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于婺源县的“婺绿”茶,以独特的色翠、汤清、香馥、味醇而驰名审外,列为茶中之珍品。1915年在巴拿马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婺绿”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茶叶金奖。1935年纽约出版的威廉·乌克斯所著《茶叶全书》,把“婺绿”誉为“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  相似文献   

2.
3.
论唐代茶区与名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论唐代茶区与名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程启坤,姚国坤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发达的朝代。当时很多地方饮茶已成风俗,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封氏闻见记》中也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  相似文献   

4.
李家光 《农业考古》1990,(1):293-297
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古代巴蜀文化,产生了我国早期茶叶栽培和制茶工艺。也孕育了早期珍贵的佳茗、仙茶、贡茶。历史上一种名茶产生并得到社会公认,原因颇多:有优越自然环境、独特茶树群体、精勘工艺技术,以及名家赞颂等综合因素。成名非一日之功,少者数十年、多者二、三百年,才能名望浮众。古蜀丰富多姿的名茶,在祖国茶叶文化历史中影响很大,占有极重要地位,为历代皇室、诗家、饮者欣赏、赞誉、美传不绝。蜀地名茶形成与发展有一个漫长而艰辛历程。笔者综合一些史料穿针引线,拟突出几个重点,从中探索古蜀名茶特点、发展阶段、区域形成概况: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金炒,半烘炒及烘青等工艺对扁形名茶品质及其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半烘炒工艺茶叶的品质及其多酚、水浸出物、叶绿素、茶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等含量均高于烘青及金炒工艺,为扁形名茶的最佳新工艺。  相似文献   

6.
7.
两种杀青方式对名茶品质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GC/MS、薄层扫描分析法测定名茶两种杀青方式茶叶香气和叶绿素变化。结果表明,锅炒杀青较蒸汽杀青有利于茶叶香气提高,但蒸汽杀青叶绿素保留量较多、色泽绿。锅炒杀青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高于蒸汽杀青,而多酚类则相反。提出春季名茶采用锅炒杀青,夏秋季名茶应用蒸汽杀青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不同加工技术对名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名茶鲜叶不同摊放程度,不同形状和加工工艺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鲜叶摊放至含水量705左右时,其氨基酸总量,及多数氨基酸组分含量均达到最大值,但摊放过度,其含量又下降;以茶树大中叶种为原料加工的扁形或毛峰形名茶,其氨基酸含量较高,而加工的卷曲形或针形名茶则含量相对较低;与炒青和烘青工艺比较,半烘炒工艺加工的名茶大多数基酸含量较高,其次是炒青工艺。  相似文献   

9.
西湖龙井 产于浙江杭州西湖区.茶叶为扁形,叶细嫩,条形整齐.宽度一致.为绿黄色,手感光滑.一芽一叶或二叶:芽长于叶,一般长3厘米以下.芽叶均匀成朵,不带夹蒂、碎片.小巧玲珑。龙井茶味道清香.假冒龙井茶则多是清草味.夹蒂较多.手感不光滑。  相似文献   

10.
大悟悟峰名茶加工全程机械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程机械化加工名茶和手工加工名茶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只要掌握好机制茶的投叶量、温度、时间等技术,在品质上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差别,而机械花比手工制茶工效提高7倍以上,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
黄崇焘 《农业考古》2002,(4):304-306
一、地名茶的沿革与简况中国产茶历史悠久 ,茶叶产品前冠以地名 ,非常普遍 ,历史甚早。我国很多地名茶 ,在国内外亨有盛誉如祁红、宁红、屯绿、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庐山云雾等。中国地名茶有二类组合形式 ,一 .一地一茶地名茶 ,如滇红 (省名 )、庐山云雾 (地名 ,山名 ) ,双井绿 (村名 )等。二 .多地一茶地名茶 ,如祁红产二省六县 ,宁红产二省四县 ,杭绿产一省十二县。多见大产量茶类中 ,在全国 2 4个出口红绿茶中 ,有 2 3个是跨地域的。近半个世纪以来 ,尤其进入市场经济后 ,某些经营者 ,为了自身利益 ,假冒著名地名茶 ,侵占他人无形资产 ,…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了解湖北省名优茶质量安全的状况,2007年对湖北省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名优荼进行了抽检,共抽取包括湖北第一品牌名茶、十大名茶、旅游名茶、历史名茶等名优茶共23只,分别从内含成分含量、农药残留及重金属含量等方面进行了品质比较及质量安全调查.结果表明,茶叶氨基酸含量为1.8%~3.6%,平均2.8%;荼多酚为21.8%~38.2%,平均31.2%;咖啡碱为3.4%~4.7%,平均3.8%;儿茶素总量为12.9%~22.5%,平均16.8%;水浸出物为39.3%~49.3%,平均42.9%,锌43.3~112.7 mg·kg-1,平均65.3 mg·kg-1.在质量安全指标中,除水分含量有4只荼样超标外,其他均符合标准.抽取的16只有机茶样品中,有2只检出4种农药,但检出量符合国家<有机产品>标准,合格率为100%;有3只茶样水分含量超过7.0%,按国家<绿茶>标准,产品合格率为81.25%.  相似文献   

13.
苏州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名茶碧螺春的产地。茶叶在苏州是“小产区、大销区”,茶叶产业主要集中在吴中区和常熟市,在高新区和张家港市也有一定的栽植面积。2004年全市总面积为27199亩,其中开采茶园24447亩;总产量321t,其中名特茶180t;总产值11335.5万元,其中名特茶9397万  相似文献   

14.
15.
李琼华 《农业考古》2005,(2):191-194
冯绍裘是中国著名的红茶专家,一生潜心茶叶研究和生产,足迹遍布中国广大茶区,成功地创制了中国三大名茶——宁红、祁红、滇红,其中,历经艰难困苦,浸透全部心血创制的滇红名茶,在中外茶史上具有典范的地位和作用,本文着重从这两方面作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16.
利用适制红茶的云大品种原料研制名优绿茶的云大以外形的塑造、保色、保毫、避免苦涩味的产生为关键,经反复试制,成功地研制出“御茗系列”--春螺、雪芽、奎尖、春笋、银锋、白亮银针、菊花茶等大叶特色,形态各个的名茶等大叶为云大茶树良种原料的利用找到了新路子。经多年批量生产,形成罗大商品量和销售市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茶叶是东渡镇传统的经济作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果的不断调整,东渡镇的茶叶生产也由传统的生产方式逐步向无性系良种和品牌化经营的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目前,全镇茶园面积达到3100亩,产量40吨,产值400多万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25%,茶叶生产已成为该镇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名茶颂     
李茂荣 《农业考古》2004,(2):237-244
东风第一枝 西湖龙井燕掠轻波 ,莺穿细柳 ,江城苏堤春晓。登临纵目湖山 ,狮峰嫩芽抽早。( 1)翁家小妹 ,纤手摘、竹篓香绕。( 2 )巧焙烘、幽谷含馨 ,天赋鹫峰灵草。茶汤碧、氤氲烟袅。芝兰气、仙姿飘渺。三杯齿颊留芳 ,细斟微咏独好。狮龙云虎( 3 ) ,青藤( 4 ) 赞、乾隆诗表。声名远、四海同光 ,翠美郁醇争道。注 :西湖龙井 :属绿茶类 ,产于杭州西湖西部山中 ,为中国十大名茶之首。(1 )西湖龙井茶以狮峰所产最佳 ;(2 )龙井、狮峰山一带茶农多翁姓 ;(3)狮龙云虎 ,指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等主要茶产地 ,并成西湖龙井茶几大品类 ;(4 …  相似文献   

19.
20.
茶叶是缙云县传统的经济作物,过去以生产炒青为主。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茶叶购销体制改革后,各茶厂、茶场之间恶性竞争现象增多,大宗茶效益下滑,导致许多茶场停产,茶园荒芜,县茶厂破产倒闭。九十年代中后期,名优茶生产技术在全县得到推广普及,在名茶高效益的拉动下,茶农种茶制茶的积极性开始恢复,大面积的低产茶园得到改造,名优茶产量逐年增加,大宗茶产量逐年下降,茶叶效益倍增:至2005年,全县茶园面积34640亩,茶叶总产量622吨,产值6005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7.4%。全县有近两万茶农在茶叶产业化中得到实惠,茶叶产业已成为缙云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