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ArcGIS软件对异龙湖2012-2019年的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后,通过监督分类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式,将遥感影像解译,利用Fragstats4.2进行景观指数定量分析并对驱动力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1)从时间上,2012-2019年间的异龙湖各景观类型规模变化显著,变化最显著的景观类型是水域,面积增加1 60...  相似文献   

2.
黑河配水后额济纳绿洲核心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额济纳绿洲2000、2007、2014年TM遥感影像,利用Arc GIS 10.2与FRAGSTATS 4.2等软件对影像进行解译及分析,对黑河配水后额济纳绿洲核心区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5年间额济纳绿洲景观格局变化明显,黑河配水实施后增加了东居延海湿地水域景观,土地利用丰富度增加;景观斑块数量大幅度减少,植被、水域面积不断增加,荒漠景观类型的面积有所减少,景观破碎化得到有效缓解与控制,对水资源具有明显的依赖性;该区耕地、城镇、道路等建设不断增加,对绿洲的保护与维持产生了新的威胁,景观破碎化现象依然严重。建议长期持续地实施配水方案,并控制人口增加,科学规划城镇化建设及农牧活动,以维持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3年安化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2017年林地变更调查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景观格局指数计算软件,分析安化县天然林景观格局特征,对安化县天然林空间格局与动态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化县天然林主要是由竹林和阔叶林组成,占安化县天然林总面积的80%以上;从天然林整体变化情况来看,2013—2017年安化县天然林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各森林类型斑块密度、景观类型比略有变化,天然林景观整体变化不大,景观维持平衡稳定;天然林景观在空间分布趋于聚集分布,连接状况趋于更佳,天然林斑块的形状趋于更规则、更复杂,景观格局趋于更好。  相似文献   

4.
以江油市为例,应用ERDAS 9.2和ArcGIS 10.0等软件对研究区Landsat ETM+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类型的解译。采用Fragstats 3.3软件计算景观格局指数,选取景观类型面积(CA)等7个指标,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揭示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林地分布广、景观形状较规则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基于RS和FRAGSTATS的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基于1987,1997和2008年夏季的Landsat卫星影像,在RS和GIS支持下利用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分析了南四湖湿地1987—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及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化情况和景观指数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湿地景观格局的总体特征是:景观格局变化显著,自然景观面积减少,人工景观面积增加;景观斑块破碎化加重,其中芦苇地、荷田和养殖水面景观格局变化最为剧烈。2)从景观指数方面看:类型水平上,不同景观类型的指数变化规律不同,体现不同的变化特征;景观水平上,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持续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和蔓延度指数不断减小,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则是先增大后减小。3)从转移矩阵看:1987—1997年景观格局变化相对和缓;1997—2008年景观格局变化相当剧烈;各种地类相互转化的比例较高,特别是芦苇地和荷田两种湿地自然景观面积转出的比例很大;并且转化更多的是自然景观转化为人工景观,体现了湿地明显的人为扰动特征。  相似文献   

6.
以武汉市为研究区,采用1991、2003年Landsat—TM影像及2009年的CBERS02B—CCD影像为遥感数据源,在对遥感影像精处理基础上,对影像进行外业建标、内业解译和信息提取,获取了武汉市3期湿地景观数据。运用景观质心、动态变化度和相对变化率模型对武汉市湿地景观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3年期间,自然湿地面积大幅减少,人工湿地面积增加,整体景观的基质景观类型由自然湿地转向了人工湿地中的水稻田湿地;2003~2009期间,自然湿地的减少幅度变缓,人工湿地面积增加幅度变大,整体景观的基质景观类型由人工湿地的水稻和库塘湿地类型共同组成。从1991~2009年近20年间,武汉城区周边的丘陵及边远地区如黄陂、新洲、汉南各湿地景观类型变化较小,蔡甸区、江夏区各湿地景观类型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7.
长沙市区景观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长沙市区景观变化逐步增强.以长沙市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1980至2007年间的遥感影像为基础,获取不同年代长沙市区景观变化信息,应用转移矩阵方法和Kappa指数对长沙市景观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0~1995和1995~2000期间,土地类型之间转换较慢,景观变化不显著,但是2000~2007期间,土地类型之间转换速度加快,景观变化明显加快; 1980至2007年建成区面积一直处于增长趋势,其中2000年至2007年面积增幅最大.增长了55.324 8 km2,总面积达到1 75.420 8 km2;城市扩展强度变大,扩展速度加快,且景观类型间相互转换频繁:面积最大的景观类型1980年为耕地,而2007年变为城镇用地;景观格局逐渐向脆弱化的方向发展趋势,Kappa指数系列计算结果表明,空间位置变化逐步剧烈.1980~2000年标准Kappa和随机Kappa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均在0.93以上,2000~2007年则分别降为0.6949、0.7411.  相似文献   

8.
利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钦廉林场乌家分场2009和2019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库,采用GIS软件,对森林景观进行分类;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对森林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9年,占主导景观类型的均是有林地;景观斑块面积和数量发生变化,有林地、疏林地、无立木林地、荒山和苗圃地的斑块面积均减少,其他景观类型的斑块面积均增加;有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苗圃地和非林地的斑块数均增加,其他景观类型的斑块数均减少。宜林地和未成林地动态度变化较大。森林景观类型的比重差异性减小,各景观类型面积比重趋向均衡。  相似文献   

9.
利用昆明市1990年和2000年2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结合GIS和统计软件,对昆明市10年间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0年昆明市各景观要素之间变化显著,景观要素面积增加的有建设用地、城镇居住用地、草地和旱地,增加最大的是城镇居住用地,增加了10.92 km2,比1990年增加了5.5%;面积减少的有水田、林地和湿地;各景观要素之间相互转化,其主要特征:①城区外水田、旱地等生产用地向城市居住用地和建设用地转移,其中水田在10年间向城镇居住用地转化了1 134.25 hm2,占1990年水田的5.81%;②林地、旱地和草地之间相互转化,林地向草地转化的面积最大,为1 694.19 hm2.对昆明市景观格局分析结果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住用地景观破碎度减少,斑块形状趋于规则化;林地、草地和旱地景观破碎度增大、斑块形状复杂化;景观总体格局趋向于多样化、复杂化.  相似文献   

10.
农田景观格局关系到农田的生态健康和生产力水平,而城市边缘区农田景观,深受城市发展影响。通过对2015与2020年沈北新区Landsat5、7TM影像进行解译,得到了沈北新区两年的农田、建设用地、水域、林地、草地的地类分布图等数据。通过使用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在解译数据的基础上计算了斑块个数、平均斑块面积、临近指数、分维数、聚集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等景观指数。依据两年地类分布图变化分析,以及在各景观指标的含义下再对不同时期景观指数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沈北新区农田被建设不断占用的景观特征表现为:农田景观斑块数量、密度显著增加,平均斑块面积下降,斑块破碎化、形状复杂化趋势明显。可见,农田因社会经济结构和区域发展方向的调整而发生巨大改变,被道路和大量小规模的无序建筑侵占和切割,正在逐步丧失农田景观美感,为此,提出了应通过探索不同模式的农田景观治理和建设途径,对城市近郊农田景观加以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北京东灵山山地景观格局梯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地景观结构特征决定着景观的功能和生态过程,山地景观结构特征的变化山地景观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北京东灵山地区为研究点,借助GIS构建了1984年、1994年、2002年3个时间段景观动态序列,结果表明:1)近18年来,东灵山地区景观总体结构呈现破碎化趋势;2)各景观类型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不同,农业耕作和采伐后,林地和草地转变为农田和灌丛;3)村庄和农田的斑块小型化为主,边缘复杂程度较高,灌丛、林地和草地仍以大型斑块为主,边缘复杂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2.
沽源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GIS/RS环境对两期TM影像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处理,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3.3,对河北省沽源县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沽源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明显的是林地、未利用地和耕地,并以林地的增加为主,土地利用景观异质性在增强,景观多样性有所减少和景观组分趋向均匀分布,景观聚集度适中且小斑块数量增多,空间连接性减少,空间分布趋向均衡化分布,斑块形状总体上仍然有规律、简单,受人类干扰程度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3.
选择景观面积、游人规模和森林景观质量等三个指标对森林景观资产类型进行等级期分并评估了北京市各森林景观资源类型的资产等级。    相似文献   

14.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目前在景观水平对湿地及其环境进行调查、监测和分析最为有效的技术手段。采用三期遥感资料结合地面调查,对克鲁克-托素湖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景观类型、分布以及演变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对保护区主要湿地景观演变及驱动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金沟岭林场森林景观分类及景观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实验林场为例,介绍了一种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的森林景观类型划分方法。划分景观要素类型的因子一级为土地覆盖类型,二级为优势树种组。在景观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1987-1997年10a问金沟岭实验林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变化。1987年和1997年主要的景观要素类型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落叶松林和阔叶混交林,1987年的斑块个数为592块,1997年为946块。斑块个数大幅度增加,反映出森林景观破碎化的趋势。10a问,景观多样性指数和相对丰富度指数降低,优势度指数有所增加。文章对营林活动对森林景观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景观类型变化较大的林班也是作业强度比较大的林班,景观斑块数量变化最大的林班也是作业强度比较大的林班。  相似文献   

16.
Central Rondônia is one of the most deforested regions in the Brazilian Amazon and contains area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degradation forming a gradient from mature forest to highly urbanized and built-up areas. Regional data from satellite imagery are available from the 1980s, but apart from studies that quantify deforestation, the broad-scale landscape dynamics of Rondônia have not been examined well.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landscape changes between 1984 and 2002 in a watershed located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the state of Rondônia, Brazil, which has undergone systematic and rapid deforestation due to introduction of pasture that began in the 1970s. Bi-annual Landsat TM/ETM+ images from 1984 to 2002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broad land cover types: mature forest, secondary forest, and pasture, resulting in a time series of land-use/land-cover maps. Landscape changes were evaluated by computing a cross tabulation between years, transition rates, and landscape metrics related to size, density, connectivity, configuration, and deforested patches distribution related to patch size and spatial proximity to roads and old pastures. Transition probability functions were fitted to the temporal series to predict land-use changes for the next 10 years, for three different scenarios: (1) continued land-use change; (2) eliminating clear-cutting and selective logging; and (3) eliminating clear-cutting, selective logging, and secondary vegetation clearing. Current land-use transitions cannot be sustained beyond the next 10–15 years. A more sustainable scenario for the region requires a major reduction of deforestation activities, implementing the “permanent preservation area” policy along riversides, and controlling land-use transitions at balanced levels. We recommend that forest managers in regions facing similar deforestation pressures should strive to maintain at least 35% mature or primary forest, because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proceeds rapidly below this critical threshold.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2年ETM+卫星遥感图片解译结果并结合实地调查,对雅砻江上游地区的景观生态系统类型及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结果表明:(1)本区的景观类型主要由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两大系统构成。前者稳定性较差而后者稳定性较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2)该区景观生态系统多样性为:森林群落乔木层树种比较单一;灌丛群落类型多样,多样性较高;草句分布范围广,种类繁多,具有很高的多样性。(3)该区的景观斑块数量特征为:林地、草地、耕地、水域、城乡、村落用地、未利用地分别占总面积的19.B9%、66.50%、0.82%、0.37%、0.03%和12.40%。草地是该区整体景观的基质,对景观的影响最大,林地类型在整个景观中零散、破碎。(4)该区景观类型面积多样性指数为0.9137,类型周长多样性指数为1.0224,类型斑块数多样性指数为1.2556。表明流域景观类型面积分布最不均匀,相反,景观类型斑块数分布相对较均匀。  相似文献   

18.
北京城区园林植物生物量的计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平均标准木法,使用全砍称鲜重和干重,对北京城区园林植物主要类型和主要树种的平均生物量进行了研究。鉴于园林植物绿化普查中对植物种类和类型分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利用绿化普查资料测算出了北京城区现有园林植物的总生物量。北京市现有园林植物总生物量181.86万t,城八区为129.12万t。为园林植物的生态功能研究以及相关的生态环境评价等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近15年怀柔水库流域景观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使用1990—2005年三期遥感影像数据作为信息源,获取怀柔水库流域近15年景观格局特征数据,利用马尔可夫模型深入分析怀柔水库流域景观动态转化特征。分析表明:灌木林和阔叶林是流域的主要景观类型,流域景观组分相对稳定;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的面积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灌木林面积下降趋势明显;其他土地类型面积在这15年内一直逐年减少;农田面积总体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