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种拌种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药剂筛选试验对2%戊唑醇WS、7.5%戊唑·克百威FS及12.5%烯唑醇WP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12.5%烯唑醇WP拌种处理的防治效果最好,达96.72%,但有明显药害,保苗率低;7.5%戊唑·克百威FS拌种处理防效次之,为91.42%,对玉米安全,保苗效果最好.在大田验证7.5%戊唑·克百威FS拌种的防病效果,防效达94.61%,控害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
玉米丝黑穗病近年发生严重原因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丝黑穗病[Sphacelofhecareiliana(KühnClint)]是河北省承德市玉米的常见病害,1984年开始推广综合防治技术,使该病得到控制。2000年以来,随着大量种植感病品种和大面积多年连作,玉米丝黑穗病又迅速回升并有明显加重趋势。为了探明发病严重原因,寻找经济、有效的防治对策,笔者在原来工作基础上,于2004年以丰宁县为重点进行了调查分析。1丰宁县发病情况调查2004年玉米丝黑穗病在承德市大面积严重发生,全市当年种植玉米13万hm2,玉米丝黑穗病严重发生面积近3万hm2。其中,丰宁县2004年种植玉米2郾2万hm2,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0%。丝黑穗病严…  相似文献   

3.
速保利拌种防治玉米丝黑穗病范振江,程红霞(河北尚义县植保站,076705)1993年玉米春播前,我们在小蒜沟乡土头沟村王艾、王世宽等农户玉米制种田内,使用日本产的2%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按用种量的0.2%拌种防治玉米丝黑穗病试验,取得了显著效果。抽雄前经...  相似文献   

4.
2002年东北玉米丝黑穗病暴发原因与防治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2年东北玉米产区普遍严重发生玉米丝黑穗病,造成玉米生产的巨大损失,导致农民减收,由此引发了多起农民集体上访事件。为深入了解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实际情况、分析病害暴发原因、掌握玉米品种的真实抗性,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下,笔者等对东北3省玉米丝黑穗病发生情况进行实地田间调查,并走访农户,与种子管理部门、种子生产和经销公司、玉米育种家、农药生产公司广泛座谈,从多方位分析了2002年东北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基本原因。12002年东北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基本情况据调查统计,…  相似文献   

5.
1998年,玉米丝黑穗病在城口县大面积发生。据当地7月下旬的调查资料,全县平均黑穗株率约为3%。其中,个别乡超过30%。估计全县198年累计发生面积4~6万亩,玉米产量损失150~200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50~200万元。一、造成玉米丝黑穗病19...  相似文献   

6.
东北、华北的春播玉米区是我国的玉米主产区之一,将近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40%。近年玉米弯孢叶斑病、丝黑穗病在东北、华北地区常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造成玉米10%~35%的产量损失,已成为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通过对东北、华北春玉米生产上种植面积较大的35个主栽品种在人工接菌条件下进行玉米弯孢叶斑病、丝黑穗病发病情况的调查分析,以期明确品种之间的抗病性差异,指导品种的合理应用,为制定合适的防治措施及为将来的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并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7.
据70年代末调查,榆树县玉米丝黑穗病平均发病率6.82%(吉单102),到80年代初上升到13.2%。萎锈灵、多菌灵等内吸杀菌剂。对苗期侵染时期较长的玉米丝黑穗病效果偏低,我们在1981—1983年改用粉锈宁和羟锈宁拌种,在该县双井乡小区试验3年,平  相似文献   

8.
粉锈宁和羟锈宁拌种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田间试验表明,墒情影响药效,墒情好,药效高。正常低土温和正常高墒情相结合,可以达到既压低发病基数,又获得高防效的双重目的。粉锈宁和羟锈宁的防效是近似的。墒情对羟锈宁的影响似更敏感,其防效的稳定性较粉锈宁差,但羟锈宁对幼苗的抑制轻,在逆境下造成的药害小。两种药剂的胶悬剂并不比可湿性粉剂优越。乳剂防效稍高,但药害较重。与促进生长的激素浸种结合应用有降低药效的趋势,不宜采用。室内试验证明,过饱和墒、过低土温和厚复土三者结合是田间按常用量拌种有时造成药害的原因。药害主要发生在干种至种子开始萌动阶段。玉米自交系的抗药性比杂交种差,应用药剂拌种时尤需慎重。  相似文献   

9.
玉米丝黑穗病是贵州省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都造成严重损失。按常规使用0.08%粉锈宁农药直接拌干玉米种防治此病,防效差,易产生药害。将粉锈宁与聚乙烯醇等复配成缓释剂后拌萌动的玉米种,解决了药害问题,还提高了防效。  相似文献   

10.
玉米丝黑穗病是我地区早玉米生产中威胁最大的一种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地影响玉米产量.如1974年上半年全地区发病面积达5.9万亩,占玉米病虫发生总面积的15.5%,损失粮食28.4万公斤,占玉米病虫害总损失量的29.1%,占玉米病害总损失的82.4%.根据尿素溶液对玉米丝黑穗病冬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的报道,1984—1986年我们在自治区植保总站、地区科委、地区植保站的支持下,作了用尿素作种肥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试验.并在小区试验成功的基础上扩至大田试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随着襄阳市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襄阳市玉米种植面积达16.8万hm2,玉米田常年化学除草面积在16.3万hm2左右,化学除草剂普及率达97%。除草方式主要是:播后苗前封闭除草、苗后茎叶除草和苗后定向喷雾除草三种。随着玉米除草剂的大面积使用,襄阳市玉米药害事故逐年增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本人近年参与全市玉米药害事故调查十余起,现将襄阳市玉米药害发生的原因及补救措施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禾谷类黑穗病在我国的发生、为害经历了几起几落。解放初期发生很重,东北地区高梁、小麦黑穗病的平均发病率为8—10%,个别地方高达70%以上。由于推广了铜制剂和汞制剂农药拌种和一批抗病品种,五十年代中后期发病率显著下降,许多地方谷子、小麦黑穗病压低到1%以下。在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期,盲目推广了一些感病品种,放松种子处理工作,黑穗病有所回升。由于防治及时,很快得到控制。第三次回升是十年动乱时期。种子处理少了,加之赛力散因残毒而停止使用。一时又没有新的拌种剂代替,种传黑穗病显著回升。土传丝黑穗病,因推广了一批新的感病玉米杂交种,和栽培制度的改变——连作增多。而在全国春玉米区发生蔓延。高粱丝黑穗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异,引起杂交种抗病性的丧失。这次回升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3.
两年试验结果:公主岭霉素与粉锈宁混用,可治高粱三种黑穗病和玉米丝黑穗病;与拌种双混用,可治小麦散票穗病和腥黑穗病;与瑞毒霉混用,可治谷子白发病和粒黑穗病。  相似文献   

14.
 作者在玉米品种资源对丝黑穗病抗性鉴定的基础上,用6个抗性不同的自交系,按双列杂交设计,进行了玉米对丝黑穗病抗性配合力和遗传力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遗传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不同玉米自交系之间的抗性配合力存在着极显著差异。故在玉米抗丝黑穗病育种时,既要重视抗原的筛选,又要对抗原进行抗病性配合力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应用UP-PCR进行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探讨了UP PCR技术在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利用可行性。在13个通用引物中,筛选出9个扩增多态性好且稳定的通用引物,共扩增出113条DNA条带,大小分布于250~2 000 bp之间,其中多态性条带为95条,为总条带数的84.07%。遗传距离为0.76处时,所有丝黑穗病菌菌株被聚为6个组。利用UP-PCR技术,可以充分展现玉米丝黑穗病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差异性,可用于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为有效地开展玉米丝黑穗病菌的遗传进化甚至探讨病菌致病性的生理分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玉米丝黑穗病[Phacelofheca reiliana(kiihnclint)]在20世纪80年代初是山西省孝义市玉米常见的病害之一。到80年代中、后期,由于推广植保综合防治技术,该病得到了有效控制。近年来,随着种子市场的开放,大量品种的引进,一些品种抗病性下降及大面积多年连作,造成该病的发生和为害又迅速回升,并呈明显加重趋势。为探明发病原因,并寻找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笔者于2008~2009年在本市玉米田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高粱、玉米是我省种植面积最大的两种旱粮作物,而丝黑穗病是高粱、玉米的重要病害,众所周知,轮作是防治高粱、玉米丝黑穗病的主要措施之一。但由于高粱、玉米上的丝黑穗病菌属同一个种,因此,二者能否相互侵染,防治高粱、玉米丝黑穗病,两种作物能否轮种,成为亟待明确的问题。据1927年.1940年.E 研究结果,认为高粱、玉米上的丝  相似文献   

18.
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发生比较普遍。一般病株率2%~8%,严重地块病株率可达30%以上,对玉米生产影响极大。在丝黑穗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上,应首选安全高效的理想药剂,规范农药用量及方法,降低农药残留量,提高玉米品质。  相似文献   

19.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提高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索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技术在抗玉米丝黑穗病育种中的应用效果,以吉1037为抗源,吉单209的感病母本8902为轮回亲本,回交5代后,自交2代,从BC4F1开始利用MAS技术把感玉米丝黑穗病的亲本8902改良成抗病自交系,并与吉853配制杂交种,对其进行抗病性、产量和农艺性状评价。改良后的8902及其组合,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和产量显著提高,且其它农艺性状没有发生改变。抗性以上自交系超过获得材料的80%以上,抗性以上杂交组合超过配制组合的77%以上;改良后亲本组配的杂交种产量较对照明显增加,11个杂交组合增产10%以上,最大增幅可达26.7%。研究表明MAS技术显著提高了自交系及其杂交种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病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情检查,一般是在乳熟期进行;玉米是高秆大株作物,每亩留苗仅有二千多株,因此进行玉米对丝黑穗病抗病性的鉴定,用地面积大,需要时间长,工作效率低,很不经济。为了寻找经济、快速的抗病性鉴定方法,作者于1981~1982年进行了此项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