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9 毫秒
1.
2007年,乌苏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四区一线”产业布局,大力开展农业节水设施建设,到2009年春,全市耕地面积为120.33万亩,其中建设高新节水设施棉田74.35万亩,有45.98万亩为利用地表水进行的滴灌。已建成的滴灌棉田经两年的运转,总体上达到了节水灌溉、增产增效的目标,从节水和农民增收的情况来看,乌苏市实施的高新节水工程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2.
推广应用农业高效节水喷灌技术,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能有效提高水的利用率,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本文介绍了高效节水喷灌技术在潮汕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李赟 《南方农机》2023,(13):186-188
农业生产活动中,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水是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实现粮食增产的关键。推动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至关重要。基于此,笔者概述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分析了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要性,提出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有效应用的有关建议。结果表明,农田水利工程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大大减少水资源的损失,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4.
王作渊 《南方农机》2024,(3):177-179+183
配套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可以改善区域的基础灌溉条件、提高灌溉保证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作物增产、农民增收,有效促进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型跨越升级,实现节水与增收的共赢。水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不利于农业生产,采取高效节约的农田水利灌溉技术,可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基于此,笔者以武威市凉州区金羊灌区为例,提出了农田水利灌溉技术推广和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率的措施,如持续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使用高效灌溉技术、改善输水方法、选择合适的节水灌溉技术等,推进农田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应用,进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现灌区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广西很多地区因水源工程不足及灌溉设施不配套导致农业灌溉严重缺水,制约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近几年,广西通过小农水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和社会投资等项目,建设农业高效节水示范灌溉工程,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带动了周边群众节水灌溉的积极性,为发展富有广西特色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6.
为了加快解决新疆水资源供需矛盾,从90年代初期至今,新疆节水建设经历了试点、推广到跨越式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膜下滴灌技术大幅降低成本的同时,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得以大幅度提高,使大面积节水灌溉建设成为可能。2000年,新疆地方高效节水面积累计不足6.7万hm2,  相似文献   

7.
发展节水农业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农业是最具节水潜力的领域,这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到目前为止新疆累计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200万hm~2,根据"新疆"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全疆每年还将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万hm~2。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已经建成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很多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果,针对此问题,文中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8.
新疆乌苏市结合本市农牧区的特点,规划了“四区一线”的区域化产业布局,把番茄作为特色农作物来种植,将其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新疆乌苏市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始终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开展工作,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把农业技术及时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促使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增加了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10.
杜霞丽 《南方农机》2023,(3):185-187
传统的农业灌溉已经满足不了高质量农业发展的需要,而节水灌溉能够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农田水利建设,重点是研发节水灌溉技术,提升农业灌溉水平。基于此,笔者概述了节水灌溉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分析了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技术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提出了新型农田节水灌溉工程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节水灌溉技术是紧跟时代步伐的新型农业灌溉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农民收入,推动了我国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针对新疆部分县市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有效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在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重新利用重要因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农户特征、要素禀赋、技术应用、政策制度4方面选择制约其长效利用的因素,结果表明:民族、水资源稀缺程度、土地经营规模、运行管护模式是否健全、是否有运行管护资金对农户采用农业高效节灌技术的行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兼业程度、节水投资占家庭年收入比重和水价征收标准对农户采用农业高效节灌技术的行为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最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水是农业的命脉,水资源的严重不足,使我国农业发展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为了解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现状和研究进展,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节水灌溉技术现状,梳理我国目前主要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总结我国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高效用水农业首先要发展节水灌溉,在农业水利灌溉领域,通过分析国际先进的节水模式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评价我国灌溉农业高效用水工程进展。针对我国人口与水、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问题,论述我国水资源现状和农业用水状况以及我国节水灌溉进展,指出我国农业节水灌溉现状和推广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加提高节水意识,健全节水法规,发挥政府职能,提高资金投入,不断加强节水灌溉技术创新以及落实管护责任等改进建议,激发节水灌溉工程长效运行等方式以推进我国灌溉农田高效用水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4.
姚振宪 《农业工程》2022,12(1):75-78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作为用水大户,迫切需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滴灌技术及设备是我国节水灌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较早引入我国的节水灌溉模式。我国滴灌技术及设备走过了引进消化、示范推广、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为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了我国滴灌事业的创新发展历程,提出了发展区划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水价是促进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合理制定灌溉水价对于节水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近年来农业灌溉水价形成机制的研究和实践现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激励机制缺乏是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的瓶颈,通过水价调控实现对农民节水行为进行奖励,对于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奖励补偿机制,对泾惠渠进行实例分析,提出了推广低压管道地面灌溉节水技术的灌溉水价合理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16.
新疆灌溉农业发展与节水潜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新疆灌溉农业的大发展及取得的成就,针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有续利用的客观要求,对农业灌区的节水现状进行了探讨,并从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输水系统节水潜力、平原水库增蓄水潜力及田间灌溉节水潜力等方面对灌溉用水的节水潜力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应用到设施农业中。水肥一体化技术是集合施肥与灌溉配套使用的一项新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是设施农业生产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传统农业中常采用地表上滴灌,存在管道老化、灌溉过程中存在沿程渗漏和蒸发等问题,本研究改变传统地表滴灌形式,采用地表下埋管,地表上肥料罐将水肥混合后通过滴灌管道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的灌溉方式。同时,采用传感器进行灌溉的自动控制与自动检测土壤水分信息和肥料信息,利用远程控制来实现数据传输,并通过模拟计算出灌溉计划,大大提高了灌溉施肥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浅谈现代农业节水新概念——可持续节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综合分析了近50年来新疆的农业水土开发与节水灌溉状况.纵观50年来新疆的农业灌溉,历经了普遍采用的地面灌溉方式以及喷灌、滴灌等高新节水灌溉方式.上述灌溉方式,前者通过渠道防渗的工程节水模式难以实现节水增产,且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生态用水量;后者注重作物生长机理的农艺节水模式可以实现节水增产,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却无法改良土壤,甚至还会导致土壤盐渍化加剧.因此,不管是工程节水还是农艺节水,均应重新考虑其节水的可持续性,能否合理配置整个流域的水资潭,能否实现整个流域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怎样才能实现整个流域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有别于"真实节水"的现代农业节水新概念-可持续节水.  相似文献   

19.
我国节水农业示范工程重要发展与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水资源短缺,发展节水农业、建立节水型社会成为我国未来一项带根本性的战略措施。近20年来特别是"九五"期间,我国在节水农业工程示范方面取得了重大发展和突破,因地制宜地推广了不同的节水农业技术,形成适合我国不同类型区的节水农业技术模式,保证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推动了农村水利改革的深化。通过节水农业示范工程的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缓解了我国水资源紧缺,同时节水农业技术和设备产业化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