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筛选抗盐碱性较强的优良品种。[方法]结合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奉贤校区的实际情况和盐碱土的特点,选择须芒草、斑叶芒、柳枝稷3种常见观赏草为研究对象,观察其田间种植时叶片生长状况,并对采集土样的有机质含量、盐分含量、p H等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斑叶芒较适宜在盐碱土上生长。观赏草种植对土壤改良有良好作用,可以适当降低土壤p H,减少土壤盐分含量,改良盐碱土。[结论]该研究为抗盐碱性品种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连作对烤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连作对烤烟烟田养分含量的影响,分析不同连作年限烟田烤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变化。结果表明:①随着烤烟生育进程的推进,不同连作年限烟田烤烟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pH、非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总体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非根际土壤速效钾和全钾含量均呈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趋势;根际土壤速效钾、全钾和全磷含量及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非根际土壤全磷含量呈缓慢下降趋势。②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逐渐下降,有机质含量和全量、有效态的氮、磷、钾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累积;根际土壤pH低于非根际土壤,而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量、有效态的氮、磷、钾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连作导致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比发生变化,相对于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而言,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亏缺,而非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累积。  相似文献   

3.
以不同种植年限黄金桂茶树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年限茶树根际土壤对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茶树种植年限的增加,茶树根际土壤的p H、阳离子交换量呈上升趋势,其余理化指标呈下降趋势,且不同年限间差异极显著。随着茶树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从Ⅱ级肥力上升至Ⅰ级肥力,阳离子交换量从Ⅲ级肥力上升至Ⅰ级肥力,全磷、全钾含量从Ⅱ级肥力下降至Ⅲ级肥力,速效氮、速效钾含量从Ⅰ级肥力下降至Ⅲ级肥力,速效磷含量从Ⅰ级肥力下降至Ⅱ级肥力,全氮含量虽呈下降趋势,但一直保持在Ⅰ级肥力水平。土壤年限对土壤各指标的影响大小为速效氮速效钾有机质速效磷阳离子交换量全钾全氮p H全磷。可见,随着黄金桂茶树种植年限的增加,茶树根际土壤对肥力指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不同林龄樟子松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对比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文中对章古台不同林龄樟子松固沙林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林龄增长,其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pH值表现为下降趋势 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非根际土壤有机质提高的幅度以中龄林阶段最高,近熟林阶段次之,在幼龄林阶段最小;在幼龄林时,根际土壤的CEC值与非根际土壤相近,而在中龄林和近熟林阶段均小于非根际土壤;在幼龄林时根际土壤中盐分积累的程度最高,随林龄增长根际土壤中盐分积累程度逐渐下降;在不同发育阶段,根际土壤全N、速效N、速效K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而速效P含量均低于非根际土壤 随林龄增长,樟子松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细菌数量占总菌数的百分比下降;在不同的发育阶段,根际土壤中酶的活性均高于非根际土壤  相似文献   

5.
以贵州省安顺能源草实验点7种能源草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能源草对土壤渗透性、含水量、有机质、容重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能源草所对应土壤渗透性为香根草皇草柳枝稷五节芒斑茅象草紫色象草CK;能源草所对应土壤的含水量为皇草香根草柳枝稷紫色象草甘蔗属的斑茅芒属的五节芒=象草CK;能源草所对应土壤有机质含量为皇草柳枝稷紫色象草香根草甘蔗属的斑茅象草芒属的五节芒CK;能源草所对应土壤容重为CK芒属的五节芒甘蔗属的斑茅=象草香根草紫色象草=柳枝稷皇草。不同能源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其中紫色象草与土壤容重呈显著正相关;皇草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香根草与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他能源草与土壤理化性质大都呈中度相关且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采用马铃薯稻草包芯栽培技术和水稻-马铃薯水旱轮作方式,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大薯率的影响,及对稻田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稻草包芯栽培的马铃薯产量均比不包芯的增产,以30 cm×20 cm株行距种植马铃薯产量及商品薯率最高;稻草包芯种植马铃薯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但对土壤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及土壤酸碱度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集乔木(细叶榕、桂花和香樟)、灌木(金叶女贞、小叶黄杨和红叶石楠)和草本(彩叶草、波斯菊和紫茉莉)3大类9种园林植物的根际和非根际土,测定其土壤的p H值、有机质含量、氮含量、磷含量、钾含量,以探讨不同园林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养分状况。结果表明:由于不同种植物通过根系调节p H值的能力不同,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 H值差异显著(P0.05);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和总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桂花和波斯菊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速效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作物速效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金叶女贞、波斯菊和紫茉莉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总磷含量,桂花和波斯菊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植物差异显著(P0.05);不同园林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全钾含量差异不明显,桂花、香樟、金叶女贞、小叶黄杨、红叶石楠及波斯菊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差异显著(P0.05);越秀公园园林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机质、氮、磷缺乏或中度丰富,而钾很丰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 H值和氮、磷、钾与园林植物生长发育存在显著相关性,土壤p H值与氮、钾含量存在负相关性,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氮、磷含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土体有机重构对盐碱障碍农田内土壤盐分和养分含量变化的影响,设置覆土压盐、施有机肥、施石膏、施草炭及对照共5组处理,分析比较1年时间内,在不同土层深度(0~10、10~20、20~40 cm)条件下,土壤电导率、水溶性盐总量和土壤速效钾、全氮、全磷及有机质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在土壤盐分含量指标中,4种处理措施较对照组均有所减少,有机肥处理组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较其他处理明显;(2)在土壤养分含量指标中,土壤速效钾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土壤全氮含量的增幅不明显,土壤有效磷含量较对照组呈现负增加,有机肥处理组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较其他处理明显。定边县盐碱障碍农作区应当重视有机肥的施用,研究结果可为后期土体有机重构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不同种植年限枸杞园土壤肥力的演变规律,为枸杞施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2017年7月在宁夏枸杞主产区中宁县,通过田间多点取样的方法,采集了定植2~18年的宁杞1号枸杞园0~30 cm根际土壤,研究了其土壤肥力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年限枸杞园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分别在2~6年(幼龄枸杞园)和8~18年(成龄枸杞园)两个时间段变异明显。18年枸杞园根际土壤出现明显酸化现象,土壤p H较2年枸杞园显著降低了9.7%。2~18年枸杞园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土壤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明显。种植年限与根际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但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影响不大。根际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随着枸杞种植年限增加,不仅要注重土壤培肥,而且要避免土壤酸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不同种植年限对菜田土壤肥力、盐渍化及酸碱度的影响,采集西安市8个涉农区县露地、大棚和日光温室全部菜田共422个样本0~20 cm土样进行了土壤养分及盐分和p H值分析。结果表明:随种植年限增长,露地蔬菜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大棚蔬菜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变化,日光温室蔬菜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露地和大棚蔬菜土壤碱解氮含量无显著变化,日光温室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极显著增加趋势。露地蔬菜土壤有效磷含量无显著变化,大棚蔬菜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日光温室蔬菜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增加趋势。露地蔬菜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下降趋势,大棚和日光温室蔬菜土壤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变化。总的来看,随种植年限增长,设施蔬菜土壤养分含量呈不断增加趋势,养分富集十分明显,这与设施蔬菜化肥投入过高有关,必须控制设施蔬菜化肥用量,从而避免肥料的浪费与环境污染。随种植年限增长,露地和设施蔬菜土壤硝酸盐含量和土壤盐分均无显著变化,但设施蔬菜土壤硝酸盐含量是露地蔬菜的2.2~2.3倍,土壤电导率是露地的2.0~3.3倍,说明设施蔬菜土壤硝酸盐和盐分累积十分明显,对蔬菜生产形成潜在不良影响,应通过控制化肥用量加以防控。随种植年限增长,露地和设施蔬菜土壤p H值均无显著变化,两者之间也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土壤团聚体结构对土壤微生物的分布和活性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微生物学机制、土壤团聚体的物理和化学性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作物土传病害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新疆平原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的参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新疆土壤系统科学分类提供依据,分析了新疆平原土壤的分布特点,并根据成土条件,比较了新疆平原土壤在中国土壤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中的地位、分类依据和名称差异,对在系统分类中出现的干旱表层、钙积土与荒漠土的区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土壤健康及土壤动物生物指示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对土壤健康的概念、土壤健康指示生物-土壤动物的特性、土壤动物及其作为土壤健康生物指示作用研究的进展及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为我国从土壤动物学角度开展土壤健康质量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原状土搬迁对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原状土整体搬迁前后四种处理(CK、NPK、M、MNPK)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变化,探讨搬迁的特定条件对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搬迁前后5年各处理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四种土壤酶活性在0~20 cm土层中均高于20~40 cm土层;2每年在两个土层中MNPK处理的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最高,CK处理均最低,而每年在两个土层中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CK和M处理均明显高于NPK和MNPK处理,而磷酸酶活性CK和M处理则低于NPK和MNPK处理,脲酶活性在4个处理中差异不大;3比较搬迁前后5年间各项微生物指标变化发现,各项指标年际间虽存在变化但程度不大,搬迁后2011年和2012年相对较高,同为小麦茬的搬迁前2010年和搬迁后2013年各项指标较为接近。研究说明,土壤深度和施肥对土壤各项生物指标影响较大,年际间变化也受到轮作方式的影响,搬迁对土壤微生物扰动影响远小于施肥和耕作方式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利用土壤线虫生态指标表征土壤健康状况的可行性,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蒙城砂姜黑土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基地为研究地点,以土壤线虫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农田土壤线虫数量、营养类群、生态指数的变化与土壤肥力水平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关联作物的产量指标。结果表明:砂姜黑土土壤肥力水平的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牛粪配施(NPK+CM)>猪粪配施(NPK+PM)>秸秆配施(NPK+S)>单施化肥(NPK)>不施肥(CK);随着土壤肥力水平的提高,线虫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瓦斯乐斯卡指数显著提高,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显著降低,土壤健康状况变好;同时,NPK、NPK+S、NPK+PM、NPK+CM的产量较CK分别提升了337.87%、396.14%、495.43%、534.24%。因此,利用线虫生态指标的变化来表征砂姜黑土的土壤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苄嘧磺隆对淹水稻田土壤呼吸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除草剂苄嘧磺隆对淹水稻田土壤生态环境的安全性.以淹水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模拟田间试验条件下,通过呼吸作用和酶活测定,定期取样研究苄嘧磺隆施用浓度(0.000、0.067、0.355、1.780、3.553 μg·g-1干土)对淹水稻田土壤呼吸强度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苄嘧磺隆施用初期能刺激土壤呼吸强度,随后产生轻微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在取样后期逐渐减轻并趋于对照水平.苄嘧磺隆能轻微刺激过氧化氢酶活性,而蔗糖酶活性基本不受苄嘧磺隆施用量的影响,脲酶活性则是先刺激后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受苄嘧磺隆影响不大.说明施用一定量的苄嘧磺隆对淹水稻田土壤生态环境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在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塿土分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人为活动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认为 土由于人工熟化培肥过程,形成了巨厚的人工覆盖层和粘化层,产生二次复钙现象,土壤风化发育处于脱盐基的硅铝化阶段,幼年性特征明显。最后提出塿土作为独立土类的依据与标准,即若有人工覆盖层,且厚度超过50cm,应作为一种新的土类从原土壤类型中划分出来,进行单独分类;否则,仍应归属原土类──褐土。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一次性施入玉米秸秆生物炭对棕壤团聚体的空间分布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于2013年在辽宁沈阳棕壤区建立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C0 (不施炭),C1 (一次性施入玉米秸秆生物炭15.75 t·hm-2),C2 (一次性施入玉米秸秆生物炭31.50 t·hm-2),C3(一次性施入玉米秸秆生物炭47.25 t·hm-2),分析土壤团聚体的空间分布及有机碳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C0相比,生物炭显著提高了耕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C1、C2和C3处理耕层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6.81%、11.06%和41.62%。耕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C3处理仍然显著高于C0处理。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生物炭施用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与C0相比较,C1、C2和C3处理分别提高了92.36%、111.63%和123.25%,该土层微团聚体含量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C3处理的粉黏粒含量也显著降低,大团聚体含量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C3处理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40~60 cm土层中仅C3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与C0相比较,其提高幅度为4.67%,C3处理也相应地提高了大团聚体含量和GMD。研究表明,一次性施用生物炭不仅提高了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稳定性,也会相应地提高耕层以下土层有机碳含量和团聚体稳定性。对土壤耕层而言,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有其最适宜施用量,在本研究中,最适宜的施用量为31.50 t·hm-2(C2处理)。生物炭对耕层以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团聚体稳定性的提高受生物炭施用量的影响,生物炭施用量越高,其对耕层以下土层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9.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土壤化学性质和有机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研究施用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土壤化学性质和有机碳库的影响,2016—2017年在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土壤进行田间定位试验,设置4个实验处理:习惯处理(CK)、CK+有机土壤改良剂(M)、CK+复合土壤改良剂(G)、CK+有机土壤改良剂+复合土壤改良剂(M+G)。收集2017年收获季耕层0~20 cm土壤,测定各小区土壤中的水溶性离子含量、全盐量(TS)、钠吸附比(SAR)、pH、土壤有机碳(SOC)、活性有机碳(LOC)、微生物量碳(MBC)以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并分析各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土壤改良剂各处理土壤Ca2+含量提高了13.07%~33.33%,土壤Na+、Cl-和SO24-含量分别降低了29.83%~46.19%、12.06%~33.19%和19.90%~34.59%,土壤全盐量、钠吸附比和pH分别降低了12.67%~26.91%、33.02%~47.06%和2.21%~4.56%。其中M+G处理改良效果最好,土壤全盐量、钠吸附比和pH分别显著降低了26.91%、47.06%和4.56%(P0.05);施用土壤改良剂各处理SOC、LOC和MBC含量分别较CK提高了18.90%~43.87%、54.55%~82.33%和64.04%~86.85%。其中M+G处理提升效果最明显,且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同时,施用改良剂各处理CPMI提升了95.44%~135.83%,其中M+G处理提升效果最明显,且达到显著水平(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试验土壤LOC、MBC和CPMI均与TS和SAR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说明土壤LOC、MBC以及CPMI对盐碱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较敏感。研究表明,施用有机土壤改良剂和复合土壤改良剂均降低了土壤含盐量、钠吸附比和pH,提升了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其中有机土壤改良剂和复合土壤改良剂配施对盐碱土壤质量的提升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20.
以杭州湾南岸两个前期已鉴定的跨2 000 a的水稻土序列(上虞:30~2 000 a;慈溪:9~2 000 a)为模型,探究长期植稻下稻田土壤耐药组演替特征,以期拓展对人为水耕土土壤耐药组形成与发展趋势的科学认识。研究采用了高通量荧光定量PCR(HTqPCR)技术,分析了不同土壤深度(耕作层、犁底层、母质层)下水稻土序列中320个耐药基因(ARGs)的检出情况、丰度、多样性及其随植稻年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个水稻土序列共检出289种ARGs,以氨基糖苷类和多重耐药类ARGs最为丰富多样,两个地区共有181种ARGs。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指出,上虞和慈溪水稻土序列的ARGs组成存在显著差异,部分体现在ARGs亚型数量上。慈溪持有108种在上虞水稻土序列中不存在的ARGs,但85%的慈溪特有ARGs在植稻100 a后消失。因此,随植稻年限增加,不同地区水稻土序列在ARGs亚型数量上的差异缩小,在植稻千年后趋于接近。同时,随着植稻年限增加,水稻土耕作层、犁底层和母质层土壤间的ARGs亚型数量差异缩小。进一步研究发现,杭州湾南岸水稻土序列的ARGs丰富度和多样性随耕作年限的增加整体呈衰减趋势,同时伴随ARGs相对丰度的上升,其中相比耕作层和犁底层,母质层ARGs与植稻年限间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综上,时间驱动了稻田土壤耐药组发展,而植稻年限对母质层中ARGs组成有强烈的塑造作用。在杭州湾南岸,新生稻田土壤(≤50 a)比成熟稻田土壤(≥1 000 a)拥有更为丰富的ARGs亚型但更低的ARGs相对丰度。水稻土序列中细菌丰度与ARGs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进一步暗示成土过程中ARGs演替与微生物间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