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地膜马铃薯-玉米-蒜苗高效种植模式在我县已初见成效,马铃薯平均亩产1800千克,收入2160元;玉米平均亩产450千克,收入972元;蒜苗平均亩产1250千克,收入3750元;亩总产值6882元。现将这种高效种植模式的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玉米和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和高产栽培技术一直备受农业科学家关注。以马铃薯、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为主题,探讨了该种植模式对3种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种植密度、施肥、灌溉等方面的优化策略。研究表明,马铃薯、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作物的产量。在种植密度方面,合理的间距可以减少农作物间的竞争情况,有效保障光照和空气流通,进而促进作物生长。适当施肥和灌溉可以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进一步提高产量。叙述了马铃薯、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有望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一种可行模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玉米、马铃薯间套作模式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玉米与马铃薯间套作的4种不同方式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充分地利用了光热资源和土地资源,使地膜马铃薯与隔沟玉米的间作方式不但获得较 高的马铃薯产量(达到2.2万kg/hm^2),同时玉米也获得6900kg /h m^2的产量,而且地膜春马铃薯与卫中沟 鲜玉米春夏互套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利用本地区的二季不足、一季有余的生态特点,从而获得了十分可以同的经济效益,发展多熟种植,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小拱棚地膜马铃薯复种甜糯玉米栽培技术,是一项经济效益高,又有效解决城郊种植早熟马铃薯连作障碍的实用农业技术,在甘肃省天水、陇南等地城郊已推广应用。本文对该项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地膜种植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有仓 《种子科技》2019,(11):29-29,31
马铃薯地膜种植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我国马铃薯种植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该技术不仅提升了马铃薯种植的质量,同时为高科技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阐述了马铃薯地膜种植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的几个方面,如种植前的准备工作、田间管理和机械收获等,同时对机械化培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希望为相关的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甘肃临夏高寒阴湿区,主要粮油作物新品种缺乏,通过引进不同作物品种进行适应性筛选,认为春小麦高原448、蚕豆临蚕5号、马铃薯陇薯9408、玉米冀承单22号、春油菜杂油59等新品种适宜该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1 栽培技术路线的形成 60年代前期,玉米在陕西省榆林市仅仅只是零星种植,随着川水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的建设,种植面积才逐步扩大。1965年以后由于杂交种的引进推广,加上良种良法,全市播种面积迅速增加,到70年代一跃与杂交高粱、沙杂马铃薯并列成为当年号称的“三杂”,为缓解全市人民吃饭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自80年代中后期,地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靖边、定边等广大高寒山区结束了长期以来不能大面积种植玉米的历史,全市玉米播种面积由以前的近4万hm2很快突破7万hm2大关,其在整个粮食生产中的位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通过开展春蚕豆抗旱耐瘠专用品种选择试验、不同地膜覆盖效应试验、地膜种植密度试验、地膜平衡施肥试验、综合丰产栽培技术验证试验等研究,总结提出了春蚕豆抗旱丰产标准化栽培技术。该技术经示范应用,与常规种植相比,平均增产1186.1kg /hm2,增幅27.49%,增收4744.4元/hm2,折算投入产出后净增收益2224.4/hm2元,综合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脱毒马铃薯不同带距种植效果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脱毒马铃薯的大面积推广,其配套栽培技术的深化研究更显重要。针对习水县马铃薯种植方式多为马铃薯与玉米分带轮作套作制。为此,特开展不同带距种植试验,研究分析不同带距对马铃薯与玉米分带轮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探索适宜的种植带距,为大面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金豆和普施特施药后对后作安全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金豆和普施特残留药害对后作生育的影响。表明金豆施药后12个月对玉米、小麦安全。施药后24个月可以种植油菜、白菜、马铃薯、甜菜,高剂量对油菜、甜菜稍有影响。36个月甜菜、油菜、白瓜及亚麻均可安全种植。普施特施药后12个月可以种植玉米、小麦。施药后24个月正常用量可以种植油菜、马铃薯,对甜菜和白菜仍有药害。36个月可种甜菜、油菜、亚麻、白瓜等。  相似文献   

11.
须宁  张顺 《中国种业》2004,(10):47-48
马铃薯是青海省湟中县主要的粮菜兼用作物,具有适应冷凉气候的特性,因而成为全县六大作物(小麦、青稞、蚕豆、豌豆、油菜、马铃薯)之一,年种植面积8000hm^2并成为山区农民喜爱的主要食品。  相似文献   

12.
熊飞 《科学种养》2008,(12):14-14
我县地处秦巴山腹地,受北方寒冷气流影响较小,冬季气候比较温和。在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地区,利用冬闲田地种植1季地膜马铃薯,具有上市早、产量高、产品销路好,且基本不影响玉米、水稻等大春作物移栽的突出优势,综合效益明显高于种植1季小麦或油菜,因而深受农户欢迎。  相似文献   

13.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是在玉米生育期间.通过地面覆盖一层薄膜。并应用优质中晚熟玉米良种、平衡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综合配套技术措施,达到增温、保墒、除草、促进早熟,实现高产再高产的一项高科技栽培技术。近几年玉米地膜栽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无霜期短、热量贫乏的冷凉地区,也带动了地膜洋芋、地膜棉花、地膜花生等作物栽培种植。  相似文献   

14.
在渭北旱塬实施油菜地膜覆盖栽培具有显著的增产、节水效果以及良好的经济效益。大面积推广地膜油菜栽培技术是提高渭北旱塬油菜产量的有效措施,也是实现抗旱节水、扩大甘蓝型油菜种植范围的需要;同时对于改进该区耕作制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最后提出了加快发展渭北旱塬地膜油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大豆、玉米、蚕(豌)豆、番薯和马铃薯等常见旱粮作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组装创新,探索出包括"浙贝母/鲜食春玉米-鲜食秋大豆"旱地新三熟种植模式、"蚕豆/春玉米-夏玉米-秋马铃薯"一年四熟模式、"春马铃薯-水稻-秋马铃薯"高效种植模式、"迷你番薯-迷你番薯-蔬菜"一年三熟模式、"大麦/春大豆-晚稻"一年三熟模式、"棉田套种豌豆"节本增效技术和"大棚番茄套种甜玉米"种植模式等一系列的鲜食旱粮作物新型的高效种植制度和高产栽培技术。通过粮经结合、水旱轮作、单作套种和秸杆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模式与鲜食旱粮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大大提高了有限耕地的复种指数,还进一步提高了旱粮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种植效益,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须宁  张顺 《中国种业》2004,(10):47-48
马铃薯是青海省湟中县主要的粮菜兼用作物,具有适应冷凉气候的特性,因而成为全县六大作物 (小麦、青稞、蚕豆、豌豆、油菜、马铃薯 )之一,年种植面积 8000hm2并成为山区农民喜爱的主要食品.  相似文献   

17.
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和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形势,分析临夏市玉米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临夏市玉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种植成本高,效益低;(2)品种结构单一,秸秆利用率不高;(3)地膜回收利用率不高,白色污染加剧。提出了如下发展思路:(1)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扩大蚕豆等传统优势作物面积;(2)调整玉米品种结构,扩大青贮玉米、鲜食玉米面积;(3)大力推广各类节本增效技术,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水平;(4)加大可降解地膜的试验示范推广步伐,防治白色污染;(5)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植保植检站根据2007年云南省小麦、蚕豆、马铃薯、蔬菜、油菜、亚麻等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计划,结合历年病虫害发生规律,采用专家评估分析法分析预测,2007年云南省夏收作物病虫草鼠害中等偏重发生,发生总面积将达3000万亩次。其中,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蚕豆根病、蚕豆  相似文献   

19.
1现状分析马铃薯一直是我县人民赖以生存的粮食及饲料来源,常年种植面积1.3万hm2左右,占汉中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的34%,占我县粮食总产的37.6%。近年来,通过农业部门全面推广以脱毒种薯、化控和高垄栽培为内容的三项技术及配套冬播、平衡施肥等一系列先进实用技术,推广"马铃薯+玉米+红苕"、地膜马铃薯+玉米+蔬菜等多种规格间套种植模式,大大提高了我县马铃薯产量水平和种植效益。2006年,我县马铃薯平均产量  相似文献   

20.
浅析蚕豆覆盖地膜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保山市的蚕豆大部分种植于山区和半山区,在山地应用地膜覆盖蚕豆栽培技术,即盖膜与不盖膜(同地块)比,盖膜蚕豆的株高、有效枝、有效荚、荚粒数、百粒重等经济指标明显增加,从而大幅度增加旱地蚕豆的产量. 1 盖膜对蚕豆生长环境的影响 1.1 提高土壤温度 蚕豆种植垄面覆盖地膜能提高土壤温度,由于地膜作用,土壤获得了辐射热,使垄面表土层温度升高,经过土粒的热量传递作用,使下层土壤温度逐渐得以提高.地膜又是热的不良导体,近地面空气的不流动,不能带走土壤中的热量,土壤温度就得以保持,便把热量储存在土壤内,减少了气化热的损失,相应提高了土壤的热容量,提高了地温,增加积温,测试结果,盖膜耕作层土壤0~15cm深范围内比不盖膜露地土壤温度高1.6~1.8℃,使土壤温度保证了蚕豆植株生长发育所需的热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