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广东省19个早稻品种进行耐寒性研究,结果表明:茂杂33和天优5078耐寒性最强;茂杂33、天优5078、华优665、中9优207、培杂629、天优368、湛优226、广华占、明杂8763、特优730、天优128、合美占、振优368和华优8305在孕穗期和开花期的耐寒性均达到中等以上;天优428、特优138和培杂软香开花期耐寒性弱。  相似文献   

2.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 7个双晚杂交籼稻新品种的综合性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 ,两优培胜和培杂茂三具有丰产 ,农艺性状好 ,抗逆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2000年秋季我们首次应用塑料软盘育苗抛秧技术进行两系杂交稻培杂茂三制种,面积8.3 hm2,平均每667 m2产量176.2 kg,比人工插植增产10%.2001年扩大制种,面积18.5 hm2,平均每667 m2产量195.3 kg,高产田块237.5 kg,创我市培杂茂三制种历史最高水平.生产实践表明,塑盘育苗抛秧制种技术是杂交稻制种实现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2000年秋季我们首次应用塑料软盘育苗抛秧技术进行两系杂交稻培杂茂三制种,面积8.3 hm2,平均每667 m2产量176.2 kg,比人工插植增产10%.2001年扩大制种,面积18.5 hm2,平均每667 m2产量195.3 kg,高产田块237.5 kg,创我市培杂茂三制种历史最高水平.生产实践表明,塑盘育苗抛秧制种技术是杂交稻制种实现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稻粒黑粉病主要危害稻穗,在水稻生产上一般零星发生,危害不大。但水稻制种特别是籼粳稻两系组合制种发病普遍,病株率和病粒率都较高。笔者结合育成组合两优培粳(培矮64S/京花101选系)、信杂粳1号(培矮64S/豫粳3号)及籼粳配组系列组合多年的制种实践,浅谈稻粒黑粉  相似文献   

6.
低温对杂交水稻新组合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在广东省、市区试中表现有苗头,并且准备在梅州市试种推广的7个杂交水稻新组合进行分期播种试验,观察各组合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变化与其生育后期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组合的耐寒性强弱依次为粤杂889、粤杂2004、培杂268、培杂双七(CK)、Ⅱ优998、金优428和丰优308。建议对于耐寒性差的组合,即使区试、示范表现良好也应谨慎推广。  相似文献   

7.
我国杂交水稻科学研究从应用基础到开发推广,已形成了多层次、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科研体系,正沿着由“三系法”到“两系法”,进而到“一系法”的构思进行,即由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走向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从而把杂交稻的研究推向新的阶段。我省的两系杂交稻杂种优势利用与研究工作,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关心,在各级科研、生产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密切配合下,经过1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进展。 1 现状 1.1 两系杂交稻的科研攻关成果喜人   在不育系选育方面,选育出的不育系数量较多,质量也居国内外先进行列。表现出育性稳定、转换起点温度低、育性转换明显且生物形状优良的不育系有GD-1S、GD-7S、GD-8S、穗35S、N9S、D1S、HD3S N22S等,其中GD-1S已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在强优组合的选育方面,已从过去单一利用培矮64S配组向利用多种不育系配组方向发展,至2000年已有培杂山青、培杂双七、培杂茂三、培杂67、培杂茂选、培杂粤马等6个组合先后通过了广东省品种审定,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特别是培杂双七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0年全省种植面积达15.67万hm2 ,已发展成为我省年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当家组合。试种表现出有苗头可供各地因地制宜选择扩大种植的新组合有培杂南胜、粤杂122、培杂青珍等,这些新组合具有株型紧凑、产量较高、米质好、抗性强和熟期适中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优质两系杂交稻组合培杂双七的特征特性,并介绍了其主要栽培技术,包括培育壮秧、合理施肥、科学灌水、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培杂双七的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桃江县一季晚稻杂交组合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试验,筛选出适于桃江县栽培的一季晚稻杂交组合两优培九、准两优527、培杂559、Ⅱ优441、Ⅱ优明86、汕优Ⅲ。其中最适组合为两优培九和准两优527。  相似文献   

10.
摘要 对6个品种(组合)的生育期、生育特性、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培矮64S/慈选4号生育特性与两优培九相近,具有超高产潜力;金优117生育特性与金优63相似,但易倒伏;培杂南胜3号、南京6号产量潜力有限,抗逆性差。  相似文献   

11.
利用人工气候模拟低温胁迫生态条件,观察了现时华南地区生产上应用的两系超级杂交稻组合培杂67、粤杂122和三系超级杂交稻组合丰优428、泗优998,以及超级常规稻品种广超3号、胜泰1号的秧苗株高、主茎叶片数和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 b)、叶绿素a/b值的变化及秧苗受害情况。结果表明,培杂67和广超3号的苗期耐冷性较强,早季可适当早播而不发生烂秧死苗;泗优998耐冷性较弱,早季不宜早播。提出可用低温胁迫后秧苗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a b)降解率高低和叶绿素a/b值高低来衡量水稻品种的耐冷性。  相似文献   

12.
在福建永泰县(1996,晚季)自然气候条件与耕作水平下,对引进的两系法杂交稻5个组合初步试验结果:以安湘S/R318表现最好,每666.7m^2(下同)产量36.0kg,其次是培杂山青338.8kg,它们与汕优63(对照)增减产差异均不显著。培两优特青、安湘S/明恢63、培两优288等3个组合产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安湘S/R318与培杂山青两组合均属大穗型,田间抗性表现后者优物前者,全生育期比汕优6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培杂丰2的选育过程和主要特征特性,指出培杂丰2是利用两系不育系培矮64S为母本、以优质恢复系R0245为父本配组育成的高产高抗感温型两系杂交稻新组合,具有丰产性好、高抗稻瘟病、品质较优、生育期适中、易制种等优点,2006年12月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同时总结了该组合高产栽培与制种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两系杂交晚稻组合已经开始在南方各省大面积推广,如香两优68、65002、鄂粳杂一号,以及两优培特、培杂山青和培两优288等.这些组合除了具有三系杂交水稻的一般栽培特性外,还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即:感温性强,秧龄弹性较小;株型紧凑,适于密植;植株耐肥抗倒,适于高肥高产;后期干物质生产和吸氮量较多,穗粒两段灌浆明显;抽穗扬花时易感稻曲病.  相似文献   

15.
优质高产两系培杂279水稻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优质高产两系培杂279水稻亲本的特征特性,着重介绍了该组合的高产制种技术,主要包括确定最佳抽穗扬花期和育性转换敏感期、适时播种与合理安排播差期、科学管理肥水、采取综合技术提高异交结实率、加强病虫害防治、严格去杂去劣等内容,以期为该组合的制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两系亚种间杂交粳稻信杂粳1号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对两用核不育系培矮 6 4S广谱广亲和性的认识 ,筛选综合性状优良的典型常规粳稻豫粳 3号为父本 ,测交选配出亚种间杂交粳稻组合信杂粳 1号。该组合克服了籼粳杂交常出现的一系列负效应 ,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的特点 ,适于在河南黄河以南中上等肥力稻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桐城市8个双晚新品种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 0 0年对 8个新引进杂交晚稻组合的经济性状、产量表现进行了比较 ,筛选出适合桐城地区种植的“两高一优”新的杂交双晚组合。试验结果分析表明“两优倍胜”、“培杂茂三”是值得大面积推广的优良杂交双晚组合。  相似文献   

18.
培杂1303是由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三亚分公司用培矮64S和中种恢1303配组而成的感温型两系优质杂交水稻组合,介绍了其在白沙县的种植表现,并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两要交稻穗穗部解剖特征及其与结实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选用不同类型两系杂系组合进行穗部解剖构造和籽籽结实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组合1286S/2410在穗颈节上的维管束数和面积均大于组合,但其韧皮部占维管束面积比率则小于汕优63和两亿培特;结实颖花主要分布在一次枝梗和中上部二次枝梗上,它秕粒分布在中上部二次枝梗上;穗颈节上可分配给每朵颖花的韧皮部面积,1286S/2410〉鄂粳杂一号〉汕优63〉两优培特;上第二次枝梗上的结实颖花平均 韧皮部面  相似文献   

20.
用两系不育系香125S、培矮64S和三系不育系协青早A与早籼高产品种嘉育164、中籼品种9311、晚粳恢复系T1027,按3×3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9个杂交组合。3个不育系杂种一代表现各异,协青早A组合平均生育期较长,组合间差距大,香125S组合平均生育期较短,培矮64S组合间生育期差距较小。亚种内组合,两系不育系组合结实正常,大部分组合株高恰当,三系不育系组合表现不育或半不育,植株较矮,存在包颈现象,亚种间组合结实率在45%~70%之间,植株存在超高亲现象,早籼/早籼组合穗型较小,其余类型组合表现大穗,尤其是培矮64S组合,表现较强的超亲优势。父母本遗传距离较大的组合单株总库容量中亲优势超过50%,而父母本遗传距离较近的组合低于15%。9个杂交种单株总库容量超父优势明显,3个不育系中,培矮64S组合超父优势最大,达62.30%。培矮64S组合具有较高的产量优势,3个组合平均超父优势为57.72%,其中,培矮64S/嘉育164达到131.68%,显著高于其它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