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浙江大学在苦难的抗日战争期间西迁贵州、遵义、湄潭的七年(1940—1946)中,不仅对当时较落后的湄潭历史、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重大影响,由于浙大人才济济和多学科的优势,积极参与同时在湄潭成立的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即今贵州省茶科所和贵州省湄潭茶场的前身)的茶事活动,故对中央茶场的建设和发展,对贵州乃至我国早期的茶叶科研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正如该场第一任场长,留美哈佛大学博士,我国著名昆虫学家、浙大病虫害系兼职教援刘淦芝(现住台湾台南市),1943年中央茶场计划草案中写道:“加强教建合作,如茶树生理、茶树病虫与土粮、茶叶化学  相似文献   

2.
如今,在中国说茶,大家会不由自主地谈到后起之秀的贵州。贵州茶叶在湄潭的说法已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近年来,湄潭茶业在发展中不断开创了贵州茶业发展进程中一个又一个先河,正成为贵州现代茶产业发展上的一面旗帜。从种植上看,早在1939年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起,刘淦芝、张天  相似文献   

3.
茶树杂交种茗科3号参加2003—2009年在贵州湄潭点的第三轮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对种植成活率、物候期、发芽密度、树高幅和产量、品质、抗性等经济性状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茗科3号优质、高产、发芽期早,适宜在贵州绿茶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1962~1964年在湄潭茶场断石桥分场1段3号茶园进行了本试验。场地海拔约800米,供试茶园坡度3~5°,坡向东南,黄色粘质壤土,土层厚1.5米以上,pH值4.5~4.7。茶树是湄潭、石阡地方群体品种,属中叶型苔茶。1954年育苗,1956年等高双行单株条植。  相似文献   

5.
英德市岩背茶叶公司前身是英德市岩背镇(现并入黄花镇)南房村的一个村办茶场。种有茶园200多亩,茶树品种多为黄金桂,梅占及其它品种兼有之。办场头几年,因投入不足,管理也不善,加上强采、滥采,导致茶树未老先衰,失去了应有的生产力,对此,群众失去信心,茶场涣散。上世纪90年代,在上级业务部门——英德市茶叶局和华南农业大学的指导下,茶场改为承包责任制,把茶园作为科技兴茶、改造落后茶园的技术样板。  相似文献   

6.
茶树杂交种茗科4号参加2003~2009在贵州湄潭点的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结果表明,茗科4号适制绿茶;种植成活率高,株成活率达98.96%;发芽期比福鼎大白茶早,早芽种;发芽密度大;树高与树幅超过对照种,成园快;产量高,比福鼎大白茶平均增产35.0%;感官品质水平与福鼎大白茶相当。适宜在贵州绿茶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抗战期间我国东部沦陷,当时国民政府选择在贵州湄潭发展茶叶生产的主要原因是茶叶受到国际青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更重要的是当时我们需要换回抗战急需的军火和药品,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浙大师生与中央实验茶场的同仁在湄潭合作,发展茶叶科技,兴办茶业教育,使湄潭茶叶的栽培和加工技术得到较大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2008年7月2~5日,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全体会议暨茶树品种区试座谈会在广州召开。会议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中罔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共同举办,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协办。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顾问黄继仁、白堃元,鉴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杨亚军,鉴定委员会副主任陈应志、张定、梁月荣,以及来自浙江、江苏、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河南、云南、贵州、四川等11个茶叶主产省的鉴定委员会委员和全国茶树品种区试点的负责人共40多人参加了会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陈栋代表东道主致欢迎词。  相似文献   

9.
《中国茶叶》2003,25(5):4-5
8月13~15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浙江杭州召开了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成立暨第三轮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工作会议,由12个茶叶主产省(市、区)农业厅及有关科研、教学、推广部门推荐的鉴定委员会委员人选和承担第三轮全国茶树品种区试的区试点负责人3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成立了第一届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讨论通过了《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章程》和《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和品种鉴定管理办法》,制订了《第三轮全国茶树品种区试实施方案》,并落实了各区试点的任务。会议期间,本刊记者就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区试等方面采访…  相似文献   

10.
在贵州近代茶叶开发史上,湄潭茶人首推一大功臣,值得留下一笔。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人都知道红军长征到了湄潭;四十年代初,大家也知道国立浙江大学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冒着日军炮火,冲破艰难险阻,辗转数千里,西迁来到遵义、湄潭、永兴三地办学七年,不仅保存了浙大,还成就了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李政道等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1939年在届时国民政府已由南京迁往重庆,为打开西南部陆路出口通道,建立茶叶科学和生产出口基地,派遣了国内知名茶叶和森林、特作专家到云、贵、川等地考察,辗转考察半年,于当年9月最后选择了山青水绿、鱼米之乡、竹木丰茂、极宜植茶,又近渝遵两侧的贵州湄潭,为经济部中央实验农业所和中国茶叶公司两家合办的国家级茶叶科学研究机构——湄潭实验茶场。因当时的人事、经费、业务、户口归属重庆李子坝中央农业实验所,所以当地群众俗称"中央茶场";又由于该场作为中农所的一个系(茶叶系),因此当时群众和员工称呼首任场长刘淦芝为刘主任或刘场长;再由于重庆中农所场地有限,当时部分油桐、麦作、特作等项目也放在湄潭。  相似文献   

11.
《中国茶叶》2011,(10):4-7
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于2003年启动了第三轮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并于2010年开展了茶树新品种鉴定。现将第三轮全国茶树品种区试和新品种鉴定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湄潭茶场的革命职工,于一九五八年以敢想、敢干、大胆革新的精神,对茶树种植密度,行丛排列及茶园土壤耕锄等茶树栽培上的重大问题进行探索。即茶园单位面积的种植密度由每亩2,000~4,000株,猛至10,000~27000多株;排列方式也由行株距  相似文献   

13.
林知兴  林峰 《茶报》2004,(4):22-23
皖农111号茶树新品种,是应用云南大叶种种子通过Co^60辐照育成的。1996年经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为省级茶树新品种并推荐参加全国第二批茶树品种区试。2002年4月2日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为国家级茶树新品种,编号:国审茶2002009。  相似文献   

14.
6CW-6E型多管微波杀青干燥机杀青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改良后的6CW-6E型微波杀青干燥机为研究对象,贵州栽培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湄潭苔茶的一芽一叶初展鲜叶为材料,分别加工毛尖茶和扁形茶,探索该微波杀青机适合毛尖茶、扁形茶制作的最佳杀青参数。  相似文献   

15.
江济和 《茶叶》1992,18(2):23-26
茶树新品种一波毫是以贵州苔茶为原始材料,通过系统选育而成。经过1982~1990年的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试验,其产量和品质均明显超过标准种(安徽3号)。研究结果表明,波毫是一个中芽、高产、优质、多毫、抗寒性较强、繁殖力高的优良品种。1987年被安徽省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良种。同年,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核审同意,参加全国第一批茶树良种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16.
<正>寿宇,男,浙江绍兴人。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7年,他就读该校农学院农经系,在校勤奋苦学,成绩优良,为中国近代农经学泰斗、该校农经系主任梁应椿博士的得意门生,真谓严师出高徒。1940年7月在湄首届毕业生,由竺可桢校长和梁教授直接推荐进入当年才成立的中央农业试验所湄潭实验茶场(以下简称中央实验茶场)。由于该场刚落户湄潭不久,缺乏人才,主要是茶叶、森林、特  相似文献   

17.
吕新浩 《茶叶》2003,29(3):164-165,170
在新昌县大市聚镇西山村后的黄土坡上,有一家茶场,她带动了全县茶树品种改造和名茶生产,她让"大佛龙井"香飘海内外.她就是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新昌县茶树良种繁育示范场.  相似文献   

18.
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于1984年11月21日至26日在厦门召开。会议对全国传统的茶树良种进行审定;并讨论新育成品种审定办法。到会委员对全国各产茶省申报的45个传统茶树良种进行审定,认定了鸠坑种、祁门种、福鼎大白茶、凤凰水仙、云舌山种、湄潭苔茶、早白尖、宁州种、宜昌种、政和大白茶、毛蟹、铁观音、大叶乌龙、梅占、  相似文献   

19.
王宏 《茶叶》2006,32(4):85-85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茶树在我国云南、贵州等地一般树形、枝叶较大,从南往北树型逐渐小型化,呈现乔木一亚乔木一灌木这样一个发展趋势,叶形变小,叶色加深,内含物比例也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茶科所试验点在承担第一轮全国茶树良种区试之后,于1997年承担第二轮全国茶树良区试工作,参试品种有广东、广西、重庆、四川等省11个品种,含对照福鼎、黔湄419共计13个品种,其中红茶品种5个,绿茶品种6个,红绿茶兼制品种一个,通过区域性鉴定为申报国家级良种提供理论依据,为各优良品种的推广确定适宜区域,最大限度发挥其良种优势,为广大的茶叶生产单位服务。贵州点位于黔北湄潭县城,地跨北纬27021 '18"~28013'30",东纬107015'36"~107041'18",海拔794m,平均温度14.90C,年降雨量1146.8mm,雨日为185天左右,占全年总日数的50.7%,空气相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