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病毒的干扰现象最早于1926年由Mekinney在研究植物病毒时发现的,1932年Gildmeister又发现了动物病毒的干扰现象,直到1957年英国的病毒学家A.Isaccs和J.Lindenmann才发现了干扰素。在以后的36年里,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使人们对干扰素的认识有了根本的改观。现在认为干扰素既是病毒干扰现象的介质,又是调节细咆功能的一类重要物质,它已成为病毒学、细胞学、免疫学、肿瘤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共同的新型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
为了保证鱼类行为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本实验提出了一种干扰消除算法,对鱼目标三维定位算法进行优化。主要针对鱼目标三维信息采集平台中出现的一种由全反射引起的干扰现象,利用光学原理分析其出现原因,总结干扰现象特点,之后通过基于轮廓的运动目标跟踪方法,设计干扰消除算法,优化鱼目标三维定位算法,实现对干扰现象影响的消除,提高定位精度。通过对红鲫和仿真鱼的定位实验,结果发现,本实验提出的去干扰优化算法可以有效消除干扰像对于目标定位的影响,准确获取鱼目标的三维坐标,保证鱼目标三维定位跟踪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提高鱼目标行为信息采集精度。  相似文献   

3.
细胞周期蛋白B(Cyclin B)是影响卵母细胞发育成熟的重要基因。文章构建了PmCyB慢病毒表达载体,并和慢病毒包装复合物在293T细胞中包装成慢病毒颗粒。利用包装好的慢病毒颗粒,感染干扰了Cyclin B1基因的Hela细胞,研究了PmCyB对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siRNA干扰细胞自身的Cyclin B1后,转染对照组病毒液的Hela细胞增殖减缓;同时,干扰后转入含有PmCyB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Hela细胞增殖速度明显要高于转染对照组病毒液的Hela细胞的增殖速度。这一结果表明,PmCyB基因的过表达能补偿Cyclin B1缺失导致的细胞增殖减缓的现象,说明PmCyB基因具有细胞周期调控功能,是细胞增殖与分化的重要调控基因,且功能可能与人类的Cyclin B1相似。人类的Cyclin B1是卵母细胞发育成熟的重要基因。由此可以推断,PmCyB基因可能对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卵巢发育成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研究,始于50年代。1978—84年,分离到一种病原病毒,定名为草鱼呼肠孤病毒或鱼呼肠孤病毒。本文报道从出血病病鱼组织的电镜研究中发现两种病毒颗料,一种即是呼肠孤病毒,另一种是20-30nm大小的病毒。经病毒的核酸分析,前者是双股RNA病毒;后者为单股RNA病毒。用分离到的这两种病毒分别注入1足龄健康草鱼,可发生两类不同症状的出血病;呼肠孤病毒主要导致“肠出血型”症状;另一种病毒(经初步鉴别属于小RNA病毒科病毒)主要导致“肌肉出血型”出血病。由此,可以证实两种病毒都是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病毒,同时也初步解释出现两种不同症状出血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虾淋巴细胞培养中的病毒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宏志  童裳亮 《水产学报》1999,23(2):169-173
通过对中国对虾的淋巴器官和经过培养的养殖,海捕中国对虾的淋巴组织细胞进行电镜观察,均发现在细胞内存在一种形状为球形,有囊膜,平均直径为136nm的病毒。病毒分布于细胞质内,或成团存在,似为一种虹彩病毒;在养殖对虾淋巴器官及培养过的组织细胞中还发现另一种病毒,病毒粒子为正二十面体,无囊膜,平均直径为33nm,分布于细胞质内,似为一种小RNA病毒。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虾淋巴组织培养中的病毒及病理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中国对虾的淋巴器官和经过培养的养殖、海捕中国对虾的淋巴组织细胞进行电镜观察 ,均发现在细胞内存在一种形状为球形 ,有囊膜 ,平均直径为 136nm的病毒 ,病毒分布于细胞质内 ,或成团存在 ,似为一种虹彩病毒 ;在养殖对虾淋巴器官及培养过的组织细胞中还发现另一种病毒 ,病毒粒子为正二十面体 ,无囊膜 ,平均直径为 33nm ,分布于细胞质中 ,似为一种小RNA病毒。在体外培养淋巴组织过程中 ,病毒在细胞内没有明显增殖迹象。感染病毒的细胞呈现细胞核固缩 ,细胞质空泡化 ,线粒体内嵴模糊 ,粗面内质网水肿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对淋巴组织切片进行光镜观察 ,发现淋巴器官组织部分坏死 ,有些细胞核肿大 ,苏木精深染 ,严重的细胞核结构已经被破坏。  相似文献   

7.
<正>猪圆环病毒(Porcin ecircovirus,PCV)是1974年由德国学者Tischer从猪传代肾细胞系PK-15中作为一种污染物首次分离出来的类似细小病毒的颗粒,它是一种小的、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单股环状DNA病毒,由单链的脱氧核糖核酸组成,病毒粒子直径为17nm,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动物病毒之一。该病毒  相似文献   

8.
利用PCR技术对重庆荣昌地区患病鹅进行圆环病毒检测的过程中,发现一例鹅感染鸭圆环病毒的阳性病例,说明水禽之间的圆环病毒可能存在交叉感染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陈广鹏 《畜禽业》2010,(7):53-55
<正>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小的一种脊椎动物病毒。可根据PCV致病性、抗原性及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将PCV划分成了无致病性(或PK-15源性)的猪圆环病毒1型(PCV1)和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10.
胡丽华 《畜禽业》2010,(6):90-91
<正>犬细小病毒病是犬的一种具有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烈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急性出血性肠炎和心肌炎为特征。其病原是犬细小病毒(CPV),属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细小病毒科是已发现的真病毒中个体最小﹑结构最简单的DNA病毒。犬细小病毒病主要由  相似文献   

11.
草鱼呼肠孤病毒的致病机制及抗病毒新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引发草鱼病毒性出血病,是危害性最大的草鱼病原体。该病毒基因组由11条双链RNA组成,共编码7种结构蛋白和5种非结构蛋白。报告总结了呼肠孤病毒在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细胞凋亡、细胞融合、细胞膜渗透、干扰素分泌、细胞分裂以及细胞压力小体等方面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生物学研究进展;论述了蛋白酶抑制剂、RNA干扰(RNAi)机制、干扰素诱导素、GCRV干扰颗粒及小分子化合物等抗病毒策略的分子作用机制。报告预测基于中草药的免疫增强剂和口服化基因工程抗病毒疫苗将是最容易被市场化的两种绿色抗草鱼出血病药物。  相似文献   

12.
对斑节对虾进行白点综合病毒(WSSV)分离和提纯实验中,台湾发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病毒。病毒棒状,140~200 nm×35~50 nm。密度1.154~1. 162 g/ml,麻醉后发现至少有 20、63、110 KDa 3种病毒结构蛋白质。将此病毒给斑节对虾注射,迅速引起大量死亡。组织病理发现病虾的淋巴、鳃、胃、肝、胰、心脏中均有大量的嗜碱病毒粒子。电子显微镜检查病虾的淋巴器官,观察到许多发育的病毒粒子和核壳,包埋在细胞质泡中。此病毒的形态、组织病理和结构蛋白质与泰国的黄头病毒(YHV)近似,RT—P…  相似文献   

13.
《畜禽业》2012,(11):10
<正>关于本病的发病原因众说纷纭,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学者初步认为是冠状病毒(流行性腹泻)的变异株,在腹泻猪病料中已检测到新的变异毒株,与韩国等周边国家鉴定出PED二型病毒基本相同。第二种说法是新发现一种病毒如博卡病毒、星状病毒等,但后来发现未发生腹泻的猪体内也可检出这种病毒,所以不太可以是发病的主要病原,最多是帮凶的作用。第三种说法是其它病毒:有的猪场检出了大量的轮状病毒,还有的人认为是蓝耳病病毒的变异株。第四种说法是猪场猪群中毒因素造成,据广州国家种猪测定中心樊福好博  相似文献   

14.
李向勇  李娟  黄健 《齐鲁渔业》2008,25(5):39-40
通过实验在大菱鲆中发现一种被怀疑为由虹彩病毒引起的疾病。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从患病大菱鲆的脾、肾、肝脏和鳃等不同组织中提纯到了100 nm左右的病毒粒子;对提纯的病毒粒子进行SDS-PAGE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从1974年在佛罗里达的墨西湾北部桃红对虾中首次发现对虾杆状病毒以来,感染这类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病毒种类已发现近20种。这些病毒作为主要病原体已经在世界各地养虾地区出现。一目前已知有9种病毒在西半球对虾中流行,5种已作为严重的病原出现于一种或多种养殖对虾中。病毒病也严重影响东半球对虾养殖业,在印-太地区及东亚的对虾养殖地区,至少发现12种(群)对虾病毒。12种(群)对虾病毒中的5种已被证实(报导)能引起严重的区域性流行病,其中的两种病毒已造成印-太和东亚地区大面积的虾病流行。尽管有近20种不同的对…  相似文献   

16.
方勇 《畜禽业》2024,(2):79-81
猪圆环病毒3型(porcive circovirus type, PCV3)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病毒,可对猪群造成严重影响。介绍了PCV3病毒及其危害,并阐述了规模化猪场中PCV3病毒检疫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RT-PCR和测序技术等,提出了有效防控该病毒的建议,以帮助规模化猪场早期发现和及时控制PCV3病毒,减轻其对猪群健康和养殖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鳖腮腺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鳖腮腺炎病,是鳖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腮腺缺血糜烂或出血为特征.为我国水生动物三类疫病. 一、病原学 病原不清,主流报道病原有病毒和细菌. 目前已报道的病毒有疱疹样病毒(Herpes-like virus)、虹彩样病毒(Irido-like virus)、弹状样病毒(Rhabdo-like virus)、呼肠孤样病毒(Reo-like virus)等.病毒病原证据主要有: (1)许多典型症状病例细菌分离阴性,发病组织除菌过滤上清感染健康甲鱼可复制典型发病症状; (2)电镜观察发现病毒颗粒; (3)抗菌药物对本病基本无效,抗病毒药物辅助免疫增强中药有一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8.
犬细小病毒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犬细小病毒又称犬病毒性肠炎或出血性肠炎,是由犬细小病毒(CP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多以出血性肠炎或非化脓性心肌炎为主要特征。犬细小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是一种DNA病毒,病毒粒子呈  相似文献   

19.
<正>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发热、奇痒(猪除外)、繁殖障碍、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最早发现于美国,后来由匈牙利科学家Aujeszky首先分离出病毒,因而该病又称奥耶斯基病(Aujeszky’s  相似文献   

20.
干扰素-Tau(IFN-τ)作为从反刍动物体内发现的一种新型干扰素,具有抗黄体溶解、免疫调节、低细胞毒性等生物学功能,特别是对反转录病毒抑制的高度特异性。IFN-τ在胚胎滋养层细胞中表达,无需病毒诱导;该文对IFN—τ的结构、生物功能及研究进展一一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