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巩志 《中国茶叶》2008,30(1):36-37
自古有“闽中茶品天下高”之称,而闽茶以武夷产者声名为最著。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顾名思义是在大山岩或岩石上所生的茶,两者有根本的区别,前者包括蒸青团饼茶,炒青和小种红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青茶)类,即在武夷生产加工的半发酵茶。昔时武夷茶充为贡品,世界茶叶市场上概以武夷(Bohea)为中国茶叶代称,今以武夷岩茶(乌龙茶类)品质优异,脍炙人口,声振中外。武夷所产之茶却有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区别,它有两种不同含义,是不能混淆的。  相似文献   

2.
想不到一套武夷茶艺,不但茶香墙内,而且还晋北京,入香港,延至台湾岛,享誉新加坡,备受礼遇,满载殊荣。几年来,她以茶为媒,以艺会友,为宣传武夷山奔波效力,产生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她不愧是弘扬武夷文化的使者,对外开放的优秀宣传员。品饮岩茶程序是:恭请上坐、焚香静气、丝竹和鸣、叶嘉酬宾、活煮山泉、孟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兰芷、再品甘露、三斟石乳、领略岩韵、敬献茶点、自斟漫饮、欣赏歌舞、游龙…  相似文献   

3.
漫话武夷肉桂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武夷肉桂原为武夷名丛之一,自清代挖掘至今近200年历史。见19世纪蒋衡《茶歌》所载奇种天然真味存,木瓜微桂味辛…。注解中有…肉桂在慧苑…,又该后评语认为辛是具有强烈刺激之意,符合肉桂茶的品质特点。新中国成立前,原崇安县茶叶研究所曾将此名丛移栽至武夷山企山名丛观察园。说明早年肉桂就被列为诸名丛之前茅。1960年研究所开始繁育肉桂。至1980年在天游、晒布岩、百  相似文献   

4.
漫说武夷茶     
陈浩然 《福建茶叶》2009,31(2):51-52
相传彭祖带领他的儿子彭武和彭夷来到闽北,垦荒植茶,帮助乡民脱贫致富,才有今日美丽的武夷传说.……  相似文献   

5.
武夷茶话     
武夷茶始见于文献,或以为唐元和(806—820年)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最古,以“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碧水丹山之乡,月涧云龛之品”为佐证。则武夷茶在九世纪初叶,采制技艺已具相当水平了。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武夷茶是女子茶,又有人说她是男士茶,而我说她是文人茶。君见否,一部厚实的武夷茶史,把武夷茶和文人形影相随、亲密无间的关系捕绘的淋漓尽致。首先说的是唐代徐寅,那是兴化府上第一位状元,著有两部诗文集,诗工整,文厚实,大文人衔头卓卓有余。  相似文献   

7.
俗云:“古来天下名山僧占尽”,又云:“茶佛一味”。黄山和武夷山同样汇集了一批又一批的僧人,他们除了佛事以外,对祖国茶业科技的发展都曾做出了各自重要的贡献。如武夷茶的制造,从蒸青散茶发展到炒青散茶,是从明朝中期到清初的100多年间,历经许多方面人士、许多次的试验,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黄山高僧。从此,武夷茶的品质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获得全国第二的殊荣。清初黄山僧到武夷山传授制茶工艺,使武夷茶取得历史性的进步。这项功绩从未发现有人持疑义,更无人否定。然而,《福建茶叶》1999年第4期第53页第5段载…  相似文献   

8.
武夷吃茶记     
正印象中最初学茶的时候,好像是从武夷岩茶开始的,因为喜欢岩茶,从而走入了茶的世界。所以我对武夷山也是充满了向往,那个素有秀甲江南之称的地方,那个被称为碧水丹山的地方,那个盛产岩骨花香的地方。可惜我却一直未能走进武夷  相似文献   

9.
武夷岩茶,香、清、甘、活兼之,品质独具一格,驰名中外.早在宋、元、明、清各朝都列为"贡品".明末清初传到欧洲,清代康熙年间,大量运销欧洲,备受欢迎.最早在欧洲一般上流社会就喜用Bohe一词,作为武夷茶的别称.由于武夷茶的独特优异品质,及其对人体健康的效用,博得人们的喜爱,有被誉为"百病之药".诗人借吟  相似文献   

10.
巩志 《福建茶叶》2005,(1):48-48
武夷茶享盛名于汉朝秦统一中国,在福建置闽中郡,福建之茶已有“闽中茶品天下高”之誉。因福建交通闭塞,名茶不显。武夷茶自闽濮族向周武王献茶问世之后,由于福建“山川尚闭(闭塞),灵芽未露”。长期隐于草野。武夷先民用以为祭品,为药用,为羹饮。(赵孟瞓《茶场记》)。迄至汉高祖六年(前202)“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令其治闽。”(《史记·东越列传》)标志着福建先民的经济活动,从此和中原有了较多的联系,茶叶随着中原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向外传播。闽越王无诸原是少数民族的部落酋长,茶生长于少数民族地区,为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无诸爱茶而…  相似文献   

11.
尹在继 《茶报》2001,(2):44-44
  相似文献   

12.
一信一诗武夷茶出了山。茶史确认,茶始于唐而盛于宋.茶叶为福建名产之一.唐韩偓避乱入闽,福州荔枝已列贡品,而无茶品,他的诗中有“遐方不许贡珍奇,密诏惟教进荔枝.”(《吴评韩翰林集》)而李肇在《唐国史补》说:“当时风气重品茶,福州方山(原属建州,俗称五虎山,今属闽候)有露芽为第一”当时福建名茶之一种.《三山志》载:“元和间,诏方山院僧怀恽,至麟德殿说法,赐茶”.怀恽奏曰:“此茶不及方山茶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盖建茶未盛前也.”  相似文献   

13.
漫话佛茶     
普陀山,在佛经中叫“普陀洛迦山”。“普陀洛迦”是一句梵语,其意是“美丽的小白华(花)”。的确,舟山群岛好比六百七十颗大小明珠,撒落在杭州湾外祖国的浩瀚东海上,浮现于碧海蓝天之中,而普陀山岛则是其中最秀丽的一颗明珠。普陀山自然风光壮丽独特,全岛层岚危嶝,奇岩璧立,洞壑幽深,石径萦回,古树垂阴。古称普陀  相似文献   

14.
黄贤庚 《福建茶叶》2009,31(3):I0003-I0003
茶的历史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武夷山何时有茶,说法不一。有的说远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有的说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笔者认为当在西汉。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1892~1978年)祖籍福建宁化县,出生在川南乐山沙湾镇。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号尚武,沫若取自于家乡的两条河流——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雅河,又名青衣江)之名。古称“嘉州”的乐山,享有“天下之山水在蜀,蜀之山水在嘉州”之美誉。沙湾小镇也有“绥山毓秀、沫水钟灵”之称。名山名水出佳茗,好山好水育英才。1903年,年仅11岁的郭沫若就写下了“闲酌茶溪水,临风诵我诗”的《茶溪》一绝。  相似文献   

16.
黄贤庚 《福建茶叶》2011,33(3):52-52
前不久到福州,正在摄制福州“三坊七巷”的外甥女吴咂带我再次游览这方名胜。这次重游,让我特别高兴的是身临了清人梁章钜的故居——黄巷小黄楼。这方占地3000多平米的建筑,不但气势恢宏,而且布局奇特、构件精美、做工精细,足见这位文化高人的睿智和情操。至今建筑行家们还是赞赏不绝。由此,使我想起这位达官文士对武夷茶的情结。  相似文献   

17.
北港茶漫话     
赵丈田 《茶叶通讯》2006,33(4):52-53
岳阳的北港茶古称“[氵邕](yong)湖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湖南历史文化名茶。它与君山茶和龙窖山茶同为岳阳三大贡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大陆和平之旅,在海峡两岸产生了极大反响。由此人们自然会想起他那人品高尚、学识渊博的祖父连横。笔者早先在编写武夷茶书中,见到两则连横载记、评说武夷岩茶的文辞。在被后人誉为“一辈子做了一件天大的大好事”的连横所编的《台湾通史》卷二十七·农业志中载:“……台北产茶近约百年。嘉庆(1796~1820)时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于鱼坑,发育甚佳。既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丰,遂互相传植。盖以台北之地多雨,一年可收四季,春夏为盛……”由此说明台湾之茶是祖国大陆武夷山传去的,并在台湾得以传播发展,成为台…  相似文献   

19.
武夷山风景巍伟奇秀甲东南,向有碧水丹山之称。山有三十六峰,水有九曲溪,水行山峦之间,两岸岩如削壁,唯至五曲,豁然开朗,为一块宽旷之地,右侧隐屏峰宋朱熹在此建武夷精舍,朱熹武夷精舍杂咏云:“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石”。 精舍前五曲溪中有“茶灶石”石上刻有“茶灶”二字,传系朱熹真迹,溪旁有茶园,四周环山,自  相似文献   

20.
武夷茶诗是武夷茶文化的一个方面,为数甚多,此只就少见引用的,选录阅人十家之作十三首,聊添茶兴。魏杰《武夷杂咏》(四首选一首)杰字拙夫,自号鹤山樵者、桃岩居上,清陶县人。诗见《逸园诗钞》卷四:武夷深处是仙家,九曲溪山遍种茶;最是一年春好景,情歌日日来新芽。叶在衍.《武夷茶市》在衍室名“花南砚北之斋”,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闽县人。诗见《唐风集》页十拔尽新芽谷雨天,许多异种说岩前;泰西也有卢金榜,岁岁争输百万钱。伊秉经《清夫寄至新茶》秉缤字组似,号墨卿、默庵,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土,宁化县人。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