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文学翻译杂合研究》是韩子满的重要研究成果。该书的主要价值在于:对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做出了较为细致的描述,并就此从共时和历时的两个角度对翻译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译文中必然存在杂合的论断。其问题在于:在某些方面表述不够明确、观点相互矛盾、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不同语言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音、词汇和句法上,更表现在其文化特色上。翻译中,常常会出现两种语言文化的“杂合”现象。把握杂合度,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有助于改变文化“杂合”中的失衡现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所采取的归化策略实为"文化霸权"意识的论断,提出后殖民主义理论有其运用的特定语境,文化传播中翻译策略的取舍应根据译文读者适当调整。译者有传播文化的使命,但文学翻译不可作为纯粹的文化宣传之作。不间断而有度的杂合是提高本土文化机体的免疫力,提升自身文化地位的要素。  相似文献   

4.
从生态视角来看,翻译就是要维护语言多元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和谐生态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古诗英译的生态翻译取向,从求异与杂合两种译介途径进行论证。求异就是强调译文在可理解性基础上最大限度保留原文异质性,使译文读者在体验差异性的同时体味原诗的艺术魅力,丰富译语文化;杂合乃一方面尽可能保留原诗的意象与汉语句法结构,另一方面巧妙地将古诗表达形式与译语表达形式融合,以一种新语言形式进入译语,以便更好地再现原诗的意蕴和意境,传达原诗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5.
"纯语言"是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的重要的翻译思想和哲学观点,本雅明独特的翻译理论对传统翻译的"忠实"观和"原作至上"的翻译原则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本文试从分析"纯语言"翻译观入手,对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及译者的任务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6.
番茄抗性基因Ty-1的PCR快速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国内外已发表的10对标记引物对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纯合系"JZ-108"(Ty-1/Ty-1)、感病纯合系"1712"(ty-1/ty-1)及杂交F1代的Ty-1抗性基因进行PCR扩增筛选,筛选出一对特异性引物SSR47,在抗病纯合材料中产生750 bp的扩增片段,感病材料中产生640 bp的片段,抗病杂合材料中同时产生750 bp和640 bp的扩增片段,标记结果与田间鉴定完全一致,证明该标记能够区分抗病材料、感病材料及杂合抗病材料,是与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基因Ty-1紧密连锁的共显性标记。利用该标记对"JZ-108×1712"F2代的48个单株进行检测,有8株为抗病纯合基因型,19株为感病纯合基因型,21株为抗病杂合基因型,其中抗病纯合株与抗病杂合株田间表现均为抗病。经反复验证,结果准确可靠,该标记可用于对番茄抗病基因Ty-1的快速筛选鉴定。  相似文献   

7.
中国翻译界有一场争论一直持续了一千多年。从佛经翻译时期的"文丽"、"质朴"之争,到二十世纪初的"意译"、"直译"之争,然后发展到当代的"归化"和"异化"的争论。本文从历史上的争论入手,通过这场争论在各个翻译时期的不同表现,分析了争论的原因,以及在当代的发展趋向。最后得出结论:应该允许直译、意译及异化、归化长期并存,并大力提倡文学作品的复译,同时,译者翻译方法及策略的分歧可以用来进行翻译家研究,以此分析译者个性及其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的核心就是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阐释,本文尝试以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基本理论根基,以傅雷翻译的《高老头》为例,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旅游景点的翻译问题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而名称翻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名称翻译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名称翻译效果的好坏。在名称翻译中,使用的翻译方法有很多,从语用翻译视角来看,语用学家何自然提出的名称翻译的"名从主人"的五个通则非常适合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研究,它不仅照顾了原语的文化以及语言特征,揭示了事物的属性,也从译文角度照顾到译文读者的因素,从而能够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黔东南旅游景点名称翻译中的音译过于简单,译文不统一和译文不恰当等问题,使用语用翻译视角的分析方法,即"名称+属性"这一模式,不仅保留了原文的名称,还揭示了事物的属性,又使译文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可见,这一模式是对景点名称翻译非常有用的,希望这一名称翻译的模式能够在景点名称翻译时起到一点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歌曲是文字和音乐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其翻译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翻译。当前翻唱歌曲的流行表明,传统翻译观的"信"或"忠实"已经受到挑战,歌曲的传播性和商业化会影响到译者的翻译选择。文章就歌词大意和具备可唱性的歌词译配两种主要类型及其优劣势进行了详细讨论,并结合南非世界杯宣传歌曲Wavin Flag的中文版《旗开得胜》,探讨了歌曲翻唱现象,指出针对依靠媒介载体传播、面向市场的歌曲文本不仅要考虑"忠实"的翻译观,还需满足歌曲翻译在特定场合的不同需求。  相似文献   

11.
文化意象是一类特殊的语言符号,是各个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如何较好的保存和传递源语的文化意象,一直是翻译界讨论的问题。本文从"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出发,分析在这两种翻译策略下文化意象的保留和传递效果,以及对出发语和目的语的影响。通过实例得出,对于文化意象的翻译,应该尽量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以便更好地保护源语文化、丰富译语文化,从而促进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2.
"信达雅"是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化境"是翻译的最高理想和境界,二者不能混同。  相似文献   

13.
套译是辞书对英汉习语翻译频频使用的一种翻译方法。归化策略的的观点为套译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习语的国俗语义的差异则可能制约套译的可行性及准确性,从而导致翻译的"归化过度"甚至"伪归化"现象,最终造成"病态译文"。  相似文献   

14.
"语言的实践性"是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的内核。"生态翻译学"则偏重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性。翻译生态环境是涵盖了文化、交际社会、心理等因素的语言环境及翻译活动主体——译者的统一体。换言之,"生态翻译学"的内核,即译者适应生态环境而使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不谋而合。因此,生态口译作为生态翻译的延伸,从"语言游戏说"的视角考量其活动机制,不失为一种全新的口译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5.
基于钱钟书先生所认为的"诱"、"讹"和"化"三种分别关于翻译的功用、易犯的毛病和理想的最高境界,从音译、直译、意译、仿拟和增减等翻译方法的角度探讨广西贺州市著名旅游景区紫云仙境各景点名称里文化词的英译,最后建议旅游文化翻译工作者应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以完成其对外宣传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6.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翻译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转变;从"翻译练习"向"翻译实习"转变;从老师的"独自点评"向师生"互动点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全校性翻译公选课是"三加一教学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青岛农业大学在第四学期开设64学时的翻译限选课之前,预先开设了24学时的全校性翻译公选课。全校性翻译公选课注重实用性,寓教于乐,在全校性翻译公选课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考核方式过于严格。笔者以全校性翻译公选课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研究加强对于"三加一教学模式"的细致研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如注重汉语水平的提高和汉英语言的对比,关注解构主义翻译观,不使用多媒体等,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相似文献   

18.
对汉语外来词借入方法的探讨一般都会和翻译"挂钩",比如"音译词"就是"按音翻译而来",或者只谈借入内容方面,认为借入方法仅指借音、借形和借义。本文撇开"翻译"角度,从汉语外来词的定义入手对外来词的借入方法进行尝试性的界定并进一步详细探讨外来词的借入方法及形成类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论视角下看英汉商标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标起着宣传产品的作用,目的是促成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发生,这一目的性决定了商标翻译应遵循目的论的原则,以"信息、文化、审美、联想"等作为衡量英汉商标翻译成功与否的标准,灵活选用"音译、直译、臆造、缩译"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依据语言学家莱克夫的定义,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语言是概念隐喻的外在表现形式。[1]与隐喻相关的术语包括源域、目标域、映衬等。隐喻中很多文化现象,汉维隐喻的翻译其实就是文化传真的过程。由于文化不同,在翻译要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以达到忠实原语的等效翻译。汉维的隐喻相关文献有很多,集中体现在动物、植物的隐喻对比研究、人体器官词语的隐喻认知研究,其他隐喻研究等。本文以隐喻为理论基础,研究汉维"风"在隐喻运用中的相似点和不同的。分析汉维翻译中"风"隐喻采取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