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阐述了河蟹育苗过程中,清水布苗法和肥水布苗法的概念、特点和注意事项,分析了影响清水布苗法早期状幼体变态率的因素和对策;比较了微绿球藻和海链藻影响Z1变态率的原因,并分析了Z2死亡的原因和预防对策。通过对河蟹育苗过程中的Z1、Z2幼体的死亡原因分析,认为维持海链藻浓度在每毫升10万个左右可大大提高Z1、Z2幼体的变态成活率,节约育苗成本。同时,对同一水域不同时期育苗效果,有害藻类快速繁生现象作了分析。从幼体变态率、生产成本、稳定性等方面对两种布苗法作了全面比较,为河蟹育苗生产的科学安排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是在严格的控温条件下(24℃±0.3℃)和准确配制的不同盐度海水中进行的。试验前对各试验组的蚤状幼体(蚤Ⅰ)进行严格挑选。试验中操作严谨,各试验组的充气量、投饵量、投饵时间和换水均同步进行。试验中不加任何抗菌药和生长素,避免药物的干扰。试验结果证明从蚤Ⅰ到大眼幼体,在15‰的盐度下成活率达52%,在20‰盐度下成活率达49%;而10‰的盐度下成活率为40%,高于22‰盐度的成活率均低于35%,且随盐度升高而逐渐降低。在1995年和1996年的重复试验进一步证明15‰~20‰的盐度是河蟹人工育苗的最佳盐度,蚤状幼体生长发育也最快,累积发育时间为311~316h,个体也最大。  相似文献   

3.
2001年4~6月对辽宁盘锦辽河三角洲地区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试验池中的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Z1~Z5的变态率分别为(77.8±11.3)%,(67.9±24.2)%,(47.5±20.7)%,(51.1±32.9)%和(63.8±27.5)%;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在池塘中主要集中在上风位,约占43.7%~65.6%,下风位则分布较少,为14.2%~20.1%;在垂直分布方面,Z1~Z4系底层>表层,Z5则相反,表层>底层.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昼夜水平移动主要受风向的影响,有风时它们向上风位方向移动,无风时它们则在池塘中分布较为均匀.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昼夜垂直移动主要收光照的影响,白天它们主要分布在水体中下层,夜间弱光照或无光时,它们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4.
 2001年4~6月对辽宁盘锦辽河三角洲地区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试验池中的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Z1~Z5的变态率分别为(77.8±11.3)%,( 67.9±24.2)%,( 47.5±20.7)%, ( 51.1±32.9)% 和( 63.8±27.5)%; 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在池塘中主要集中在上风位,约占43.7%~65.6%,下风位则分布较少,为14.2%~20.1%;在垂直分布方面,Z1~Z4系底层>表层, Z5则相反,表层>底层。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昼夜水平移动主要受风向的影响,有风时它们向上风位方向移动,无风时它们则在池塘中分布较为均匀。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昼夜垂直移动主要收光照的影响,白天它们主要分布在水体中下层,夜间弱光照或无光时,它们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5.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测了盐度对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 Z9~Z11期假溞状幼体存活和摄食的影响。设置盐度骤变和渐变两组试验,骤变试验以27为基础盐度,将假溞状幼体直接放入盐度为51、48、45、42、39、36、33、30、24、21、18、15、12、9的海水中;渐变试验盐度分别从24和33开始,每隔12h降低(低盐渐变)和升高(高盐渐变)一次盐度值,变化幅度为1,直至口虾蛄假溞状幼体全部死亡。以体长为5.19~8.91 mm(平均体质量为0.058 g)的鲜活糠虾作为饵料。试验结果表明:当盐度骤变到18~36时,口虾蛄假溞状幼体比较适应,24 h时成活率在77.8%以上;盐度骤变情况下,24 h半致死盐度为15.94和41.13;假溞状幼体适应骤变盐度的低盐度和高盐度极限分别为12和48,适应渐变盐度的低盐度和高盐度极限分别为6和54;当盐度低于15或高于45时,口虾蛄假溞状幼体基本不摄食,盐度为27、30和33时,假溞状幼体的摄食量明显高于其它盐度组。综合考虑成活率和摄食两方面的因素,培育口虾蛄Z9~Z11期假溞状幼体的适宜盐度为27~33。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测了盐度对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 Z9~Z11期假溞状幼体存活和摄食的影响.设置盐度骤变和渐变两组试验,骤变试验以27为基础盐度,将假溞状幼体直接放入盐度为51、48、45、42、39、36、33、30、24、21、18、15、12、9的海水中;渐变试验盐度分别从24和33开始,每隔12h降低(低盐渐变)和升高(高盐渐变)一次盐度值,变化幅度为1,直至口虾蛄假溞状幼体全部死亡.以体长为5.19~8.91 mm(平均体质量为0.058 g)的鲜活糠虾作为饵料.试验结果表明:当盐度骤变到18~36时,口虾蛄假溞状幼体比较适应,24h时成活率在77.8%以上;盐度骤变情况下,24h半致死盐度为15.94和41.13;假溞状幼体适应骤变盐度的低盐度和高盐度极限分别为12和48,适应渐变盐度的低盐度和高盐度极限分别为6和54;当盐度低于15或高于45时,口虾蛄假溞状幼体基本不摄食,盐度为27、30和33时,假溞状幼体的摄食量明显高于其它盐度组.综合考虑成活率和摄食两方面的因素,培育口虾蛄Z9~Z11期假溞状幼体的适宜盐度为27 ~33.  相似文献   

7.
甲醛对中华绒鳌蟹各期溞状幼体及隐藻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静水试验法,用甲醛对中华绒螯蟹各期状幼体及隐藻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分别为:Z1:24hLC50为41.214mg/L,48hLC50为33.364mg/L,SC为3.34mg/L。Z2:24hLC50为125.497mg/L,48hLC50为54.258mg/L,SC为5.43mg/L。Z3:24hLC50为143.617mg/L,48hLC50为93.817mg/L,SC为9.38mg/L。Z4:24hLC50为200.679mg/L,48hLC50为98.414mg/L,SC为9.84mg/L。甲醛对Z5的毒性状况比较特殊,虽经10次试验仍无规律性。试验表明,30mg/L以下的甲醛,24小时内波海红胞藻全部成活,甲醛对波海红胞藻的6hLC50为:90mg/L,12hLC50为:60.77mg/L,24hLC50为:57.5mg/L。一定浓度的甲醛可杀死苗池水中的赤潮生物,蓄水池中的赤潮生物可用含氯化合物杀灭,以降低赤潮生物对中华绒螯蟹幼体的毒性,提高幼体的变态成活率和育苗产量。  相似文献   

8.
低温、降盐度及pH对中华绒螯蟹幼体变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研究了低温、pH及盐度变化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前期幼体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相同条件下,Z3期幼体对低温(8、9℃)的耐受力最强,3日龄Z1期幼体次之,初孵Z1期幼体最差。低温能推迟幼体的变态时间。孵幼期,水温低于10℃的时间不能超过1d。(2)初孵Z1期幼体的适应pH为6.0-9.1,适宜的pH为7.5-8.7。孵幼和育苗初期,pH不应超过9.3。(3)2.0的盐度降幅有益于将要蜕壳的Z1期幼体变态。(4)降温(21→15℃)、降盐(18→15)、降pH(8.3→6.5)的协同作用会严重影响Z1期幼体的生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池塘赤潮的有效防控措施,在温度为2225℃的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两种有害藻类(异冒藻Heterocapsa sp.、裸甲藻Gymnodinium sp.)对轮虫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各发育期溞状幼体的毒性,并将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放入不同密度的有害藻中,观察有害藻对溞状幼体各个时期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裸甲藻密度为2.000×105cells/m L时,Ⅰ、Ⅱ期溞状幼体的变态率仅有13.33%,裸甲藻对溞状幼体后期发育毒性不显著;在同样密度的异冒藻藻液中,Ⅰ期溞状幼体的变态率为11.67%;在两种藻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影响以及不同密度轮虫对有害藻摄食效果的试验中,两种藻密度为1.728×105cells/m L时,轮虫96 h内几乎不繁殖,当藻液密度为0.288×105cells/m L时,异冒藻和裸甲藻液中的轮虫数量在96 h后分别增加到原来的5倍和8倍。研究表明,两种有害藻能够严重影响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早期的存活和发育,其饵料生物轮虫在较高密度情况下可以通过摄食的方式控制有害藻的数量。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日本沼虾末期幼体变态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不同水温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末期幼体蜕壳变态过程、变态率、存活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25~26℃是日本沼虾蚤状幼体最后1次蜕皮变态的最适水温;30℃以上时多数幼体会产生明显的热应激行为反应;水体振动、强对流等环境刺激可提高幼体兴奋,引发高死亡率;29℃以上高水温培育的青虾幼体品质偏低,末期幼体蜕皮变态后3 d的总存活率小于20%。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在中华绒螯蟹育苗期间二级海水沉淀池和幼体培育池中水温,pH,DO,NH^+4-N,CODMn的昼夜变化,以及幼体不同发育期水温,pH,DO,NH^+4-N,CODMn,NO^-2-N,硫化物的检测结果。提出了Sao状状幼体最佳换水时间为每日凌晨3:00时,培育池CODMn控制范围Z1-Z3期为10-20mg/L,Z4-M期为15-25mg/L。试验期间用漂白粉能有效控制培育池水中的NO^-2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在中华绒螯蟹工厂化育苗中添加微生物制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或光合细菌 芽孢杆菌)对水体中pH值、氨氮、亚硝酸氮和化学需氧量及幼体变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制剂对育苗水体中pH值的影响不大,但随着幼体的发育,微生物制剂能明显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氮和化学需氧量,提高幼体变态率。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寻适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卵巢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总蛋白最佳提取方法,采用RC DC Protein Assay检测蛋白浓度、SDS-PAGE分析蛋白组成等,比较分析了用裂解液法Ⅰ、裂解液法Ⅱ和TCA/丙酮沉淀法提取中华绒螯蟹卵巢蛋白的效果。结果表明:应用3种方法提取的卵巢总蛋白浓度分别为15.59、13.05、0.65 mg/m L,用裂解液法提取的效果最佳,而TCA/丙酮沉淀法不适合用于中华绒螯蟹卵巢总蛋白的提取;SDS-PAGE电泳图谱进一步显示,用裂解液法Ⅱ提取的蛋白样品组成较为丰富,且重复性好,比较适合后续蛋白质组学研究。该研究结果可为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微塑料污染对水生动物的生物学效应研究多集中于海洋,对淡水生物潜在影响的研究有限。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三种不同粒径(5 μm、1 μm、100 nm)的聚苯乙烯(Polystyrene)微塑料颗粒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分别暴露1d、3d,7d后,对肝胰腺损伤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免疫指标: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神经毒性指标:乙酰胆碱酯酶(AchE)进行分析;苏木精-伊红( HE) 染色分析观察鳃,肝胰腺组织病理改变。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微塑料对中华绒螯蟹造成不同程度的肝胰腺损伤、氧化应激和免疫能力下降,其毒性排序依次是100 nm > 1 μm > 5 μm,说明粒径大小是影响中华绒螯蟹健康和造成组织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结果为深入理解微塑料对淡水甲壳动物的毒性效应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养殖方式对红壳色不同家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生长的影响,采用室内群体养殖、室内单体养殖和室外稻田养殖3种方式,比较了红壳色(A)、红壳家系中正常壳色(B)、"光合1号"(C),以及拟建立的早熟(D)、近亲早熟(E)育种家系仔蟹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室内群体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35.8%,仅与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变异系数(CV)为27%,个体大小差异较小,与其余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仔蟹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为7.0%/d,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室内单体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86.7%,显著高于B、E组(P0.05);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CV为52%,个体大小差异较大,与C、D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A组仔蟹体质量SGR为5.7%/d,A组与B、C、E组仔蟹生长差异明显(P0.05)。室外稻田围隔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3.2%,极显著低于B、C、D组(P0.01);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CV为12%,极显著低于E、D组(P0.01);A组仔蟹体质量SGR最低,为8.1%/d,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室内单体养殖红壳色仔蟹能显著提高其成活率,有助于获得更多育种家系相关性状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患肝胰腺病症的中华绒螯蟹不同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同时测定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3种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肝胰腺和鳃为主要病变组织,在病变最严重的蟹中,这两个器官的基本组织结构均完全崩解,呈一片无结构的物质,其他组织如心、肌肉也有不同程度的病变,肠中未发现有明显病变情况的发生;肝胰腺中3种抗氧化酶的活性以及MDA含量在不同程度病变的河蟹中都有较大程度的变化,其中肝胰腺组织轻微病变的河蟹肝胰腺中CAT活性呈现不显著变化,但随着病情的加重,3种酶活性及MDA含量均呈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以甲醇、乙醇、异丙醇、甲醛和戊二醛为效应物,研究它们对中华绒螯蟹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ase)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戊二醛对NAGase活力影响不大;低浓度的甲醇和乙醇对NAGase有激活作用;高浓度的甲醇、乙醇、异丙醇和甲醛对NAGase的作用为可逆抑制.甲醇、乙醇、异丙醇对NAGase表现出竞争性抑制,抑制常数(KI)分别为3.663、0.360和0.480 mol.L-1;甲醛表现为非竞争性抑制类型,其KI为0.288 mol.L-1.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华绒螯蟹在4个盐度梯度(0、10、20、30)下的胁迫试验,观察了4个类别的10个相关基因,即4个能量代谢相关基因、3个生长相关基因、2个应激性相关基因和1个渗透压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3个能量代谢相关基因(VATB、UBE、GAPDH)、1个应激性相关基因(GST)和渗透压调节相关基因(NAK)在不同盐度间的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其他基因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应用Best Keeper、Norm Finder和Ge Norm 3个软件对各基因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发现:应激性相关基因(GST)和渗透压调节相关基因(NAK)对盐度变化的响应程度较高,表达不稳定;3个生长相关基因(S27、β-ACTIN、α-TUB)对盐度变化的响应程度低,表达稳定,可以作为不同盐度处理下基因差异表达的内参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