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玉米纹枯病已成为我国玉米主产区的一种重要病害其危害日趋严重,系统地综述了玉米纹枯病的症状表现病原菌及致病因子发病传播危害损失玉米对纹枯病的抗性研究及综合防治等。1.为害症状玉米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对春玉米的危害主要在籽粒形成期至灌浆期,对夏玉米危害时间长,从苗期(2叶期)即发生危害。该病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基部叶鞘感病后,初在叶鞘基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小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病斑多时,可形成云纹状灰白色大斑,使叶鞘腐  相似文献   

2.
席干  张跃雷 《农技服务》2007,24(11):33-34
介绍了玉米纹枯病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试验以自交系PH6WC为材料,通过分析土壤接菌、种植密度、播种深度及施肥量(氮肥)等因子与发病率的关系,明确玉米丝黑穗病发病规律,为抗病育种及病害防治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菌土浓度在2%-6%范围内,发病率与接菌浓度呈正相关,当浓度达到6%以上,发病率不再明显提高;在相同的接菌浓度下,播种深度与发病率呈正相关;在相同...  相似文献   

4.
玉米纹枯病在我国一些玉米产区发病日趋严重,而农民往往忽视对该病害的防治.纹枯病在春、夏、秋玉米上皆可发生,发病株率22%~71%,个别地块或品种甚至达100%,由该病导致的损失一般在15%左右,发病重时果穗腐烂,造成严重减产,成为制约玉米增产的重要病害因素之一,而玉米大斑病是由突脐蠕孢属引起的,是我国玉米主要产区的常见病害,给我国玉米种植业造成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5.
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小区试验及室内病原鉴定等方法,对河西走廊杂交制种玉米苗枯病的流行规律及发病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苗枯病是由镰孢菌、蠕孢菌、丝核菌及腐霉菌等多种病原复合侵染引起,其中镰孢菌是引起河西走廊玉米苗枯病的主要病原;河西走廊玉米苗枯病盛发期为4~5叶期;在高密度、NK肥条件下,病害发生重,传播蔓延速度快,尤其当密度达到8.50万株/hm2时,病害发生程度明显加重;随连作年限的增加,玉米苗枯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6.
玉米纹枯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纹枯病在我市始见于70年代末,近几年已上升为玉米的主要病害.我站从1979年开始,对其发生规律、影响因素进行了观察,对产量损失进行了测定,并对综合防治技术作了试验与探讨.(一)病害消长情况我市玉米一般在3月底4月初播种,4月中下旬移栽,7月底8月初收获.据1983、1985、1992年系统观察,玉米纹枯病从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危害叶鞘、叶片和穗部,由下而上逐步发展,受害植株籽粒灌浆不足,批粒增多,粒重明显下降.纹枯病始见于6月上中旬,盛发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危害高  相似文献   

7.
玉米纹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玉米纹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纹枯病产量损失与病情严重度级别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一般苗期很少发病,喇叭口期至抽雄期始病,抽雄期开始扩展蔓延,灌浆期至成熟期病情垂直发展最快,是危害的关键时期。初侵染源为越冬菌核及病残体。品种间发病差异明显,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毕单3号、毕单4号、赫单4号等属中抗品种,丰产性好,结合及时摘除病叶、病鞘以及对重病地块在抽雄载井岗霉素,可作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小麦纹枯病的发展,对小麦的危害特点、发病规律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在不同小麦生育阶段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对小麦的危害特点、发病规律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在不同小麦生育阶段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小麦纹枯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小麦纹枯病的菌源种类,在不同生育时期表现的不同症状特点及各阶段病情的发生情况、发生条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套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1.
玉米灰斑病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发病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玉米灰斑病病原菌在干燥条件下,能够在地表的病残体上安全越冬。降雨量和空气相对湿度是影响玉米灰斑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环境因子。描述玉米灰斑病季节流行曲线(S型曲线),Gompertz模型比Logistic模型更切合实际。灰斑病的发病条件试验结果显示,此病害与玉米品种的抗性、土壤类型和种植形式等的关系密切,而与生育期、种植密度、地势和施肥的关系不密切。通过秋翻春耙和间套作种植形式等措施可有效地减轻玉米灰斑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13.
江苏玉米粗缩病发病规律与流行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毒(MRDV)的传播介体。苏北地区灰飞虱1年发生5代,以第一代灰飞虱发生数量最大,其自然带毒率为0~30%。病区第一代灰飞虱带毒率一般为16%~30%,其余各代均可检测带毒个体。小麦上第一代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灰飞虱带毒率及其发生数量与玉米粗缩病发生轻重呈显著的正相关。播期决定了第一代灰飞虱成虫迁飞高峰期和玉米敏感期(一般是玉米出苗至6叶龄期)的吻合程度,吻合期越长,病害越严重。前茬作物、播种方式、耕作制度和气候条件等都通过影响玉米的播期或灰飞虱的发生数量来间接影响当地或当年病害发生的轻重。试验证明,玉米粗缩病病源在各地普遍存在,一旦耕作制度及气候条件适合于灰飞虱的生存繁衍和传毒危害,玉米粗缩病就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4.
刘红洋 《河南农业》2007,(10):27-28
通过系统调查研究,摸清了南阳市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流行规律,重点调查了不同品种(系)对小麦纹枯病的抗、耐性表现,提出了一整套综合防治技术,经实践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玉米纹枯病调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正> 自80年代以来,玉米纹枯病在一些地区危害日趋严重。据辽宁、河北、四川和浙江等省部分地区调查,春、夏、秋玉米均有发生。发病率22.2~70.81%,个别地块或品种达100%。损失率5.9~16.5%。近年黑龙江和吉林省也有加重的趋势。可见纹枯病已成为影响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6.
屯留县地处上党盆地,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无霜期长达160天,种植玉米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近年来,屯留县玉米种植面积为2.6万公顷,玉米制种面积达1.1万公顷。玉米生产对全县的农业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屯留县玉米制种中纹枯病日趋严重,已发展到大田玉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玉米纹枯病的为害特征、病原菌、发病规律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该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须采取在选择优良抗病品种的基础上,努力减少越冬菌源的数量,还要在栽培管理上进一步加强,并配以及时的药物保护。  相似文献   

19.
米纹枯病在贵州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随着施肥量和复种指数的提高,呈不断加重趋势,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玉米病害.因此,了解和掌握该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方法,对如何进行有效防治,保障玉米品质,提高玉米产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玉米纹枯病是我省近年来玉米生产上日趋严重的一种病害,由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省玉米产区零星发生上升为吹要病害。笔者认为,随着高产密植品种的推厂、土肥条件的改善。玉米纹枯病将上升为主要病害,其危害程度不亚于水稻纹枯病、小麦纹枯病。玉米纹枯病一般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减产30%~40%。2005年我市邵原镇花园村134公顷玉米制种田严重发生玉米纹枯病危害。病株率72%~100%,出现大面积枯死,减产6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