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云 《现代农业》2014,(5):52-53
<正>一、产量指标及产量构成因素1.产量指标700千克每亩。2.产量构成因素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每亩15万~18万基本苗,冬前每亩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2.4~2.6倍,春季最大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2.5~3倍左右,每亩穗数35万~40万;每穗粒数45~52粒,千粒重45~50克;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形品种每亩基本苗10万~12万,冬前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1.2倍,春季最大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1.8~2.0倍,每亩穗数50万~55万;每穗粒数35~38粒,千粒重45克左右。二、土壤条件选择保肥水能力强的黑土或粘土地,土层深度  相似文献   

2.
玉米的高产是每亩穗数、每穗粒数、籽粒重量三者协调发展的结果。由于玉米与其他禾谷类作物相比,每亩株数变化范围较小,且多为一株一穗。每亩适宜穗数较为稳定,通过精细播种和苗期管理等措施,争取一定的穗数也较容易。另外在一般情况下,粒重变化较小,但每穗粒数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中的变化均较大。因此,主攻每穗粒数兼顾粒重成为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3.
《河北农业》2021,(1):68-69
正自2014年以来,邢台市小麦平均亩产稳定在400千克以上。我市小麦生产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就目前单产水平来看还有较大的差距,依靠科技提高产量的潜力还很大。一、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一)小麦产量结构。小麦产量由每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个因素构成。亩穗数是指每亩有效穗数,穗粒数是指平均每穗粒数,粒重用1000粒的重量表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县大面积栽培的杂交稻获得了高产。据统计, 1983年全县栽培杂交稻16万亩,平均亩产达1115斤,1984年栽培23万亩,亩产1212.7斤;1985年20亩,亩产达1232.2斤。又据1983~1985年全县的测产资料,630块田杂交稻(杂交组合为汕优6号、泗优6号、南优5号)平均亩产1220斤,平均每亩穗数19.78万,每穗总粒144.16粒,实粒18.79粒,结实率82.4%,千粒重26克。在上述产量构成因素中,千粒重比较稳定,年际间差异小,变幅为25.9~26.1克;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在年际间的差异较大,变幅分别为39.0~147.1粒和80.97~84.2%,由此构成的每穗实粒数在年际间也有较大的差异,变幅为117.03~119.74粒,对产量影响较大;每亩穗数在年际间差异很小,变幅为19.68  相似文献   

5.
按每亩小麦产量的高低划分为高产麦田、中产麦田及低产麦田,分别调查它们的产量构成三因素,以及单株分蘖成穗数、每穗总小穗数、不孕小穗数、每小穗的粒数、粒位等与穗粒重的关系。并论述了增加每穗粒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盐粳2号产量结构特点 盐粳2号属迟熟中粳,在我县种植时一生有16~17叶、5~6个伸长节间,具有高产稳产、熟期适宜和米质好等优点。盐粳2号的高产结构有其本身的特点,据1984和1985两年对208块田的考查,每亩穗数分别为28.46和26.24万,每穗总粒数分别为85.7和94.3粒,变幅较大;而结实率分别为91.92%和91.90%,千粒重两年均为23.8克,都比较稳定,可见穗数和每穗总粒数是影响盐粳2号产量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可以用每亩总颖花量或每亩总实粒数近似地代表产量水平来分析其产量结构(表1)。由表1可以看出大面积生产上穗数以每亩26~30万  相似文献   

7.
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是构成玉米产量的三个因素,三者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认为,在构成玉米产量的三个因素中,穗数和每穗粒数是较活跃的因素,二者构成单位面积的粒数。因此,有必要了解玉米籽粒数量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本项研究探讨了玉米籽粒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产量的可能途径。一、材料与方法试验于1984年在沈阳农业大学校内试验基地进行,试材为沈单3号。试验设密度处理、施肥处理和阶段干旱处理。其中种肥为500公斤,  相似文献   

8.
水稻产量因素构成为:产量=有效穗数/平方米×有效粒数/每穗×千粒重从这个表达式不难看出,乘积的大小取决于穗数、粒数、千粒重三者,在这三者当中,只要有一个因素变大,乘积就大、产量就高,如果三者都变大,其乘积更大,产量更高,但在实际生产中这三者变幅都有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用相关和优势指数法分析了27个杂交粳稻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和各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的强弱。其结果是各产量构成因素与杂交稻产量相关的顺序为每亩有效穗数>平均每穗总粒数>空壳率>千粒重。抽穗期与每穗总粒数和空壳率没有明显的相关,但与产量却成负相关。杂交粳稻的杂种优势就平均优势看,株高优势强于茎叶重优势,有效穗数优势强于粒重和每穗总粒数优势。但不同组合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正> 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等三个因素构成,这三个因素随自然条件和品种特性的不同,对产量的影响效应也各不相同.所以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弄清这三个因素对产量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小麦生产是有意义的. 本文应用多元统计的方法,讨论了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当地小麦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1.
合理密植是玉米高产栽培的重要部分,详细的说就是通过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品种特性这些方面,来组建玉米高产的特性结构,从而达到高产高校的目的。1.密度与产量玉米产量是由亩穗数、穗粒数和粒重构成的。一般情况下,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调节作用是穗粒数>每667m~2穗数>千粒重。但针对不同条件,三因素的作用亦有变化:在低产变中产(3000~6000kg/公顷)条件下,亩穗数是关键因素,应通过增穗而增产;而在中产变高产条件下(6000~10500kg/公顷),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明不同生产条件下穗数、粒数、粒重对产量的影响。[方法]对通粳981在不同密度和肥料条件下形成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进行回归、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穗数、粒数和粒重对产量均有极显著的增产效应,其增产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穗数、粒数、粒重,其中穗数对产量起主要作用;但在基本苗较多或施N量较大的情况下,穗数和粒数的增产作用都很重要。[结论]农业生产中可针对不同生产栽培条件,从产量构成因子中明确主攻目标,合理制定栽培技术措施,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正> 夏高粱单位面积产量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构成。单位面积上的穗数和穗粒数越多,千粒重越高,产量就高。研究这三个因素互相适应、互相制约的关系,有助于认识夏高粱增产的规律,以便通过栽培措施来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达到增产目的。1983、1984两年我们对夏高粱产量构成因素及适宜栽培密度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夏高粱生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寒地高产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通径分析表明,在寒地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对玉米产量的贡献最大,而穗粒数和粒重对产量的贡献大小受品种、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影响表现不同,穗粒数的贡献超过粒重的贡献。限库处理降低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减源处理下穗粒数和粒重对产量的贡献超过穗数。  相似文献   

15.
采用二因素最优回归计计分析方法,对小麦新品种周8826和郑州79201最佳播期与播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周8826和郑州79201的最佳播期均为10月6日,最佳播量分别为每亩14和16万基本苗。要获取高产,周8826应主攻穗粒数和千粒重。具体技术指标为基本苗每亩14万,冬前分蘖每亩s4万,最高分蘖每亩94万,亩穗数32万,穗粒数33.2个,千粒重35克;郑州79201则应主攻亩穗数,具体技术指标为基本苗每亩16万,冬前分蘖每亩72万,最高分蘖每亩96万、亩穗数36.5万,穗粒数31.4个,千粒重32.3克。  相似文献   

16.
南粳44超高产形成规律与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专题试验与示范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南粳44超高产形成规律和关键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南粳44是一个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品种,超高产群体的穗数、每穗粒数发展变化空间较大,每穗粒数对产量构成因素有较大的限制作用,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直接贡献大小的顺序依次为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增穗增产效果最好.在满足适宜穗数的基础上,应着力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本试验条件下,11 250 kg/hm2以上产量及其构成因素95%的置信区间为:穗数1 hm2 2.675×106~2.875×106,每穗粒数150.2~166.2粒,结实率89.8%~91.6%,千粒重28.9~29.6 g,理论产量为11 425.5~11 728.5 kg/hm2.(2)旱育稀植条件下,南粳44的基本苗控制在1 hm2 7.2×105~8.1×105,施氮量315 kg/hm2左右时,易获得超高产;全量麦秸机械还田塑盘抛秧条件下,南粳44的施氮量285~315 kg/hm2,基本苗为1 hm2 9.75×105,密度和施氮量较为协调,易获得超高产.  相似文献   

17.
新麦3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5—2017年国家黄淮南片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对新麦32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及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新麦32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679.0 kg/hm2,增产点率100.0%。经相关性分析,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基本苗、最高茎蘖数和千粒重均与产量呈正相关,其中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显著;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中,与产量相关程度由大到小均为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基本苗、最高茎蘖数,表明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对新麦32产量的作用较大,新麦32的高产栽培技术应在保证足够有效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粒数,增加千粒重。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在400公斤/亩左右的产量水平下,豫麦2号适宜的种植密度、混合施肥量和施肥期。在构成产量的三因素中,每亩穗数和穗粒数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而千粒重则较稳定。豫麦2号理想的种植密度是每亩12万基本苗,成穗43.3万,平均穗粒数34.5。在高肥水条件下,底肥以30公斤/亩硝铵和磷肥50公斤/亩较好;在中等肥力下,施肥期以每亩6方农家肥、125公斤棉饼和50公斤碳铵作底肥及返青期追15公斤硝铵较好。  相似文献   

19.
小麦高产育种中产量构成因素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通过对大穗×多穗型品种15个杂交组合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表明,单株穗数对产量的影响超过穗粒重。在穗粒重的构成中,穗粒数在本地区比千粒重更为重要。要提高穗粒数,除适当提高结实小穗数外,还应注意适当增加每小穗的结实粒数。  相似文献   

20.
从小麦灌浆规律探讨重庆地区稳定提高小麦千粒重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庆地区近年来小麦产量有较大提高,在产量三要素中,每亩穗数,穗粒数增长较明显,因此在满足一定德数和穗粒数条件下,千粒重就成为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重要因素。粒重的年际和年内变化都很大,特别是高产田块,千粒重已成为高产稳产的限制因子。因此认识影响本地区小麦千粒重的主要因素,深入探讨粒重形成规律,因时因地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