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从分析我国土地征用中利益分配机制入手,基于对国内外土地征用补偿方案的对比研究,对我国土地征用中土地征用范围、征地主体、补偿对象、补偿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制度创新,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集体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丽  杜彬 《农机化研究》2005,(2):34-36,39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行的农村集体土地征地制度开始暴露出种种弊端,已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需要。为此,从现行的农村集体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各种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改革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涌现,我国进入了矛盾的凸显期。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征地体制的不完善,导致一大批失地农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被征地农民的利益需求与赔偿标准和赔偿资金发放程序的不透明之间的矛盾突出。对于农村失地型群体事件,公安机关应该深入分析我国农村失地型群体事件,提出处置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征地制度始于计划经济时期.征地补偿作为征地制度中最关键的一环,一直以来是理论界和土地管理部门研究的热点问题.为此,对征地补偿问题中的补偿标准、补偿范围和测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对我国的征地补偿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征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在征地过程中征用土地方案和征用土地补偿安置方案应当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村、组内以书面形式公告。其中,征用乡(镇)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应在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进行公告。  相似文献   

6.
中国土地制度的形成是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面临着不同的历史任务。文章分析了中国土地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问题时的选择和演进问题,对中国当前的土地制度所面临的约束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土地流转制度是目前土地制度改革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变成了城市人口,导致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一些地方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使处于新生存环境的农民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失地农民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是一个事关我国城市化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整个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问题.为此,从我国征地补偿标准过低、征地程序不完善和政府角色错位在征地过程中存在失范行为等视角探悉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征地存在的问题,以寻求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8.
<正> 我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以补偿。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用耕地的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人口数,按被征用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用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1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但是,每公倾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  相似文献   

9.
为加强对基本农田的特殊保护,稳定基本农田面积,确保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耕地的基本需求,江苏省采取经济手段保护基本农田,自8月份起征收造地补偿费。征收的范围是:凡经批准征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业建设、没有条件开垦新耕地的用地单位,均应按规定缴纳造地补偿费。征收的标准是:征用一级基本农田的,按征收该耕地的征地费用总额的3倍征收;征用二级基本农田的,按征用该耕地的征地费用总额的2倍征收。造地补偿费由各级国土管理部门按规定的土地审批权限收取。造地补偿费专款专用,用于新的基本农田的再造、开垦、建设和中低产田…  相似文献   

10.
土地托管这一新经营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土地制度改革进程中产生了很多新成果。通过对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土地托管机械作业流程及成本调查,作出了详细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征地补偿作为征地过程中的核心问题,直接关系到被征地农民的利益与征地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征地补偿问题,即征地补偿的"三阶段"说:一是纯行政行为的补偿,对应于这种性质的是行政补偿,该模式的测算是满足失地农民基本生存权的需要;二是半市场化行为,这种行为的补偿是一种基于"效用"的"等价交换";三是市场定价,在这种定价模式下,征地通过中介机构评估定值。同时,分析了3种价格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趋势,并指出3种定价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最后总结了3种模式的不足,并对征地问题的解决阐明了自己的立场。  相似文献   

12.
以珠江三角洲乌涌综合整治工程为对象,通过前期设计、征地拆迁、工程实施和资金来源等分析,发现由于受城市化影响,市政工程实施的难度也逐渐提高。其中,城市郊区社会公益性工程的建设成本显著上升,对建设资金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补偿标准偏低、相关法律、法规滞后和社会保障机制缺乏等因素都对河涌综合整治涉及的征(借)地拆迁带来了经济纠纷和社会问题。市本级城建和水利部门之间,以及市、区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也为城郊河涌综合整治带来了管理上的难题。为克服城郊河涌综合整治中征地拆迁、建设资金和项目管理上的困难,成立各部门联合小组开展工程管理是目前较为可行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detailed case study of land tenure and use during 30 years of small irrigation system operation in Niger Republic. In contrast to larger systems in the region, the state-sponsored system that was studied has developed certain management polices which accommodate farmer preferences and increase farmers' sense of control over the lands they cultivate. The initial process of land expropriation and redistribution, subsequent changes in parcel tenure and land use practices, and concessionary changes in system management by state authorities are reviewed in detail. A long-term policy of parcel inheritance and subdivision within households has resulted in a 37% reduction in mean holding size, a 54% increase in parcel holder population, and greater equity of parcel distribution among beneficiaries. Most parcels have remained within the extended families of the original parcel recipients during the life of the system.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tenure and use policy that have enhanced beneficiary incentives and project sustainability are summarized and a closer examination of the applicability of similar policies and practices among other systems in the region is suggested. Specific areas for future, related research are also proposed.  相似文献   

14.
面对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土地规模化飞速蓬勃发展的局面,针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主要类型和发展趋势开展研究,分析我国土地规模化发展的进程和政策,认为1995—2008年是稳步发展阶段,2008—2014年是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是飞速发展阶段。研究了入股、流转和托管这3种主要的土地规模化发展类型的不同内涵和特点,发现土地经营的规模要适度,不宜无限扩大,认为入股类型土地规模一般不宜超过133.3 hm2(约2 000亩),流转类型土地规模一般不宜超过666.7 hm2(约1万亩),托管类型土地规模一般不宜超过6 666.7 hm2(约10万亩)。目前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研究发现全程托管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同时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共存。   相似文献   

15.
陈翼 《农业工程》2020,10(3):72-75
该文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四川省内江市农村土地流转和利用工作中所体现的土地流转形式的多样化、流转补偿标准的合理化、流转土地经营的产业化和政府监管行为的全程化等经验和启迪,提出以强化农村土地确权制度、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和建立产业保护机制等为主的农村土地流转与利用工作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以打响中国土地流转“第1枪”的河南省沁阳市西万村为对象,调查了西万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与效果,分析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团队合作、发挥带头人作用、结合各地区地形特点与资源状况选择适宜流转方式等成功经验,以期为各地的土地流转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两维图论聚类法的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关键内容,对于确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方向、制定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调整策略,实现区域土地差异化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表征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本底-现状-潜力"三维状态的指标体系,运用两维图论聚类法对东北地区184个县级行政单元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研究,并提出差异化的土地利用调控措施。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本底-现状-潜力"三维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清晰地反映土地利用的自然本底条件、开发现状和未来发展潜力特征;两维图论聚类法和GIS定性分析法相结合得到的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分区结果具有较好的空间连续性和区划完整性;将东北地区划分为城市综合发展区(3个)、土地利用区(2个农牧、1个农林和1个农林牧)和林农生态区(5个),针对不同类型区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指标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曹婷婷 《农业工程》2017,7(3):113-116
通过对我国土地整治发展历程和实践探索总结,剖析我国土地整治发展中的问题,对土地整治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土地整治工作存在缺乏科学指导、理论体系尚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规划设计理念滞后和整治目标单一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国的土地整治要以生态文明为终极目标,落实科技引领宗旨,创新土地整治理念,融合生态景观、可持续理论,完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评价体系,加强公众参与,推进示范建设,以实现土地整治可持续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赵向东 《农业工程》2019,9(6):90-92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开始为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主要载体就是土地,因此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土地流转是必然过程。但是当前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土地流转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受到影响。为解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首先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对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性,然后指出了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对城镇化建设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甘富荣 《农业工程》2019,9(9):23-26
本文从农用地膜残留物对土壤、作物、畜禽的不利影响入手,简要地介绍了苗前地膜回收机械、收割后地膜回收机械与播前地膜回收机械等为主的不同作业时期的地膜回收机械发展现状,并总结归纳了我国地膜回收机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以提升地膜分离效率、地膜回收联合作业机械等发展趋势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