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 L.)自然罹病死亡幼虫体分离出的多株核型多角体病毒(M_bNPV),选出毒力较强的 M_bNPV-80株,于1984年在哈尔滨进行生物活性测定。方差分析表明:1.2×10~2~1.2×10~8 PIB(多角体)/虫间,7种剂量感染3龄幼虫,不同剂量间的校正死亡率差异极显著。而各处理死亡均数差异显著性测定中,1.2×10~5~1.2×10~8 PIB/虫4个剂量差异不显著。剂量与死亡率回归方程为 y=2.819+0.416x;致死中剂量(LD_(50))为1.77×10~5 PIB/虫。每虫以1.2×10~4和1.2×10~5 PIB/虫分别处理3龄幼虫所得的致死中时(LT_(50))分别为6.59和4.31天。 相似文献
2.
3.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大量增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影响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活体内产量的增殖条件研究表明.饲毒龄期是影响病毒产量的主要因子,其次是饲毒剂量,龄期与饲毒剂量的组合也影响病毒产量.以4.32×105PIB/幼虫的剂量饲喂4龄初幼虫,在25℃条件下,可获得最高的病毒产量.幼虫死亡率达88.1%,病毒产量平均为4.71×109PIB/幼虫.以实际接种量为基准.PIB增加10000倍以上. 相似文献
4.
对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bNPV)在同源寄坟细胞系NEAU-Mb-931104(Mb931104)中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包涵体游离病毒(MbNPV-NOV)在接种后14h达到吸收高峰,病毒滴度降到最低值5.79*10^32TCID50/mL,接种病毒96h,病毒滴度达到最高值2.13*10^5TCID50/mL在NOV(novoc-cludedvirus)连续传递20代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连续传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MbNPV) 在同源寄主细胞系NEAUMb931104( Mb931104) 中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包涵体游离病毒( MbNPV_NOV) 在接种后14 h 达到吸收高峰,病毒滴度降到最低值5-79 ×102TCID50/m L,接种病毒96 h,病毒滴度达到最高值2-13 ×105TCID50/mL,在NOV(nonoccluded virus) 连续传递20 代的过程中,MbNPV_NOV 毒力随传递代数的增加而减低,并且多角体的毒力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前几代能使甘蓝夜蛾幼虫死亡率在90 % 以上,传递到15 代以后产生的多角体对甘蓝夜蛾的幼虫几乎没有毒力。 相似文献
6.
以2龄初的甘蓝夜蛾幼虫为供试虫,通过生物测定确定荧光素钠、活性碳、黑色素3种物质对MbNPV的光保护作用。结果表明:0.1%的黑色素对MbNPV的光保护作用最强,紫外光照20、40、60 min后幼虫的校正死亡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7.
复合型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是由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bNPV)与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NPV)按0.5∶1复合而成的。为了掌握其对甘蓝夜蛾的毒杀效果,用蒸馏水将其稀释成2.0×10~3、2.0×10~4、2.0×10~5、2.0×10~6、2.0×10~7PIB·mL~(-1)五个所需的浓度进行测试,并用方差分析和新复极差法测验。结果表明:复合型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甘蓝夜蛾毒杀效果差异显著。饲毒后第2天,甘蓝夜蛾对复合剂较敏感;饲毒后第3天对复合剂敏感性均增强;饲毒后第4天,甘蓝夜蛾、甜菜夜蛾死亡率均在80%以上,斜纹夜蛾死亡率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8.
9.
10.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种昆虫杆状病毒,它是甘蓝夜蛾最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对甘蓝夜蛾、小菜蛾等食叶害虫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在该次研究中主要是测试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药剂对娃娃菜小菜蛾的防治效果,也为将来进一步推广20亿PIB/m 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不连续系统的 SDS-PAGE 法对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amestrabrassicae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MbNPV)的多角体蛋白,病毒粒子结构多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热处理和温和碱解的多角体蛋白呈现一条带,分子量为28.2×10~3±500道尔顿。病毒粒子至少有15种多肽.MbNPV 多角体蛋白富含天门冬氨酸、谷氨酸。未检出色氨酸、限制性内切酶 ECoR Ⅰ,HindⅢ,BamH Ⅰ和 Pst Ⅰ分别把 MbNPV-DNA 酶解成15,13,7和10个限制性片段.由片段积加法计算得平均分子量为95.905±2.164Kbp. 相似文献
12.
以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L.))4龄取食期幼虫为材料提取总RNA,利用RT-PCR技术扩增得到部分几丁质合成酶基因的cDNA片段,该基因片段包括2295bp,编码一个含765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分子量约为87.6ku。在765个氨基酸组成的片段中存在9个跨膜螺旋,几丁质合成酶的催化区在该序列的401~765位。序列比对表明,克隆得到昆虫几丁质合成酶基因是比较保守的,与埃及伊蚊、四斑按蚊、冈比亚按蚊、铜绿蝇、黑腹果蝇、赤拟谷盗、小菜蛾、烟草天蛾、甜菜夜蛾等其他昆虫几丁质合成酶基因相应的cDNA序列同源性为65.4%~87.8%,相应氨基酸的序列同源性达到68.0% ̄96.5%。该cDNA序列已经登录GenBank并获得登录号为EU160598。 相似文献
13.
不同培养条件对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 Mb N P V) 在同源寄主细胞系 Mb931104 中增殖的研究。结果表明, 培养基种类、细胞密度和细胞龄期影响 M b N P V 在细胞系中的增殖, 引起细胞感染率和多角体产量显著的差异。使用 T C—100 昆虫组织培养基, 细胞密度为3×105cells/m L的对数生长期的细胞接毒最适于 M b N P V 的增殖, 条件培养基对该病毒在细胞系中的增殖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甘藍夜蛾成虫需要取食糖类物质作为补充营养后,才能进行正常的生殖活动。成虫寿命一般8~10天,产卵期約4~7天。雌雄蛾均在夜晚一定时间内进行飞翔、取食、交配、产卵等活动。本试验观察到雌蛾产卵量一般为800~1500粒,最高达2822粒。卵的孵化率超过90%。雌雄蛾均有多次交配现象。雌蛾经人为地与雄蛾完全隔离后,能产下不受精的卵,产卵量低,卵粒不孵化。成虫取食糖类物质,比以清水或非糖类物质作为补充营养产卵高3~5倍。田间观察到成虫在多种蜜源植物上取食。 相似文献
15.
Chitin is the most widespread amino polysaccharide in nature. Chitin synthase (CH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tin formation in the cuticle and the peritrophic membrane (PM) lining the midgut. Total RNA was isolated from the cuticle of Mamestra brassicae (L.) fourth instar larva, cDNA sequence was cloned by RT-PCR and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 cDNA 5 220 bp in length, contained an open reading frame of 4 704 bp coding for a polypeptide of 1 567 amino acid residues with a predicted molecular weight of 178.3 ku and its pI was 6.42. The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 from Mi brassicae (L.) shared the high level of identity with chitin synthase sequences from other insects, especially lepidopteran insects, cDNA sequence has been deposited with GenBank under accession No. GQ281761 相似文献
16.
1989年从哈尔滨市郊区罹病八字地老虎(Xestiac-nigrum)幼虫中分离获得八字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X_(c-n)NPV),国内过去未见报道。多角体多为四方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大小约1.0~2.5μ。由镜下观察病毒粒子杆状,长230~260nm,宽20~30nm。超薄切片观察表明,该病毒为多粒包埋型,多为3~5粒为一束。对2龄八字地老虎幼虫毒力测定表明,8天内的 LC_(50)(致死中浓度)为3.3×10~5PIB/mL。以3.7×10~7PIB/mL 浓度的病毒感染3龄末期幼虫所获病毒产量最高,可用于病毒增殖。 相似文献
17.
为摸清家蚕浓核病的蛋座传染规律,为家蛋病毒病的早期诊断实用化提供资料,本文对三龄將眠病蚕感染率与最終结茧率和最終产茧量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试验证明病蚕混育率与最終结茧率和最終产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絕对值均在0.90以上,平均病蚕感染率1%,最終结茧率减少10.6%左右。春、夏、中秋三季病蚕混育率与最終结茧率指数和最終产茧量的指数间的回归方程均在0.05水平上显著。据此認为当三龄將眠病蚕检出率达5%(包括5%)以上时,該批蚕已不具备継续饲养的价值,可作为家蚕浓核病早期诊断实用化的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18.
菜粉蝶绒茧蜂[Apanteles glomeratus(L.)]是菜粉蝶[Pieris rapae)L.]幼虫的重要寄生蜂。在上海室内饲育,全年可发生11代,并有部分虫体发育至12代幼虫,以老熟幼虫在茧内越冬。全年根据1~10代结果计算,完成一世代所需时间与日平均温度的回归式为,Y=47.45-1.21X ±1.54天,r=-0.9739。一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09℃,有效积温为249.67日度。22.26℃下,从产卵至成虫出茧,总共历期为19.8天。年平均雌蜂率为66.93%。田间各月自然寄生率的幅度为5.74~60.71%。孤雌生殖的后代均为雄性。25℃下,用25%蔗糖水饲育,雌、雄蜂寿命分别为26.34和18.67天。田间放蜂试验结果,寄生率明显提高,效果达21.74~70.4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