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水稻香味的遗传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本试验分析了ScentedLemont等香稻品种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无香味为显性性状,并表现胚乳直感现象。ScentedLenmontT香稻I的香味均受两对隐性基因控制。水稻叶片的香味受孢子体(2n)基因型决定,稻米的香味受制于胚乳(3n)基因型。如双亲之一为香稻,则F_1代叶片无香味,杂交稻米(F_2种子碾米)香味特性为自然参合型;如双亲均为香稻,且香味基因是等位的,则F_1代叶片有香昧,杂交稻米为全香型。  相似文献   

2.
籼粳杂交稻米胶稠度的遗传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采用胶稠度单籽粒分析法,对7个同期收获的籼粳交稻米群体(P#-1、P#-2、F#-1、F′#-1、F#-2、B#-1F#-1和B#-2F#-1)的胶稠度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籼粳交稻米的胶稠度受到主效基因和若干微效基因的控制,主效基因为复等位基因,硬对中等或软,中等对软胶稠度表现显性。胶稠度的遗传还存在基因剂量效应和某些质量-数量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西葫芦果径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选用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P1、F1,P2,BC1,BC2和F2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6个世代群体果径进行了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2个组合的西葫芦的果径性状遗传为加性-显性-上位性2对主基因(B-1)遗传模型;2个组合F2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结论]西葫芦果径育种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4.
陈凤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4440-4442
[目的]为西葫芦果径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选用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了P1、F1、P2、BC1、BC2和F2 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6个世代群体果径进行了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2个组合的西葫芦的果径性状遗传为加性-显性-上位性2对主基因(B-1)遗传模型;2个组合F2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结论]西葫芦果径育种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5.
陈凤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620-2622
[目的]为西葫芦果形指数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选用蔓生和矮生的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P1,F1,P2,B1,B2和F2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6个世代群体果形指数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2个组合的西葫芦果形指数遗传均为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D-2)遗传模型,以显性效应为主;2个组合F2的基因遗传率较高,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结论]西葫芦果形指数育种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6.
陈凤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6988-6990
[目的]为西葫芦果柄长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选用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P1、F1、P2、BC1、BC2和F2 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该6个世代群体果柄长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2个组合西葫芦的果柄长性状遗传为加性-显性-上位性2对主基因(B-1)遗传模型;2个组合F2的主基因遗传率较低,环境影响相对较大。[结论]西葫芦果柄长育种宜采用个体选择法,可在晚世代选择。  相似文献   

7.
以香稻不育系 GHS与无香味恢复系和香稻品种杂交,采用咀嚼法测定杂交组合F1米粒和 KOH溶液法测定杂交组合 F1、F2、BC1 F1植株的香味遗传特点。结果表明,恢复系无香味为显性性状,GHS的香味为隐性性状;GHS的香味基因与粤香占、湘晚籼17号的香味基因不等位;GHS的香味基因与玉香油占、天龙香103、新万香、创香5号香味基因可能存有等位位点。与无香味恢复系杂交组合F2植株群体无香味与有香味之比符合3∶1的分离比,BC1 F1植株群体符合1∶1的分离比,GHS的香味遗传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在杂交水稻育种中,利用 GHS系统选育出琼香 S,并选配出一批香型杂交稻组合,其中琼香两优1号、琼香两优2号等高产优质组合已通过省级审定,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西葫芦果长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选用蔓生和矮生的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P1、F1、P2、B1、B2和F2 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该6个世代群体果长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2个组合的西葫芦的果长遗传为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D-2)遗传模型,组合1以加性效应为主,而组合2以显性效应为主;2个组合F2的基因遗传率较高,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结论]西葫芦果长育种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9.
以香稻不育系GHS与无香味恢复系和香稻品种杂交,采用咀嚼法测定杂交组合F1米粒和KOH溶液法测定杂交组合F1、F2、BC1F1植株的香味遗传特点。结果表明,恢复系无香味为显性性状,GHS的香味为隐性性状;GHS的香味基因与粤香占、湘晚籼17号的香味基因不等位;GHS的香味基因与玉香油占、天龙香103、新万香、创香5号香味基因可能存有等位位点。与无香味恢复系杂交组合F2植株群体无香味与有香味之比符合3∶1的分离比,BC1F1植株群体符合1∶1的分离比,GHS的香味遗传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在杂交水稻育种中,利用GHS系统选育出琼香S,并选配出一批香型杂交稻组合,其中琼香两优1号、琼香两优2号等高产优质组合已通过省级审定,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西葫芦果长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选用蔓生和矮生的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P1、F1、P2、B1、B2和F2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该6个世代群体果长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2个组合的西葫芦的果长遗传为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D-2)遗传模型,组合1以加性效应为主,而组合2以显性效应为主;2个组合F2的基因遗传率较高,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结论]西葫芦果长育种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不同种植季节下水稻株高进行遗传分析。[方法]选择株高差异大的3个亲本CB1、CB4和CB7,配制CB1×CB4和CB7×CB4组合,建立相应的P1、F1、P2、B1、B2、F2群体,将其分为中、晚2个生产季节种植,考察其株高性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理论的Akaike信息准则(AIC)在B1、B2、F2代中鉴定影响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存在与否,主基因存在时通过分离分析估计主基因和微效基因的遗传效应及所占总变异的分量。[结果]株高在所有2个季别B1、B2、F2中均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式,主基因遗传率为38.63%~78.53%,多基因遗传率为1.72%~36.04%,总基因型遗传率为45.52%~92.93%;2个遗传群体2个季别下株高主基因加性效应值d分别为-4.56、-9.16、-7.19和-9.38,表明主基因加性效应会降低株高性状的表达。[结论]水稻茎粗性状的遗传率受种植季别及所配组合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增加特种稻种质资源,解决白米不育系配组红香米杂交稻F1易混杂白米,影响米质的问题。【方法】采用常规育种方法,将低直链淀粉含量的亲本材料与带香味的亲本材料进行杂交、回交、转育等。【结果】育成直链淀粉含量为11.07%、香味明显、食用口感佳的水稻三系不育系槟榔红A,为红香米三系杂交稻的配组应用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增加特种稻种质资源,解决白米不育系配组红香米杂交稻F1易混杂白米,影响米质的问题。【方法】采用常规育种方法,将低直链淀粉含量的亲本材料与带香味的亲本材料进行杂交、回交、转育等。【结果】育成直链淀粉含量为11.07%、香味明显、食用口感佳的水稻三系不育系槟榔红A,为红香米三系杂交稻的配组应用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利用野生稻抗性基因提供科学依据,并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提供目标亲本和选育新的恢复系提供亲本。【方法】以白叶枯病抗性水稻中野5112为供体亲本、广亲和恢复系桂649为受体亲本进行有性杂交,将在分离群体中筛选的35份优良目标品系进行田间接菌鉴定,并用与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引物RM206对中野5112、恢复系桂649及其35份优良杂交后代F4材料进行分子检测。【结果】从桂649×中野5112杂交后代的35个F4品系中,筛选出13个同时具有白叶枯病抗性和广亲和性潜力及其他优良农艺性状的品系,其中属偏粳型11个,属偏籼型的仅有两个;供体材料中野5112及其13份杂交后代材料携有Xa23的抗性等位点,受体材料桂649及其他22份杂交后代材料未携带Xa23的抗性等位点。田间接菌鉴定结果表明,在37个检测材料中,除中野5112外,对白叶枯病表现中抗以上的有18个品系,进一步证明这部分材料已携带有Xa23基因。将13份携有Xa23抗性等位点的材料与籼、粳稻品种及不育系配组,根据其F1代的育性表现,证明其中12个品系具有广亲和性。此外,与对照汕优63相比,初步鉴定出适合广西种植的具有超高产潜力的杂交稻组合3个,即龙特甫A×100-1-4、龙特甫A×08262-2-1和龙特甫A×08278-1-1。【结论】采用SSR标记引物与PCR检测方法进行Xa23基因分子标记检测是可行的,这为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利用野生稻抗性基因提供科学依据。筛选出的13份优良品系可用作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目标亲本或选育新恢复系的亲本。  相似文献   

15.
BADH引物检测水稻香味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占烈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390-11392
[目的]为了检测水稻中的香味基因,为其在香稻选育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从泰国香稻的回交后代材料BC3F2和中国的香稻中提取DNA后,加入BADH引物进行PCR扩增,并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香味基因。同时,对含香味基因的单株利用KOH溶液作叶片香味鉴定,并比较两种检测结果。[结果]电泳结果表明,94份样品中有32份样品含有纯合的香味基因,19个样品为香味基因的杂合体,与KOH溶液法检测香味的结果一致。BADH引物PCR扩增结果表明,香味来源于新香B的后代材料能产生明显的DNA扩增带,其香味基因与KDLM105以及Basmati香稻品种的香味基因均位于第8染色体上,属于等位基因。[结论]在香稻品种选育中,利用BADH引物能准确检测出含香味基因的植株,显著地缩短香稻品种育成的年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出聚合Xa23和bph20(t)基因的纯合植株,为水稻育种提供抗性材料。【方法】采用杂交、回交和田间多代选择,在分离群体中,通过标记跟踪,结合抗性鉴定,选择具有聚合双抗基因的个体。【结果】C189标记辅助选择Xa23基因,特异性好,扩增效果稳定,选择准确率接近95%,说明该标记完全可以用于标记育种实践;标记BYL7在选择上具有一定的效率,但效率不高;通过接种鉴定,在BC2F2群体中有16株具有Xa23、bph20(t)双基因聚合个体。【结论】利用与Xa23紧密连锁的标记C189,与bph20(t)紧密连锁的标记BYL7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从BC2F2群体中培育出具有抗白叶枯病和褐飞虱双抗基因的个体。证明分子标记方法聚合是一个简单有效培育水稻多抗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余来宁  夏小平  杨东  刘红艳  张繁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573-10575,10628
[目的]了解草鱼♀×鳡♂杂交F1代的生化遗传特性.[方法]应用聚丙烯酸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对草鳡杂交F1代的9种组织(心、脑、眼、肝、肾、脾、鳍、肌肉、血浆)的3种同工酶(LDH、EST、MDH)进行了分析,同时比较了其同工酶及蛋白质与亲本草鱼、鳃的差异.[结果]草鳡杂交F1代的3种同工酶具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特异性,其同工酶和蛋白质与亲本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这些差异可作为鉴别草鳡杂交鱼及亲本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水稻籼粳杂种偏分离的遗传基础,用转化红色荧光蛋白(RFP)的7个粳稻株系与籼稻杂交,以整合在不同基因组位点的RFP为可视遗传标记,对F1花粉及F2植株进行遗传分析。根据‘7F5’转基因系的研究结果,在粳稻‘日本晴’和籼稻‘9311’杂交的遗传背景中,水稻基因组chr02:33465170位置附近存在一个花粉偏分离位点。‘9A2’转基因系组配的籼粳杂种产生1∶1(RFP+∶RFP-)比例的花粉,并且其F2植株群体发生偏分离,说明相应RFP位点(chr04:29587748)附近有一个控制F2植株偏分离的连锁位点,该位点的遗传机制与F1的花粉比例无关。RFP标记提高了籼粳杂种花粉及后代植株的研究效率,为探索偏分离遗传机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9.
千粒重是水稻产量的重要构成要素。选用该性状差异较大的亲本,进行杂交,得F1代,再将F1代自交获得F2代,构建P1、F1、P2和F2世代,并对这4个世代的这个性状进行考查。利用亲本、F1和 F24个世代进行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选出最适模型,并对模型的遗传估计值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经检测这2个组合的千粒重遗传分离模式均属于C-0模式,且千粒重主基因遗传率为0.86%~0.97%,多基因遗传率为68.06%~80.33%,两者合计的遗传率为68.92%~81.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