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基于GIS的福建省水土保持小流域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河流、流域、小流域一体化管理的思路,按照福建省地形地貌特点、自然汇水关系和水土保持工作特点,以1∶5万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和遥感技术,通过模型计算和人工修正等技术手段,首次完成了全省水土保持小流域边界的提取,并进行小流域面积量算、编码、命名,建立了小流域基础地理数据库,为全省水土保持规划、综合治理、监测评价、预防监督、信息化建设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在彩红外航片解译和补充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及地块特性因子基础上,利用微机建立小流域土地资源数据库,进行土地资源的统计、检索和评价,并按线性规划的方法进行多方案、多目标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计算,采用CAD技术绘制规划图,使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工作系列化、程序化,从而提高了规划工作自动化程度、规划质量和速度,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提供了一套科学、快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我国水土保持研究已近百年,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具有丰富的治理模式及经验。本文通过Meta-analysis法,从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建设内容、措施体系、运行管理效益机制及案例调查等方面阐述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海绵体系的相关性,将较为成熟的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作为海绵城市技术落地的基础支撑,初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绵体系。从流域角度阐述,为海绵城市拓展流域治理提供应用视角及思路,对海绵城市建设范围的边界界定有一定的启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海绵体系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北京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信息系统的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利用GIS技术,根据水土保持治理及管理的需要,将北京山区划分成547条小流域单元;并在北京河流代码的基础上,制定了小流域编码。小流域划分工作的完成,为北京市山区水土保持工作数字化管理莫定了基础,为水土保持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基本管理统计单元。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吴楚庄园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当地水土保持部门为技术指导,以个体商户为治理主体,以个人投资为主要资金来源,建设高标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加快推进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汉昌河小流域为例,利用ArcView3.2和ArcGIS9.2的数据库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对小流域进行地块单元的划分,构建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数据库,对属性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利用数据库信息对岩溶区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定量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小流域内有水土流失的地块单元进行有针对性的措施布置,从而实现水土保持规划。结果表明,ArcGIS可以很好地应用于水土保持工作,并为决策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小流域试点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前沿阵地 ,重点研究解决水土保持事业前进道路上的治理技术问题。长江流域实施小流域试点 2 0年来 ,探索出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治理模式和技术 ,为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指明了方向 ,建立健全了小流域水土保持管理体系 ,推进了面上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并培养锻炼了一批水土保持技术骨干。面对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 ,小流域试点工作应拓宽思路继续创新 ,依靠科技 ,加强基础数据观测和专题研究 ,加强技术总结 ,加强试点的成果管理和后续管理 ,重点建设一批示范小流域 ,以促进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小流域数字信息管理系统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小流域综合治理数字信息管理系统,是未来现代高科技数字信息技术对水土保持小流域生态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必然反映。它是应用“3S”技术等现代信息手段,全面采集小流域的相关信息,并建立相关信息连接与平台,可以在可视的状态下把小流域的地理信息、自然信息、土壤侵蚀信息、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信息及水土保持综合效益信息输入计算机,实现为政府、相关部门、用户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数字支持与管理。  相似文献   

9.
围绕辽宁省第五次土壤侵蚀普查,以全省融合后的遥感影像为调查底图,以全省遥感影像数据库、小流域基础空间数据库、水土保持业务数据库为基础,以水土保持业务为导向,建立能够对全省范围内小流域水土保持信息进行分析、展示与查询的综合管理系统。系统利用"3S"、三维可视化、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为小流域信息管理提供应用支撑。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重点小流域治理成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年以来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立项实施的 14 3条重点治理小流域 ,按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进行管理 ,通过综合治理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促进了经济发展。已有 2 3条小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工程示范小流域 ,为大面积综合治理提供了样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牛栏江流域上游保护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以期为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基于DEM数据在ArcGIS内进行子流域自动提取,结合遥感影像进行人工交互解译、修正以确定子流域;以划分的子流域为基本单元进行定性与定量赋分并计算综合得分,依据综合得分确定流域水土保持分区及其主导功能;根据确定的水土保持分区主导功能进行“四型”小流域治理模式配置。[结果]牛栏江流域上游保护区共划分9个子流域,确定4个水土保持分区;在各水土保持分区分别构建以生态安全型、生态景观型、生态经济型和生态清洁型为主的“四型”小流域治理模式。[结论]子流域可作为牛栏江流域上游保护区“四型”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配置的基本单元,水土保持主导功能可作为“四型”小流域模式配置的依据,提供因型施策、精准至区的水土流失科学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田、林、路、渠综合治理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是在我国水土保持长期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学科体系。通过川陕"长治工程"中期评估考察,分析"长治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特色与创新,并据此讨论我国水土保持学科的性质与定位。水土保持学科无论从法律地位还是学术地位,均应归属于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范畴,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学科的本质区别在于,水土保持更具有突出的生产功能。现阶段水土保持学科仍应首先赋予其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江河,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及农民生活质量的内涵,并努力使之与农村生态建设结合,以不断深化和丰富其内涵,同时应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饮用水水源地水土保持等方面拓展其学科外延。  相似文献   

13.
1980年4月水利部在山西省吉县召开的13省、区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座谈会上,明确了小流域的概念和标准,提出了我国水土保持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的要求。从此,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很快地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促成了规模治理,显示了整体效益,加快了治理速度,在小流域治理内涵上也得到了不断地深化。1984年以来,水利部有关领导同志又先后提出:把小流域建设成为发展商品生产的基地,寓经济效益于治理措施之中;措施配置和发展方向要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吻合,突出经济效益;小流域治理要向“高、深、细”发展;并制定了“水土保持小流域管理办法”,使小流域治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小流域治理如何向“高、深、细”发展,这是当前小流域治理深化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根据这几年小流域治理经验和10年试点实践,提出了“高、深、细”的应有内容。供同志们深入探讨,以把小流域治理水平再推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4.
以重庆市合川区南溪河小流域为例,通过对项目实施区生态治理模式设置与实施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探索了当前我国西南地区外资水土保持项目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并在参考黄土高原外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经验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改进措施,以期形成更合理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模式,旨在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项目更好地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国家对山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与资金投入的增加 ,为快速推进山西小流域治理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了条件。全省要大力实施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 ,年治理水土流失的速度达到 3 %以上 ,年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 33万hm2 。要把专业队治理及项目报账制作为一项重大措施推广普及开来 ,把扶持水保治理大户成长作为任务去落实 ,切实抓好政策落实。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 ,为小流域治理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农艺、技术和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6.
Integrated watershed management (IWM) is vital in achieving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in terms of both prod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DSS) is useful in generating alternative decision scenarios for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facilita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IWM concepts in an interactive and holistic way. The decision to implement an appropriate land use coupled with suitabl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echniques not only enhances watershed health but also prevents sediment losses. Besides reducing basin fertility, such losses decrease the storage capacity of downstream reservoirs through silt deposition, which can, in turn, give rise to low biomass production and poorer flood control. In order to facilitate IWM, an effort was made to develop, in the Visual Basic programming language, a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DSS which considered both structural and cropping practices for arresting sediment loss. Input parameters to the DSS for a given tract of land included: mean slope; sediment loss; soil type; and land capability class (LCC). Outputs included decision criteria to choose among alternative structural measures and suggested cropping systems to serve as biological measures to reduce soil loss and conserve water. Structural watershed management measures included a variety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tructures widely adopted by farming communities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DSS is capable of providing sediment control solutions not only for small watersheds but also for larger drainage basins, by dividing the basin into smaller watersheds. The DSS was validated for a watershed on the Caribbean island of St Lucia and used to suggest measures for a 10° slope under specific soil type, sediment loss and LCC conditions. The measures proposed included bench terraces, graded contour bunds, conservation ditches, concrete chute spillways, diversion dams and conservation cropping systems. The measures actually adopted on‐site were conservation ditches, graded contour bunds and conservation cropping systems, a close parallel to the DSS's proposed measures. On slopes ranging from 5–55°,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ggested control measures resulted in a 34–37 per cent reduction in soil loss on the watershed.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
依托“长治”工程加快县域水土保持产业基地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宁县自 1990年开展重点治理 ,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建设小流域特色经济产业结合 ,全县经果林基地面积已达 1 33万hm2 ,出现了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基地、高效小流域经济开发规范型基地、水保部门自办的行业经济实体 3种水土保持产业化建设模式。推进水土保持产业化建设 ,应建立水保行业经济实体 ,壮大经济实力 ,扶持、培养一批以小流域为基地的特色开发产业 ,建立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资料整编是水土保持监测的基础性工作.按资料的来源和属性,可将水土保持监测资料分为基础资料、观测资料、调查资料和衍生资料.水蚀区水土保持地面观测主要涉及径流小区和小流域控制站,按监测内容和对象,一般可分为影响因子、径流和泥沙观测资料整编3大类,不同资料整编内容与方法不尽相同,各有侧重.近期,应抓紧制订监测资料整编的技术标准和整编制度,规范整编行为,同时,还应加强技术培训和档案管理,提高水土保持监测资料整编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调研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全省水土流失面积 13 75万km2 ,年平均输沙量 9 2亿t ,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的 1/5 ,截至 2 0 0 0年底 ,全省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8 5万km2 。 1999年遥感普查 ,土壤侵蚀面积仍有 12 89万km2 。退耕还林还草要把草灌作为陕北植被重建的主体 ,纳入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议水土保持在观念、管理和技术等方面都要创新 ;国家加强对水土保持的统一管理 ,依法由水土保持部门主管。  相似文献   

20.
在实地调查和对村民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重要性及其表现分析(IPA)法研究了当地村民对秦庄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感知度。结果表明,村民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感知度可用相关因子体现。结合该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可将筛选出的28个可体现村民感知度的因子在IPA分析图上进行划分,其中第Ⅰ象限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优势因子分布区,第Ⅱ象限因子为劣势因子分布区。针对综合治理的优势与劣势因子,提出今后秦庄沟流域综合治理应继续保持水保优势发展,重点发展小流域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等对策。针对于当地村民最关心和紧迫问题,建立有针对性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从而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水平,满足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