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采自全国8个省市的落叶松—杨栅锈茵茵株进行了基因组DNA提取,并以其为模板对影响RAPD扩增1的重要参数进行优化试验,以期建立落叶松—杨栅锈茵RAPD反应的优化体系。结果表明,PCR扩增体系最佳条件是:25μL体积中,2.5mmol/LM^2 ,30ng/μL模板,0.15mmol/LdNTP,1.5μL引物,0.75UTaq聚合酶。  相似文献   

2.
3.
叶盘法是一种易操作、不易污染、科学规范的锈菌菌体培养方法。该方法为杨树的抗锈性实验以及落叶松杨栅锈菌生理小种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为其他寄生性较强的专性寄生病原真菌的离体培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落叶松-杨栅锈菌遗传分化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对来自陕西及青海的7个地区的13个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a Kleb.)的分离物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13个10-核苷酸随机引物(Operon公司)对13个菌株共扩增出81条RAPD带,其中69个DNA片断呈现多态性,占总扩增片断的85.2%。供试菌株的相似系数在0.608~1.000之间,各菌株之间的差异在0~33.1%之间,并建立了聚类树状图。13个菌株在相似性76.1%时被分为4个类群:Ⅰ组包括秦岭宁陕火地塘C的2个分离物,Ⅱ组为火地塘B的1个分离物;Ⅲ组为青海西宁、互助,陕西太白宝太路、宝鸡天台山、周至厚畛子(HZa)等5个地区的8个分离物;第Ⅳ  相似文献   

5.
对落叶松-杨栅锈菌入侵不同抗性寄主过程中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进行测定,明确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羧甲基纤维素酶(CX)、β-葡萄糖苷酶(β-G)4种降解酶在该菌入侵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抗病和感病组合中PMG均在接种后第2天和第5天出现2个活性高峰,在第5天时达到最大值.PMTE、CX和β-G活性分别第3、2和3天达到活性高峰,其中PMG和PMTE的活性高,而Cx和β-G的活性则相对较低.在感病组合内PMG、PMTE、CX、β-G活性较抗病组合大,表明这4种细胞壁降解酶对该菌入侵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青海的河北杨扦插育苗试验表明,不同插穗长度对扦插成活率及苗木生长无明显差异;覆膜扦插和不覆膜扦插,在苗高、地径和成活率方面差异显著;不同浓度GGR6生根粉药液处理的插穗扦插成活率及苗木生长存在差异。结果表明:河北杨扦插育苗时,采用覆膜技术和GGR6生根粉药液处理对苗木生长和成活率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由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引起的落叶松—青杨叶锈病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苗圃和造林地的林木叶部病害,严重影响苗木的成活率。本研究根据线性拟合求出离散点间满足的相互关系,用最小二乘法求一个形如y=a+bx2的经验公式,使它与观测数据拟合,得到担孢子萌发模型:f(x)=a1x2+a2x+a3,为该病的流行病学、预测预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生物电镜技术对落叶松-杨栅锈菌(M.larici-populina)与不同杨树无性系互作过程中的细胞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非亲和性组合中,病菌侵染结构的受抑情况不同,主要表现为菌体内出现颗粒总而言之 物质和多聚核糖体。细胞紊乱程度增加,原生质解体;乳突,胼胝质的形成;吸器畸形及外包被物和管状复合物体的出现,寄主细胞对病原菌入侵的反应因品种而异,菌丝在寄主细胞间隙或沿寄主细胞壁延伸时,感病品种的叶肉细胞保持正常状态,抗病组合中,与菌丝接触部位的寄主细胞壁明显增厚,并产生乳突,细胞壁与质膜之间出现黑色沉积物;寄主细胞分泌电子致密度不同的物质包围吸器,同时细胞器与吸器相伴随,并向吸器周围聚集;叶绿体畸形,淀粉粒肿胀,最后消失;质膜内陷发生质壁分离,液泡膜上沉积大量的深色颗粒状物;细胞膜破裂,染色加深;细胞质紊乱,细胞器解体,细胞颗粒化或空泡化而坏死,中抗品种的细胞解体后,与受侵细胞相邻的寄主细胞仍很正常。高抗与近免疫品种的受侵细胞解体,坏死后,相邻拭 细胞也发生解体或坏死,而寄主细胞的坏死通常晚于吸器。  相似文献   

9.
利用日本落叶松展叶期硬枝、嫩枝,在全光雾扦插育苗设备和ABT生根粉等生长激素处理条件下,扦插繁殖苗木获得成功,生根率可达90%,并用扦插苗和实生苗营造实验对比林。营造的扦插苗幼林生长表现良好,与实生苗幼林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杨树与栅锈菌互作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整叶组织透明染色法对亲和性、非亲和性杨树品种与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相互作用的组织病理学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夏孢子接种6h后开始萌发,12h后芽管侵入气孔,此的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器。芽管常形成树杈状或根状分枝,一个芽管分别侵入两个气孔或几个芽管同时侵入一个气孔。杨树与栅锈菌相互识别 中的抗锈性的表达主要发生在接种24h后,即气孔下囊形成阶段。表现为夏孢子萌发初期受抑,气孔下囊形成较迟、数量较少、初生侵染菌丝的长度受抑,吸器出现迟、数量少以及寄主叶肉细胞坏死等,但不同组合间在发生时间和程度上有较大差异。接种12h后,感病品种的叶肉细胞中出现吸器,36h后抗病性组合中出现吸器。随着菌丝的增多,抗病品种中的吸器数量、菌落面积小于感病品种、多于近免疫品种。低反应型品种中菌落线性生长受抑和吸器形成的减少均发生在叶肉细胞坏死之后,尚未发现高感品种出现叶肉细胞坏死现象。  相似文献   

11.
采用厚环乳牛肝、血红铆钉菇、彩色豆马勃等3种外生菌根菌纯培养接种物。对日本落叶松播种苗进行接种试验,测定其对苗木根部病害的生物防治作用。实验表明,3种外生菌根真菌对苗木根部病害及苗木猝倒病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接种不同菌根真菌的松苗猝倒病发病率比对照组降低30.3%--58.6%,苗高、地径、单株鲜重等生长指标提高5.9%-65.0%,菌根侵染率达61.3%-68.1%。  相似文献   

12.
在佐冶亚州美国林务局林业委员会的种子园中对156株自由授粉的火矩松子代用梭状柱锈菌(Cronartium quercuum f.sp.fusiforme)接种。9个月后,156个家系的现瘤率范围为2-97%。以0. 70发病比值为指标划分敏感与抗病家系,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感病家系的现瘤率较其他116个家系显著为高。0. 70发病比值较对抗病及敏感家系的卡方独立性杆验更为保守。为确定抗性反应的相对频率,对抗病及敏感家系对侵染的反应进行了比较。发现许多抗病家系不出现茎部症状,这是抗病反应的最普通的表现。抗病的2318,10-5及42R 的第三子代有50%以上的个体具有这种反应。针叶斑点是侵染的早期症状,但在第3及6个月时具有针叶斑点苗木的频率与9个月时产生锈瘤的频率不相关。一些第三子代在接种后的3,6,9个月仅出现茎部斑点而不形成肿瘤作为一种抗性反应。某些抗病家系在6个月时呈现茎部斑点,但在9个月时便不复存在。试验还测定了90个家系中出现短、中、长三类肿瘤的比例,分别为10,29,及62%,家系之间肿瘤的长度差异显著。某些抗病家系苗的肿瘤较敏感家系的长,而某些抗病家系子代的短型瘤为平均值的两倍。  相似文献   

13.
IHTT—2000型落叶松种子调制生产线,是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的支持下,由克一河林业局科研课题组1984年试制成功的.1986年正式通过技术鉴定.1987年、1988年先后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技术鉴定的专家们认为:该生产线根据林业生产需要,把球果烘干、脱粒、种子调制几种机械设备联合成生产线,在国内尚属首创;它的研制成功和试生产明显地改善了作  相似文献   

14.
圆柏锈病—胶锈菌的重寄生菌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圆柏胶锈菌( Gym nosp orang ium asiaticum , G. yam adai)的重寄生菌柄锈生痤孢( Tuberculina vinosa)的寄生及形态特征。在 P D A 上,该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适温20℃~30℃,适宜p H6~9,荧光可促进产孢。田间接种该寄生菌于梨、苹、贴梗海棠、垂丝海棠等锈病菌上均表现了重寄生现象,其寄生率在梨、贴梗海棠及垂丝海棠达 90% 以上;该寄生菌以分生孢子经气流传播,孢子萌发形成芽管从性子器和锈子器侵入,潜育期 7 天~12 天。自然条件下在其寄生部位越冬, P D A 试管菌种在 10℃以下保存 5 个月仍有 80% 以上的孢子萌发率。该寄生菌的控病机制为阻断锈病的侵染循环,显示出生物防治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5.
杨树与栅锈菌互作过程中光合、蒸腾作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受落叶松-杨栅锈菌 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侵染后的杨树寄主的光合、蒸腾作用进行了动态监测.通过对不同抗性的杨树寄主在不同接种时间段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以及蒸腾速率(Tp)活体监测后发现,在受到栅锈菌侵染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均随接种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其中抗病品种内下降的幅度要比感病品种小.蒸腾速率在寄主受侵后开始逐渐下降直到开始产孢,但是在产孢后蒸腾速率就开始持续上升并超过健康寄主,并在产孢高峰达到最大值.气孔导度在接种后迅速增加,在产孢前后又开始大幅度的下降.这4个基本生理指标变化说明,栅锈菌侵染寄主后对寄主的光合、蒸腾作用均有影响,而且在亲合性组合中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杨树枝条经0。C—-37°C7种低温处理后接种杨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uPopu-lea Z.K.Zhong,对溃疡病的发生没有多大影响和规律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松杨栅锈菌小种无毒基因型性状分离规律和其无毒基因序列与欧美小种无毒基因序列的差异和系统学关系。【方法】以秦岭厚畛子落叶松上松杨栅锈菌2号小种HZ3542的性子器为雄性亲本,与秦岭火地塘落叶松上2号小种HF2369性子器为雌性亲本进行人工有性杂交,初步获得F1代锈孢子堆。通过对太白杨离体叶片接种反应型统计,分析松杨栅锈菌2号生理小种无毒基因型,并根据亚麻锈菌无毒基因Avr L567(accession:AAS66952)设计和筛选引物,利用同源扩增技术,对松杨栅锈菌无毒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经测序、比对后构建最大似然系统树。【结果】2号生理小种无毒基因表现型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来自秦岭厚畛子太白杨不亲和性亲本为Aa无毒基因型,来自秦岭火地塘的亲和性亲本为aa基因型。在F1代锈孢子堆群体(P=0.01)和F1代夏孢子堆群体(P=0.05)中,抗∶感表现型均按1∶1分离。无毒基因型以坏死斑有无和褪绿斑大小为重要标准,潜育期长短和夏孢子堆密度、直径大小等数量性状为辅助标准进行判断,并在PCR扩增中得到检验和证实。筛选引物对Avr Pr1(5'-TAATCCTCGTTGACATCAGTC-3',5'-AAGCTTGAGAGCTCCGCTC-3',Tm=53.5℃)可以稳定扩增出800~900 bp的产物。ML系统树表明,真菌无毒基因序列总体上同源性较低,但本研究所供试的17条序列可分为2个群,栅锈菌无毒基因序列聚在一个分支上,其中5条中国松杨栅锈菌无毒基因序列同加拿大2条MLP无毒基因序列聚在同一个亚分枝上,另一条序列与法国松杨栅锈菌、美国亚麻锈菌等菌聚在另一个亚分支上。【结论】中国松杨栅锈菌2号小种无毒基因为单显性遗传,其无毒基因序列同加拿大的小种无毒基因序列同源性高。  相似文献   

18.
19.
华北落叶松和兴安杨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典型样地调查的方法,对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蔡木山乡一家河牧场境内,具有26年林龄的华北落叶松和兴安杨两种不同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初步结论如下:(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木一致,即草地>林缘>林中心(除D样地),但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其他各指数变化趋势正好相反,林中心>林缘>草地(除D样地).(2)营造人工林也不一定会造成物种多样性的显著减少,营造人工林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与所造的树种有关.(3)从植物科、属、种β多样性指数的测度结果看,其变化规律基本是一致的,人工林中心的草本物种变化比林缘的变化大.  相似文献   

20.
对杨树与落叶松-杨栅锈菌互作中活性氧(ROS)产生、抗性相关酶活性动态变化与寄主抗病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杨树种或品种与该锈菌不同小种菌系的互作进程中寄主叶片ROS代谢和抗性相关酶活性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免疫、抗病组合寄主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分别于接种后0.5,1天时迅速爆发且升幅最大,此后继续出现1~2个高峰,整个进程中明显高于感病组合;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杨树品种抗病性呈负相关;免疫、高抗组合杨树在接种2天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快速升高且强度大,而感病组合无明显变化;几丁质酶活性与寄主抗病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