5 L/hm2)的水稻冠层雾滴沉积试验,以及两种施药液量下480、540、600 mL/hm2 3种农药剂量(阿维·氯苯酰推荐剂量的80%、90%、100%)的防治稻纵卷叶螟减量施药田间药效试验,并与背负式电动喷雾器(Knapsack Electric Sprayer,KES)人工施药的常规防治方法进行施药效果对比。雾滴沉积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冠层上部的雾滴分布均匀性优于水稻冠层下部;施药液量15、22.5 L/hm2的冠层上部雾滴沉积有显著差异,且施药液量22.5 L/hm2的冠层上部雾滴沉积显著优于施药液量15 L/hm2。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农药剂量越大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越好,采用农药剂量100%的植保无人机施药防治效果最好,并优于KES人工施药;施药液量15、22.5 L/hm2的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有显著差异,且施药液量22.5 L/hm2较15 L/hm2的防治效果更好;处理T2(施药液量15 L/hm2、农药剂量90%)、处理T4(施药液量22.5 L/hm2、农药剂量80%)与KES人工施药的防治效果没有显著差异。采用植保无人机施药防治稻纵卷叶螟,施药液量22.5 L/hm2可以获得更好的雾滴沉积和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施药液量22.5 L/hm2时,减少20%的农药剂量也能保证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该结果对水稻田间植保无人机减量施药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苏云金芽孢杆菌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生物农药,已经成为化学合成农药必要的补充或替代品,其杀虫蛋白基因已成功的应用到转基因抗虫作物中。本文基于海南五指山和吊罗山热带原始雨林区土壤样品筛选分离的Bt菌株资源,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Illumina对分离的特异Bt菌株的杀虫基因进行全面分析,鉴定出新型Bt杀虫蛋白基因25个,其中包括5个新型的营养期杀虫蛋白基因(vip)和3个新型cyt基因。本研究表明第二代DNA测序技术可以高效用于挖掘Bt杀虫基因资源,而获得的新型杀虫蛋白基因将进一步丰富我国能够应用的杀虫基因种类。  相似文献   

19.
Recent initiatives by the pesticide regulatory departments of European and North American governments have significantly renewed interest in biopesticide technologies as alternatives for pest management following plans to deregister many chemical pesticides within the next 10 years. The literature is abundant with studies on screening for microorganisms with attributes of biopesticidal activity, however, very few of the authors have considered formulating the microorganisms with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in mind. A concerted plan in formulation development for biopesticides and bioinoculants by multi-disciplinary teams is required to optimize biopesticide yield, efficacy, storage stability and delivery for this technology to evolve and meet today's agricultural demands.  相似文献   

20.
化学农药减量化措施对水稻病虫草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化学农药减量下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对水稻田间病虫草害发生及水稻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减少化学农药施用与水稻产量的关系,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因素为2种杂草防治方式[浅旋耕作+常规除草剂用量(浅耕)、深耕耕作+减少30%除草剂用量(深耕)],副区因素为2种病虫防治方式[常规病虫害药剂用量(常规防治)、植物激活蛋白+减少30%病虫害药剂用量(喷施激活蛋白)],副副区因素为秧苗处理方式(未带药移栽、带药移栽),分析测定了田间病虫草害发生、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及构成因素等指标。结果表明:深耕下,分蘖期和灌浆期田间杂草株数和鲜重较浅耕显著降低,螟虫引起的植株白穗率也明显较浅耕低。浅耕方式下水稻植株带药移栽或喷施激活蛋白后叶瘟病发生情况明显降低。在水稻干物质生产方面,病虫防治方式和杂草防治方式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茎鞘干物质积累,且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茎鞘干物质输出量、输出率和转化率;杂草方式、秧苗处理和病虫防治3种方式的互作显著影响茎鞘干物质输出率和转化率;喷施激活蛋白后,齐穗期水稻植株的茎鞘干物质量增加4.0%~19.4%;深耕下,成熟期水稻植株的茎鞘干物质量平均增加7.1%,但在齐穗至成熟阶段的茎鞘干物质输出和转化相对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分蘖期和灌浆期杂草发生情况和叶瘟发生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此外,在深耕、带药移栽或喷施植物激活蛋白方式下,减少30%的病虫草害药剂用量后水稻产量没有显著变化。表明通过深耕、带药移栽或喷施植物激活蛋白等病虫草害防治方式,能有效减少水稻的化学农药用量,实现水稻稳产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