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是旅游开发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提高旅游目的地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因缺乏有效的市场信息支撑,市场主体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往往存在偏差。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得出基础数据,运用离差和等公式计算出各因子的感知偏差值。然后,借鉴形象感知偏差模型,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的权重并计算出总体感知偏差值。以湖南娄底市为实证对象,其旅游形象感知偏差值为0.662,偏差较大,其中潜在游客和现实游客的偏差值较高,针对这两个主体分别提出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因子分析法萃取出四个旅游活动环境感知、基础设施感知、社会环境感知、人文环境感知形象因子,其中旅游活动环境感知的得分最高。分析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中国游客对美国目的地形象感知差异的影响,发现:男性除了在人文环境感知上与女性没有差异外,在另外三个感知上均存在差异,且感知分数均高于女性;对于不同职业、不同学历之间的旅游者,其人文环境感知和旅游活动环境感知也有较为显著的差异,随着学历增加,感知得分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高感知分数学历群体为本科。  相似文献   

3.
以湖南永顺为例,对芙蓉镇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Excel和SPSS进行数理统计,采用主成分分析、方差最大化旋转和交叉分析,研究居民的主要感知因子及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对各项因子的感知差异。结果表明:旅游扶贫产生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景区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正面感知要强于负面感知,主要体现在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对旅游的利益感知有差异,景区发展旅游对当地生态环境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旅游城镇化是以旅游业为主要推动力的城镇化类型,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其过程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在旅游城镇化的进程中,当地居民对旅游城镇化的影响感知强烈并有其独特性。笔者以旅游业快速驱动城镇化发展的武汉市黄陂区为案例,通过对黄陂区居民旅游城镇化感知的调查实证分析旅游城镇化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研究发现,旅游城镇化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其经济发展;提升当地的旅游业的整体实力;强化城镇辐射功能,推动村落变化。而其消极影响则体现在不同区位条件的居民从旅游业发展中获益不均且居民的部分旅游收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缺乏长期稳定收入;旅游城镇化的发展加速乡村环境及景观的破碎化以及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充分发挥本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势,在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旅游目的地的居民是旅游地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感知、态度、满意度等极其重要。喀什伯什克然木乡历史悠久,拥有文物古迹,果品种类、品质名列全疆之冠,是一个以林果业为主的园艺大乡,近些年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居民们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通过深度访谈法、实地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该旅游目的地居民的针对经济利益、社会环境、政府政策、村容村貌四个方面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影响居民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基础设施、餐饮服务和服务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并提出了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建议,以期助力新疆南疆乡村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广西桂林市为例,从游客感知的基础上对桂林市旅游形象进行研究。在大量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信度效度、聚类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桂林市游客的形象感知以及感知质量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秀美山水"和"休闲天堂"是游客对桂林市旅游形象的基本感知。不同感知类型游客的人口社会属性不同,对桂林市的感知形象也不尽相同,因此,对桂林旅游形象的感知质量也存在差异,对旅游目的地的体验满意度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利益感知是影响一个地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武陵源风景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该区域居民的利益感知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对旅游的利益感知具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经济、文化和环境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为景区居民的利益保护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8.
黄丹霞  李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974-13978
以广州白云山风景区为例,在对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的基础上,考察旅游目的地居民对由政府、旅游开发商、经营商和旅游者以及总体造成的旅游环境影响的感知,并从居民的人口学特征、出生地、居住时间和旅游相关性分析了居民的感知差异,最后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汉中城固桔园为例,着眼于微观视角,在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对影响当地居民旅游感知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基于乡村居民感知的视角,分析了乡村居民感知下的旅游经济效应和旅游环境效应,进一步提出了重视差异化经营,开发多元化营销渠道并优化居民利益分配的建议,为当地居民与旅游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类型的划分进行了不少研究,而对景区外扩区域居民的研究却很少。以金丝峡旅游景区外扩区域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查,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经济利益因素是景区外扩区域居民最为关注的问题。研究中利用聚类分析结果将景区外扩区域居民划分为3种类型,分别对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部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分别对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私人成本和外在成本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着重针对其外在成本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友华  苟琼玉  郭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337-9339
以2006年实施的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享受医疗保险的现状以及在不同类型农村与医疗保险享受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尽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开展了3年,但仍有超过50%的农村居民不能享受到医疗保险,那些拥有城市户口、身处平原和东部地区的农村居民相对来说更容易获得医疗保险。另外,那些享受到医疗保险的农村居民更容易表示对生活的满意,更容易生活幸福。同时,农村居民也都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医疗保险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3.
乡村文化建设中应当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利用。社火在关陇地区拥有深厚的民众基础,是乡村文化建设中可资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社火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休闲娱乐、人际交流、团结民众、体育锻炼、精神信仰、劝世教化、抵制恶习、自尊自豪等方面。民间社火组织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非正式组织。政府因对社火发展的缺位而未能发挥管理和引导作用。乡村文化建设为社火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14.
陈海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766-20768
分析了农民工社会态度的现状及原因,得到应不断改善农民工生存状况、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提高农民工素质等启示。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农村普遍建立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保障农村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工程。但是,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保障对象、保障方式、保障资金、管理体制等,充分认识并采取 有效措施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于强  陈玲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5):2900-2902,2933
开展对城市居民的森林生态旅游意向及行为倾向的研究,对森林生态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发与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南京市中山陵生态旅游景区为例,对南京市民进行了详细的抽样调查及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城市居民在一般甚至严格意义上具有生态旅游者的某些特质;②不同的城市居民森林生态旅游意向及行为倾向存在着较大差异性,但总体对此类旅游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与期待。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发展意义,研究制订社区居民对于推动生态旅游认知与态度的问卷调查指标体系,建立完整的实证研究框架.通过以镇江世业洲居民为调查对象的实地调研,了解不同居民对于发展生态旅游的认知与接受态度的差异性,研究居民对于所在地发展生态旅游的认知与接受态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认知上,不同婚姻状况、学历、职业、生态活动参加情况的居民存在显著差异;在态度上,不同性别、婚姻状况、学历、生态活动参加情况的居民存在显著差异,认知与态度存在正相关.针对现行的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提出旅游产品开发与推广,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完善利益回馈机制,健全生态旅游制度规范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旅游发展与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近年来困扰诸多地方政府施政的一个重要阻碍,如何实现两方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旅游目的地已成为旅游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问卷方式对南岳古镇旅游地居民就旅游影响态度进行实地调查,采用分层聚类法将旅游地居民划分为矛盾憎恨者、中立者与理性支持者3种类型并详细分析了这3类居民的特点。并就如何处理旅游发展与社区内的利益分配问题,减少矛盾憎恨者与发展旅游经济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引入成本—收益理论,对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中的欺诈问题进行研究,比较该制度中各参与主体的成本、收益构成,分析各影响因子对欺诈与反欺诈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欺诈与反欺诈行为受行为成本、行为收益大小的制约,且有其相应的约束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反欺诈对策。  相似文献   

20.
郭玉彬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307-12308
以云南省玉溪市300户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为资料,研究了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选取了20个指标构建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指标体系,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对各因子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找出了影响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子,分别为宏观环境因子、个人特征因子、个人生活的客观条件因子、个人生活的主观感受因子、收入因子、健康状况因子和子女教育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