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大麦品种秀四为原始亲本,通过辐射与离体培养相结合的途径,诱发并获得了抽穗期比原始亲本提早22天的早熟突变体、并对该早熟性状的突变机理及遗传特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突变不存在嵌合体,突变体性状可以稳定地遗传,不受遗传背景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该突变系单个基因位点的隐性突变。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水稻叶色突变体的类型及来源,综述了水稻叶色突变相关基因的发掘、定位和克隆进展情况,从细胞核遗传的突变、细胞质遗传的突变以及核质互作的突变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水稻叶色突变的遗传机理,并对其作为标记性状在育种上的应用提出了展望,旨在为水稻叶色突变体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解析大豆籽粒种皮黄色向褐色突变的遗传规律及分子基础,本研究以田间发现的稳定繁殖的黄色种皮大豆中出现褐色种皮突变体及其原始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表型性状鉴定。利用大豆20对染色体上的176个SSR标记对4对自然突变为褐色种皮的突变体及其原始品种进行基因型鉴定。利用种皮色突变体与其原始品种和非原始品种进行正向杂交和反向杂交试验,并对F_1、F_2种皮色的分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利用A2连锁群上全部72对SSR标记对双亲遗传背景差异大的北豆14×克H09-95的F_2群体进行基因型鉴定。研究结果表明:褐色种皮的突变体是其对应的原始品种的近等基因系;褐色突变是可遗传的,受细胞核基因控制,与细胞质遗传无关;黄色种皮对自然突变的褐色种皮表现为显性,经卡方检验,杂种后代中种皮的黄色与褐色分离比例符合3∶1的孟德尔的独立遗传规律,与经典遗传学的遗传方式是一致的。突变发生在A2连锁群的sat_162和SSR53区间内。在大豆公共物理图谱(http://www.soybase.org)上SSR53和sat_162区间包含GmIRCHS结构(曾被预测为I基因)区间,因此可证明参与控制种皮或种脐颜色性状的A2染色体上的经典位点I位点自然突变是黄色种皮变为褐色的原因。在研究的过程中,开发了A2染色体上的1个新的控制种皮颜色的标记SSR53。  相似文献   

4.
 从6000个水稻T DNA插入突变体库中筛选到1个苗期茎秆呈螺旋生长,成株期株型松散,植株矮化,抽穗延迟的突变体ts ta。取突变体弯曲的叶鞘做石蜡切片发现,突变体弯曲的叶鞘周围表皮细胞完整,但两侧细胞的大小不同。弯曲内侧细胞小,排列紧密,外侧细胞较内侧大。T1 、T2及回交结果表明,该突变体能稳定遗传且受一对隐性单基因控制,共分离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不是由于T DNA插入引起的,因此不能通过T DNA 标签法克隆该基因。  相似文献   

5.
一个水稻双子房突变体的表型鉴定和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籼稻保持系C2与绵香5B的杂交后代中发现了一个植株显著矮化的双子房突变体。该突变体花器官主要表现为:雄蕊数目减少,雌蕊增加,双子房,多柱头,胚囊畸形,有雄蕊雌蕊化现象。由于其高度不育,突变性状采用杂合体保存,经5代连续自交,均表现稳定遗传特性。同时,杂合株系呈典型的3∶1分离比例,表明该突变性状由单隐性基因控制,并将该突变体暂时命名为TOR。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五十年来诱发突变及突变育种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经验,对突变育种的基本特点和某些概念进行了新的评价和进一步探讨。第一、“有效地改良品种单一性状”没有普遍性,在诱发突变中,有时可以发现某些突变体除某一性状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外,而其它性状保持原来的特性,但这毕竟是少数,而大量的是一个新的突变体与原来亲本在很多性状上都  相似文献   

7.
旱稻品种IRAT109辐照诱变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γ射线辐照处理旱稻品种IRAT109的干种子样品,加代至M2后混收种子,分批在水田和干旱胁迫条件下种植M3群体,通过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的观察获得突变单株,加代繁育至M5后考查可稳定遗传的突变性状,共获得260份不同性状的突变体。介绍了其中部分突变体在叶片、茎秆、穗部、籽粒形态和抗旱性等方面表现,配制个别突变体与野生型的F2群体并初步观察分离比例。讨论了筛选抗旱性相关突变体的技术困难和该套突变体群体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EMS诱变的普通小麦豫农201突变体库的构建与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构建小麦EMS突变体库,为小麦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准备基础材料,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溶液诱变处理豫农201种子,对获得的M2代植株进行农艺性状及其他生物学性状的表型筛选,结果共获得722份叶、茎、穗和其他性状发生变异的突变体,其中139份叶片性状突变、220份茎秆性状突变、38份穗部和籽粒性状突变、325份其他性状突变,突变频率分别为2.20%、3.49%、0.60%、5.15%.利用SDS-PAGE对突变体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进行分析,共发现有21个缺失不同类型亚基的突变体.本研究初步构建的豫农201 EMS突变群体可应用于小麦功能基因组研究和小麦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9.
为给簇毛麦杂交后代群体中自然突变产生的矮秆突变体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合理有效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该矮秆突变体的生物学及遗传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该突变体在苗期与对照植株无明显差异,在成熟期突变体株高30 cm,约为对照株高的1/3。突变株茎的倒一、二节间(最上部的两个茎节)长度分别为对照植株长度的1/9和1/6。细胞学观察表明,突变体的茎节细胞纵向延长受到抑制。此外,该突变株还表现出部分雄性不育,自然结实率低。花粉活力检测发现,突变株可育花粉只有20%,在外施GA3后花粉育性可得到恢复,推测该突变体为赤霉素敏感型矮秆突变体。遗传分析表明,矮秆突变性状受一个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0.
芝麻有限生长习性的遗传及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5~1997年,对引入的芝麻有限生长习性突变体(dt45)进行了遗传鉴定和改良。结果表明,有限生长习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节位数遗传表现剂量效应,多节位为显性。用原始2节位突变体与早熟普通芝麻杂交获得节位数在5~6个、少分枝、株高60cm、开花早,花期缩短到24d左右的有限生长高代系,且千粒重高。对有限生长习性类型的营养过剩导致的胎萌、蒴果成熟期长、叶片贪青、易感病等不育性状亦得到部分改良。  相似文献   

11.
水稻长穗颈性状的一种新遗传行为的发现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罗沙米的自然群体中发现一种隐性高秆突变体,秆型分析表明,突变体的株高增加主要是倒1节间伸长所致,属最上节间伸长型,是一种长穗颈突变。该突变还引起了剑叶和粒长发生显著变化。突变体/野生型、野生型/突变体的F1代全部为正常穗颈,F2代正常穗颈与长穗颈之比为3∶1;突变体/缙恢10号、缙1B/突变体的F1代全部为正常穗颈,F2代正常穗颈与长穗颈之比为13∶3。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除主要基因外,高秆性状的遗传还受到一对抑制基因的作用,有两种遗传模式可解释该突变体的遗传行为。  相似文献   

12.
陈旭升  狄佳春  赵亮 《中国棉花》2018,45(11):19-20
本文以自主发现的陆地棉基凸铃突变体为试验材料,表型观察显示:该突变体棉铃基部具有明显的凸起,与正常棉铃差别明显。棉铃吐絮后,该突变体的铃壳基部遗留有凸起的残迹,且残迹瓣数与棉铃囊瓣数一致。对基凸铃突变性状的遗传规律分析,发现它是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其基因符号拟定为bu。  相似文献   

13.
大豆F_2代是遗传变异最丰富的世代。在F_2代,许多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已衰退到接近中亲值。这一遗传特性,对于鉴定F_2代组合的优劣增强了可靠性.双亲中值和大值亲本对F_2代遗传变异影响较大,表明亲本性状的量对亲本选择、组合是重要的.性状间遗传力差异较大,形态性状大于经济性状.创造出最佳遗传变异和超亲变异,是获得较好选择效果的关键.熟期不同的亲本杂交,F_2是连续分布.遗传力较高,能出现超亲早熟个体.这一遗传特性,对于大豆早熟高产育种十分有用.  相似文献   

14.
稻瘟病菌nit突变体的诱导及其生物学性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将6个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菌株分别在含60 g/L氯酸钾的MM培养基上培养40 d后,共得到11个硝酸盐利用缺陷突变体(Nitrate nonutilizing mutants,简称nit突变体),频率为1.42 %。比较了各nit突变体与亲本之间在无性和有性阶段的主要生物学性状,结果表明,所有的nit突变体均对氯酸钾产生了抗性。在YPSA平板上的生长速率、在TPSA平板上的产孢量和致病能力等重要的生物学性状都与亲本没有显著差异,交配型没有发生改变,但可交配菌株产子囊壳的能力与亲本有显著差异。因此,可以用nit作为遗传标记研究稻瘟病菌有关性状的遗传学。  相似文献   

15.
叠氮化钠诱变普通小麦陕农33突变体库的构建和初步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用叠氮化钠(NaN3)构建一个小麦突变体库,分别用浓度为0、5、10、15、20 mmol·L-1的NaN3处理普通小麦陕农33的种子,检测了各处理发芽指标和田间M1群体的生理及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0mmol·L-1的NaN3是诱变普通小麦较适宜的浓度。在以10mmol·L-1的NaN3诱变普通小麦得到的M2群体中发现了322份茎、叶、穗和其他性状变异的突变体,其中204份茎秆性状突变、65份叶片性状突变、24份穗部性状突变和115份其他性状突变,突变频率分别为5.18%、1.65%、0.61%、2.92%。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估计该群体的突变密度为1/57.0kb。经M3代田间鉴定,共获得可遗传突变株系58个。本研究所构建的突变体库可为小麦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小麦育种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6.
EMS诱导的盛农1号小麦突变体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变体诱导是创造小麦遗传材料和选育新品种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高产、抗白粉病品系盛农1号,从4 500个M2代穗系中筛选出174个突变体穗系,突变率为3.86%。其中,穗部突变体32个,突变率为0.71%;叶部突变体47个,突变率为0.89%;茎部突变体22个,突变率为0.49%;育性和成熟期突变体12个,突变率为0.27%;其他类型突变体11个,突变率为0.24%;农艺性状优于对照盛农1号的突变体57个,突变率为1.27%。经过M3代验证及生物学性状和农艺性状调查,获得可稳定遗传的株系18个,其中,穗部突变体6个,茎秆突变体1个,叶部突变体6个,早熟突变体3个,晚熟突变体2个。农艺性状分析表明,穗部突变体SS4、SS5、SS6和SS16的小穗性状优于盛农1号。这些新突变体为小麦品种改良和遗传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甘蓝型油菜自交系“3529”的种子经快中子及化学诱变剂硫酸二乙酯(DES)等联合处理后,其后代中出现了幼苗黄化突变体,自交纯化得到幼苗黄化突变株系T_1。遗传研究表明,这种幼苗黄化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性状易于转育,可作为指示性状用于油莱杂交种种子的纯度鉴定。  相似文献   

18.
用自然产生的粳稻白叶突变体6108及其衍生品系和绿叶品种杂交。FI均表现为绿色。说明白叶突变性状为核隐性遗传。F2,BF1中出现绿叶和白叶的分离,10个组合F2代绿叶植株与白叶植株的分离符合321的分离比。3个组合BFt的分离符合111的分离比。说明粳稻6108白叶突变体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对该白叶突变体的农艺性状观察表明.白叶性状对营养生长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前期.随生育进程影响逐渐减少。对产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一个新的大豆细胞质黄化突变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海莉  孙志强 《大豆科学》1992,11(2):120-126
用一个大豆叶片黄化突变体与6个带有不同标记基因的基因型杂交配制了8个杂交组合(包括两组正反交组合)。根据杂交后代的表现对该突变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并测定了亲本和F_1植株的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该突变体的叶绿素缺失性状呈母体遗传。当以黄化突变体为母本时,杂交F_1和F_2单株都表现为黄化,当用正常的非黄化基因型作为母本时,所有的F_1和F_2植株都不黄化。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突变体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约是正常基因型的47.4、40.4和43.7%。突变体新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很低,随着叶片的发育成熟,叶绿素含量逐渐接近正常基因型。根据大豆遗传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和惯例,建议将该突变体定名为Cyt—Y_4。  相似文献   

20.
为获得新的小麦雌蕊和雄蕊突变材料,并促进小麦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对三雌蕊小麦(TP)种子进行诱变处理,确定半致死浓度和时间,并对诱变的突变体进行SSR检测和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TP种子适宜的EMS诱变条件为0.8%的EMS处理8 h。利用EMS诱变处理5 000粒TP种子,结果在其M3单粒传群体中共发现20个能稳定遗传的雌蕊和雄蕊突变株系。农艺性状分析表明,与TP相比,20个突变株系的穗粒数明显减少,部分突变株系的株高、穗长等性状与TP之间具有显著差异。SSR分析结果表明,22个SSR标记共扩增得到61个等位基因位点,平均每个标记可以检测到2.77个等位基因。获得42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为68.85%。20个突变株系和对照TP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352 9~0.956 5,说明这些突变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结果表明,不同突变性状之间可以较好地被区分开,相同突变性状(尤其是单雌蕊性状)可以被较好地聚在同一簇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