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旨在揭示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种群中的多态性及遗传学规律,探讨将BMPR-IB基因第746位碱基发生的A→G突变(FecB突变)作为分子标记进行绵羊多胎品种选育的科学性。本研究对寒泊羊育种核心群的健康种公羊、繁殖母羊、羔羊共计1 267只绵羊个体进行采血,利用PCR-RFLP方法判定个体BMPR-IB基因位点的基因型并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对繁殖母羊共计980胎次的产羔记录进行统计,分析FecB突变、胎次及产羔季节对胎产羔数性状的影响。统计所设计杂交组合后代共计167只健康羔羊的基因型比例。结果表明,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种群中有BB、B+和++3种基因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97%、73.40%和24.63%,等位基因B和+的频率分别为38.67%、61.33%;BB、B+和++基因型繁殖母羊的平均胎产羔数分别为2.69、1.91、1.57只,目前寒泊羊种群的胎产羔数平均为1.85只;若经过品种选育使寒泊羊个体中增加一个B基因拷贝,胎产羔数预期增加0.44只;父母本杂交组合为B+×++的后代中B+和++基因型的比例为1.11∶1,父母本杂交组合为B+×BB的后代中BB和B+基因型的比例为0.82∶1,均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预测经过6个世代的选育,可使寒泊羊种群母羊基本实现胎产羔数2只的育种目标。本研究结果为绵羊育种实践中制定选种和选配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旨在揭示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种群中的多态性及遗传学规律,探讨将BMPR-IB基因第746位碱基发生的A→G突变(FecB突变)作为分子标记进行绵羊多胎品种选育的科学性。本研究对寒泊羊育种核心群的健康种公羊、繁殖母羊、羔羊共计1 267只绵羊个体进行采血,利用PCR-RFLP方法判定个体BMPR-IB基因位点的基因型并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对繁殖母羊共计980胎次的产羔记录进行统计,分析FecB突变、胎次及产羔季节对胎产羔数性状的影响。统计所设计杂交组合后代共计167只健康羔羊的基因型比例。结果表明,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种群中有BB、B+和++3种基因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97%、73.40%和24.63%,等位基因B和+的频率分别为38.67%、61.33%;BB、B+和++基因型繁殖母羊的平均胎产羔数分别为2.69、1.91、1.57只,目前寒泊羊种群的胎产羔数平均为1.85只;若经过品种选育使寒泊羊个体中增加一个B基因拷贝,胎产羔数预期增加0.44只;父母本杂交组合为B+×++的后代中B+和++基因型的比例为1.11:1,父母本杂交组合为B+×BB的后代中BB和B+基因型的比例为0.82:1,均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预测经过6个世代的选育,可使寒泊羊种群母羊基本实现胎产羔数2只的育种目标。本研究结果为绵羊育种实践中制定选种和选配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BMPR-IB基因为策勒黑羊多羔性状的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对策勒黑羊BMPR-IB基因的多态性进行分析,研究其与产羔数的关系。在随机选取的100只策勒黑羊中BB、B+和++基因型对应的每胎产羔数分别为3.00、2.66和1.98只,BB基因型与B+基因型产羔数极显著高于++基因型(P<0.01),BB基因型与B+基因型之间产羔数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在策勒黑羊中B等位基因对产羔数有显著影响,可以作为分子遗传标记之一用于对策勒黑羊产羔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研究采用PCR-R FLP方法检测500只策勒黑羊BMPR-IB基因FecB突变的多态性,结果表明:策勒黑羊中FecB突变纯合子、杂合子、野生型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108、0.442和0.450,卡方适合性检验显示该位点在群体中处于Hard-Weinberg平衡状态。通过对公、母羊及羔羊的基因型分析,发现BMPR-IB基因突变位点(FecB)的遗传完全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最小二乘法分析有产羔记录的354只母羊平均产羔数与FecB基因的相关性,结果显示BB型、B+型与++型母羊产羔数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BMPR-IB基因FecB突变显著影响了策勒黑羊的产羔数,是策勒黑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多胎候选基因BMPR-IB与蒙古羊双羔群体繁殖性状之间的关系,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技术(PCR-RFLP),以蒙古羊单羔群体(18只)、多胎类型小尾寒羊(30只)为对照组对蒙古羊双羔群体(50只)进行了BMPR-IB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蒙古羊双羔群体和蒙古羊单羔群体中都不存在BMPR-IB基因的FecB(A746G)突变,说明BMPR-IB基因不是影响蒙古羊双羔性状的主效基因;而在多胎品种小尾寒羊中检测到了相应的突变,发现了3种基因型,其突变纯合子(BB)、杂合子(B+)和野生型(++)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100,0.733,0.167,将其与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BB基因型母羊和B+基因型母羊平均产羔数差异极显著(P0.01);经x2适合性检验,小尾寒羊该基因位点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由此推断BMPR-IB基因是控制小尾寒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策勒黑羊和多浪羊FecB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的相关性,为新疆南疆绵羊多胎品系的选育提供参考,试验以策勒黑羊、多浪羊为研究对象,利用PCR-RFLP技术对这两品种绵羊Fec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检测,同时研究该基因对这两品种绵羊产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策勒黑羊FecB基因检测到3种基因型,即B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4,0.44,0.42,B、+基因频率分别为0.35,0.65;多浪羊FecB基因检测到2种基因型,即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2,0.48,B、+基因频率分别为0.26,0.74。基因型为BB型的策勒黑羊平均产羔数为2.87只/胎,显著高于++型(P0.05);基因型为B+型的多浪羊平均产羔数为2.55只/胎,显著高于++型(P0.05)。说明策勒黑羊和多浪羊FecB基因具有多态性,其中BB型、 B+型可用于南疆绵羊多胎品系的分子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7.
为解析中国地方绵羊品种产羔数差异形成的遗传学机制,以5个不同繁殖力的中国地方绵羊品种(湖羊、藏羊、蒙古羊、阿勒泰羊和多浪羊)为研究对象,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FecB基因的多态性,比较不同繁殖力群体间FecB的分布情况,并与其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湖羊群体中存在BB、B+、++三种基因型,藏羊、蒙古羊及阿勒泰羊群体中仅存在B+和++两种基因型,多浪羊群体中仅存在++基因型。湖羊、藏羊、蒙古羊、阿勒泰羊及多浪羊群体中BB、B+及++基因型频率依次是0.69、0.28、0.03,0.00、0.13、0.88,0.00、0.08、0.92,0.00、0.08、0.92和0.00、0.00、1.00;B等位基因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湖羊>藏羊>蒙古羊=阿勒泰羊>多浪羊。湖羊、藏羊、蒙古羊和阿勒泰羊中该位点He和PIC分别为0.29、0.25,0.12、0.11,0.08、0.07和0.08、0.07,且在以上4个品种中BB和B+基因型个体产羔数比++基因型个体高(P<0.01),BB基因型个体和B+基因型个体之间无差异(P>0.05)。由此可推断,FecB或许是决定绵羊产羔数的主效基因,亦或是与其存在密切相关的标记基因,可助力绵羊产羔数性状MAS技术和为多胎绵羊新品种(系)培育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8.
以萨福克羊和湖羊杂交F1和F2母羊耳组织为实验材料,应用PCR-RFLP检测BMPR-IB基因,分析不同基因型母羊的产羔性能.结果表明,BMPR-IB基因B+和BB基因型与母羊高繁殖性能相关,杂交代数不影响母羊产羔率(P>0.05).  相似文献   

9.
利用PCR-RFLP方法对不同品种绵羊BMPR-IB基因的基因型进行了分析测定,并对BMPR-IB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和羊发情季节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基因型在不同品种间分布极不平衡;同一品种,不同基因型羊的总体平均产羔数不同,表现为BB型>B+型>++型.研究发现,部分杂交羊明显表现为季节性发情,可能和品种及个...  相似文献   

10.
以萨福克羊和湖羊杂交F1和F2母羊耳组织为实验材料,应用PCR-RFLP检测BMPR-IB基因,分析不同基因型母羊的产羔性能。结果表明,BMPR-IB基因B+和BB基因型与母羊高繁殖性能相关,杂交代数不影响母羊产羔率(P0.05)。  相似文献   

11.
分析检测了中国美利奴多胎品系绵羊群体中BMPR-IB基因多态性分布与情期排卵数.结果表明:中国美利奴多胎品系绵羊群体中BB、B 基因型的情期排卵数平均为4.0和3.5个,中国美利奴单胎群体母羊情期排卵数平均为1.56个,BB、B 基因型比 基因型的母羊分别多排卵2.44(P<0.01)和1.94(P<0.01)个,表明该基因具有明显增加排卵数的作用,进一步确定BMPR-IB基因是影响中国美利奴多胎品系绵羊高产的主效基因,可以用于产羔数的标记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BMPR-I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对绵羊产羔数和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采用PCR-RFLP方法对小尾寒羊、杜泊、德克赛尔及河北肉用绵羊的BMPR-I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了测定,并对BMPR-IB基因多态性与河北肉用绵羊产羔数和生长发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因型频率在各品种间分布极不平衡,BB基因型河北肉用绵羊群体的总体平均产羔数显著高于B+基因型(P<0.05),极显著高于++基因型群体(P<0.01);90日龄时,++基因型河北肉用绵羊的胸宽和腰角宽显著高于B+基因型群体(P<0.05)。说明BMPR-IB基因的基因型对河北肉用绵羊羔羊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旨在揭示青海藏羊群体中绵羊多胎主效基因FecB的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的相关性,为藏羊高繁性状的选育提供参考。以157只青海藏系绵羊为研究对象,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藏羊群体中FecB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对FecB基因与产羔数的关系展开相关性分析。结果:藏羊中存在BB、B+和++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13、0.299和0.688。期望杂合度(Ho)与观测杂合度(He)分别为0.299和0.272,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235,处于低度多态(PIC<0.25)。卡方检验结果说明藏羊群体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P>0.05)。藏羊不同基因型个体产羔数比较结果为:BB>B+>++,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BB基因型产羔数显著高于B+与++基因型,B+与++基因型之间差异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FecB基因对藏系绵羊产羔数存在一定影响,提示FecB可作为青海藏羊多胎性状的分子标记,且存在巨大的选择潜能。  相似文献   

14.
试验采用已知繁殖性能的33只小尾寒羊母羊(山东梁山和泰安)、14只蒙古羊母羊(甘肃武威)的血样,提取DNA.用FecB基因作为小尾寒羊多胎候选基因进行研究,利用Australian Sheep Gene Mapping Web SiteAF298885引物(BMPR-IB基因,forced-PCR引物,即FecB基因引物)进行PCR扩增,对其PCR产物用AvaⅡ酶切进行酶切鉴定基因型.研究结果表明①小尾寒羊基因型由3种基因型-BB、B+、++组成,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3 0、0.606 1、0.090 9,突变杂合B+和突变纯合BB为优势基因型、野生型++很低;蒙古羊分别为0、0.071 4、0.928 6;只由两种基因型-++、B+组成,不存在BB型,而且B+频率也很低,未突变野生型-++型为优势基因型.小尾寒羊与蒙古羊在基因型组成上差异均极显著(P<0.01),这两个品种的多胎表型一致.②小尾寒羊B和+基因频率分别为0.606 1和0.393 9,突变基因B(FecB)为主导基因,蒙古羊分别为0.035 7、0.964 2,蒙古羊以未突变+为主导基因.因此,证明FecB基因是小尾寒羊多胎重要的分子标记,但FecB基因是否是小尾寒羊多胎基因需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③小尾寒羊品种内BB和B+基因型均为多胎表型,通过对小尾寒羊3种基因型第1、2胎次平均产羔数统计发现BB型>B+型>++型,但在研究中发现具有多胎表型而基因型是野生型++的3只小尾寒羊,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视黄酸受体γ(RARG)基因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IB(BMPR-IB)基因与大尾寒羊繁殖性状的相关性,试验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RARG基因和BMPR-IB基因在大尾寒羊群体中的多态性,探索该基因对大尾寒羊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尾寒羊RARG基因中检测到3种基因型分别为AA基因型、BB基因型、AB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00,0.075,0.825,A和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13,0.487。在大尾寒羊BMPR-IB基因中只检测到++和B+两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25,0.875,+和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63,0.437。BMPR-IB基因和RARG基因这两个基因在大尾寒羊群体中具有一定的多态性,且不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6.
小尾寒羊和新疆多浪羊群体BMPR-IB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影响Booroola Merino高产性能的BMPR-IB基因为候选基因,对小尾寒羊和新疆多浪羊群体进行BMPR-IB基因多胎性分析.结果表明:小尾寒羊和新疆多浪羊群体内均存在BMPR-IB基因(A746G)的突变个体.小尾寒羊群体内存在3种基因型(BB、B+、++),BB和B+基因型在群体内为优势基因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48和0.397,表明BMPR-IB基因突变位点的B等位基因对小尾寒羊的高繁殖力具有显著的影响.新疆多浪羊群体内存在两种基因型(B+、++),++基因型在群体内为优势基因,而B+基因型频率为0.039.通过对群体产羔率的调查分析发现:新疆多浪羊并非是一个多胎绵羊品种,其高产性能主要体现在地方品种绵羊出现四季发情,因而群体内出现一年四季产羔.  相似文献   

17.
为了检测骨骼形态发生蛋白IB型受体(BMPR-IB)基因在小尾寒羊母羊、无角道赛特公羊、道×寒F1和F2代杂交公羊及道×寒F2横交固定所产种公羊中的多态性,分析小尾寒羊基因型与产羔数的相关性,试验采用PCR-RFLP法对BMPR-IB基因进行分型。结果表明:在无角道赛特公羊中只有1种基因型,即野生型(++);在小尾寒羊母羊中检测到2种基因型(BB和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5,0.65;在道×寒F1和F2代杂交公羊中检测到2种基因型(B+和++),F1代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5,0.25,F2代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0.70。小尾寒羊的2种基因型产羔数差异极显著(P<0.01),BMPR-IB基因的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相似文献   

18.
旨在揭示线粒体tRNA-Lys(T7719G)基因变异对小尾寒羊为母本的杂交羊群产羔数的影响,探讨将该基因变异作为分子标记辅助选种的可行性。本研究以小尾寒羊为母本的健康适龄繁殖母羊为研究对象,利用PCR扩增产物测序判定基因型,开展tRNA-Lys(T7719G)基因多态性及季节、胎次对产羔数影响的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线粒体tRNA-Lys基因有G、T两种等位基因,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7.8%、42.2%;携带G等位基因的母羊较携带T等位基因的母羊平均胎产羔数多0.08只。在相同季节,群体产羔数随胎次以及G基因型母羊个体数量增加而增加。建立了胎产羔数预测模型方程:胎产羔数=1.201+(-0.009)×虚拟变量1+0.043×虚拟变量2+0.194×虚拟变量3+0.061×胎次+0.123×携带G等位基因母羊数量,即羊群中增加一个携带G等位基因的个体,胎产羔数预期增加0.123只。线粒体tRNA-Lys(T7719G)基因可以作为小尾寒羊为母本的杂交羊群产羔数性状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FecB基因在德×寒×细三元杂交羊群体中的多态性分布及与产羔性能指标的相关性,该试验将以德国肉用美利奴羊(以下简称德肉美)为父本,以小尾寒羊公羊与东北细毛羊母羊级进杂交生产的F_2代羊为母本(以下简称寒×细F_2母羊),生产的三元杂交后代羊(以下简称德×寒×细三元杂交羊)作为研究对象,采用KASP方法分析FecB基因型并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析FecB基因频率与德×寒×细三元杂交羊群体产羔性能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德肉美并不含有FecB基因,德×寒×细三元杂交羊B等位基因频率增加明显且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提示人工选择对杂交羊群体FecB基因富集影响较大。对寒×细F_2代母羊和德×寒×细三元杂交羊群体不同基因型个体产羔数进行秩和检验分析发现,P值均小于0.01,平均产羔率均表现为++基因型小于B+和BB基因型(P0.05),说明B等位基因对德×寒×细三元杂交羊群体产羔性能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该试验为利用FecB基因提升德×寒×细三元杂交羊群体产羔性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系统评价黄淮杜泊羊的繁殖性能,本实验对2家黄淮杜泊羊核心育种场1年的繁殖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随机采集了145只核心群羊只进行FecB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杜泊羊性成熟为6~7月龄,年繁殖率为252.82%,羔羊断奶成活率为95.79%,每只母羊年提供断奶羔羊数2.39个;黄淮杜泊羊群体FecB基因存在BB、B+和++3种基因型,其中B+型(杂合型)是群体中的优势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为0.606 9;基因型与产羔数关联分析表明,BB和B+基因型产羔数极显著高于++基因型。综上,黄淮杜泊羊具有多胎高繁的特性,在繁殖性能方面符合专门化肉用高繁绵羊品种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