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湖南省古丈县国家农业气象一级观测站1990年~2016年水稻生长发育期间的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以及同期产量资料,生育期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日照和降水减少,同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生长期的气象要素与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生长期中的出苗、抽穗、成熟期间的气象要素与产量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7—2018年常山县油茶产量及常山国家一般气象站的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油茶不同物候期气象因子同油茶产量的相关性,并利用气象因子建立油茶产量模型。结果表明:常山油茶开花期、春梢和芽生长期、果实第一次膨大期及果实油脂转化高峰期与产量有较大关联;主要影响产量的气象因子为油茶开花期的平均气温、果实油脂转化高峰期的雨日及果实油脂转化高峰期的日照时数,且均与油茶产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平凉金果"生态适宜性气候种植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天堂  杨小利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386-12388
应用甘肃省平凉市1986~2007年的苹果产量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对苹果产量和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找出影响苹果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结合影响苹果品质的气象要素,确定了“平凉金果”生态气候适宜性指标是4~10月≥10℃积温,4~10月平均气温、6—8月≥30℃的日数,6~9月日较差,4~10月降水量,8-9月日照时数;在此基础上,对平猿市苹果种植进行了区划,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苹果种植中科学规避气候风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作物气候评价的定量化是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分别建立了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对昆明蚕豆生长发育适宜程度的隶属函数模型,据此模型分别计算蚕豆不同生育阶段的温度、降水、日照及光温水综合因子对蚕豆生长发育的隶属度,达到定量评价蚕豆生育期气象条件的目的。对2007年度和2008年度各气象因子进行计算,得出:温度和日照的隶属度较高,而降水隶属度较低且变化幅度较大,说明温度和日照条件能够满足蚕豆生长发育的需要,自然降水偏少是蚕豆产量形成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5.
气候资源变化对陇东地区苹果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气候资源变化对陇东地区苹果生产的影响,为苹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有代表性的气象站西峰、崆峒及麦积的气象资料,分析苹果各生长发育物候期的气象条件变化及灾害影响。结果表明,陇东地区开展苹果观测以来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南部麦积的平均气温明显高于西峰、崆峒,西峰的升温趋势较快,尤其进入21世纪后平均气温明显上升,麦积近年来平均气温屡创新高,热量资源增加。降水的地域差异明显,西峰、麦积降水量为微弱增多趋势,崆峒增多趋势最为明显,有利缓解干旱危害。崆峒、麦积的日照为增加趋势,西峰呈减少趋势,但西峰的日照最为充足。各物候期的气候条件变化不一,花期冻害及膨大期高温干旱对苹果生产影响最大。总体来看,气候变化对陇东地区苹果生长影响的利大于弊,有利于苹果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但部分年份灾害对苹果的产量、品质及商品率影响很大。因此,在苹果产业发展规划中要调整布局,引进优化品种,各成熟期合理搭配。在生产管理上,加强科技创新,引用新技术、新方法,有效防御气象灾害的危害,促进陇东地区苹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利用西峰国家基本气象站1951-2018年气象观测资料、西峰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苹果物候1984-2018年观测资料和庆阳市苹果产量及品质资料,使用经验频率法、平均相对变率、潜在蒸散量、SPEI干旱频率和线性趋势法分析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诸气象因子的变化趋势及对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热量资源、光照资源总量充足、时空分布较为均匀,但存在阶段性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随着气候变暖,热量、光照可利用资源呈增多趋势,对苹果产业发展是有利的。水分资源总量基本满足,生长季保证率达到76%,但时空分布极为不均,阶段性供给不足成为苹果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苹果生长期随着气候变暖逐步延长,春季果树花期提早,生长期增长有利于提高果品品质,但是霜冻强度和频次风险增加,成为庆阳市苹果生产的最大气候风险。  相似文献   

7.
为肥城市农业生产规划及花生种植提供气象资料参考,以2016年为列,分析了肥城市四季的气温、降水与日照以及花生全生育期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肥城市2016年气温、降水量比常年偏高0.7℃和136.9mm,为气温偏高和降水偏多年份;日照比常年偏少32.9h,为日照偏少年份。花生全生育期间热量、降水充足,光照偏少,利于花生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陇东地区苹果生产水分适宜性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陇东地区水分对苹果生长的水分适宜性特征。【方法】运用甘肃省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84~2006年)和平凉农业气象观测站(2004~2006年)的苹果物候观测资料及两地气象站1971~2006年的气象资料,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Penman-Monteith公式及作物系数,对苹果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进行估算,建立估算水分利用程度的水分适宜度模型,并分析西峰地区苹果产量与水分适宜度的相关性。【结果】陇东地区苹果的水分条件比较优越,年平均水分适宜度均在0.50以上,川区(崆峒)的水分条件优于塬区(西峰),苹果初始生长期及成熟后期的水分适宜性逐年代下降,但旺盛生长期变化不大;水分适宜度与苹果产量相关性最显著的时期为初始生长期,其次为旺盛生长期,果实成熟后水分适宜度对来年苹果产量影响较小。【结论】建立了水分适宜度模型,利用该模型可对陇东地区苹果的水分适宜性进行评价,从而为当地的苹果种植区划及科学灌溉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利用2022年榆树国家气象站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吉林省榆树市大田作物生长季农业气象条件及其对大田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2022年榆树市大田作物生长季(4—9月)平均气温较常年略高,积温偏少,降水略多,日照偏少,作物生长季气象条件基本满足大田作物的生育需求;期间虽遇洪涝等气象灾害,但仅在局部出现,对大田作物生长影响不大。总体来看,2022年榆树市大田作物生长季农业气象条件利大弊小,气候年景为平年。  相似文献   

10.
利用辽宁省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水稻平均物候资料及32个水稻主产区气象站1961~2019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对水稻全生育期气温和日照及各主要水稻生育阶段的温度和日照气候适宜度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各发育期温度适宜度呈显著上升趋势;日照适宜度呈显著下降趋势,水稻全生育期平均气温每升高1℃,适宜度指数增加0.05...  相似文献   

11.
在2009年1~10月利用GPS卫星定位仪,在天水城郊南山万亩花牛苹果基地区域选取10个不同海拔高度的具有代表性的点,并采用野外气象要素测定仪器对苹果生长季的光、温、水等气候资源进行采集、订正,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天水是我国苹果优质气候区,表现为温度条件在苹果的各生育期基本均能满足其适宜值范围,尤以果实膨大期的6~8月温度适宜性表现突出;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温度升高提高了海拔1400~1500m的苹果膨大期对温度条件的适宜度,同时,降低了海拔1100m苹果膨大期的适宜度,说明20世纪90年代后温度的升高使天水苹果优质区域高度有100m左右的提高;尽管降水量多年平均状况基本均能满足苹果正常生长,但多数年份降水量的不足仍是影响苹果膨大期的主要不利因子;各高度苹果生长区其日照条件非常适宜苹果生长、膨大和着色;海拔1100~1500m高度层带苹果含糖量的范围与全国各地相比属优质高糖地区。  相似文献   

12.
以沈阳地区为研究实例,利用NASA对地观测系统EOS系列卫星遥感影像,经过了滤波处理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研究地区的旱田作物进行不间断监测.计算出2003 ~ 2007年的年平均NDVI,分析出NDVI年际变化特征、作物生育期内的NDVI变化规律,并找出产量与植被指数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沈阳地区旱田植被指数的年际间差异明显,旱田作物生育进程与作物生育期内NDVI变化规律大致吻合,这表明作物产量与遥感植被指数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因此,根据同期地面作物产量调查数据与MODIS遥感数据,采用一次线性拟合法建立回归方程,简单分析出沈阳地区旱田作物产量与NDVI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5—2014年烟台市土地利用变化和能源消耗等资料,统计分析了2005—2014年烟台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量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2005—2014年,烟台市排碳量不断增加,可以分为4个阶段:平稳增长期(2005—2008年)、波动期(2008—2012年)、快速增长期(2012—2013年)、波动期(2013—2014年);不同地类固碳与排碳角色不同,其中,建设用地是最主要的碳源,林地、草地、园地、水域等地类固碳慢,排碳比固碳要快得多。  相似文献   

14.
灯光诱杀蔗根土天牛成虫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2007年,利用频振式杀虫灯和高压汞灯对蔗根土天牛成虫进行田间诱捕试验。结果表明,蔗根土天牛成虫出土时期比较集中在4~6月,不同年份不同气温出土时期略有差异,气温高的年份出土时期提前;蔗根土天牛成虫在19:00~21:00时段活动频繁,扑灯率较高;成虫对光源选择不严格,但跟光源强弱有关。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水稻生长季极端高温和低温事件的演变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娟  杨沈斌  王主玉  张玮玮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881-13884,13901
选取长江中下游稻区为研究区域,结合长江中下游6省实际水稻观测数据,从近30年的气候统计资料中提取发生在水稻生长关键期的极端高温和低温事件,并从极端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两方面作了年代间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水稻生长季极端气候事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单季稻孕穗至灌浆期间的极端高温事件在长江以南地区发生频次比以北地区每年平均多2~3次;和20世纪90年代相比,2000年至今发生频次每年平均增多1~3次,强度增加0.5~1.3℃。早稻播种育秧期和晚稻抽穗至灌浆期的极端低温天气在长江以北地区的持续时间大于以南地区。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2000年至今,早稻播种育秧期间极端低温天气的持续时间在长江以南地区和以北地区分别减少1~3和4~7d,低温强度减少0.5~1.5℃;而晚稻抽穗至灌浆期极端低温天气在长江以北地区持续天数有小幅减少,但强度有所增加;而长江以南地区持续天数小幅增加,但强度有明显的减弱。  相似文献   

16.
刘茵  孟自力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5):143-144,154
以1963—2007年商丘市小麦生长季的气象数据为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小麦生育期干热风发生规律,并深入分析了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该区小麦干热风发生频率为10年7~8遇,重灾年率为10年5~6遇。与常年相比,干热风的发生频率呈现有所减少、危害程度呈现有所减轻的趋势;时期上呈现干热风5月下旬—6月上旬减少的态势;空间分布上呈现干热风南部和中部轻、东部和西北部重的特征。形成原因方面来看,受气流影响该区天气晴朗、温度较高、空气相对干燥都有助于干热风气候的出现;另外,选择晚熟品种、氮肥施用过量、灌水量少或过晚等人为因素也可能导致干热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全球气候正以变暖为主要特征发生显著变化,探究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制度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气象站点观测值的加权平均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黄淮海各省市地区1992—2013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农业气象站点多年长期观察的夏玉米-冬小麦物候数据,通过加权求平均,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冬小麦的生育期和茬口推移情况。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变化。同时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敏感性分析法分析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的影响。【结果】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温度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降水总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差异显著。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模式发生明显改变: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存在缩短趋势,不同地区缩短2—5 d不等;夏玉米播种时间南部推迟而北部提前,收获时间总体呈现推迟趋势,整个黄淮海地区生育时长未发生明显变化。茬口时间因夏玉米-冬小麦生育期的推移呈现不同程度延长,造成了气候和土地资源的浪费。1992—2013年间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单产呈显著上升趋势,多数省份达到显著水平。非线性敏感性分析表明,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基本表现为同时增产或同时减产的一致性。冬小麦产量受最低温度的影响最为显著,东南部的江苏省和山东省减产明显,而北部河北省和西部河南省表现为增产。温度升高除对河南省夏玉米有增产作用外,其他省份夏玉米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可能与温度升高的幅度不同和降水的区域性差异有关。降水量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总体上气候变暖对周年单产影响表现为北部增产,而南部减产,因而选择适宜早播且生育期长的夏玉米品种对保障周年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缩短,夏玉米生育期北部延长而南部缩短,生育期的推移导致茬口时间延长,造成了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浪费。1992—2013年间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显著提高。温度升高和降水增加对产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整个区域平均来看升温使夏玉米减产,冬小麦增产;降水增加有利于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的产量形成,对南部地区夏玉米产量则存在不利影响,而对黄淮海大部分地区冬小麦的产量形成不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烟粉虱在"一品红"上的消长,为烟粉虱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调查"一品红"不同生育生长期内烟粉虱的数量,研究其消长;比较不同处理在不同时期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研究优化综合防治措施。[结果]"一品红"全生育期有2个危害高峰;通过综合防治措施的落实,"一品红"的白茎病从2005年的30%下降到2006年的1.5%,2007年无发病植株。[结论]综合防治措施对烟粉虱的抑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立春  郭磊  宋波  李永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779-15782
利用莱阳市1952~2007年冬小麦生育期内的气象资料,对该期的气候变化特点以及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了气象要素变化对莱阳市小麦产量的影响,提出了调整播种期等农业气象建议和措施,为莱阳小麦生产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小麦生育期间,气温上升,降水量以每10年2.56mm的幅度下降,日照时数以每10年21.02h的速率减少;气候变暖使小麦播种期推迟,全生育期缩短,干旱程度加重,气候产量下降,气候变化不利于小麦生长。  相似文献   

20.
豫北主要农作物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豫北地区沁阳市农业气象观测站长时间序列冬小麦和夏玉米观测资料及其对应气象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和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冬小麦和夏玉米主要物候期、全生育期光热资源及其利用效率的状况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3-2007年,豫北地区冬小麦成熟期显著提前,全生育期天数明显缩短,其缩短趋势为每10a4.9d;夏玉米播种期显著提前,全生育期明显延长,其延长趋势为每10a4.0d;豫北地区气温升高的趋势显著,冬小麦和夏玉米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均明显增加,其速率分别为7.8(℃.d)/a和10.0(℃.d)/a;太阳总辐射在冬小麦全生育期显著减少,其减少速率为9.5MJ/(m2.a),而在夏玉米全生育期变化趋势不明显。经统计分析发现(n=25),豫北地区冬小麦光、热利用效率分别为0.40%和3.5kg/(℃.d.hm2),夏玉米分别为0.70%和4.0kg/(℃.d.hm2);从时间变化趋势看,冬小麦和夏玉米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均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其热量利用效率的增加速率分别为每10a0.7kg/(℃.d.hm2)和每10a0.6kg/(℃.d.hm2);而光能利用效率的增加速率均为每10a0.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