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者研究了1个稻梨孢菌株与4个稻以外寄主梨孢菌株在混合接种和间隔接种条件下,在水稻植株上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弱致病菌与强致病菌间交互作用较强,非致病菌与强致病菌间较弱。弱致病菌可明显降低强致病菌的致病性,非致病菌对强致病菌的作用,多数组合表现为减轻病害,但有少数组合表现为促进发病。弱致病菌先接种;2天后接种强致病菌,比两者混合接种具有更强烈的互作效应,病斑数减少达35.7%-38.1%。先接种菌的孢子浓度对后接种菌的致病性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稻区杂草上的梨孢菌与稻瘟病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发现的稻曲病菌白化菌株其分生孢子座白色,厚垣孢子表面光滑,大小为3.5-6.0×3.5-6.8μm。在麦芽糖-稻芽浸渍液中可产生较多的分生孢子。pH值为6时生长最好。普通培养基中加入几种供试碳源和氮源均有利于菌落生长,以蔗糖为碳源,浓度为2%或以L-天门冬酰胺为氮源浓度为0.2%~0.3%时时其菌落生长有促进作用。培养过程中可产生对稻种萌发有抑制作用的毒素,而固体培养时产毒能力高于液体培养。白化菌株回接到水稻上可重新产生白色稻曲球。该菌和稻曲病菌的酯酶同功酶和RAPD扩增谱带明显不同。可见白化菌株具有独立于稻曲病菌的新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3.
利用12个引物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对来自18种寄主的49个梨孢菌株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从DNA电泳谱带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来自同一种或同一属或亲缘关系相近寄主上的梨孢菌带型较相似,相反,亲缘关系较远的寄主上的梨孢菌带型差异较大,茭白、碎米莎草和马唐寄主上的梨孢菌的谱带均非常特异,与牛筋草和狗尾草等其他15种寄主的梨孢菌有较大差异,牛筋草和狗尾草等15种寄主的梨孢菌存在比较多的共有谱带.对引物S380扩增的RAPD谱带进行聚类分析表明,18种寄主上的49个梨孢菌株可分为5个类群.种与种之间的DNA(RAPD谱带)电泳谱带差异非常明显,而种内品种间的带型差异比较小.  相似文献   

4.
2015年从河南省田间小麦赤霉病病穗上分离得到一种生长速度较慢的镰刀菌,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鉴定明确其分类地位, 通过田间单小花滴注法和喷雾法接种测定其致病力, 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对麦穗中的毒素种类进行测定, 明确其产毒特征?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8个菌株均为梨孢镰刀菌, 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上为白色菌落, 菌落底部产生少量红色色素, 平均生长速度为13.3 mm/d; 小型分生孢子为椭球形葡萄状, 平均大小为7.1 μm×5.8 μm, 未见大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 致病力弱, 且不侵染穗轴, 单小花滴注法接种条件下平均病级为0.1, 喷雾法接种条件下平均病小穗率为6.5%; 供试的8个镰刀菌菌株均不产生T-2和HT-2毒素, 均产生雪腐镰刀菌烯醇(NIV)毒素, NIV毒素含量水平为371.74~5 282.80 μg/kg, 其中3个菌株产生少量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86.13~227.22 μg/kg)?  相似文献   

5.
我国梨和部分国外梨果实上链格孢菌的鉴定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链格孢的产孢表型、分生孢子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了从河北鸭梨、新疆库尔勒香梨、美国和日本以及智利的梨上分离的链格孢菌的种类.经对115支Alternaria菌株的形态学鉴定,共确定了3个种,即Alternaria alternata、A.tenuissima和A.infectoria.ITS系统发育分析研究表明,Alternaria大孢子种彼此间及大孢子种与小孢子种间已发生明显分化,可以根据ITS序列差异明确区分.而供试的多数小孢子种在ITS序列上差异很小,因而不能根据ITS序列差异来区分.  相似文献   

6.
 Reinoculation and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were performed to analyze the pathogenicity differentiation of Curvularia lunata.Resistant host inbred lines Shen135,Mo17,and 78599-1 were reinoculated(six generations) with low virulent isolate WS18.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ease index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 for the first 2 generations of inoculation.At the third generation,the incidence of disease was increased and the number of differential expressed proteins of mycelia were more than that in the first 2 generations.More than 100 differential expressed proteins were found in the mycelia of fifth generation when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one.In the experiment,10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were identified by MALDI-TOF-MS analysis.Three proteins were related directly to the differentiation of virulence,2 were related to allergen,4 were related to the metabolism of carbon or signaling pathway and 1 was unkonwn to Curvularia lunata.  相似文献   

7.
寡孢节丛孢菌和褶生轮枝菌对根结线虫的致病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梨黑斑病菌AK-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玉  张敏  王跃进  刘波 《植物检疫》2007,21(1):35-38
AK-毒素是寄主专化性毒素,由链格孢菌日本梨病原型产生,包括AK-毒素Ⅰ和Ⅱ两种成分。Ⅰ的活性和产量均高于Ⅱ。高温和化学物质(如浅蓝菌素、甲硫氨酸)会降低毒素产量。毒素作用于寄主叶片引起细胞质膜凹陷,离子渗透性增加,质膜电势升高,高尔基体囊泡增多等超微结构改变。毒素的产生由AKT-1、2,AKT3-1、2和AKTR-1、2多个基因共同调控。毒素已应用于遗传育种。也许能利用AK-毒素建立该菌鉴定、检疫方法。  相似文献   

9.
影响链格孢菌生长及产孢的因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实验室研究了影响稗草病原真菌链格孢生长及产孢的因子.链格孢菌可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生长、繁殖;连续黑暗、空气充足条件下有利于产孢;该菌在4种不同的植物产品上培养可产生大量的孢子,最多的无芒稗籽上每克干物质产孢量达3.59×108个,这些培养物在首次产孢收获后均可直接培养作二次产孢利用.固体(菌块)和液体(菌悬液)接种培养物均能成功产孢.但培养量大时液体接种优于固体接种,产孢量与接种菌悬液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中国梨喀木虱Cacopsylla chinensis越冬代(也称冬型梨木虱)在非寄主越冬植物(苹果树、桃树、樱桃树、李树、杏树、山楂树)上的适应性,于实验室内测定其在选择性条件下对不同植物组合的趋向偏好及产卵特点,并测定非选择性条件下其在不同植物上的存活、产卵以及寄主转换后的死亡情况。结果显示,在选择性条件下,当有寄主植物梨树枝条存在时,冬型梨木虱对其的趋向占比为 24.29%,而对苹果树、桃树、李树、杏树、樱桃树和山楂树枝条的趋向占比分别为 25.76%、20.81%、13.26%、8.25%、4.01%和3.62%,在梨树和苹果树枝条上的产卵量为111.00粒和7.67粒,未在其他果树枝条上产卵;当无寄主植物梨树枝条存在时,冬型梨木虱对苹果树枝条的趋向占比最高,为 35.45%,明显高于对樱桃树、杏树、桃树、山楂树和李树枝条的趋向占比,分别为 15.96%、13.19%、13.05%、12.41%和9.95%,且在苹果树、樱桃树、李树、桃树、杏树和山楂树枝条上的产卵量分别为14.25、9.75、7.25、4.75、2.75和1.00粒,总产卵量下降。在非选择性条件下,梨树枝条上冬型梨木虱的致死中时为17.11 d,在其他非寄主果树枝条上的致死中时集中在7.00~9.00 d;其在梨树枝条上的14 d累计产卵量最高,为136.67粒,而在苹果树、樱桃树、桃树、杏树、山楂树和李树枝条上的14 d累计产卵量大幅减少,分别为41.00、11.30、5.33、1.00、1.00和0.67粒,在梨树枝条上卵的孵化率为74.26%,在苹果树枝条上卵的孵化率为24.80%,在其他果树枝条上卵极少孵化。冬型梨木虱从非寄主苹果树转到寄主梨树时对其存活影响较小,第8 天累计死亡率为13.33%,相反,从寄主梨树转到非寄主苹果树上后对其存活影响明显,第8天累计死亡率达到了81.67%。表明所测试的非寄主植物均不能满足冬型梨木虱存活和子代发育所需营养,仅可作为临时替代寄主或越冬过渡寄主,非寄主植物苹果树可作为致死性诱集植物用于冬型梨木虱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稻瘟病菌菌株在寄主上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单孢分离、孢子培养和接种的方法,研究了稻瘟病菌菌株在14个品种秧苗上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所有不同来源的单孢菌株间、集团菌株间在中等抗性品种上均有各种类型相互作用。从简化鉴定工作程序和接近病菌在大田存在互作的实际出发,作者建议以不同地区和不同品种的集团菌株混合接种,测定育种早稻材料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2.
丛枝菌根真菌与大豆胞囊线虫相互作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对大豆‘开育10’品种接种了丛枝菌根(AM)真菌:Gigaspora margarita Becker&Hall、Glomus fasiculatum(Thaxt) Gerd.&Trappe、G.intraradices Schenck&Smith、G.mosseae Nicolson&Gedermann及G.versiforme Berch和/或大豆胞囊线虫(SCN,Heterodera glycines)4号生理小种。供试AM真菌可不同程度地促进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增加植株高度、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及单株产量,减轻感病大豆品种‘开育10’SCN的危害,降低病情指数、根上和根围土壤中胞囊数量、2龄幼虫和胞囊内卵数。其中,G.fasiculatumGi.margaritaG.intraradices的效应大于G.mosseaeG.versiforme的处理。接种SCN显著降低了G.intraradicesG.versiforme对大豆根系的侵染率、G.fasiculatum的产孢数量及G.intraradices的侵入点数量,增加了G.mosseae的产孢数量。认为部分AM真菌能有效地抑制SCN对大豆根系的侵染、胞囊发育和2龄幼虫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水稻抗瘟性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研究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测定了11个稻瘟菌小种接种的18个水稻品种(品系)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受侵染植株与对照间的同工酶谱带数目及其相对迁移率(Rf)无明显差异、无新谱带出现。说明受侵染植株与对照间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代谢途径没有变化;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活性与水稻抗瘟性有密切关系。接种7天后植株体内该酶的活性非亲和组合显著大于亲和组合。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近年来由于稻病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生理小种组成的变化,导致一些推广良种抗性的相继丧失。  相似文献   

15.
杂交稻稻瘟菌致病菌系的组成及其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四川省大面积主栽杂交稻组合汕优63、汕优2号上的稻瘟病菌进行生理小种测定的结果表明,致病菌系由多个生理小种群组成,其中以ZB、ZC群小种为主。用不同生理小种的菌株接种汕优2号和汕优63的结果表明:ZB群小种对汕优2号的致病频率最高,为100%,而不同生理小种群对汕优63的致病频率无显著差异,平均为75%。致使这两个杂交稻组合丧失抗性的菌株来自四川省发病多年的常规稻、雄性不育系和早熟杂交稻组合。四  相似文献   

16.
 选以CO39为背景的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与稻瘟菌生理小种ZC13(菌株97-151a)组成的3类典型非亲和性互作,以亲和性互作为对照,对各互作中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几丁质酶及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完全非亲和性互作C101A51/97-151a、高度非亲和性互作C101L AC/97-151a及中度非亲和性互作C104 PKT/97-151a,POD比活性接种后即开始明显升高,48h前达到高峰,升高趋势一直持续到7d完全显症时,幅度基本与各互作非亲和程度呈正相关;亲和性互作CO39/97-151a接种后40 h POD比活性才开始升高,4~6 d达到高峰,峰值也较大。3类非亲和性互作PAL比活性在接种后0 h或16 h开始较明显升高,整个互作中形成3~4个较明显的峰;亲和性互作中PAL比活性一直明显下降。3类非亲和性互作外切几丁质酶比活性接种后即开始升高,基本一直保持升高趋势,在40 h前幅度较大,并形成1~3个较高的峰;亲和性互作外切几丁质酶比活性接种后即开始大幅度升高直至完全显症,48h后幅度远高于非亲和性互作。3类非亲和性互作β-1,3-葡聚糖酶比活性在24 h内开始较明显升高,在48h前形成2~3个较明显的峰;亲和性互作在接种后β-1,3-葡聚糖酶比活性即开始升高,在48h后显著高于非亲和性互作。讨论了POD、PAL、几丁质酶及β-1,3-葡聚糖酶参与水稻抗稻瘟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在杂交稻幼苗二叶期用水稻白叶枯病弱毒菌株75-1进行诱导处理,至三叶期接种水稻白叶枯病强毒菌株76-25。结果表明:杂交稻感染白叶枯病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X)活性升高;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并且经诱导处理的变化幅度大于未经诱导处理的,抗病组合威优6号的变幅又大于感病组合汕优63。说明杂交稻抗白叶枯病及其诱导抗性与活性氧伤害及细胞内防御酶系有关。  相似文献   

18.
在温室中,将供试的13个水稻品种和7个鉴别品种的幼苗用稻瘟病菌的11个菌株分别进行接种,以同等条件下鉴别品种对菌株的反应所确定的小种,作为供试品种对该小种的反应,然后应用生物间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推导品种和菌株的基因型。结果表明:供试的水稻品种和稻瘟病菌株(或小种)间存在17个限定性相应基因对,不同品种所含的抗病性基因数有所不同,其作用是在相应的无毒性菌株(或小种)存在情况下而表现出品种的抗病性基因愈多,可能表现的抗病力愈强。本研究结果为水稻抗稻瘟病育种选择抗原亲本以及生产上选用具有较多抗病基因的品种进行合理布局,提供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遗传学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