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初步探讨绵羊痒螨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PoMIF)对健康新西兰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Th2和Th17/Treg细胞平衡的变化。采用RT-PCR从绵羊痒螨总RNA中扩增得到MIF全长基因,经原核表达、纯化重组PoMIF(rPoMIF)蛋白,并分析其氧化还原酶和互变异构酶活性。筛选与健康新西兰兔PBMC孵育的最佳rPoMIF浓度,且用最佳浓度rPoMIF(0.2 μg·mL-1)与PBMC共同孵育0、1、6、12、24、36 h后收集细胞,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其Th1/Th2/Th17/Treg细胞相对应的特征性转录因子T-bet/GATA-3/RORc/Foxp3和特征性细胞因子IFN-γ/IL-4/IL-17A/IL-10 mRNA表达变化。结果表明:PoMIF全长363 bp,rPoMIF大小为32 ku(含pET32a标签蛋白19 ku),且具有互变异构酶活性;rPoMIF刺激后PBMC中Th1细胞的T-betIFN-γ先下降后上升,Th2细胞的GATA-3和IL-4均呈下降趋势,且T-bet/GATA-3和IFN-γ/IL-4比值在12、24和36 h均升高;Th17细胞的RORc和IL-17A在各时间点下降,而Treg细胞的Foxp3和IL-10在各时间点升高,且RORc/Foxp3和IL-17A/IL-10比值在各时间点均变低。rPoMIF可造成家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Th1/Th2和Th17/Treg平衡分别向Th1和Treg偏移。  相似文献   

2.
《中国兽医学报》2014,(6):973-976
为了探讨归参汤(GST)对免疫抑制小鼠血清中IL-2、TNF-α和脾细胞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本试验采用环磷酰胺制造免疫抑制模型,利用双抗夹心ELISA法,观察归参汤对小鼠血清中IL-2、TNF-α的影响;RT-PCR法观察归参汤对小鼠脾细胞中INF-γ、IL-4、T-bet和GATA-3的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归参汤高剂量组可以显著增加免疫抑制小鼠血清中IL-2、TNF-α的含量(P<0.01),提高INF-γ的表达(P<0.05),降低IL-4的含量(P<0.05),升高T-bet(P<0.05),降低GATA-3的表达(P<0.05)。归参汤的免疫增强作用与升高血清中IL-2、TNF-α有关,且升高INF-γ/IL-4纠正免疫抑制小鼠Thl/Th2细胞因子的比例紊乱,其机制可能部分归因于对T-bet和GATA-3的mRNA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肿节风有效成分迷迭香酸对小鼠哮喘模型Th1/Th2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试验将5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迷迭香酸单药组、OVA哮喘模型组、迷迭香酸治疗组、地塞米松治疗组,采用ELISA方法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13(IL-13)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VA哮喘模型组小鼠BALF中IL-4、IL-5和IL-13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IFN-γ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IL-4/IFN-γ比例极显著升高(P0.01);与OVA哮喘模型组比较,迷迭香酸治疗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显著抑制了IL-4、IL-5和IL-13水平(P0.05),显著降低了IL-4/IFN-γ比值(P0.05)。说明肿节风有效成分迷迭香酸具有抑制哮喘Th2细胞因子和调节免疫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兽医学报》2017,(7):1322-1326
50只雄性昆明小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及金线莲多糖(ARP)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第1~3天,除空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他各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80mg/kg,连续3d;第4~10天,空白组和模型组灌服蒸馏水,其他组分别灌服100,200,400mg/kg的ARP。末次给药24h后,采集脾脏,qRT-PCR检测试验小鼠脾脏细胞因子(IL-2、IFN-γ、IL-4、IL-6)及转录因子(T-bet、GATA-3)mRNA表达。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L-2、GATA-3 mRNA表达量降低,IL-4、IL-6、IFN-γ、T-bet mRNA表达量升高;与模型组相比,ARP高剂量组小鼠IL-4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中、高剂量组IL-6、IFN-γ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ARP组T-bet的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高剂量组GATA-3的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结果表明:ARP通过上调或下调小鼠脾脏细胞因子与转录因子的表达,调节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中国兽医学报》2016,(5):795-800
研究了猴头菇多糖协同ConA对小鼠体外脾淋巴细胞分泌Th1、Th2细胞因子的量及mRNA表达量的影响,旨在探讨其协同免疫调节机制。用ELISA法检测HEP协同ConA刺激脾淋巴细胞细胞上清液中Th1、Th2细胞因子的量;RT-PCR法检测Th1、Th2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HEP在25~400mg/L质量浓度范围内能显著协同ConA刺激T细胞亚群Th1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和Th2细胞因子(IL-4、IL-6)的分泌及mRNA的表达(P0.05),并显著促进转录因子(T-bet、Gata-3)mRNA的表达(P0.05)。结果表明,HEP能协同ConA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Th1、Th2细胞因子的分泌及基因的表达,通过调节Th1/Th2平衡,发挥双重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探究UBC13蛋白对支气管哮喘小鼠体内Th2、Th17细胞极化的影响。18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PBS组、哮喘模型(OVA)组和UBC13蛋白(UBC13)组,OVA组和UBC13组采用卵清蛋白(OVA)和脂多糖(LPS)进行致敏和雾化建立哮喘模型,其中UBC13组于每次雾化前0.5 h腹腔注射100μg UBC13蛋白。末次雾化激发24 h后处死小鼠,采集样品,通过HE染色观察肺脏切片病理学变化、PAS染色观察气道黏液的分泌,ELISA法检测血清IgE浓度和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上清中IL-4、IL-5和IL-17A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肺脏Th2型相关因子IL-4、IL-5、IL-13、IFN-γmRNA和Th17型细胞因子IL-1β、IL-6、IL-17A、IL-23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试验成功建立了哮喘模型,与PBS组相比,OVA组IgE浓度极显著上升(P0.01),肺脏病理切片炎性细胞浸润和中性黏液分泌现象明显,肺脏中IL-1β、IL-4、IL-6、IL-13和IL-17A 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IL-5和IL-23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IFN-γ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降(P0.01),BALF中IL-4、IL-5和IL-17A的水平极显著上升(P0.01);与OVA组相比,UBC13组IgE浓度显著降低(P0.05),病理切片炎性细胞浸润现象减轻、黏液分泌减少,肺脏IL-1β、IL-4、IL-17A、IL-13和IL-23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5),IFN-γ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IL-6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降(P0.01),BALF中IL-5的水平极显著下降(P0.01),IL-4的水平显著下降(P0.05),IL-17A的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UBC13蛋白能下调Th2和Th17型细胞因子的表达量,影响哮喘模型Th2和Th17细胞的极化。  相似文献   

7.
旨在探讨新疆野生荒漠肉苁蓉醇提物(ethanol extracts of wild Cistanche deserticola,EEWCD)调节Th1/Th2免疫反应的特点及初步的作用机制。采用卵清白蛋白(ovalbumin,OVA)为抗原,研究EEWCD对小鼠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因子分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成熟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等的影响。EEWCD低、中、高剂量(分别记作L、M、H)分别与OVA混合,ICR小鼠随机分为0.9% NaCl、EEWCD、OVA、OVA-EEWCD-L、OVA-EEWCD-M、OVA-EEWCD-H和OVA-铝佐剂免疫组。皮下免疫2次,间隔2周。小鼠免疫后,ELISA法检测抗体滴度及分型,MTT检测脾细胞增殖水平,FACS检测CD4+ IL-4、CD4+IFN-γ和CD8+ IFN-γ的水平,以及DCs表面分子与Treg表达水平。结果显示,EEWCD提高了OVA特异性IgG抗体2~3倍;在初次免疫后21 d显著促进IgG1和IgG2a的表达水平(P<0.05);显著促进OVA特异性脾细胞增殖以及T/B细胞的活化(P<0.05);显著促进CD4+ IL-4、CD4+ IFN-γ和CD8+ IFN-γ的分泌(P<0.05)。同时,EEWCD也显著促进了DCs的CD40、CD80、CD86和MHCⅡ的表达(P<0.05),下调了Treg的水平(P<0.05)。EEWCD-M为最佳剂量。监测免疫后小鼠行为及体重,小鼠行为没有异常,且同一时间点各组体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表明,EEWCD能够促进OVA特异性的Th1/Th2免疫反应,尤其促进Th1型反应,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激活DCs的成熟,促进IL-4和IFN-γ的分泌,降低Treg的水平调节Th1/Th2免疫反应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妊娠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受到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的共同调节。作为半自体抗原的胎儿不被母体排斥是子宫局部免疫水平调节的结果。其中激素对辅助性淋巴细胞(Th)发生、分化的调节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辅助T淋巴细胞能分化为不同的亚型(Th1和Th2),孕酮可促进Th2型细胞因子(IL-4,IL-5)的产生,有利于妊娠的正常发生;松弛肽促进Th1型细胞因子(IFN-γ)的产生,对妊娠有害。在母胎界面存在激素-细胞因子网络,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还能够影响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由Th2样细胞产生的,对胚泡着床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的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其表达受Th1细胞诱导因子的下调,如IL-12,IFN-α,IFN-γ,受IL-4和孕酮(诱导T淋巴细胞向Th2细胞分化)的上调。激素通过调控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来调控免疫系统,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有利于维持妊娠。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探究UBC13蛋白对支气管哮喘小鼠体内Th2、Th17细胞极化的影响。18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PBS组、哮喘模型(OVA)组和UBC13蛋白(UBC13)组,OVA组和UBC13组采用卵清蛋白(OVA)和脂多糖(LPS)进行致敏和雾化建立哮喘模型,其中UBC13组于每次雾化前0.5 h腹腔注射100 μg UBC13蛋白。末次雾化激发24 h后处死小鼠,采集样品,通过HE染色观察肺脏切片病理学变化、PAS染色观察气道黏液的分泌,ELISA法检测血清IgE浓度和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上清中IL-4、IL-5和IL-17A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肺脏Th2型相关因子IL-4、IL-5、IL-13、IFN-γ mRNA和Th17型细胞因子IL-1β、IL-6、IL-17A、IL-23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试验成功建立了哮喘模型,与PBS组相比,OVA组IgE浓度极显著上升(P < 0.01),肺脏病理切片炎性细胞浸润和中性黏液分泌现象明显,肺脏中IL-1β、IL-4、IL-6、IL-13和IL-17A 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升高(P < 0.01),IL-5和IL-23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 < 0.05),IFN-γ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降(P < 0.01),BALF中IL-4、IL-5和IL-17A的水平极显著上升(P < 0.01);与OVA组相比,UBC13组IgE浓度显著降低(P < 0.05),病理切片炎性细胞浸润现象减轻、黏液分泌减少,肺脏IL-1β、IL-4、IL-17A、IL-13和IL-23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 < 0.05),IFN-γ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IL-6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降(P < 0.01),BALF中IL-5的水平极显著下降(P < 0.01),IL-4的水平显著下降(P < 0.05),IL-17A的水平无显著差异(P > 0.05)。由此可见,UBC13蛋白能下调Th2和Th17型细胞因子的表达量,影响哮喘模型Th2和Th17细胞的极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过敏性哮喘患者、无症状的过敏者和不过敏的健康人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数量的差异及对特异性过敏原刺激的反应.方法:选取急性发作期的尘螨过敏性哮喘患者20例,无症状的尘螨过敏者24例,不过敏的健康人22例,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进行CFSE染色,分别在不刺激和1mg/L尘螨抗原(rDer p 1)刺激情况下体外培养7 d,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Treg的比率和分裂指数;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结果:过敏性哮喘患者CD4+CD25+Treg比率和IFN-γ基础水平均低于无症状的尘螨过敏者和不过敏的健康人,且过敏原刺激后增加不明显;但IL-4的基础水平最高,过敏原刺激后差异更显著.无论刺激与否,无症状的尘螨过敏者CD4+CD25+Treg比率均与不过敏的健康人的水平接近.但过敏原刺激后无症状的尘螨过敏者CD4+CD25+Treg比率高于过敏性哮喘患者,且存在高水平的IFN-γ反应.结论:接触过敏原后,过敏性哮喘患者和无症状的过敏者表现出不同的免疫反应模式.过敏性哮喘患者抗原特异性CD4+CD25+Treg反应不足,存在过高Th2反应.无症状过敏的发生可能与机体对特异性过敏原刺激产生高水平的CD4+CD25+Treg反应及高水平的IFN-γ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为检测树突状细胞(DC)受猪附红细胞体(M.suis)刺激并接种于感染M.suis小鼠后细胞因子IL-6、IL-23、IL-17、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量的变化,将感染M.suis的C57BL/6小鼠分为2组,用M.suis致敏的DC2.4和未致敏的DC2.4接种于2组小鼠后,采用ELISA方法检测第1、3、5、7天细胞因子IL-6、IL-23、IL-17、TGF-β的变化.结果显示:M.suis小鼠模型接种致敏DC2.4后第1、3、5和7天,外周血中IL-6水平高于对照组(第3~5天,P<0.05),第5天水平达高峰;IL-23和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第3天水平达高峰;TGF-β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第1天水平达高峰.IL-17与IL-6表达量两者呈正相关,r=0.848且P<0.01;IL-17与IL-23呈正相关,r=0.604且P<0.01;IL-17与TGF-β呈正相关,r=0.683>0,且P<0.01.结论:致敏DC可通过细胞因子的分泌促进Th0向Th17分化,TGF-β、IL-6协同IL-23共同作用促进Th17分泌IL-17,进一步为Th17亚群在附红细胞体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12.
根据GenBank中牛Th1/Th2(BoTNF-α、BoIFN-γ、BoIL-2、BoIL-4、BoIL-6、BoIL-8、BoIL-10)型细胞因子的基因序列,在保守区设计并合成各自特异引物,并以牛3-磷酸甘油脱氢酶(GAPDH)基因为内参,采用SYBR GreenⅠ染料以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将Th1/Th2型细胞因子基因克隆至pMD18-T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DH5α,经PCR及测序鉴定后得到阳性重组质粒,作为标准品模板建立SYBR-GreenⅠ荧光定量RT-PCR标准曲线和溶解曲线,并做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试验。对建立的Th1/Th2型细胞因子SYBR-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牛IFN-α、IFN-β、IFN-γ和GAPDH基因的Ct值与标准品稀释度在1×101~1×108 copies/μL范围分别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1。溶解曲线分析表明产物为特异的单峰,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重复性较好。建立了检测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为在mR-NA水平对牛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对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分化的影响,从鹿下颌淋巴结分离2株非结核分枝杆菌,经16S rRNA PCR鉴定和基因组序列分析,证实分离菌均为新金分枝杆菌且基因组大小均为5.1 Mb.应用分离的新金分枝杆菌10-2株腹腔注射感染C57BL/6小鼠,于感染后不同时间点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肺内T-bet、GATA-3的mRNA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肺内Th1、Th2细胞百分含量.结果 表明: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T-bet的mRNA表达量和Th1细胞比例逐渐升高;而GATA-3的mRNA表达量和Th2细胞比例明显下降.结果 提示,新金分枝杆菌感染促进CD4+T细胞向Th1细胞亚群分化.  相似文献   

14.
将3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PBS组,n=5)、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n=5)、脓毒症组(CLP组,n=12)以及坏死细胞处理组(Nec组,n=12)。PBS组为正常小鼠,腹腔注射200μL的PBS 1次,Sham组小鼠手术分离盲肠末端后,不进行结扎穿孔;CLP组小鼠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建立脓毒症模型;Nec组小鼠预先腹腔注射2×107个坏死细胞,第0天再行盲肠结扎穿孔。所有小鼠于制备CLP模型后2周处死,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脾脏和胸腺中CD4+IFN-γ+Th1细胞以及CD4+IL-4+Th2细胞比例。结果显示,CLP组小鼠外周血Th1/Th2比例显著高于Sham组及PBS组(P0.05),同时脾脏中Th1/Th2比例则低于Sham组(P0.01)。Nec组小鼠外周血Th1/CD4+T细胞比例及Th1/Th2比例显著低于CLP组(P0.05),但脾脏中Th1/Th2比例则显著高于CLP组(P0.01)。结果表明,预先输注坏死细胞可以逆转脓毒症小鼠体内Th1/Th2比例失衡。  相似文献   

15.
<正> 一、绵羊的疥癣绵羊的疥癣病由五种不同的螨属所致: (1) 绵羊痒螨Psoroptis ovis(Hering,1838) (2) 羊疥螨Sarcoptes scabiei var.ovis(Megnin,1880) (3) 牛皮螨Chorioptes boyis(Hering,1845) (4) 羊蠕形螨Demodex ovis(Railliat,1895) (5) 羊生疥螨Psorergates ovis(Womersley,1941) (一) 绵羊的痒螨性疥癣病绵羊的痒螨性疥癣病是侵袭绵羊最主要的一种螨。虽然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美国成功地扑灭了此病,但墨西哥、南美、欧洲、南北非、中东地区、印度和中国仍有本病流行。  相似文献   

16.
炎症性肠病(IBD)通常由易感基因、环境和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一系列相互作用引起,会造成肠道屏障机能紊乱。由白细胞分化抗原4阳性辅助T细胞(CD4+T)的2个子集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组成的平衡轴可以对IBD进行正负调节,Th17促进IBD,Treg抑制IBD。这种调控作用与多种信号传导通路有关。参考前人研究中利用各类饲料添加剂刺激Th17/Treg平衡及治疗IBD的报道,本文就Th17与Treg的分化、IBD的发病机理、Th17/Treg平衡相关信号通路以及基于Th17/Treg平衡开发饲料添加剂以调控IBD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分析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诱导的T调节细胞(Tregs)。作者采集了感染后不同时间点(dpi)的血清、血液、扁桃体和纵隔淋巴细胞样品,检测了PBMC和淋巴细胞中的CD4(+)CD8(-)CD25(+)Foxp3(+)、CD4(+)CD8(+)CD25(+)Foxp3(+)或CD4(-)CD8(+)CD25(+)Foxp3(+)表型的频率,分析了产生IL-10或TGF-β的细胞。14dpi时PRRSV增加了CD4(+)CD8(+)CD25(+)Foxp3(+)型细胞的数量,并且CD4(+)CD8(+)CD25(+)Foxp3(+)型细胞的数量维持不变直到28dpi。病毒血症和诱导的调节细胞呈正相关。在淋巴组织中持续检测到CD4(+)CD8(+)CD25(+)Foxp3(+)诱导的Treg细胞。对产生IL-10和TGF-β的细胞分析显示针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CD4(+)CD8(-)Foxp3(较低的)和CD4(+)CD8(+)Foxp3(较高的)型细胞中等强度地增加IL-10细胞的比例。在PRRSV刺激后,只在CD4(+)CD8(+)Foxp3(较高的)样本中检测到TGF-β。总之PRRSV感染增加CD4(+)CD8(+)CD25(+)Foxp3(较高的)基因型的Tregs细胞的频率以及产生TGF-β。  相似文献   

18.
旨在探究C5a/C5aR信号在微小隐孢子虫感染过程中对宿主CD4+ T细胞免疫反应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为研究对象,以BALB/c乳鼠和C5aR抑制BALB/c乳鼠为感染模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C.parvum感染前后乳鼠回肠组织中C5aR的表达变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了隐孢子虫HSP70基因和CD4+ T细胞亚群(Th1、Th2、Th17细胞和Treg细胞)主效应细胞因子(IFN-γ、IL-4、IL-17和TGF-β)的转录变化,并通过病理组织切片观察乳鼠回肠黏膜的损伤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乳鼠相比,C.parvum感染可以引起乳鼠回肠组织中C5a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以及IFN-γ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与C.parvum感染组乳鼠相比,C5aR抑制剂处理可引起C.parvum感染乳鼠回肠组织中Th1细胞、Th2细胞和Treg细胞的主效应细胞因子IFN-γ、IL-4和TGF-β显著下调表达(P<0.05),以及Th17细胞主效应细胞因子IL-17显著上调表达(P<0.05)。病理学观察发现,抑制C5aR能显著改善C.parvum感染引起的乳鼠回肠组织的绒毛直径和黏膜厚度变化(P<0.05),但不能改善绒毛长度、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比值。隐孢子虫HSP70基因的mRNA水平检测发现,抑制C5aR能显著影响C.parvum在回肠组织中的增殖(P<0.05)。C5a/C5aR信号可能通过动态调节CD4+ T细胞亚群主效应细胞因子的表达来参与宿主与隐孢子虫相互作用的过程,为深入理解隐孢子虫与宿主的互作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兽医学报》2017,(12):2378-2383
为探讨中药组方对动物机体免疫调节的作用机理,试验研究了预防用中药组方对感染大肠杆菌小鼠血清中Th17及Treg型细胞因子的影响。选取6只健康小鼠为对照组(记为-72h)。另选取252只精神、体况接近的小鼠,按照性别、体质量分为6组:Ⅰ、Ⅱ、Ⅲ组为中药组方高、中、低剂量组,灌胃剂量(相当于生药含量,按0.1mL/10g灌胃)分别为20,10,5g/kg;Ⅳ组为药物对照组,按66mg/kg灌胃黄芪多糖;Ⅴ组为模型组及Ⅵ组为健康对照组灌胃同体积蒸馏水,均1次/d,连用3d。试验第4天,Ⅰ~Ⅴ组小鼠均腹腔注射1.7×108 CFU/mL大肠杆菌液(0.1 mL/只),Ⅵ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感染后0,3,6,12,24,48,168h,每组分别选取6只小鼠处死获取全血及血清样本,用ELISA方法测量血清IL-17、IL-23、TGF-β、IL-10的含量,并计算IL-17/IL-10的比值。结果显示:用药后3d,中药组方组小鼠血清IL-17、IL-23,高剂量组的IL-10,中、低剂量组的IL-17/IL-10比值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及对照组(P<0.05);在感染3h中药组方的IL-10均显著低于感染组(P<0.05),IL-17/IL-10比值均极显著高于感染组(P<0.01),高、中剂量组的IL-17均高于感染组(P>0.05),IL-23、TGF-β均低于模型组(P>0.05)。在试验期间,感染3h后中药组方组的IL-17、IL-23均低于黄芪多糖组,而TGF-β、IL-10和IL-17/IL-10比值部分高于黄芪多糖组。这表明预防用中药组方通过影响感染小鼠血清IL-17、IL-23、TGF-β、IL-10等细胞因子的分泌,调节Th17及Treg细胞亚群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对山羊妊娠的影响,探讨其生理学意义,试验通过EUSA方法对山羊妊娠早期及流产前后外周血液中Th1(TNF-α、IL-2)与Th2(IL-10)型细胞因子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妊娠早期外周血液中TNF-α和IL-2含量先升高后降低,IL-10含量持续上升;流产后TNF-α和IL-2含量高于流产前含量(P<0.01或P<0.05),IL-10则低于流产前含量(P<0.05或P<0.01).说明山羊正常妊娠时Th1/Th2型细胞因子动态平衡应当是以Th2型免疫及其相关因子占优势,平衡失调则导致妊娠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