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树生长迅速,产量高,材质好,效益显著,为我国主要造林树种之一。但由于苗木质量、造林技术等问题,常造成造林成活率不高。根据多年的杨树造林实践,认为提高杨树造林成活率应抓好下列技术措施。1培育良种壮苗1.1选好良种杨树品种较多,但在苏北地区成活率较高品... 相似文献
2.
3.
<正> 衡水市地处华北平原中部的黑龙港流域、属暖温带半干旱地区、地势低洼土地盐碱,自建市以来,市领导对绿化工作十分重视,大力开展了市区:绿化造林工作。但因市区土壤盐碱,造林成活率非常低。1984年春季,在中华大街栽植法桐30株,当年秋季全部死亡。1985年春季,在和平路栽国槐182棵,当年秋季成活率仅14%。1986年春,为了提高成活率,加速绿化进程,对成活率低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其特征是:根系被沤黑、腐烂,臭味很 相似文献
4.
樟子松又称海拉尔松、蒙古赤松、黑河赤松,是松属中最耐寒的树种。它抗旱性强(临界水分为4%)、耐瘠薄、根系发达、速生,除盐碱地、水湿地、粘重土壤外都可以生长。它具备防风效能大、材质好、用途广等特点。近年来,平原风沙区和国营林场固沙 相似文献
5.
陕西渭北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低,一般不超过600毫米,七、八、九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50%~60%。渭北地区沟壑纵横,地貌支离破碎,一般阳坡、梁脊、卯顶等土层瘠薄的地块,由于植被稀少,蓄水能力差,地表覆盖不好,水分蒸发较快,遇旱则干,要想提高造林成活率、造林成效,必须把抗旱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鄂尔多斯地区不同类型立地条件,采取不同技术措施,提出提高人工造林成活率的几项措施。对林木资源扩大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乌兰察布市干旱地区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关键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5,(5):51-52
文章阐述了提高造林成活率最关键的是选择优良抗旱树种,坚持适地适树,确定适宜的造林密度,细致整地,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正确掌握造林季节,保护好苗根,精心栽植。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提高干旱地区的造林成活率的重要方式,从自然因素、造林技术、经济因素等方面分析了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探讨了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具体措施,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提高小油桐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选好种植区域,就地育苗,科学种植,及时抚育施肥,修剪整形与防涝,防治病虫害六项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措施。通过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小油桐造林成活率,长势整齐,还能促进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0.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立地条件,是长期困绕造林绿化的难题,而采用客土工程措施就是提高植树造林成活率的有效途径之一。2004年,青海西宁北山林场在层积石膏砂岩质地的前坡、东坡、后山上。采取客土工程措施,进行了造林试验,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经验。现就该林场客土造林的工程措施谈一点初见。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渭河宝鸡段的实地考察,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渭河沿岸堤顶公路景观长廊、沿岸护堤林带、河道绿地公园、两岸直观坡面、两岸近村、镇、厂矿5种绿化治理方案,并选择了造林树种和配置方法,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从科学慎重选择树种,合理安排造林布局,做好造林前的整地准备工作,大力开展抗旱、抗盐碱造林技术推广,采取正确的栽植技术,加强抚育管理这七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提高北方干旱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相似文献
13.
针对晋北丘陵山区气候干旱、风大沙多、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等实际情况,分别不同立地条件,提出了10种造林模式及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4.
从森林资源保护、永续利用、开发等方面,对渭河峡谷区森林经营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应用分类经营、结构化森林经营以及自然林经营理念,阐述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森林分区经营管理战略,提出了适宜渭河峡谷区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5.
半干旱地区坡地退耕还林中的DJS造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量节水为出发点,以多效能发挥为前提,研制出节水造林新技术——DJS造林法。生态林树种单株节水11.2kg,经济林树种单株节水23.5kg,当年造林成活率平均提高25~28个百分点,第2年平均提高造林保存率34.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6.
17.
19.
晋北风沙区关键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晋北风沙区恶劣的造林条件,提出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采取的科学手段和相应的技术对策及核心造林技术,以期对推动晋北风沙区及其他类同劣质宜林地生态建设有所裨益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白龙江干热河谷区生态系统脆弱,具有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人为破坏严重等特点。为了提高该区域的造林效果,在对白龙江干热河谷形成原因分析和本地树种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造林试验研究,总结出了适宜于该区的造林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