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子刚 《农业与技术》2013,(11):26-26,31
麦秸全量还田轻简稻作技术,是在收麦时使用麦秆还田机械,将小麦秸秆全部直接切碎翻埋或整杆粉碎旋耕还田后,配套机插、抛秧、机直播等轻简稻作方式,合理氮肥运筹及水浆管理,促进大田水稻植株健壮生长的一项集培肥地力、保护环境、轻型高效于一体的稻作技术。  相似文献   

2.
杜永林 《农家致富》2010,(11):32-33
三、麦秸全量还田轻简稻作技术1.技术概述收麦时,利用机械切碎麦秸,浅水泡田2~3天,采用旋耕机将麦秸与泥土混匀,配套机插、抛秧、机直播等轻简稻作方式,合理氮肥运筹及水浆管理,促进大田水稻植株健壮生长的一项集培肥地力、保护环境、轻型高效于一体的稻作技术。2.适用范围全省稻麦两熟区。3.技术要点(1)机械切碎分散麦秸。收割机距离田面10厘米左右收割  相似文献   

3.
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水稻机插栽培技术包含麦秸秆全量还田与水稻机插两个部分。全量麦草旋耕还田机插稻生产技术是将麦草机械还田利用与机插稻技术相结合,实施稻作轻简化,构建资源利用、培肥沃土、节本增效、省工省力的稻作技术体系。一、麦秸全量机械还田  相似文献   

4.
3.麦草旋耕全量还田技术该技术核心是将麦秸全量机械切碎分散、旋耕还田,配套应用机插秧、机直播、抛秧等栽培方式.集秸秆还田、省工节本、生态环保、高产高效于一体。一般每亩还田麦秸300-400公斤,亩产稻谷550~650公斤.比不还草对照田增产5%~8%,亩节支30~50元。重点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切碎分散麦秸。麦子成熟时,用久保田类联合收割机距离田面10厘米左右收割麦子,同时开动切碎机械,切断麦秸并均匀分散于田面。或用桂林类联合收割机滚动式扎碎麦秸,人工分散于田面。二是施好大田基肥。应用定量精确施肥方法.确定基肥氮肥用量,并根据土壤测试结果补足磷、钾肥用量.提倡有机肥、无机肥结合,均匀撒施于田面。三是旋耕埋草技术。实施麦草带水浅旋耕还田,与中型拖拉机配套的耕整机械宜选用姜堰市新科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单轴正旋1ZSD型埋茬耕整机械,严格控制水层,以田面水层高处见墩、低处有水为准。耕整后田面露草量每平方尺竖立的碎草在10根之内。四是抓好水稻大田肥水管理.水分管理上,分蘖期及时露田增氧、排除毒害,中期及早分次搁田使土壤沉实,后期宜间隙灌溉,既保水又透气。肥料应用上,粳稻施肥策略是重两头控中间,籼稻全程平衡施肥。病虫草害防治上,根据预测预报,做好综合防治工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全量麦秸机械还田抛秧稻是在麦收时,机械切碎分散麦草、机械埋草还田与抛秧相结合的一种轻简稻作方式,具有资源再利用、培肥农田、节省劳力、保护环境等多方面的作用,是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重点介绍了盐粳11号采用抛秧栽插方式,在全量麦秸机械还田的生态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规律,总结得出“盐粳11号”全量麦秸机械还田抛秧稻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推广该项轻型稻作方式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全量麦草旋耕还田轻简稻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21  
阐明了麦草还田轻简稻作技术的研究进展,推荐了以机械旋耕埋草为基础,麦草全量还田利用为特征,实施抛秧、机插秧、直播稻等轻简稻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农艺相结合的农田保育轻简稻作技术体系,展示了全量麦草旋耕还田轻简稻作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为推进上海市秸秆还田工作,研究了3种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作业方式对2种种植方式的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机械全量还田不管是哪种作业方式,对机插稻苗体生长基本没有影响,但有明显的增产作用,特别有利于增加每穗粒数;还田作业方式对机直播苗体生长影响较大,特别不利于出苗以及分蘖生长,最终影响到有效穗数,有明显的减产作用;3种小麦秸秆机械全量还田作业方式中,后茬水稻无论是机插还是机直播,均以联合作业方式产量最高,有利于后茬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8.
全量麦草旋耕还田轻简稻作技术规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该文概述了全量麦草旋耕还田轻简稻作技术的意义和作用。根据试验示范结果,提出机械旋耕埋草技术及还草田抛秧、机插秧、直播稻等轻简稻作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9.
三、麦秸全量还田轻简稻作技术1.核心技术(1)麦秸机械切碎均匀分散。用久保田类联合收割机距离田面10厘米左右收割麦子,同时开动切碎机械,按10厘米左右长度切断麦秸并均匀分散于田面。或用桂林类联合收割机滚动式扎碎麦秸,人工分散于田面。(2)浅水旋耕埋草技术。切碎麦秸分散于田面后灌浅水层,均匀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探索麦秸全量还田机插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笔者于2008年进行了麦秸全量还田机插水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麦秸全量还田后能进行机插秧,促进水稻获得高产,但必须增施一定量的氮肥,以满足麦秸腐烂对氮的需要,且应用秸秆腐熟剂能加快麦秸的腐烂速度。  相似文献   

11.
赵伯康  周铭成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2):65-65,126
麦草机械还田轻简机插稻作技术是将麦草切碎分散、旋耕还田、配套应用机插秧栽培方式,形成的轻简稻作技术。  相似文献   

12.
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机插稻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机插稻作在氮肥减量使用条件下,土壤环境的变化及机插稻生长发育特点,通过在江苏省大丰市多年试验示范,提出适宜于大丰市推广的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机插稻及氮肥减量使用的生产栽培技术规程,为该市麦秸还田机插稻的推广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全量麦革旋耕还田机插稻生产技术是将麦草机械还田利用与机插稻技术相结合的稻作技术体系,2008年冈东镇进行了全量麦草旋耕还田机插稻高产试验示范,取得成功。笔者将其相关技术进行了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全量麦草旋耕还田稻作土壤环境的变化及直播稻生长发育特点,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直播稻生长效应,同时提出全量麦草旋耕还田直播稻的量化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盐粳11号为中熟中粳水稻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性强等特点.重点介绍了盐粳11号在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机插栽培的群体构成及产量表现,研究了麦秸全量机械还田对其茎蘖动态、产量构成等农艺性状的影响,提出了盐粳11号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条件下的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主要介绍了麦秸全量还田条件下超高茬免耕旱育抛秧稻秧苗素质和群体动态,通过与麦秸全量还田条件下旋耕旱育抛秧稻对比,研究其产量表现和经济效益,并集成了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李荣刚 《农家致富》2014,(15):47-47
一、还田两法1.旋耕还田法(1)作业流程。机收水稻—机碎稻草—施基肥—机旋埋草—机播种小麦—机碎土盖籽—机开沟。(2)操作方法。水稻成熟时用机械收割,收时将稻草切碎,再用旋耕机旋耕10厘米左右,耕前施基肥。旋耕后再机播、机盖籽。播种后及时用开沟机开沟。2.覆盖还田法(1)作业流程。稻田套施基肥—套播小麦—机收水稻—机碎草覆盖—机开沟覆土。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耕作(耕翻与浅旋耕)与秸秆还田方式(周年稻秸秆全量还田、麦秸秆全量还田、稻麦秸秆全量还田以及稻麦秸秆不还田)对稻茬麦草谷比和麦秸可收集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耕作处理对稻茬麦草谷比、麦秸垂直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麦秸可收集系数的影响皆不显著,而不同秸秆还田处理间草谷比差异达显著水平,麦秸垂直空间分布特征及可收集系数未表现出差异。秸秆还田处理增加了单位面积内稻茬麦秸秆产量,秸秆产量高低顺序依次为周年稻麦秸秆全量还田(Srw)>周年仅水稻秸秆还田(Sr)>周年仅小麦秸秆还田(Sw)>周年秸秆不还田(S0),各处理间籽粒产量变化并不显著,因而处理Srw的草谷比显著高于Sw与S0处理。相同留茬高度条件下,麦秸可收集系数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间没有显著差异,留茬高度分别为5、10、15、20 cm时,稻茬麦秸秆可收集系数依次为0.65~0.66、0.58~0.60、0.52~0.54、0.45~0.47。估算一定留茬高度的稻茬麦秸秆可收集系数时可以忽略旋耕整地和秸秆还田方式的短期影响,进一步简化估算参数。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不同耕作(耕翻与浅旋耕)与秸秆还田方式(周年稻秸秆全量还田、麦秸秆全量还田、稻麦秸秆全量还田以及稻麦秸秆不还田)对稻茬麦草谷比和麦秸可收集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耕作处理对稻茬麦草谷比、麦秸垂直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麦秸可收集系数的影响皆不显著,而不同秸秆还田处理间草谷比差异达显著水平,麦秸垂直空间分布特征及可收集系数未表现出差异。秸秆还田处理增加了单位面积内稻茬麦秸秆产量,秸秆产量高低顺序依次为周年稻麦秸秆全量还田(Srw)>周年仅水稻秸秆还田(Sr)>周年仅小麦秸秆还田(Sw)>周年秸秆不还田(S0),各处理间籽粒产量变化并不显著,因而处理Srw的草谷比显著高于Sw与S0处理。相同留茬高度条件下,麦秸可收集系数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间没有显著差异,留茬高度分别为5、10、15、20 cm时,稻茬麦秸秆可收集系数依次为0.650.66、0.580.66、0.580.60、0.520.60、0.520.54、0.450.54、0.450.47。估算一定留茬高度的稻茬麦秸秆可收集系数时可以忽略旋耕整地和秸秆还田方式的短期影响,进一步简化估算参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全量麦草旋耕还田机插徐稻4号的生长效应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