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蚕病的发生传染导致蚕茧歉收,蚕桑效益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对生产投入减少,饲养量下降,管理松怠,茧质低劣等各种负面影响.因此,蚕病的正确诊断与综合防治技术是农村蚕桑技术推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对蚕病做到有效防治,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而养蚕前的消毒则是预防蚕病发生和控制蚕病危害的重要措施;是综合防治的关键与基础.作者从实践中总结出:“强化组织领导、统一消毒程序,扩大消毒范围,狠抓薄弱环节,规范消毒技术,全面综合治理”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现归纳介绍于后,仅供商榷:  相似文献   

2.
在我区蚕桑生产发展中,农村原蚕生产是扩大蚕种生产,保证蚕种供应的主要途径;农村原蚕生产有利于蚕桑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有利于增加农民种桑养蚕的收入;有利于提高蚕种场生产的效益。建议农村原蚕生产要加强做好防“微”工作,加强农村原蚕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桑园管理,加强原蚕管理人员的培训,确保我区蚕桑生产蚕种的供应,促进我区蚕桑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淳安县随着蚕桑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夏蚕饲养量逐年增加.2006年全县夏蚕实际饲养量23306张,比上年同期增长28.7%,占春蚕总量的40.3%,占全省夏蚕饲养量的18.8%,饲养量和增幅是历史同期最高的一年.  相似文献   

4.
正蚕药是蚕桑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生产资料,使用蚕药是减轻蚕病损失的有效措施,因此,蚕药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蚕病防治的效果。近年来,随着海宁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蚕桑生产规模已经连续十多年滑坡,2017年全市蚕种饲养量64243张,比鼎盛时期的1992年530526张,下降了87.89%。因此,蚕药市场供应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方面,蚕药需求量大幅减少,导致本市区域内的3家蚕药生产  相似文献   

5.
随着蚕桑生产布局的调整,养蚕技术的进步和桑叶产量的不断增长,目前湖州市夏秋蚕饲养量和产茧量已占全年总饲养量和产茧量的50%以上.其中早秋蚕的饲养量和产茧量占夏秋蚕总饲养量和产茧量的25-30%左右.由于早秋蚕期是全年气温最高的季节,养蚕的气候条件较差,现行蚕品种浙农1号×苏12虽然体质强健、抗高温性较好,但张种产茧量和张种产值低,茧丝质量差,经济  相似文献   

6.
桑树伐条直接影响到蚕的饲养量和布局,如何根据当地自然因素,科学地把握桑树轮伐比例和时间,合理安排蚕期与饲养量,实现蚕桑生产的安全化和效益最大化,是蚕业科技创新的现实课题.近几年有的地方饲养二春蚕使桑树伐条整体推迟,对桑树的生长发育及次年春蚕的生产影响较大.为此,我们从2002年开始在局部区域进行桑树夏季轮伐技术,调整夏秋发种时间,避开夏季高温、多雨期(7月10日至8月20日),较好地解决了秋季小蚕用叶难和大蚕桑叶易老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桑园养鸡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嘉兴市秀洲区是浙江省重点蚕区,现有2300 hm2左右的桑园,有1.5万户左右从事种桑养蚕,蚕桑产业是当地的一项传统产业。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不断加快,蚕桑产业比较效益差,缺乏竞争力,蚕桑产业逐渐萎缩,全区蚕种饲养量逐年下降。为了进一步加快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促进优质高效经济发展,提高桑园经济效益,增加蚕农收入,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优质高效的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8.
<正>蚕桑产业是桐乡市传统农业的主导产业,全市有7822.6 hm2的桑园面积,从事种桑养蚕的农户达69000多户。2014年饲养蚕种195858.9张,其中中秋、晚秋实发49100.3张,占全年饲养量的25%,全年饲养量、产茧量和总产值比上年大幅度下降。由于受桑螟的严重危害,秋蚕生产无法正常进行。桑螟的大暴发使全市蚕桑生产受到前所未有的损失,高桥镇、崇福镇、凤鸣街道等3个重点蚕区造成蚕业经济损失7000多万元,严重挫伤了蚕农经营蚕桑产业  相似文献   

9.
罗旁镇石板一村是我场较早建立的原蚕区,属丘陵山区,有15年的饲养原蚕历史。全村25户,桑地3.3公顷,平均每户0.13公顷。该村座北向南,竹木成荫,适合蚕桑生产,为我县蚕桑(种)生产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近年来,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需种量不断增加,原蚕饲养量也相应增大。但是,由于该村防微基础设施差,蚕农防微意识也比较薄弱,故微粒子病(以下简称微病)流行日趋严重。1991年,该  相似文献   

10.
从建立蚕病防控信息化管理体系入手,完善蚕病实验室及全县蚕桑重点蚕区6个蚕病发生预测预报点的功能,通过预测预报点对蚕病的实时监控,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整个蚕区的蚕病防控工作。同时在各蚕桑重点乡(镇)建立蚕沙、病死蚕处理示范池,通过技术示范与培训,对蚕病防控技术进行推广;从杀灭病原、切断传染途径等多方面入手,把蚕病控制在最低限度,提高蚕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秋蚕期局部发生蚕病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柳丽萍 《中国蚕业》2003,24(2):51-51
中秋蚕是全年仅次于春蚕的一个重要蚕期,由于该期蚕比重大.蚕种饲养量为春蚕的90%左右,因而对于广大蚕农增加经济收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02年中秋期在传统蚕桑老区湖州城区妙西镇避村发生蚕病.在生产上造成一定的损失。该镇中秋蚕8月28日发种,共发秋丰×白玉蚕种1350张,平均张产茧仅21kg。主要原因是5龄后期,避村周围发生血液型脓病所致。  相似文献   

12.
<正>近几年来随着中秋蚕饲养量的减少,晚秋蚕饲养量的大量增加,十分有利于晚秋蚕大蚕条桑育的推广。于是,我们先后选择了蚕桑重点地区的王店镇裘亚琴和新塍镇的诸万祥户开展试验,2015年裘亚琴一个人养了7张晚秋蚕,张产达到42.5 kg,诸万祥在外面打工,还养了3张晚秋蚕,张产达到44.5 kg。经过近5年试验认为,晚秋蚕大蚕条桑育主要好处:一是采叶快,给桑省力,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二是桑叶保鲜时间  相似文献   

13.
一般年份两秋蚕发种量是春蚕的1·6倍,蚕茧产量是春蚕1·4倍,因此,稳定秋蚕生产,提高秋蚕茧质量,是提高蚕桑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1秋蚕茧质下降的原因1·1养蚕布局是影响秋蚕生产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县农村秋蚕主要以晚秋为主,中秋为辅,中秋出库时间是8月10日左右,饲养量是春蚕的0·3倍。晚秋蚕出库时间在9月10日左右,饲养量是春蚕1·2倍。这种布局存在着蚕期间隔时间短、大小蚕套养、无法彻底消毒、小蚕共育无适熟叶,桑园治虫难度大等问题,也是导致秋蚕产量不高茧质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1·2饲养管理粗放引发蚕病而影响茧质。秋蚕农村…  相似文献   

14.
小蚕工厂化饲育是今后蚕桑生产的必由之路.其主要优势是不仅减轻蚕农劳动量,缓解劳动力紧张、饲养量大和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之间的矛盾,而且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蚕病的发生,提高蚕农收益.但由于小蚕用叶的特殊性,对嫩叶采摘量大,影响桑树树体正常营养需求,同时养蚕时间跨度密,桑园病虫害防治难度大,造成桑叶质量差,成为小蚕工厂能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有针对性地抓好桑园管理,为小蚕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优质桑叶是小蚕工厂化饲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织里是湖州市郊区重点蚕区之一,栽桑养蚕是主要副业,蚕桑生产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1985年蚕种饲养量、蚕茧总产量和茧款收入二项指标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但蚕病有增多趋势,单产下降.大家认为秋蚕的特点是采叶多、蚕种多、桑虫多、蚕病多、产量低,围绕这一情况,我们对1985年的蚕病作了一些调查,将情况整理汇总如下.  相似文献   

16.
蚕病是农村蚕茧生产的大敌,尽管消毒防病年年讲,季季抓,但蚕病的威胁还是不断出现.针对合肥地区蚕桑生产时常暴发以家蚕血液型脓病为主的各种蚕病的特点,安徽省蚕桑研究所会同肥西县蚕桑站联合申报了合肥市科技局重点项目,力争通过蚕病防治技术普及与推广手段解决蚕病威胁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几年夏蚕饲养量下降已成为蚕桑生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不仅直接影响蚕茧总产的增加,而且也影响夏季桑树的培管。最近,我们对此作了一些调查,旨在摸清夏蚕饲养量减少的趋势及其原因,探讨适养夏蚕的措施。一、夏蚕饲养量下降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细蚕共育已成为我区蚕区普遍应用的一项饲育制度。十年的实践证明,细蚕共育是稳定蚕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集约经营,增产增收的有效措施;是促进蚕桑巩固地发展,实现养蚕技术改革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步骤。在有关措施的配合下,随着细蚕共育的推广与普及,我区蚕桑生产获得了巩  相似文献   

19.
《江苏蚕业》2016,(1):27-29
蚕病严重威胁蚕桑生产,蚕发病原因多样,用药、环境因素和桑园管理都对蚕桑的无病夺高产影响甚大,针对各种原因,做出蚕病综合防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蚕种生产是蚕桑丝绸产业的源头,构建稳定的原蚕生产基地十分重要,而“种场+基地+农户”的蚕桑产业化经营模式是构建稳定的原蚕基地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发展关系,既稳定了我区的蚕桑生产和原蚕基地的发展,又实现了蚕农增收,种场增效的双赢局面,对我区今后蚕桑生产的稳步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