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精准量化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励 《北方水稻》2010,40(1):1-5,10
在水稻高产优质群体建成规律和栽培调控机理基础上,阐述了水稻生长发育与群体特征的定量指标,制定了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适宜基本苗的确定,氮肥运筹和水浆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适时、适量、实用的技术指标。在大面积稻作生产上有明显的增产增效作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中国水稻栽培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水稻生产是在群体条件下进行的,而群体又由多种类型的个体所组成。以浙江省的连晚籼型杂交稻来说,亩产500公斤以上稻谷的群体,在大田最高茎蘖期调查,一般每亩有30万左右个体数,其中可能有2万主茎,6万秧田分蘖,22万本田分蘖。本田分蘖大致上又由6万一次分蘖和16万二次分蘖所组成。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对于提高杂交水稻产量有着重要意义。优化杂交水稻群体质量,扩大杂交水稻库容量,提高光合叶面积指数和光能利用率,增强杂交水稻根系活力,延缓根系和叶片衰老,提高杂交水稻库容的有效充实度,可实现杂交水稻高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实践中形成了以精确定量栽培、强化栽培、三定栽培为代表的等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杂交水稻高产栽培也存在栽培技术与我国农村发展不适应,以及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很好协调的矛盾。精准化栽培、生态化栽培和轻简栽培将是我国今后水稻生产发展急需技术。  相似文献   

4.
水稻高产栽培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战略地位,保证粮食特别是稻米稳定增长和有效供给,必须在稳定政策和增加投入的基础上,建立配套的技术体系,主攻单产,提高效益。研究水稻生产的增产规律及其要素投入的合理配置对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根据“水稻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在临塔基点的研究实施情况,对1996年水稻生产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和技术经济评价。1经济效益分析1.1产量产值百亩(l亩。1/15hm’一666.7m‘)样方区10户定位调查结果表明,水稻生产每亩产量分别达1108.…  相似文献   

5.
我国水稻极大部分都是通过秧田育秧、再将秧苗移栽到本田的方式进行稻作栽培的。由于本田栽苗的多少关系到群体的发展状况和产量的高低,因此栽插技术历来都是一项人们十分关注的技术。也正因为如此,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和各方面技术的进步,栽插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水稻高产群体优化调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稻高产群体调控栽培技术的探讨,认为提高成穗率、增强生育协调能力、保持后期青稻老健是水稻群体优控法栽培高产的机理,其关键技术措施在于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适时排灌、注意防治病虫鼠草害。  相似文献   

7.
水稻高产群体首先必须有足够的个体数量,同时要提高群体内每一个体的质量。数量和质量是一对矛盾,在个体条件下,植株各部分的发展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比较容易统一。但在群体条件下,数量和质量往往不易统一,必须通过调节个体数量和各器官的生长,促进某些部分,控制另一部分。如何调节与提高群体质量,通过群体质量的改善,从根本上挖掘寒地水稻的潜在产量?本文对此问题作以初步探讨。1产量的高低,最终决定于抽穗至成熟期的光合生产能力近几年广泛栽培的几个主要品种高产试验田的资料分析(表1)结果表明,造成品种间和品种内产量差异…  相似文献   

8.
水稻高产精确定量栽培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探求能满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五个方面综合要求的,先进的、适用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水稻栽培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是水稻科学栽培的创新发展。详述了水稻叶龄模式、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指标、水稻高产优质群体培育的总途径和分阶段的诊断的定量指标。从播栽期、培育壮秧、合理基本苗、行株距、施肥、水分等方面进行了水稻栽培技术的精确定量。实践证明,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和适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水稻高产群体优化调控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福建永定县的生态环境条件和水稻生产水平,针对目前水稻生产上最高苗数多但成穗率低的主要限制因素,以提高成穗率为核心、增加穗粒数为目标,提出了以“壮秧、适苗、扩行、调肥、水控、化控”为主的水稻群体质量优化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10.
在吉林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增产百亿斤商品粮建设工程,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艰巨任务中,如何把白城的盐碱地建设成高标准农田,使水稻生产再上一个台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总结20多年盐碱地的开发生产经验,应用现代新的科学技术,才能实现水稻创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周瑞庆 《作物研究》1998,12(4):30-31
介绍了笔者赴江苏进行高产水稻群体质量栽培现场考察的情况,以及高产水稻群体质量理论与栽培技术,对进一步提高湖南省双季稻产量水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铁力市优质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铁力市属高寒山区,其水稻生产要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就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的热量资源,采用科学的、合理的栽培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水稻个体优势和群体优势。  相似文献   

13.
张喜成 《北方水稻》2011,41(4):7-11
选取10个水稻品种进行水稻高产群体结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穗数较少和较多的品种均不易获得高产,高产品种应具有适宜的穗数;过高的茎蘖数使无效分蘖也增加,分蘖成穗率随着水稻分蘖能力的增加而降低,同时会引起穗子的变小,给实现高产目标造成困难,因此在提高穗数的同时应注意提高分蘖成穗率,创造良好的群体质量;总干物质积累量与最终产量显著正相关,本研究中高产水稻均具有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说明强大的物质生产能力有助于水稻高产目标的实现;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高,下降慢,水稻植株抽穗后绿叶面积持续时间延长,水稻群体光合势大,是高产水稻的另一特征。  相似文献   

14.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在水稻生产过程中,传统的淹水灌溉方式存在着大量的农田灌溉用水浪费的问题,亟待改善。通过了解水稻的生长习性,根据水稻的需水特性和需水规律,采用更加适合水稻生长的、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手段,不仅可以避免水资源浪费,提高水稻产量,还可以改善稻米品质,进一步实现水稻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5.
杂交稻稳促攻栽培法的高产机理与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杂交水稻的生理特性和四川盆地的生态特点,经过多年实践,提出地膜中苗、宽行双株、W调氮法、停滞期施氮相配套的稳促攻栽培新技术,使水稻生长前期群体动态结构稳定在最佳范围,培育健壮个体;中期(停滞期)扩源增库,增强物质运转,提高光合效能,促进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发展,建造高产群体结构,后期改善群体受光态势,维持根系活力,延长功能叶光合时间,主攻穗重。该技术在生产上应用,一般较常规栽培增产12%左右。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常规水稻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针对杂交稻营养生长优势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合理的栽培。采用超稀播,育壮秧,以蘖代苗,适当稀植并采取以分蘖成穗为主的栽培途径是我国稻作栽培的新发展。杂交稻高产群体的研究不但确定了适宜的群体指标,更注重建成高光效群体和冠层结构。杂交稻栽培还注重引用新技术。在今后的工作中,栽培技术应以“三高”农业为取向,加强省工,节本,改善品质的栽培研  相似文献   

17.
水稻的光合特性与高产育种途径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综合了水稻的光合生理特性,提出了阱一步实现水稻高产, 是通过提高水稻对光能的利用率来增加产量在实践育种中应协调“源、库、流”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增“源”扩“库”尤为重要,注重亲株型育种,但优良的光合生理性状,在自然环境不断变动的条件下,水稻群体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具有耐光氧化和耐阴的适应广幅光强的特性,并在生育后期光合产物能快速而顺利地运向籽粒,达到粒粒饱满,充实度高,并对当前杂交晚稻超高产育种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的群体质量特征及其调控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3a的大面积丰产方及小面积攻关的实践,明确了杂交水稻单产在9.8t/hm^2筛闰构成指标,指出了其高产群体的质量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技术,应用于大面积生产,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  相似文献   

19.
北方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出产量达到10000kg/hm2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在精选良种前提下,以稀播育壮秧为条件,诱发低位分蘖为基础,稀插促分蘖,发挥水稻个体生产力,提高群体生产水平,在施肥方式上控氮稳磷增硅钾,依据叶龄进程追肥,提升叶面肥的施用,采取浅、湿、干结合的水层管理。  相似文献   

20.
辽宁地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超 《北方水稻》2011,41(1):49-51,57
确保水稻优质稳产高产,与水稻品种、种稻区域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是关键。根据辽宁地区水稻生产的特点,从品种选择、培育壮秧、本田整地、适时适当插秧、配方施肥、优化灌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方面介绍了适用于辽宁地区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