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1981年对民猪23头和哈白猪8头的肉质进行了测定。1982年对体重75和90公斤的民猪、哈白猪及其正、反交F_1的肉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民猪在肌肉颜色和大理石纹评分、熟肉率、贮存损失、肌肉中干物质含量和粗脂肪含量上均优于哈白猪。例如,背最长肌颜色评分,民猪没有被评为1分(异常肉色)者,而哈白猪却有16.7%;光密度值,民猪为0.937±0.064,而哈白猪为0.657±0.09,与肉色评分结果相符。大理石纹评分:民猪半膜肌得4分者为25%,哈白猪为零,但哈白猪被评为二分者占50%,相当于民猪的二  相似文献   

2.
东北民猪是我国优良的地方猪种之一,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和产仔率高等特点。郑坚伟(1985)报道民猪的肌肉和骨重对限制营养的抵抗力强于哈白猪,补偿力则不如哈白猪。然而,有关民猪和哈白猪骨骼外侧面积对限制营养的抵抗力和补偿力尚未见报道。本试验观察了在采用维持和低维持饲养时,民猪与哈白猪骨骼外侧面积发生的变化,探讨了两个品种对限制营养的抵抗力和补偿力,为揭示民猪的种质特性,改  相似文献   

3.
研究测定了60、120、150、180、210日龄东北民猪与大白猪背最长肌游离水和肌内脂肪的含量,结果显示,120日龄大白猪背最长肌游离水含量极显著高于东北民猪1.25个百分点(P0.01),而210日龄东北民猪极显著高于大白猪2.27个百分点(P0.01),其他阶段无显著差异;60日龄东北民猪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大白猪1.08个百分点(P0.01),180日龄东北民猪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大白猪0.94个百分点(P0.05),其他日龄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东北民猪背最长肌内游离水含量随着机体生长逐渐接近并超过大白猪,而大白猪背最长肌肌内脂肪沉积开始较晚,随着机体生长肌内脂肪含量逐渐接近东北民猪。  相似文献   

4.
1991年我们饲养的猪群,发生了猪咬尾现象。发生原因是猪群过密、猪圈潮湿引起皮肤发痒,相互磨蹭、啃咬,一旦尾部出血就会被群猪咬舐;饲料中缺少某些微量元素、维生素是猪咬尾的又一个因素。咬尾现象在长白猪、哈白猪较多,民猪少见;后备猪比成年猪多发。发现猪咬尾时,应立即把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肌红蛋白基因对民猪和大白猪肉色的影响,本实验选取体重95 kg民猪、160日龄民猪和大白猪(体重95 kg,160 d)各6头,共计18头,取胸腰椎连接部背最长肌鲜肉样进行肉色检测,采用RealtimePCR法检测民猪和大白猪背最长肌中肌红蛋白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同体重和同日龄的民猪肉色红度值均高于大白猪(P0.05),民猪肌红蛋白mRNA表达量均高于同体重和同日龄的大白猪(P0.05),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猪与大白猪肉色差异的主要因素是肌红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6.
对东北民猪进行种质测定的目的,在于了解和掌握它的生产性能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规律。1984年张立教报道,民猪的胸带肌和前肢肌都显著轻于培育品种哈白猪。这种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知道骨骼和肌肉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完成躯体的各种运动,因此,骨骼是影响肌肉多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民猪和大白猪胴体和肉质性状之间的差异,试验以民猪和大白猪为研究对象,在相同的饲养方式及饲养条件下,选取大白猪(日龄180 d)、民猪(日龄180 d和240 d)各6头屠宰,分别测定活体重、活体瘦肉率、背膘厚、眼肌面积等胴体性状;测定pH值、肉色、滴水损失、剪切力、肌内脂肪含量等肉质性状。结果表明:胴体性状同体重与同日龄民猪和大白猪比较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民猪背膘厚显著高于大白猪,眼肌面积极显著低于大白猪,活体瘦肉率和生长速度显著低于大白猪;肉质性状同体重民猪和大白猪相比,民猪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大白猪,滴水损失和剪切力极显著低于大白猪,肉色红度显著高于大白猪,肉色黄度、亮度和pH24h值与大白猪差异不显著;同日龄民猪肌内脂肪含量和肉色a*值显著高于大白猪,滴水损失和剪切力极显著低于大白猪,肉色黄度、亮度和pH24h值与大白猪差异不显著。说明民猪和大白猪具有较大的遗传基础差异,民猪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低,但肌内脂肪含量高、嫩度和保水性好、肉色鲜红,肉质明显优于大白猪。  相似文献   

8.
我国培育猪种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利用从国外引入的猪种与地方猪种经系统地杂交育种工作而育成的品种. 1 哈尔滨白猪 简称哈白猪,是我国的第1个培育猪种,分布于黑龙江省南部和中部地区,特别是在哈尔滨市及其周围市(县)较多,属肉脂兼用型.近年来,通过对哈白猪肉用性能不断进行选育,使哈白猪的胴体瘦肉率、生长速度都有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1 前言仔猪生后第一天的死亡率一般在25%左右。主要原因是体温调节能力差,窝大的、体小的更差。据胡殿金等统计,民猪初生体重平均1.097±0.4千克,哈白猪为1.327±0.3千克;民猪经产母猪平均产仔17.2±0.87头,哈白猪为13.3±1.58头;民猪零日龄可剥离脂为35克(初生重的3%),哈白为38克(3%)。又据胡殿金等报道,出生1小时内民猪肛温低于哈白,差异显著;6小时后差异消失。谭贵厚等发现,初生民猪的血糖高于哈白(138.83±8.82与75.75±4.86,P<0.01)。以上可能是民猪再生热调节力差的原因。仔猪生前的糖原贮备,乃生后哺乳前的主要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肌纤维类型组成对猪骨骼肌能量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本实验以民猪和大白猪为研究对象,在比较了民猪和大白猪肌纤维类型组成差异的基础上,采用比色法测定民猪和大白猪背最长肌中能量代谢关键酶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差异。结果表明,民猪氧化型纤维MyHCI型和IIa型含量显著高于大白猪,酵解型纤维MyHCII b型含量显著低于大白猪,民猪有氧代谢酶SDH和MDH活性显著高于大白猪,无氧酵解酶LDH活性显著低于大白猪,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猪与大白猪能量代谢关键酶活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骨骼肌纤维类型组成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民猪与大白猪肌纤维类型组成差异,试验应用Real-time PCR法检测了民猪和大白猪背最长肌中肌球蛋白重链(MyHC)Ⅰ、Ⅱa、Ⅱx、Ⅱb 4种亚型mRNA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同日龄民猪和大白猪、同体重民猪和大白猪相比,民猪Ⅰ、Ⅱa、Ⅱx型MyHC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大白猪(P0.05),而Ⅱb型MyHC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大白猪(P0.05)。说明民猪肌肉中氧化型和中间型肌纤维含量高于大白猪,而酵解型肌纤维含量低于大白猪。  相似文献   

12.
东北民猪(简称民猪)是我省的优良地方猪种;哈尔滨白猪(简称哈白猪)是我省和我国第一个育成的肉脂型新猪种。研究这两个品种和及其杂种猪肌肉生长的特点,可为我省当前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决策提供重要依据。1982年进行了这一研究,现报告如下。方法1.试验猪来源、分组、饲养管理、屠宰测定略(见《东北养猪》1986年创刊号)。2.将左半胴颈肩胸、腰和腿臀部切段骨皮肉脂剥离开来,在剥离肌肉同时,先剥离和称量  相似文献   

13.
民猪,原称东北民猪,是黑龙江省唯一的地方猪种,是国家级猪种资源保护品种,依体型大小分为大民猪、二民猪和荷包猪,二民猪曾经是我国主要生产猪种,具有繁殖性能高、抗逆性能强和肉质性能优的特点。历史上曾利用民猪培育出新金猪、东北花猪、三江白猪、哈白猪、松辽黑猪等品种。  相似文献   

14.
采用Folin-吴宪法、比色法、微量消化定氮法和醋纤薄膜电泳法分别测定了东北民猪和哈白猪发情期和配种后的血液血糖量、血清总脂、血清总蛋白和血清蛋白含量,结果说明:哈白猪发情期与配种后生化常值比较差异皆不显著;东北民猪除r-球蛋白的β-球蛋白差异显著外,其它皆不显著。东北民猪、哈白猪比较,发情期生化指标差异皆不显著;配种后生化常值除清蛋白和r-球蛋白外,其它皆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长白猪定县猪芦台白猪肌肉组织学特性与肉质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董振起  张秋良 《养猪》1998,(1):36-37
用冰冻切片法测定了长白猪、定县猪和芦台白猪背最长肌的肌纤维横截面积、肌纤维密度、单位面积内肌纤维所占比例、肌内结缔组织和肌内脂肪的含量,结果表明:1)肌纤维横截面积以定县猪小,芦台白猪次之,长白猪最大;2)肌纤维密度以定县猪最大,芦台白猪次之,长白猪最小;3)单位面积内肌纤维所占比例以芦台白猪最小,定县猪次之,长白猪最大;4)结缔组织含量以长白猪最少,定县猪次之,芦台白猪最多;5)肌内脂肪含量以定县猪最多,芦台白猪次之,长白猪最少。测定数据经统计学分析表明,定县猪、芦台白猪肌肉组织学特性优于长白猪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采用传统的消化试验方法,对民猪与哈白猪在生长肥育期、妊娠、哺乳期以及不同营养水平下的日粮养分(能量、干物质、有机物质、粗蛋白质和粗纤维)的消化率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初步取得了有参考价值的数据。民猪、哈白后备母猪在30、50、70公斤体重时,能量(81.8~69.73%)、粗  相似文献   

17.
采用Folin-吴宪法、比色法、微量消化定氮法和醋纤薄膜电泳法分别测定了东北民猪和哈白猪发情期和配种后的血液糖量、血清总脂、血清总蛋白和血清蛋白含量.结果说明:哈白猪发情情与配种后生化常值比较差异皆不显著;东北民猪除γ-球蛋白和β-球蛋白差异显著外,其它皆不显著。东北民猪、哈白猪比较,发情期生化指标差异皆不显著;配种后生化常值除清蛋白和γ-球蛋白外,其它皆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围绕哈白猪育种工作,对哈白猪及其杂种进行生长发育试验。本文综合这些资料,探讨哈白猪的发育特点及猪的生长发育一般规律。1.哈白猪前期生长快,后期生长慢,表现早熟易肥小型猪的特点。其沉积脂肪能力很强,尤共早期更为突出;肌肉组织早期进入强度生长时期;荐椎发育较弱,后躯不够丰满。2.以腰部生长强度为最大,腿臀和肩胸次之。胴体组成的变化主要决定于肉、脂的变化。生后肌肉的此重占绝对优势,肉、脂此例约为9:1;随着年龄的增长脂肪此例增加,而肌肉比例减少。正常饲养条件下,哈白猪八个月龄肉、脂此例可达1:1,而低营养水平下十二个月龄仅达1:0.6。水油及板油与膘油的此例,一般保持在15:85左右。在各组织和器官中,脂肪的生长强度为最大,而且生后一直上升。肌肉的生长强度早期上升而后期下降。骨骼的生长强度较小,共中以脊椎和髋骨的生长强度较大。脊椎之中以腰椎生长强度为最大。3.消化器官以1—4个月龄生长强度为最大,其中大肠生长强度为最大,胃次之,小肠最小。但小肠出现生长强度最大时期较早,而胃和大肠较晚。4.猪由初生到一年各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强度变化曲线可分为三种类型:1)一直上升者,如脂肪;2)一直下降者,如骨骼;3)上升到一定程度而又下降者,如消化器官。同时,各组织和器官具有某种程度的阶段性特征;如哺乳期消化器官生长强度较大;二——六个月肌肉生长强度较大。育种实践中应利用这些阶段发育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育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民猪的耐寒能力、弄清民猪的耐寒特征,试验选择体重80~90 kg健康民猪和大白猪各10头,饲养于哈尔滨市冬季室外半敞篷舍中,比较民猪和大白猪的存活率、冻伤率、颤栗频率、颤栗间隔时间、行为表现等,试验期为22 d。结果表明:民猪存活率为100%,大白猪为70%;民猪冻伤率为0,大白猪为100%;民猪颤栗频率为85次/min,大白猪为212次/min;民猪颤栗间隔时间为2.50 s,大白猪为1.05 s;民猪挤卧比例为60%,大白猪为100%;民猪弓腰比例为40%,大白猪为100%。说明民猪耐寒能力强于大白猪。  相似文献   

20.
民猪和大白猪背最长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注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民猪和大白猪背最长肌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构建了民猪(脂肪型)和大白猪(瘦肉型)背最长肌组织的数字基因表达谱,对差异表达的数字基因进行了筛选与注释,并进行了GO和通路的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民猪和大白猪分别获得5 000 000多条可用的标签数据(Clean tag),其中拷贝数大于100的标签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88.62%和84.62%;完全比对到正义链上,且1个标签仅比对到1个基因的分别为2 351 788和2 388 175条.以大白猪为对照组,民猪与之相比,差异倍数在2倍以上的共有1 098个基因,其中44个上调表达,1 054个下调表达,有11个基因只在民猪中表达,256个基因只在大白猪中表达,差异表达基因中包括多个与肌内脂肪含量、脂类代谢、肉色、嫩度和肌肉生长发育相关的基因或转录子.民猪和大白猪分别预测到了23 853个和34 731个定位在猪基因组不同位置的新转录本,其中包含存在1个碱基错配的标签.民猪和大白猪之间的差异基因在细胞所处位置方面显著富集的条目有细胞质、膜旁细胞器、色素粒、水解性液泡、部分细胞内等共计18个;在基因分子功能方面显著富集的条目有蛋白结合和氧化还原酶活性2个;在参与的生物过程方面显著富集的条目有对压力的应答、对活性氧的应答和羧酸代谢过程等14个.显著富集的通路共计11个,按照P值从小到大的顺序,溶酶体、PPAR信号通路和胆汁酸合成通路为差异最显著的3个通路.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挖掘新基因和研究影响猪肉品质的遗传因素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