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政府审计法律责任的理论基础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受托责任和侵权行为理论。并通过政府审计法律基础与责任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公共选择理论是政府审计责任发展的内在动因,公共受托责任是政府审计责任制度发展的外部因素,侵权行为理论是政府审计责任界定与承担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一事一议”制度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存在着众多的制度难题。公共产品提供是一个复杂的集体选择过程,其中,最主要有2个难题:一是农村居民的偏好如何真实显示;二是如何进行个人偏好加权形成集体选择。公共产品理论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提出了从制度层面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公共选择理论与我国公共财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选择理论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对政府决策的经济研究。将公共选择理论引入财政学领域,是因为财政问题本身的某些固有属性决定了大多数财政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借鉴公共选择理论。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不仅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财政,更是公共选择的财政。  相似文献   

4.
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对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有重要意义,而有效供给的前提是农民真实表露对公共物品的偏好。关于公共物品及农村公共物品的需求表达研究,国外学界经历了两个理论演绎阶段,即间接表达的传统理论阶段,包括偏好显示与税收制度设计、居民流动性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个人偏好表露与公共选择机制;直接表达的现代实证研究,包括或有估价法以及农村公共物品的需求表达,本文对此进行了梳理与回顾。同时,从需求表达现状及存在问题、表达不畅的原因和完善表达机制的对策研究等3个方面,整理了需求表达理论在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5.
公共选择理论是一个将经济学原则用于分析政治决策的理论,其目标是要促进“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社会秩序”。本文旨在通过探析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思想。提出其中几个可以为我国政府改革借鉴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指按照公众的意愿和偏好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以回应公民和社会的需要为政府职能定位,建设依法、高效、透明、负责和公正的政府,其根本的目标是公众满意。因此,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强调对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按照公民的意愿进行,追求的根本目标是公民满意。现代政府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对其角色的基本设定,即按照公众的意愿和偏好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回应公众的要求,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江苏、四川、河北、吉林、陕西五省2017个农户的调查表明,不同特征村庄村民对道路、学校、灌溉、饮用水、诊所等公共项目投资方向的偏好存在差异,进而得出结论:道路是我国村民投资最偏好的农村公共项目,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提升了村民对道路的投资偏好;欠发达地区村民对基本"生活型"项目需求强烈,且政府投资对村民意向偏好具有明显的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8.
腐败是政府官员利用公共权力谋取个人私利的行为,不但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合法性,而且也对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毒瘤",应坚决予以治理。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以重庆打黑除恶为例,全面分析了腐败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腐败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现有研究显示公共规制与市场驱力共同构成食品质量安全动力体系,动力源重要性随制度环境与经济因素或主体特性存在差异.政府监管政策、产业格局与产业内上下游关系制约及联结方式、企业规模与生产交易模式等企业属性、消费者需求偏好结构都可能成为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的诱发源.传统的外部治理模式包括政府集权治理、健全质量安全信号传播机制、提升消费者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完善产业链关键控制点体系.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治理、经营主体质量安全生产能力与认知、产业私人准则与公共规制混合治理则成为产业组织新视角下食品质量安全前沿理论.最后评价了现有理论解释力问题及其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功能尚不完备,政府仍拥有较大垄断配置权。由于制度“缺席”与权力失约,政府干预失灵就会产生“非生产性租金”,在“官本位”文化影响下,受个人机会主义行为倾向驱动容易出现权力腐败现象。运用公共选择、委托—代理及寻租等理论对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的腐败行为进行定性分析,并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个体因素四方面探究其多元形成机理,为真正从源头上预防与遏制腐败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理论,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发展不均衡与政府责任之间内在关联的视角,重点考察了各地区农村社会养老制度提供保障的理论水平和现实差异,并得到以下结论:由于政府主观层面的原因,地方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中承担责任的实际水平与无差异偏好下的理论水平之间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比较方法论的角度入手, 试图将经济学中的人性分析方法引入政治学的研究。凭借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发生、发展及其研究模式的演变历程进行的概括性回顾与分析, 重新审视了公共选择理论的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揭示该理论对我国正在进行中的事业单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政府机构改革所具有的借鉴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卓纳新  黄向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828-8829,8832
我国农村人口文化消费水平低与农村文化资源的缺乏有关。公共文化资源和商业文化资源都更多地集中于城市,阻碍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的原因一是普遍存在于政府和社会中的主观上的城市偏好,二是农村和城市文化消费市场断裂以及由此产生的显著的文化产品边际收益差距。因此均衡文化资源配置首先是要求政府保障对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根本上则要努力缩小农村和城市社会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指按照公众的意愿和偏好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以回应公民和社会的需要为政府职能定位,建设依法、高效、透明、负责和公正的政府,其根本的目标是公众满意,因此,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强调对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按公民的意愿进行,追求的根本目标是公民满意.  相似文献   

15.
李游游 《甘肃农业》2005,(11):11-12
公共选择是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是把个人的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作为指导我国社会发展实践的基本原则与价值标准,科学发展观具备了公共选择理论研究对象即公共物品的特性。借助公共选择理论对科学发展观进行重新思考与解释,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上个世纪开始,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公共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的兴起,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具备了充分的理论基础,由此开启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新时代。本文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分析,探讨政府购买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理论上分析影响农科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意愿的因素。分析得到六类变量:个体基本特征与偏好、家庭基本特征与偏好、专业基本特征、人力资本特征、就业考虑因素和政策认知,并结合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第一,六类变量均对农科大学生就业地域意愿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个人基本特征与偏好对就业考虑因素影响最大;第二,对"重要的他者"的态度的态度,即农科大学生是否考虑父母期望,对自身就业地域选择意愿影响最大;第三,父母对农科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意愿上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子女的社会层面思考,而不是经济层面。基于实证分析的结论,文章提出四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产生进行了分析,指出国家推广土地收购储备的政策导向是影响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主要供给因素,地方政府获取短期土地收益最大化的偏好是影响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主要需求因素。并对我国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类型和实践的作用及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9):271-272
公共选择理论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政府行为以及政治问题,以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基础,从而寻求解决政治问题新的突破口,重新定义了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这对于正处于政府职能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吸引效应颠覆了经典偏好理论对偏好的描述,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及营销实践意义,但其研究情景需要进一步拓展。从社会影响视角出发,研究参照群体规范以选择集中的不同产品为参照点时吸引效应的变化,研究结论显示,参照群体规范可以显著影响吸引效应的效应值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