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航天育种,双被称为太空育种,是利用航天技术,通过返回航天器(卫星或飞船),将作物种子、苗木带到200~400km的太空、大交变磁场等特殊空间环境条件对种子、苗木的作用,诱使作物种子或苗木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经地面种植,筛选出发生有益变异(如籽粒或  相似文献   

2.
太空育种,又称航天育种、空间诱变育种,是利用太空技术,通过高空气球、返回式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将作物的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等诱变材料搭载到200~400km高的宇宙空间,利用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场等宇宙空间特殊环境诱变因子的作用,使生物基因发生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培育新品种、新材料的作物育种新技术。其核心内容是利用太空环境的综合物理因素对植物或生物遗传性的强烈动摇和诱变,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出目前地面诱变育种方法难以获得的罕见突变种质材料和基因资源,选育突破性新品种,由此开辟一条植物育种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种子世界》2006,(11):24-24
随着“神六”载人飞船安全返回地面,市场上出现许多贴着“太空”、“航天”标签的农业种子,说种植“航天种子”可以增产增收。日前,有关农业专家提醒,要科学地看待航天育种,不要神化和迷信,更不能乱贴“太空”标签。农业专家介绍,航天育种是指将植物种子搭载于返回式航天器,利用空间磁场、失重、辐射等环境因素,使种子基因发生突变,在返回地面后,通过育种专家的精心培育从中挖掘优良丰产新品种,从而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4.
张宝树 《种子世界》2011,(11):45-46
冬小麦航麦二号是石家庄大农航天育种研究中心运用航天育种技术——太空诱变育种选育的冬小麦品种,2009年通过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2009001。航天育种也称为太空诱变育种,是利用返回式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将作物种子载入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加重离子,多种宇宙射线,大交变磁场和短期过载等因素,诱变作物种子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经地面选育出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航天育种"是伴随航天事业发展被命名的新辞语。有学者称"航天育种"是我国农作物育种的重大进展;有商家随之爆炒"太空种子"为获取商机。其实,把农作物种子置入太空仅是辐射育种的一种方法,混淆了科学概念,就会扰乱种子市场。  相似文献   

6.
更正     
《种子世界》2006,(11):53-53
刘录祥:请放心食用太空菜、太空粮 刘录祥是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航天育种中心主任、国家航天育种首席科学家、农业部农业核技术与航天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针对有人担心太空粮、太空菜是否安全的问题,刘录祥解释说,航天育种是有意识利用空间环境条件加速生物体的变异,并没有导人任何外源基因,从本质上与自然变异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利用宇宙辐射、微重力及弱地磁场等因素的诱导,使作物染色体产生缺失、重复、易位、倒置等基因突变。在正常情况下,植物种子产生自然变异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或许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航天育种只是使这个速度加快而已,并不存在安全问题。种子上天不一定就能发生优良的变异,也不可能立刻就能稳定遗传,返回地面后还需要完成大量的工作,经过多代筛选、鉴定并由有关方面审定后,才能称其为真正的“太空种子”。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航天育种工程项目的实施,在未来几年将选育高产、优质、高效的12~15个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优异新品种,年增产粮食10亿~15亿kg。  相似文献   

7.
种业科技     
《种子世界》2006,(11):52-53
中国航天育种发展的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1987-1995年。1987年8月5日,随着中国第9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的成功发射,一批农作物种子、菌种和昆虫等地球生物被送向了遥远的天际,开启了中国农作物种子首次太空之旅。此后,中国又连续发射了5颗返回式卫星,除了搭载植物种子、菌种、藻类、昆虫、鱼、动物细胞外,还搭载了部分测试仪器,中国航天育种研究工作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8.
航天育种利用的是太空微重加重离子、多种宇宙射线、大交变磁场和短期过载等因素,诱使农作物(小麦)种子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经地面培育选育出新品种。这样的环境条件对尚需搭载的种子的要求是严格的,故需做好搭载前的种子准备。  相似文献   

9.
《作物育种信息》2006,(4):F0004-F0004
航天育种是让种子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宇宙射线辐射等条件下诱使种子发生变异,这种变异和自然界植物的自然变异一样,只是速度和频率有所改变。这种突变只是一类基因产生与原来不同的等位基因,如高秆变矮秆,早熟变晚熟,产生的染色体突变本质上与杂交水稻育种产生的遗传、分离和重组一样,所以专家们认为,不存在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山东鲁花集团公司提供的104克花生种子搭乘我国第20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在太空遨游18天后,2004年10月15日成功返回地面,从而翻开了中国花生航天育种史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作物育种信息》2006,(2):16-16
本品种由中国航天育种研究中心育成。利用航天技术,将小麦种子带到距地面400500公里的太空对种子进行处理,使之生物变异,然后返回地面试种选育而成,它不仅具有矮秆、大穗、高产、优质的特点,而且抗病能力强,蛋白质含量高,是特高产、优质小麦育种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2.
2004年12月23日,我国第十二颗返回式卫星搭载的6种树木种子、5个花卉品种培育试验项目,在甘肃省林业厅的主持下,与兰州市林木种苗繁育中心、甘肃省小陇山林科所等4个实施单位正式签订合同,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在生态林、花卉领域进行太空育种研究进入实质性阶段。  相似文献   

13.
正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包括一批蔬菜品种、中草药品种、园艺植物的种子及1种微生物物种随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一起进入太空,开启了新的太空育种之旅。本次搭载包含了种子、苗木、微生物、菌类、商标等多种试验样品,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和种子机构,包含了山东葱、蒜、芹菜、胡萝卜、西红柿、韭菜、小白菜、桔梗种子,海  相似文献   

14.
《种子世界》2007,(12):4-4
航天育种准确来讲叫航天诱变育种,就是利用高空气球、返回式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将作物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搭载到宇宙空间,通过空间环境中高能粒子辐射、微重力、高真空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使生物基因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培育高产、优质、早熟、抗病良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从1987年到现在进行的21次航天育种试验表明,航天诱变育种具有变异频率高、  相似文献   

15.
《种业导刊》2007,(2):39-40
一、什么是航天育种 航天育种也称为空间技术育种或太空育种,就是指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和高空气球等所能达到的空间环境对植物的诱变作用以产生有益变异,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农作物育种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太空诱变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世界太空诱变育种研究历史和现状,重点对太空环境对农作物的农艺性状、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特性、特别是性状的遗传变异等研究进展做了介绍,并对太空诱变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航天育种又称太空育种,俄、美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空间生命科学研究及空间遗传变异研究,迄今为止已有40多年的历史,先后培育成功太空植物100余种,作物包括高粱、番茄、萝卜、甜菜、甘蓝等.我国在1987年第1次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植物种子,现已成功地进行多次太空育种试验,已培育出水稻、小麦、青椒、番茄等多个农作物品种,并在生产上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些成果标志着我国航天育种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开辟了作物诱变育种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太空育种现状及其前景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太空环境条件特殊,可以使植物细胞发生突变,从而产生新物种。与常规育种方法相比较,此育种方法具有变异幅度大、稳定快、周期短等优点,不仅植株明显增高增粗,产量和品质也大为提高,中国已经育成如“赣早籼47号”、“赣棉12号”和“太空莲子”等多种的优良太空品种。今后除了继续重视农作物的品种培育外,还应加强树种和花卉的太空育种,只有牢牢把握未来的太空育种方向,才能保持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9.
航天育种较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辐射育种等育种方法,属新兴的育种技术。自2003年10月“神舟五号”搭载作物种子等以来,人们对此议论增多。现根据我们所掌握的相关情况及近年来的实践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太空育种始于1987年,经过十几年的科技攻关,利用航天技术与现代育种技术,先后育成50多个优异种质,新品系,并进入省级以上品种区域试验。现有水稻、小麦、番茄、青椒、甘薯、芝麻、花卉等10余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在大面积推广应用,获得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