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小麦幼苗阶段体内同化物的运输和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德平  王世之 《作物学报》1987,13(3):177-186
用~(14)C 示踪法研究了冬小麦在冬前分蘗期主茎和2个一级分蘗各叶同化物的输出方向和供应范围。主茎和分蘖最顶部1片展开叶(O 叶)主要供应主茎和该分藥本身的生长部位,随叶位下移,逐渐减少,增加对下一级分蘖的供应。主茎和分蘖顶部3片展开叶的同化物均主要供应正在出现的下一级分蘗和其下节位的只有1片展开叶的分蘖,对其他分  相似文献   

2.
<正>1.缺硫症状水稻缺硫时新叶失绿呈淡绿色或黄绿色,叶片变薄,有的叶尖焦枯;分蘖少或不分蘖,植株瘦弱矮小;根系生长不良,移栽后发根少,返青慢;成熟期推迟,结实率低,秕粒增加,产量降低。水稻缺硫症状类似于缺氮症状,即失绿和黄化比较明显;但由于稻株体内硫的移动性不大,缺硫症状首先在中上部叶片出  相似文献   

3.
杂交籼稻机械化种植的分蘖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不同播期杂交籼稻机械化种植的分蘖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以F优498为材料,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 研究了早播与迟播2个处理下机直播、机插、手插3种种植方式的杂交籼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特点及各分蘖穗的穗部性状。结果表明: (1) 一次分蘖群对产量贡献大且稳定, 均在58.67%~63.82%之间; 主茎对产量贡献率以机直播最高, 手插最低; 机插和手插二次分蘖群占产量比例均显著高于机直播。(2) 不同种植方式分蘖发生与成穗规律不同, 机直播与机插分蘖发生均属一次高峰型, 手插属二次高峰型。机直播分蘖发生早而快, 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1~第8叶位, 其中第1~第4叶位分蘖成穗率较高, 二次分蘖成穗以第1、第2叶位为主。机插分蘖发生晚、起点低, 但比较集中, 一次分蘖群以3/0~8/0发生为主, 3/0~6/0分蘖成穗率较高, 二次分蘖群成穗以第3~第5叶位为主。手插秧田与本田均发生分蘖, 分蘖发生叶位数多, 持续时间长, 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1、第2、第4~第8叶位, 其中第1、第2、第4、第5和第6叶位成穗率较高, 二次分蘖群发生与成穗主要在第1、第2叶位。分蘖成穗叶位数和产量均随播期延迟而减少。(3) 3种种植方式的主茎及中低叶位一次分蘖枝梗数和每穗粒数多, 粒大, 单穗重高; 高叶位一次分蘖和二次分蘖枝梗数和穗粒均较少, 稻穗小。机直播优势叶位为第1~第4叶位, 机插为第3~第6叶位, 手插为第1、第2、第4、第5和第6叶位, 对产量贡献率分别达70.51%、73.83%和76.81%。优势叶位分蘖发生与成穗率高, 稻穗大, 对产量贡献率高, 应优化农艺措施挖掘其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在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条件下的分蘖特性及其与群体生产力的关系,以超级稻淮稻9号和徐稻3号为材料,比较研究旱育中苗壮秧精量手栽、小苗机插、直播3种栽培方式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特点及其生产力和对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产量差异极显著,手栽稻最高,直播稻最低。机插稻和直播稻主茎和一次分蘖群对产量贡献大,尤其是直播稻,主茎产量比例达27.5%,二次分蘖群仅5%左右,而手栽稻主茎产量比例小(16.7%),二次分蘖群产量占近20%。一次分蘖群产量比例不同栽培方式间变化幅度较小,都在65.84%~67.09%之间。手栽稻分蘖发生叶位数多,且茎蘖成穗率高,单株成穗数多;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1至第10叶位,其中第5至第8叶位分蘖发生率与成穗率较高,二次分蘖群以1/5、1/6、1/7发生和成穗为主。机插稻分蘖发生比较集中,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3叶至第7叶位,第4至第7叶是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二次分蘖群发生以1/4、2/4、1/5为主,但主要依靠1/4成穗。直播稻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1至第5叶位,其中第1至第4叶位分蘖发生率与成穗率较高,二次分蘖发生较多,但仅在1/1、2/1、1/2有成穗,且成穗率很低。3种栽培方式均未见三次及三次以上分蘖发生。各栽培方式主茎及优势叶位分蘖群生产力高、穗部性状好,对产量贡献大,产量的85%以上来自这些茎蘖。说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规律是不同的,提高茎蘖成穗率,增加单株成穗数,充分发挥分蘖群的调控作用,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生产中应根据各种栽培方式的实际,应用各自配套的管理技术措施,通过肥水等的精确合理调控,促进优势叶位分蘖早发、多发,抑制无效叶位分蘖发生,提高群体质量,发掘优势叶位的增产潜力,从而实现不同栽培方式水稻的高产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5.
小麦叶片发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季常因管理不善或遇到不良的外界环境条件,以及由于缺乏某种营养元素,严重阻碍小麦的生长发育而出现黄苗。麦苗发黄原因有许多,但缺素型发黄是较为多见的。1缺氮型发黄小麦缺氮植株矮小细弱,分蘖少而弱,幼苗叶片进而发黄、叶尖枯萎,叶下部老叶发黄枯落。其原因一般是由于播种过早、砂性田、基肥施得不足而分蘖肥施得不及时,且用肥量少,最容易出现麦苗发黄。其补救办法是:如小麦苗期缺氮可每亩追施尿素10~15kg,开春后缺氮发黄。可于返青期每亩追施尿素5kg左右,起身或拔节期每亩再追施尿素12~15kg。也可在麦苗见黄时,叶面喷肥,用2%浓度的…  相似文献   

6.
<正>近些年,水稻缺素比较常见,对植株生长发育、水稻产量和品质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轻的水稻植株生长发育不良,严重的植株衰弱、叶片枯黄,导致减产20%~60%。水稻种植时,应对缺素症加以重视。一、缺氮1.症状水稻缺氮,植株叶片由下而上渐渐变淡或变黄。分蘖期缺氮,植株生长缓慢,苗小,苗弱,分蘖迟而少,叶小、短、直立,根系功能明显下降,叶变为黄绿色。此外,叶绿素和蛋白质合成也会受影响,表现  相似文献   

7.
水稻甬优12超高产群体分蘖特性及其与群体生产力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籼粳交超级稻甬优12为试材,四叶一心期带蘖小苗移栽,通过栽培措施的调控,形成超高产( >13.0 t hm-2)和高产( >12.0 t hm-2)群体,以高产群体作为对照,对分蘖挂牌追踪,比较研究超高产群体分蘖发生成穗特点。结果表明,超高产群体分蘖产量及对总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1.53 t hm-2和87.77%,高产群体分别为10.59 t hm-2和87.40%。超高产和高产群体的分蘖利用都以一次和二次分蘖为主,一次和二次分蘖的产量均以超高产高于高产群体,超高产群体一次分蘖产量的贡献率略低于高产群体,二次分蘖产量的贡献率高于高产群体。超高产群体一次分蘖发生在第1至第9叶位,第4至第7叶位是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二次分蘖以1/3、2/3、3/3、2/4、1/5蘖位优势较强。对于高产群体而言,一次分蘖以第4至第7叶位分蘖优势较强,二次分蘖以1/3、2/3、3/3优势较强,三次分蘖发生叶位数明显高于超高产群体,但成穗率较低。超高产群体成穗分蘖的穗长、单穗重、总粒数、着[1]粒密度的平均值高于高产群体,结实率却略低于高产群体。  相似文献   

8.
<正>冬前小麦若受到不良气候条件和人为栽培管理的影响,部分麦田会出现分蘖少、麦苗黄弱等生长不良现象,无法达到单株分蘖5~6个、三叶大蘖3个的壮苗要求,以弱苗状态进入越冬期。因此,加强小麦年后管理,促进弱苗转化升级,是确保小麦丰产丰收的关键。一、冬前弱苗形成原因1.晚播弱苗秋季降雨少,小麦播种期间土壤干旱,需造墒才能播种。由于水源和浇水器械的限制,导致造墒和播种进度不一,未能适时播种的地块,冬前小麦生长积  相似文献   

9.
多分蘖玉米分蘖发生规律及密度和播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论文以不同类型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和播期,旨在研究多分蘖玉米的分蘖发生规律及其调控。结果表明,玉米各级分蘖与主茎叶片有同伸关系,一级分蘖数(n)与主茎叶龄(N)呈n=N-3对应关系,二级分蘖与一级分蘖也符合上述对应关系。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分蘖能力差异显著,墨西哥玉米(MXG)分蘖能力最强,最大分蘖数可达25~40个,科多4号(KD4)达2~4个,五岳97-1 (WY97-1)为1~2个,郑单958 (ZD958)一般无分蘖。玉米分蘖能力受播期、密度影响,高光热、低密度有利于分蘖发生,随播期推迟,从出苗到出现分蘖的时间缩短,分蘖出叶速度加快,最大分蘖数增加;在45 000株 hm-2种植密度下,4月25日和6月25日播种的KD4最大分蘖数分别为3.50和4.00个,最终分蘖数分别为2.33和2.00个,分蘖消亡率(消亡分蘖数/最大分蘖数)分别为33.4%和50.0%,在30 000株 hm-2和60 000株 hm-2种植密度下具有同样变化趋势。随密度增加,分蘖出现时间推迟,出苗后相同天数对应分蘖叶龄减小,相同主茎叶龄对应分蘖数减少,最大分蘖数和最终分蘖数降低,分蘖消亡率增加;4月25日播种,密度为30 000、45 000和60 000株 hm-2下,KD4的最大分蘖数分别为3.80、3.50和3.22个,最终分蘖数分别为3.00、2.33和1.67个,分蘖消亡率分别为21.05%、33.43%和48.14%,6月25日播种处理具有相同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机插早稻分蘖成穗特性及基本苗公式参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精确定量机插早稻适宜的群体起点,合理利用分蘖成穗,以4个早稻(株两优30、株两优189、中嘉早17和嘉早311)品种(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机插早稻分蘖成穗特性及基本苗公式参数。结果表明,机插早稻一次分蘖主要发生在主茎第3~6叶位,第4、第5叶位为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二次分蘖发生较少,以1/3、2/3、1/4为主,但均不能成穗;单株分蘖成穗数杂交稻约3.1个,常规稻约2.2个;主茎及优势蘖位穗部性状较好,产量高,对总产量贡献大。早稻在三叶期左右移栽,杂交稻移栽分蘖缺位叶龄(bn)为1.7~1.8,校正系数(a)为−1.2~ −1.1,有效分蘖发生率(r)为0.75左右;常规稻bn为2.5~2.7,a为−1.3~ −1.1,r为0.7左右。生产中机插早稻应在保证足够基本苗的基础上,争取分蘖早生多发,充分发挥优势叶位的分蘖成穗优势,并合理利用动摇分蘖成穗,以获取较多的有效穗而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1.
优质专用小麦的田间管理分为3个阶段:冬前管理、春季管理和后期管理。1冬前管理冬前管理的目标是以培育壮苗为中心,促根增蘖,协调生长,确保幼苗安全越冬。壮苗标准:一是苗龄主茎6片叶;二是分蘖多(4~5蘖),每亩总头数为60万~70万;三是根系强,单株次生根在10条以上;四是叶色正绿,不过浓也不过黄。田间管理的具体措施为:1.1查苗补种出苗后及早检查,对严重缺苗断垄地段,及时催芽补种或进行大苗移栽,保证基本苗数。1.2分类管理三叶期后,小麦由异养转向自养,伴随分蘖幼芽生长,是促根增蘖的重要时期。此时,一定要抓好管理,确保促根增蘖。对弱苗要…  相似文献   

12.
旨在明确盐胁迫下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规律及其优势叶位,为沿海滩涂水稻高产栽培的分蘖合理利用与调控提供依据。以江苏沿海滩涂大面积种植的常规粳稻南粳9108为试材,设置对照(盐浓度0)、中盐(盐浓度0.15%)和高盐(盐浓度0.3%)环境,比较研究盐逆境下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特性及其对群体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对照、中盐和高盐处理的两年平均产量(t hm–2)分别为9.7、7.4和4.2;中盐和高盐处理的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显著低于对照。与对照相比,中盐和高盐处理下拔节、抽穗和成熟期群体茎蘖数和成穗率均较低。对照的分蘖利用以一次分蘖和二次分蘖为主,一次分蘖发生在第3至第7叶位,第4至第6叶位是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二次分蘖则以1/4和1/5蘖位优势较强;盐胁迫的分蘖利用以一次分蘖为主,第4至第6叶位是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盐胁迫下各蘖位的穗长、每穗粒数、着粒密度、一次枝粳数及粒数、二次枝粳数及粒数均低于对照。与对照相比,盐胁迫下水稻单株成穗数少、个体和群体生长协调性差、穗型小,最终单株和群体产量低。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以吉林省永吉县万昌镇平均施氮量在140 kg/hm2基础上分别设置了纯氮0 N(0 kg/hm2)、1 N(70 kg/hm2)、2 N(140 kg/hm2)、3 N(210 kg/hm2)四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4种粳稻的株型及农艺性状与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粳稻品种分蘖期株高随着氮素增加不显著,抽穗期高氮条件下(2 N,3 N)株高有最大值。4个粳稻品种分蘖数随着氮素增加而增加,叶夹角在2 N水平中有最大值,叶面积在高氮水片平(2 N,3 N)中具有一定优势。氮素对4个粳稻品种第一节间长度影响显著大于第二,三节间。4个粳稻品种株型总体表现为随着氮素增加株高增高,且分蘖数增多,叶片弯曲程度在2 N水平最大。吉农大505与吉农大809在2 N中产量最高,吉农大603在3 N中产量最高,吉农大815在4个施氮水平下产量变化不显著。由此可知,吉农大603对氮素增加最敏感,施氮量越高越好;而吉农大809对较敏感但不适宜施高氮,吉农大505相对不敏感但在中氮水平下可获得高产,而吉农大815对氮素最钝感,增加施氮量使氮素吸收利用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4.
高产水稻群体茎蘖和叶面积组成及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林青 《耕作与栽培》2003,(3):21-22,58
试验以中粳稻香粳3017和中籼稻汕优63为材料。研究高产水稻茎蘖和叶面积组成,结果表明:(1)高产水稻茎蘖组成特点:有效分蘖临界期和拔节期3叶以上大分蘖多,小分蘖少。(2)高产水稻叶面积组成特点:有效分蘖临界期和拔节期3叶以下小分蘖的叶面积占总叶面积的比例小,与总叶面积相关不密切:4叶以上大分蘖的叶面积占总叶面积比例大,是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3)有效分蘖临界期3叶以下分蘖数和4叶以上分蘖数与总叶面积关系不密切,而拔节期4叶以上分蘖数与总叶面积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不同播栽期对机插超级杂交籼稻分蘖成穗的影响,以F优498和宜香优2115两个超级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 设置3月21日(S1)、3月31日(S2)、4月10日(S3)、4月20日(S4)和4月30日(S5) 5个播期,秧龄均为30 d,移栽期依次为4月21日、5月1日、5月11日、5月21日和5月31日,研究其分蘖发生成穗特点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播栽期水稻产量差异显著,随着播栽期推迟,产量呈降低趋势,早播S1的产量最高、迟播S5的产量最低。不同播栽期处理下水稻主茎对产量的贡献表现为(S1~S4) < S5,一、二次分蘖总和对产量的贡献表现为(S1~S4) > S5,S1优势蘖位为第3~第6叶,而S2~S5优势蘖位为第3~第5叶。随播栽期推迟,分蘖发生和成穗叶位趋于集中,F优498一次分蘖发生在S1~S4以3/0~7/0为主,而在S5以3/0~6/0为主;宜香优2115 在S1以3/0~7/0为主,在S2~S5以3/0~6/0为主。一次分蘖成穗率在S1以3/0~6/0为主,而在S2~S5以3/0~5/0为主;二次分蘖发生和成穗以第3~第4叶为主。气象因子对分蘖发生和成穗的影响为一、二次分蘖发生率与日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平均气温日较差、积温、日照时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一次分蘖成穗率与分蘖期日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分蘖期平均气温日较差、积温、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幼穗分化期日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抽穗开花期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综合看来,成都平原地区机插超级杂交籼稻在4月11日前播种5月11日前移栽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在4月21日前播种5月21日前移栽有利于稳产,在4月21日以后播种5月21日后移栽产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水稻土壤氮素丰缺指标与适宜施氮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系统总结了中国开展的水稻土壤氮素丰缺指标与适宜施氮量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土壤氮素丰缺指标不同区域之间差异颇大,以缺氮处理相对产量90%指标为例,土壤碱解氮含量变动于131~ 248 mg/kg 之间;除辽宁、福建、广东和云南4 省外,中国水稻土壤氮素丰缺指标研究存在很多空白区域;水稻土壤缺氮较为普遍,第3~5 级为土壤氮素集中分布的丰缺级别,缺氮处理相对产量大多处在60%~90%;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的试验点数不宜过少,丰缺指标高端和低端采用外推数据需谨慎,并应予以注明;适宜施氮量与土壤氮素丰缺级别线性负相关,与水稻目标产量线性正相关,与氮肥当季利用率线性负相关;当氮肥当季利用率40%、目标产量4.5~15 t/hm2时,土壤氮素丰缺级别第1~7 级的水稻适宜施氮量范围依次为0~0、23~75、45~150、68~225、90~300、113~375、135~450 kg/hm2。  相似文献   

17.
不同作物缺肥症状差异较大,本文介绍多数作物一般情况下的缺肥症状,供参考。缺氮:植株浅绿、基部叶片(老叶)变黄,干燥时呈褐色。茎短而细,分枝(分蘖)少,呈现早衰现象。若果树缺氮则表现为果小、果少、果皮硬等现象。  相似文献   

18.
棉花叶片不同位点SPAD值与植株氮营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确定最能代表棉花氮素营养水平的叶片SPAD值测定位点,采用水培试验方法,设7个供氮水平,分3次测定棉花6片主叶(倒1叶至倒6叶)17个不同位点的SPAD值,对棉花不同叶位及同一叶片不同测定位点SPAD值与棉株氮素营养水平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倒4叶SPAD值与棉株地上部氮含量的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6524,达到了显著水平,可认定倒4叶为棉花的功能叶。而棉花倒4叶17个测定位点中,叶片上缘位置SPAD值与地上部氮含量的相关性较靠近叶柄的部位更好,其中S3位点即叶尖位置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4597,达极显著水平。可以初步确定棉花倒4叶叶尖位置为测定SPAD值以判断棉花氮素营养水平的最佳位点。  相似文献   

19.
一改第一段育6叶苗为育4叶苗农民朋友习惯于在母床育6叶苗假植,由于苗龄较大,在母床苗体拥挤,营养条件差,易形成部分瘦苗和弱苗,这些瘦苗和弱苗假植后生长差。实践表明,以4叶苗假植到塑料软盘生长好。做法是:选用国家烟草专卖局审定推广的G80、K326、NC89、G28、红花大金元等优良品种;母床床面要求宽1.2米,  相似文献   

20.
利用水培筛选玉米氮高效种质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刁锐琦  钱晓刚 《种子》2008,27(4):28-30
采用霍格兰缺氮营养液配方进行玉米苗期培养,对26个玉米不同基因型材料的苗期株高、总干重、吸氮量和氮素转化率等主要性状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变异系数变化为:单株总干重〉症状叶数〉氮素转化率;总干重与缺氮症状叶数成高度负相关(R=-0.959^**),与氮素转化率成正相关(R=0.354-);并建立了玉米耐低氮指标体系,并从供试材料中筛选出耐低氮种质材料3个,对氮素敏感的种质材料11个,介于两者间的中间型种质材料12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