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谢莉青  于伟东 《中国麻业》2004,26(4):177-182
基于已有的特征指标及组合指标,对苎麻和涤纶纤维的各特征指标进行“组合对”识别与分类及其边界确定。利用“组合对”参数二维解析边界函数划分和判定方法,实现了计算机图像处理对麻/涤混纺纱混合比的精确、有效地计算,混纺比与实际比较绝对误差在3%以下,相对误差在5%以下。研究表明本文提供的方法更具有纤维识别的直观准确性和有效性,并可实用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已有的特征指标及组合指标,对苎麻和涤纶纤维的各特征指标进行"组合对"识别与分类及其边界确定.利用"组合对"参数二维解析边界函数划分和判定方法,实现了计算机图像处理对麻/涤混纺纱混合比的精确、有效地计算,混纺比与实际比较绝对误差在3%以下,相对误差在5%以下.研究表明本文提供的方法更具有纤维识别的直观准确性和有效性,并可实用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卷积神经网络对麦穗的识别检测精度,在YOLOv5检测模型基础上提出改进的识别检测模型YOLOv5-αTB,在特征提取网络末端部分加入Transformer模块,强化特征提取网络对小麦麦穗图像的颜色、纹理、几何等特征的提取,在特征融合部分将路径聚合网络(path aggregation network,PANet)替换成加权双向特征金字塔(bidirectional feature pyramid network,BiFPN),进一步优化多尺度特征的融合。针对边界框回归损失函数的计算方式IoU的局限性,引入了α-CIoU加强了边界框回归的效果。利用YOLOv5-αTB检测模型在测试集上得到的精确度(precision)、召回率(recall)和平均精度(average precision,AP)分别是99.95%、81.86%和88.64%,在平均精度上相比于传统的YOLOv5模型提升2.92个百分点。该模型检测统计麦穗数量对比人工计数结果,识别检测精度约为97.00%。  相似文献   

4.
基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麻纤维厌氧生物脱胶系统,对苎麻、剑麻、大麻和棕榈麻进行厌氧脱胶处理。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过程中pH值稳定在7.2左右,化学需氧量(COD)在327 mg/L以下,氨氮质量浓度在5.2 mg/L以下,能实现近零排放;试验参数条件下苎麻脱胶效果优于剑麻、大麻和棕榈麻:苎麻纤维残胶率可达1.32%(低于化学脱胶),剑麻、大麻和棕榈麻残胶率分别为16.03%、20.13%、35.49%;各纤维强力指标能够达到传统化学脱胶法水平,其中苎麻的各项指标满足《苎麻精干麻》(GB/T 20793-2015)的一等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新育成的红麻品种和对照品种青皮3号为材料,对它们的主要农艺性状、熟麻和干茎产量、纤维品质、皮骨比值、硫酸盐牛皮浆得率等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917”品种的熟麻和干茎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增产22.47%和17.5%;皮骨比值和硫酸盐牛皮浆得率比对照品种提高0.1和1.84%;束纤维品质和单纤维长度亦优于对照品种,表明“917”是一个造纸、纺织兼用的红麻优良品种。此外,对“917”品种的选育经过,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等也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基于图像的水稻病害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和贝叶斯判别法对水稻3种常见病害进行识别研究。首先,利用颜色特征与病斑外轮廓分割病斑,提取病斑形态、颜色、纹理特征共63个参数;然后,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4个不同参数集合筛选最有效识别参数;最后,利用贝叶斯判别法进行分类识别。结果表明,逐步判别法最多可使参数减少到原来的35.2%,识别准确率最高为97.2%。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其他农作物病害识别。  相似文献   

7.
采用基因组步移和巢式PCR方法研究了转基因油菜雄性不育恢复系RF1外源基因插入位点序列特征,并根据此特征建立了RF1转化事件特异性检测方法。从RF1基因组DNA中分离到外源基因插入位点的左边界旁侧序列798bp,包括335bp的插入载体序列和463bp的旁侧基因组序列。根据已发表的RF1右边界旁侧序列的信息,发现外源T-DNA在向油菜基因组整合的过程中,在整合位点处有75bp的基因组序列丢失。根据分离的RF1左边界旁侧序列,建立了RF1事件特异性定性检测方法,扩增片断大小为284bp。利用建立起来的RF1事件特异性定性检测方法可以准确的将转基因油菜RF1与其它的转基因油菜品种区分开,检测灵敏度达到5个拷贝(0.013%)。该事件特异性检测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良好的灵敏性,为转基因油菜品种RF1的身份识别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图像特征和样本量对水稻害虫识别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传统的模式识别分类中,从大量的干扰物体中识别出目标物体,图像特征参数的选择和不同训练样本数量的比例对目标物体的识别结果有着较大的影响。研究的目的在于明晰不同的图像特征和样本量对水稻灯诱害虫识别结果的影响。【方法】根据5种目标害虫体型大小,将水稻灯诱昆虫分成大型昆虫和小型昆虫。研究水稻昆虫图像的全局特征、局部特征和不同特征融合对水稻目标害虫识别结果的影响;研究基于小样本条件,选择不同训练样本比例对水稻目标害虫识别结果的影响。【结果】当非目标昆虫样本量约为目标害虫样本量的4倍时,基于全局特征和HOG特征融合训练得到的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识别水稻3种大型害虫,可获得91.4%的识别率和8.6%的误检率;当非目标昆虫样本量约为目标害虫样本量的2倍左右时,基于全局特征的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识别水稻2种小型害虫,可获得94.9%的识别率和4.9%的误检率。【结论】针对小样本数据,从大量非目标中识别出目标物体,选择合适的特征和设置合理的训练样本比例可获得较好的目标识别结果。  相似文献   

9.
用张颖清和高之仁等全息生物学与数量遗传学研究方法对啤酒大麦源库性状进行全息生物学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穗下节与植物性状间存在全息相关性,又与抗倒有关,是株型识别的指标之一。(2)熟期类型与遗传距离密切相关,又与生态因子相联系,它是啤酒大麦光温反应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影,是大麦生态区划的重要指标。(3)旗叶和千粒重分别是“源”和“库”的缩影,叶的大小与 粒重的高低及相互关系是“源流库”关系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
几种无公害农药防治棉田甜菜夜蛾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低残留农药“灭幼脲”与“除尽”混用 ,对棉田甜菜夜蛾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虫口减退率和防效均达到 80 %以上 ,百株残虫数均降至防治指标以下。单独喷施“灭幼脲”、“除尽”、“Bt菌剂”或“阿维菌素”,虽有一定效果 ,但百株残虫数略高。 2 0 %绿宝素乳油 (阿维菌素 辛硫磷 )防效达 96.5 % ,叶片完好率为 97.1 % ,是防治甜菜夜蛾较理想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杀虫剂  相似文献   

11.
混纺织物的纤维组成和混纺比早在成纱时就已确定,其预先判定极为必要。本文探讨图像技术测量麻/涤混纺纱混合比的快速算法及其实用指标。该表征从麻/涤纱的有效切片、纱线截面摄像、图像小波分析去噪开始,到采用形态滤波法,解决图像局部灰度不均匀;使用分水岭法,分开粘连纤维和减少无效分割,实现图像的采集和预处理。实验结果证明,切片采样和小波除噪可达清晰采像要求;图像预处理可有效提高图像质量和分析精度。由此对纤维截面几何特征分析,得出主要特征参数为纤维当量截面积、异形系数和中腔纹。并依此参数及其组合完成对苎麻和涤纶纤维的自动识别,准确率达99.5%.  相似文献   

12.
混纺比对麻涤纱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雯  沈丕华等 《中国麻业》2001,23(3):30-33,37
本文通过对不同混纺比下的麻涤混纺纱的性能测试分析得出:涤纶比例必须达到一定量(40%)后,混纺纱的断裂伸长率才能随着涤纶比列的提高而逐渐改善;随着混纺比的改变,在涤纶含量为50%左右,混纺纱的断裂强力将出现一个低谷;随着涤纶含量的增加,毛羽和条干指标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3.
苎麻与沟槽纤维混纺织物性能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采用纯苎麻纱作经纱及沟槽异形涤纶纤维混纺纱(交捻纱和sirofil纺纱)和其它纱线作为纬纱的不同织物试样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对比,分析了沟槽纤维混纺对织物吸湿排湿及其它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  相似文献   

14.
苎麻遗传育种是提高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育种技术的进步和苎麻新用途的开发.近年来苎麻育种领域发生新的变化。本文对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近年来在苎麻分子育种和饲料用苎麻研究两方面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和重要进展进行了概述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苎麻(Boehmeria nivea L)叶片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苎麻外源DNA导入和遗传转化的实验体系,本试验以“湘苎3号”为材料,就激素、培养方法、培养条件对叶片外植体脱分化与再分化的影响作了较系统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较低浓度(0.1mg/l)的NAA能加快叶片启动。较高浓度(2.0~3.0mg/1)的BA有利于叶组织脱分化和愈伤组织形成,并能促进芽的再生,但BA浓度过高则抑制愈伤组织和芽的生长发育。2.NAA与BA配合使用能改善愈伤组织的质量和生长速度,促进芽的形成,高浓度BA与适当浓度NAA配合能分化丛生芽。配合使用时NAA与BA表现了互作效应,其互作效应受光温条件的影响。3.低温短光照预处理能提早叶组织启动;低温短光照预处理和昼夜温差预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叶外植体分化成芽率;暗培养能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和芽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利用PCR方法从苎麻中检测出粉虱传双生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苎麻植株上采集了叶片呈现花叶和黄绿斑驳并扭曲的2个病样.用粉虱传双生病毒简并引物对2个样品进行了PCR检测,结果发现2个样品都能扩增到预期大小的DNA片段.PCR产物经克隆后进行序列测定,BLAST比对结果表明,此样品的DNA扩增片断序列与Hsinchu番茄曲叶病毒福建分离物(EF125190,EF125191)和台湾分离物(DQ866131)的同源性都为95%,推测侵染苎麻的双生病毒可能是Hsinchu番茄曲叶病毒.  相似文献   

17.
农业受制于气候。我们分析了多年气候因子对苎麻生产的影响,进行了调控积温指导苎麻生产的试验观察,使之产量提高,品质优化,开创了调控气候因子指导苎麻生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苎麻/涤Sirofil织物性能及品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Sirofil纺纱方法应用于苎麻/涤纶混纺,开发了苎麻/涤纶Sirofil织物。基于FAST、KES客观评价系统以及织物的基本物理指标的测试结果,对设计的织物的性能和风格进行了讨论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我国苎麻育种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喻春明 《中国麻业科学》2007,29(B02):86-88,91
苎麻是我国苎麻栽培利用历史悠久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纤维作物。苎麻遗传育种是提高其产量和品质的最重要手段。苎麻的遗传育种起步晚,但育成的新品种在不同历史时期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苎麻遗传育种的发展历程、各个历史时期育成的重要品种和在生产上起到作用进行了概述,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做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苎麻是我国苎麻栽培利用历史悠久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纤维作物。苎麻遗传育种是提高其产量和品质的最重要手段。苎麻的遗传育种起步晚,但育成的新品种在不同历史时期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苎麻遗传育种的发展历程、各个历史时期育成的重要品种和在生产上起到作用进行了概述,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做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