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马夏天出血汗是一种寄生虫病,叫马副丝虫病。病原体是多乳突副丝虫,它寄生于马的皮下组织和肌间结蹄组织。病马常形成皮下小结节,结节破裂出血后自愈。小结节的出现有季节性,一般是夏季(处在日光下和气温不低于15℃时)每年4月出现,7、8  相似文献   

2.
马副丝虫的治疗马副丝虫病是由多乳突副丝虫寄生在马皮下结缔组织引起的一种内寄生虫病。患畜在每年的3~9月间,肩、背、腰等处皮肤出血,好似汗珠滴流,故群众又称血汗病;患畜由于失血以及虫体消耗机体营养,致使消瘦乏力,使役能力降低。对此病的治疗,一般采用酒石...  相似文献   

3.
马副丝虫病是由丝虫科的多乳突副丝虫( Parafilaria multipapillosa )寄生在马的皮下组织和肌间结缔组织内,在炎热季节引起马的躯干部短时间内出现皮下结节并迅速破裂,皮肤出血,并于出血后自愈,如同“血汗”,故又称血汗症。  相似文献   

4.
马副丝虫病是由寄生于马皮下组织和肌间结缔组织的多乳突副丝虫所引起的一种皮肤出血病。其特点是马的(?)甲部、背部、肋部,甚至颈、肩部皮肤增厚,周围肿胀,并形成豆大的结节,天气炎热或阳光照射下,结节破溃出血,颇象淌出的汗珠,故又称“血汗病”。  相似文献   

5.
血汗病即马副丝虫病,我县原无此病,1979年引进大批凉州驴后,在全县22个公社陆续发生。其治法较多,但不够理想。三年来,通过实践摸索,笔者自拟中药方剂“二地汤”治疗本病132例,治愈121例,复发11例,疗效达91.6%,现作介绍,以资参考。马副丝虫病的发生有季节性,在我县6月份出现,以后逐渐增多,7、8月份达到高潮,10月以后完全不见。患畜主要是3岁以上的驴、马,在治疗的132例中,驴85头,占69%;马37匹,占28%,其余为骡。马副丝虫的中间宿主是黑角蝇属的一种吸血黑蝇,在我县4~9  相似文献   

6.
治疗牛副丝虫病妙方赵士凯(江苏省睢宁县李及镇兽医站221221)牛副丝虫病又称牛出血性皮肤结节,俗称血疙瘩,是由副丝虫寄生于皮下组织与肌间结缔组织而引起的。其特点是在肩肿、颈、胸、背部出现蚕豆大的结节。水牛则多形成手掌大的体表肿块,结节或肿块象出汗样...  相似文献   

7.
1.概况马副丝虫病是由丝虫科Filari-idae的多乳突副丝虫(Parafilaria multipapill-osa)寄生于家畜皮下和肌问结缔组织引起的。患畜伴发皮肤毛细血管出血,好似汗珠滴流,故又称血汗病。患畜由于失血以及虫体消耗机体营养,致使消瘦乏力,使役能力降低。我区原无此病,由内蒙等地购入马匹带入,并且传染了本地牲畜。 2.病情本病发生于3~9月间,晴天中午前后在肩胛部、背部、肋部出现比豆粒大的结节,数小时后流出血滴。秋、冬两季不见发病,到第二年3~9月间重新发生。 3.治疗一般是采用酒石酸锑钾静脉注射,虽有一定疗效,但不够安全,特别是对牛敏感,不能应用。笔者试用盐酸左旋咪唑对  相似文献   

8.
马副丝虫病是由多乳突副丝虫寄生在马皮下及肌肉间结缔组织引起的一种内寄生虫病。患畜在每年的4—10月间,肩、背、腰等处皮肤出血,好似汗珠滴流,故群众又称血汗病。我区原无此病,近几年来,由从新疆、内蒙等地购入马匹带入,患病者不少,并且传染了本地牲畜。对该病的治疗办法,以往书籍及资料介绍:一为用酒石酸锑钾静  相似文献   

9.
正马副丝虫病是由丝虫科的多乳突副丝虫寄生于马的皮下组织和肌肉结缔组织内引起的寄生虫病。本病的特征是皮下形成结节,结节破溃后出血,如同血汗,所以本病又称为"血汗病"。1临床症状2015年7月26日,普兰店市铁西办事处南王村农户潘某致电,他家养的5匹马,背部有结节,结节有出血,血液沿着被毛流淌。仔细检查5匹病马,马体的背部、肋部、颈部、腰部出现有0.6~2cm的结节。有的结节破溃后出血,  相似文献   

10.
<正>马副丝虫病是由丝虫科副丝虫属的多乳突副丝虫寄生在马匹皮下和肌间结缔组织内而引起。其特征是病马躯体皮肤出血,像夏季滴出的汗珠,故称本病为"血汗症"。多发生于马,牛也有发生。在我国云贵、青藏、东北及新疆地区常发。近年来,我们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1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病原体生活史马副丝虫为乳白色丝状虫体,呈"S"状弯曲。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随着我国马和肉驴养殖数量的增多,马副丝虫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为了更好地防治马副丝虫病,本文介绍马副丝虫病的病原体形态学特征、生活史特点、流行病学特点、主要临床症状以及该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1病原 马属家畜血汗症实质是由丝虫科多乳头副丝虫寄生在躯体皮下结缔组织和肌间结缔组织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该寄生虫为卵胎生,雄虫长2.5~2.8厘米,雌虫长4.0~7.0厘米。虫体呈白色,虫卵长45~58微米,宽25~37微米,新孵出的微丝蚴长180~260微米。  相似文献   

13.
牛血汗病学名为牛副丝虫病,是由丝虫科(Filariidae)中的牛副丝虫(Parafilaria bovieola)寄生于牛的皮下组织和肌间结缔组织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其特点是常在夏、秋温暖季节于牛的体表形成皮下结节,结节多于短期内迅速形成,然后数小时内快速破裂,并于出血后不治自愈,间隔3~4周后又反复出现,这种出血的情况很象汗珠,故俗称血汗症。今年贵州遵义地区相继出现该病,由于一些基层兽防人员和农户缺乏对该病的了解,乱投药,延误了治疗时间,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并导致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帮助广大基层兽防工作者和农民对该病的了解,避免盲目投药,减轻农民负担,笔者将在该病防制的一些心得体会报告于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5~10月份是犬心丝虫病的高发季节。犬心丝虫病(carine dirofilariasis)又名犬恶丝虫病,是由犬心丝虫寄生于犬的右心室及肺动脉中引起循环障碍、呼吸困难及贫血等症状的一种丝虫病。除犬外,猫和其它野生肉食动物也可作为其终宿主。偶有寄生于马、海狸、猩猩和人。本病在日本的发病率很高。  相似文献   

15.
1概述犬心丝虫病是由丝虫科的恶丝属和丝状线虫科的双三齿属的犬恶丝虫寄生于犬的右心室和肺动脉引起呼吸困难、贫血、循环障碍等症状的一种丝虫病,蚊子是心丝虫的中间宿主,通过叮咬传播该病,感染期一般是蚊子最活跃的6~9月,成虫的寿命可达到5~6年。根据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一般分为四级,在第三级患犬的死亡率通常超过50%。  相似文献   

16.
<正>犬恶丝虫病又称恶心丝虫病、犬血丝虫病,是由双瓣科恶丝虫属的犬丝虫寄生于犬的右心室和肺动脉所引起的一种丝虫病。临床主要为血液循环障碍、呼吸困难、贫血、皮肤有结节等症状。猫、狐、狼、猩猩及人体也可感染。1犬恶丝虫生活史犬恶丝虫是一种微白色细长的线虫。犬恶丝虫需要蚊虫作为中间宿主,其幼虫微丝蚴,也可在猫蚤与犬蚤体内发育。成熟雌虫产生微丝蚴,后者进入宿主的血液循环系统。蚊虫吸血时,微丝蚴随血液进入蚊体内,2周内发育为  相似文献   

17.
犬心丝虫病又称犬恶丝虫病 ,是由线虫科的犬恶丝虫寄生于犬心脏的右心室及肺动脉 (少见胸腔、支气管 )引起的循环障碍 ,呼吸困难及贫血等症状 ,除犬外 ,猫和其它野生肉食动物均可成为犬恶丝虫的终未宿主。犬心丝虫在我国分布很广 ,北至沈阳 ,南至广州均有发现。在中西部正日益成为问题 ,感染率为2 0 %~ 40 % ,高的流行率总是与蚊子密度相关连。1 病原犬心丝虫呈黄白色细长粉丝状 ,雄虫长 1 2~ 1 8cm ,尾部数回盘转。雌虫长 2 5~ 3 0cm ,尾部直。受精卵在雌虫的子宫内发育和孵化。早熟的活动胚胎称为微丝蚴 ,长 3 0 7~ 3 2 2mm。…  相似文献   

18.
犬心丝虫病     
犬心丝虫病是由恶丝虫寄生于犬的右心室和肺动脉引起的一种临床疾病.犬恶丝虫成虫常寄生在肺动脉及心脏中,引起犬出现心丝虫病相关症状,匐行恶丝虫则常寄生于被感染动物的皮下组织中,但是犬恶丝虫与匐行恶丝虫两者均会在组织中移行(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眼睛等部位).猫、狐、狼等动物亦能感染.人偶被感染属人畜共患病.本病在我国分布很广,广东犬的感染率高达50%.  相似文献   

19.
牛副丝虫病是由牛副丝虫寄生在牛的皮下组织和肌间结缔组织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但该病的临床报道和治疗并不多见,现将焉耆县的一例牛副丝虫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以供广大基层兽医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Machailoff1935年首次在上海发现圈形盘尾丝虫以来,先后又发现了颈盘尾丝虫、喉病盘尾丝虫和吉氏盘尾丝虫4种,其中以圈形盘尾丝虫病和喉瘤盘尾丝虫病的研究较系统、深入,并且将圈形盘尾丝虫作抗原诊断人体丝虫病也有了研究,现将我国的研究进展归纳如下.1我国家畜盘尾丝虫及其分布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已报道盘尾丝虫5种,其中图形盘尾丝虫(OnchocercaarmillataRaillietHenry,1909)又名臂蝎尾丝虫(唐仲湾等1987)和有环盘尾丝虫(李学文1988).该虫见于内蒙(板垣四郎1959),上海(Macchailoff,1935、吴光等,1940~1941,吴青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