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怀禹 《猪业科学》2019,36(3):30-32
我国有着全球最大的生猪消费市场,生猪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扶持生猪养殖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防范生猪市场异常波动,2007年以来,国家出台了有关生猪保险的一系列养猪补贴政策,经历了从能繁母猪保险、育肥猪保险到价格指数保险的发展探索历程,对稳定生猪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文章阐述了我国生猪保险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生猪保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我国生猪养殖、流通和屠宰等环节的生物安全水平,提升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湖南、河南、重庆、辽宁、安徽等5个省(直辖市)15个县(市、区)的196个生猪养殖场(户)、69个生猪经纪人和19个屠宰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9月,调查县(市、区)养猪场(户)数较2017年减少了50%~80%;生猪饲养模式以自繁自养为主,小规模场生物安全措施实施率较低;生猪经纪人行为复杂,如经纪对象多样、活动范围广、兼营其他相关业务、同批次收购不同养殖场(户)生猪等,仍有47.8%的经纪人称还会进圈挑选猪;73.7%的屠宰场运猪车辆没有有效执行离场清洗消毒措施。结果表明,我国生猪价值链各环节的生物安全水平仍有较大上升空间。提议继续推进规范化养殖场建设,加强生猪经纪人管理,加强生猪运输车辆的清洗消毒,促进生猪产业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中美在生猪养殖管理与生物安全操作方面的差异,对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生猪养殖场的生猪生产和生物安全操作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美国猪肉生产商生物安全与健康管理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了我国生猪养殖环节在养殖经营模式、生物安全实践和从业人员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我国生猪养殖场仍旧以自繁自养为主,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程度等与美国仍有一定差距;猪场生物安全隔离控制措施仍待加强,猪场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设施设备信息化水平仍待提高。同时,针对性提出了提升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完善配套法律规范、促进人才引进和新技术推广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生猪养殖是我国基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关系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时,优质的生猪产品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因此做生猪防疫工作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可以提升生猪产品的质量,进而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根据市场需求以及生猪产业发展趋势、保障人们生活质量的要求,推动建立行政管理和保险服务相联合的的体系,促进生猪防疫工作的稳定发展,并且使得保险成为生猪防疫工作以及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手段,承包覆盖范围广,无害化处理率比较高,为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保障食品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非洲猪瘟仍无有效疫苗可用的防控形势下,生物安全措施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动物疫病防控手段。为了解北京市某区生猪养殖场生物安全状况,提出针对性改善措施,组织人员对某区34个生猪养殖场进行了生物安全状况调查,设置了40个评估项。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走访、材料核实、数据分析、风险评估发现:与周边村庄等人口聚集区之间的距离、与周边主干道的距离、养殖场门口和围墙防疫条件、人员进场管理和消毒制度、入生产区人员隔离消毒通道、生物安全分区及管理、出猪过程的人员隔离要求等7个评估项合格率低于60%;58.8%的被调查场为生物安全高风险场,41.2%为中风险场;存在外部生物安全环境复杂、场区布局不合理、未按生物安全等级分区管控、生物安全屏障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并相应提出了针对性措施。本调查可为相关企业和管理部门开展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是国家财政支持稳定生猪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一、能繁母猪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保费与赔偿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重 《兽医导刊》2020,(9):12-12
当下面临来势汹汹的非洲猪瘟,全国的生猪养殖行业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性打击.在没有特效疫苗、有效防控手段的情形下,整个生猪养殖行业陷入困境.因此,加强生猪养殖行业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完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将有利于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对生猪养殖生物安全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为提高生猪养殖行业的生物安全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为了应对生猪价格波动,大连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生猪价格指数综合保险试点",旨在帮助养殖户应对市场风险。到2014年11月底,已为50万头生猪投保。试点期间,大连市政府给予农户50%保费补贴。在2015年,如遇生猪价格大幅下跌,投保养殖户将获得赔偿。猪价低到什么程度保险公司给予理赔呢?主要参照"猪粮比",即生猪出场价格与玉米批发价格的比值。我国目前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的"猪粮比"为6∶1,即低于6∶1时养殖户亏损。生猪价格指数保险以发改委每周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生猪产业的风险化解工具仅限于传统的以“保产量”为主的能繁母猪保险和行政调控托市收储政策,虽然对稳定生猪价格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但是仍不能达到充分管理生猪市场价格风险,稳定生猪产量的目的。通过借鉴美国生猪毛利润保险政策来开展我国生猪毛利润保险试点,完善生猪风险管理体系,有助于规避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风险,促进生猪产业链整合,进而保障居民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10.
生猪养殖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尤其是非洲猪瘟、猪流感等疫情高发的情况下,生猪养殖工作面临较大的风险。为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场户的收益,当前国家开展了政策性生猪保险工作,该举措是促进畜牧业发展,降低养殖风险的有效措施。该项工作自开展以来,获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依然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基于此,本文对政策性生猪保险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养猪企业疫病频发,给养猪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减少养猪场猪的发病,保证猪场的正常生产秩序,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笔者根据猪场的生产实际,总结出相应的实施方案,供广大养殖户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2.
对2005-2008年陕西省延安市9个累计存栏26805头猪的集约化猪场进行了环境与生产管理以及兽医防治记录的全面调查.结果表明,所有猪场均不同程度地感染过球虫病,其发病率在1.8%~9.6%之间.通过病例分析,针对各养猪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遵循药物控制的原则,坚持药物驱虫的方法,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猪舍环境卫生、通风等,使球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3.
生猪散养户因为其分散经营,易受到疫病威胁。为提高散养户疫病防控水平,我国建立了至上而下的防控服务部门,协助散养户应对疫病防控,但在重大疫病防控爆发后,基层防疫工作并不理想。该文就我国生猪散养户防疫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总结,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家兔引种、饲养和技术人员的素质,消毒,建立舒适的小环境,减少应激反应,建立良好的免疫、用药程序及发病后的处理措施等方面阐述了建立生物安全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明确指出建立兔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5.
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的发病特点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仔猪腹泻是猪场常见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常给猪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011年1月—4月,对安徽、河南和江苏3省12个基础母猪存栏数在400头以上的规模化猪场发生仔猪腹泻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这些猪场仔猪腹泻的发病特点,并对不同的防治方法进行总结,以供广大兽医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参照我国现行的一些法规,结合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对动物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在研制与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完全控制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集约化猪场主要疾病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约化猪场拥有先进的养猪理念和生产工艺,但在病原控制上也有相当大的难度。困扰集约化猪场的主要病原,按疾病症状可分为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病原、呼吸系统疾病病原和仔猪腹泻疾病病原等,论文对近5年间相关研究人员和兽医工作者对以上疾病的部分病原学分析、流行病学调查以及防治措施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养猪场以前饲养数量较少时采用传统的综合防控措施,如免疫接种、药物预防和治疗等,在疾病防控方面都起到关键作用且效果明显,但是随着饲养数量增加,只采用上述措施远远不够,应树立创新理念和生物安全措施,才能更有效的防控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9.
我国畜牧养殖产业迅猛向前发展,养殖规模扩大的同时,各种养殖安全问题凸显,瘦肉精、毒奶粉等事件频繁爆发,使食品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大众关注。猪肉作为人们日常餐桌上的蛋白质来源,品质和质量会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威胁。为更好地贯彻动物防疫法规和生猪屠宰检疫管理条例,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肉,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要求开展生猪屠宰检疫,并按照程序对确诊带病的猪肉制品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置,避免带病动物上市销售威胁消费者身心健康。该文论述猪屠宰检疫方法和带病猪肉组织的处置措施。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区域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农村养猪行业逐渐兴起,在行业发展中需要以确保猪的健康为基础,做好各种疾病预防和治疗工作,提升猪肉质量。该文以农村养猪中猪疾病的类型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探究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