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京津冀地区城乡关联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利  孙桂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533-19534,19585
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城乡关联发展的内涵和特点,构建城乡关联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城乡关联度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城乡关联度可分为5种类型;京津冀地区各城市城乡关联度地域差异明显;城市化水平与城乡关联度并不一致;城乡关联度协调发展涉及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城市群已成为地区参与国家和国际竞争及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对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针对传统相似系数法和区位熵法的不足,运用区位熵的灰色关联分析法来测度产业的专业化、比较优势和区域分工的程度。结果表明:关中城市群各市三次产业结构差异不大;关中城市群各市产业结构同构性较强,但地域分工已经开始显现;结合城市从业人口区位熵的大小,可以把关中城市群各市的产业结构划分为综合发展型、矿产资源型、地区服务型和农业型四大类。  相似文献   

3.
以天山北坡经济带11市县的城乡区域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该区域城乡关联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以期为天山北坡经济带城乡区域系统的协调发展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城乡关联度与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有着密切关系,呈正相关性;天山北坡经济带城乡关联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等级和空间差异;而且,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天山北坡经济带城乡关联度的量化分析与与该区域城乡关联发展的实际水平基本相符,表明主成分分析法对城乡关联发展的定量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从人口、经济、土地、社会、生态城镇化及城乡统筹等层面构建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结合熵值赋权法测度指标权重,利用协调发展度与空间自相关,探讨2003—2012年10年间京津冀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及各类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程度的时空变化趋势,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土地城镇化在京津冀新型城镇化处于主导地位,城乡统筹、人口、生态城镇化作用不强,人口、经济、生态、城乡统筹处于不同程度增长趋势,生态城镇化增长凸显,土地、社会城镇化处于小幅下降;京津冀整体新型城镇化及协调发展程度处于增长趋势,天津增幅最大,石家庄、邯郸、沧州次之,北京、衡水、唐山略显滞后性;京津冀新型城镇化空间上呈现由弱分化到随机分布,再到缓慢集聚的变化过程,而协调发展程度呈现由强分化到弱分化,再到随机分布的变化过程;以石家庄为分界线的京津冀北部新型城镇化水平高于京津冀南部,新型城镇化高值区格局由"北京单核"转向"北京-天津双核";协调发展度高值区位于以北京-天津双核心区域,以承德和张家口为核心、衡水-邢台-邯郸-安阳相串联区域为低值区。  相似文献   

5.
自然资源利用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是城市群资源一体化的重要保障,对于实现区域协同发展,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研究构建了自然资源与城市化发展指标体系,并选取了2000年、2010年、2019年3个年度的相关数据开展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城市群自然资源与城市化发展整体水平差距较大,京津2大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6.
构建了反映区域城乡关系发展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综合评价值(城乡关联度),对新疆15个地州市城乡发展状态进行了评价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新疆区域城乡关联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但在影响因素上有所不同;城乡关联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最后,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了推进新疆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下安徽省城乡空间协调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对我国城乡空间发展必然产生深刻影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将安徽省置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城乡统筹为目标,从区域层面将城镇与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分析区域城乡空间协调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了2004—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究了其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与碳排放之间的耦合关系,并借助灰色关联度模型具体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总体的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总体呈上升趋势,碳排放降低;产业结构水平优于土地利用效益与碳排放水平;北京的产业结构、土地利用效益和碳排放的耦合协调度最高,其次是天津,第三是河北省;逐渐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向周围辐射的发展格局。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应积极促进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优化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京津冀地区碳排放协同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9.
陶来利  周恺  朱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254-1256
基于2004年中国经济普查数据,从产业分类和空间尺度上构造我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矩阵,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我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地域特征明显,初步形成9大区域产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城市群的发展是产业区域集聚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国制造业在区域上形成集聚,并表现出区域专业化的特征.整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区域集聚还处于一个较低层次,正处于一个稳定的上升阶段,区域专业化程度会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有助于规划者从生态学角度宏观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趋势,为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该研究基于MSPA和InVEST模型分析了京津冀地区2000—2017年生态基础设施、生境质量和产业发展变化特征,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该地区三者的耦合协调性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京津冀不同区域未来五年耦合协调度。  结果  (1)京津冀地区生态基础设施水平整体偏低,连通性较差;生境质量空间差异显著,整体生境质量0.450,水平不高;(2)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农林牧渔业发展稳定,津冀工业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东部滨海发展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京津金融业发展实力较强;(3)京津冀地区耦合协调度主要处于轻度失调到初级协调状态之间,空间差异明显。其中,南部功能拓展区耦合协调度最高,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耦合协调度最低。(4)未来5年京津冀地区耦合协调度均将有所提升,但中部核心功能区仍将处于濒临失调状态,北京和东部滨海发展区仍将处于勉强协调状态,是未来需要优化的重点区域;天津耦合协调度将由勉强协调转变为初级协调,西北部生态涵养区耦合协调度将由濒临失调转变为初级协调,是具有协调发展潜力的区域;南部功能拓展区耦合协调类型将转变为中级协调,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  结论  该研究通过评估京津冀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生境质量?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并分析预测具有协同发展潜力的重点区域,为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依据,并为其他城市群范围内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立足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围绕环境、社会、经济和空间4个维度阐明了生态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体系,从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产业集聚和品牌创建等方面透视了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促进区域分工合作,推进城乡统筹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陈笑筑  王博  陈笑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970-15972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对毕节市规划基期和规划末期的城乡建设用地数据进行检验和处理,对比分析规划前后毕节市41个乡镇的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和演变特征。Getis-Ord Gi系数检验结果表明,毕节市东北部的城乡建设用地冷点区将逐渐消失,热点区的重心将逐步从中部区域转移到中东部区域;毕节市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城乡建设用地会愈发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将明显显现出来,符合当前毕节市发展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3.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地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和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生态基质尚未形成,绿地斑块之间自然生态过程缺乏联系,重要的自然空间廊道不畅,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逐渐减弱是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受自然环境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政府应通过各种途径改善区域性基础设施,提升长株潭的区位优势,并通过区域政策、城市规划等宏观调控手段,引导长株潭城市群实现生态空间结构的优化重组,促进城市群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城乡关系处理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在借鉴日本与韩国地区地域圈域均衡发展的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圈域化运作对城乡统筹的影响,即构筑经济循环与物质循环圈域,完善城乡统筹下的地域城市。  相似文献   

15.
张婷  张恒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4):383-385,389
城市群的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成渝城市群作为西部发展潜力最好的城市群,对推动整个西部的发展意义重大。分析了成渝城市群发展的基本概况,探讨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成渝城市群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快速获取区域土地利用特征和精细刻画城乡土地利用差异,以河北省涿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Sentinel-2影像数据,采取面向对象方法进行影像分割,利用隶属度函数与决策树方法相结合的非监督分类算法对涿州市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并选取了不同方向的城乡梯度样带进行了土地利用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应用模糊决策树方法的涿州市土地利用分类结果总体精度为93.7%,Kappa系数0.892,分类精度较高。分析上述结果发现:涿州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与城乡居民点用地为主,林地、草地、水体等自然生态空间比例较低,土地利用的城乡梯度特征明显;耕地集中分布在距离城市中心4~7km的东南、南、西方向;城乡居民点整体分布分散,在距离城市中心3km以内、5km、8~9km呈现明显的集聚特征。建议涿州市依据预期人口规模和集聚特征优化建设用地布局,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强度,同时提高林地、草地、水体等生态空间比例。  相似文献   

17.
三江平原城乡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三江平原城乡聚落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定量分析了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布、规模分布和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三江平原城乡聚落整体分布稀疏,东南部和西部地区聚落分布相对较集中,东北部以及农垦区交错分布的区域聚落分布密度较低。聚落整体趋近于集聚分布,但集聚程度相对较低;②城乡聚落的规模分布存在空间集聚特征,但空间自相关程度不高。聚落规模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关联类型以正相关("高-高")类型为主;③城乡聚落斑块面积百分比较低,景观要素类型以耕地为主,城乡发展较缓慢。聚落斑块个数呈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多数城乡聚落平均规模较小,离散程度较高,斑块形状较规则,破碎度较低。垦区城乡聚落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分布特征使得垦区难以发挥集聚功能,因此要统筹集中化发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8.
刘德忠 《农学学报》2012,2(7):66-71
为了研究如何在黑龙江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以黑龙江垦区的相关农场和地方试验区为样本,对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来黑龙江省城镇化水平呈现出增长幅度放缓的态势,制约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黑龙江省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以农民居住集中化、土地利用集约化为基础。其必要性表现在: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整合和优化社会资源,集中财力物力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同时又具有政治、经济与财政、技术、行政可操作性方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高度集聚是峰丛洼地区乡村聚落最明显的空间格局特征,其空间形态集聚分布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为乡村聚落分区管理提供基础依据。基于空间自相关理论,观测其聚落空间分布的关联性,分析聚落的空间集聚格局及其演变特征,结合乡村聚落相关整治规划原则,对宗地乡的乡村聚落采取适宜的分区管理方案。主要结论如下:(1)乡村聚落点规模、形状、分布均呈显著空间相关,正、负相关类型多以组团式分布;(2)不同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特点区域表现出不同的集聚格局,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控制下的乡村聚落规模、形状和分布的集聚区域空间一致性较强,而城镇化、工业化等人为过程则降低了其空间的一致性。据此可将乡村聚落分为3个管理区域,研究区东部低山丘陵区应发展特色农业管理区,适时调整优化乡村聚落用地结构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研究区的南部地区应发展特色村庄发展管理区;研究区的西部地势相对较高区域应发展驱动产业用地管理区,道路通达性好,应因地制宜推行区域统筹的综合管理模式,实现乡村聚落的整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