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揭示气候对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氮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选择半干旱地区(辽宁省朝阳市、阜新市)和湿润地区(抚顺市、本溪市、大连市)生长的樟子松人工成熟林样地为研究对象(临近的原土地利用为对照),采集0~5、5~10、10~20、20~30、30~40 cm层的土壤样品,测定其氮、磷、有机碳、pH、含水率、土壤颗粒组成,研究土壤氮(全氮、碱解氮)随土层分布特征,并探讨土壤其他理化因子对土壤氮的影响.[结果]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氮含量随气候变化有显著不同,湿润地区土壤全氮增加,半干旱地区全氮含量降低;而土壤碱解氮含量在2类气候区均有所增加.土壤氮含量随土层分布方面,2类气候区的表层土壤氮变化高于其他土层.半干旱地区的5~10 cm土壤全氮、0~5 cm土壤碱解氮变化受土壤pH影响,5~10 cm土壤碱解氮变化受土壤速效磷影响;湿润地区的0~5、20~30 cm土壤全氮主要受土壤含水率的影响,而10~20 cm土壤全氮受土壤细颗粒影响.[结论]相比于辽宁省半干旱地区,湿润地区营建樟子松人工林更有利于土壤氮的积累,半干旱地区土壤氮素的积累则相对较慢.应该促进该地区林地枯落物的分解,以免樟子松的生长发育受到氮缺乏的限制,确保不同气候区的樟子松人工林的经营可持续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施氮对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可溶性糖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为了解油松林土壤有机质的内在转化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2017年,在山西省太岳山自然保护区进行氮肥试验,于每年5月向油松林地表施用硝酸铵(NH_4NO_3),使样地的施氮水平分别为0(对照),5,10,20,40 g/(m~2·年),依次简称N_0、N_5、N_(10)、N_(20)、N_(40),测定不同处理表层(0~10 cm)和底层(10~2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可溶性糖,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微生物活性以及代谢熵,并分析了油松林土壤可溶性糖与有机碳,全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微生物活性以及代谢熵的相关性。【结果】表层(0~10 cm)土壤中,与对照(N_0)相比,N_5、N_(10)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而N_(20)、N_(40)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底层(10~20 cm)土壤中,各施氮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变化。表层(0~10 cm)土壤中,与对照(N_0)相比,N_5、N_(10)、N_(20)、N_(40)处理表层土壤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上升了81.67%,100.13%,127.73%,171.21%,土壤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P0.05);底层(10~20 cm)土壤中,只有N_(40)处理土壤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其余处理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表层(0~10 cm)土壤中,与对照(N_0)相比,N_5、N_(10)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无显著影响,而N_(20)、N_(40)处理会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底层(10~20 cm)土壤中,各施氮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变化。表层(0~10 cm)土壤中,与对照(N_0)相比,N_5、N_(10)处理土壤微生物活性、代谢熵无显著变化,而N_(20)、N_(40)处理土壤微生物活性、代谢熵则显著上升;底层(10~20 cm)土壤中,各施氮处理与对照的土壤微生物活性、代谢熵差异均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可溶性糖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微生物活性,代谢熵都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施氮能显著提高太岳山油松林表层土壤可溶性糖含量。低氮处理对表层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无显著影响,高氮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显著减少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安顺市西秀区旱作黄壤区土壤墒情状况,2017年在西秀区大西桥镇小寨村设置4个固定采样点,采集0~10厘米、10~20厘米、20~40厘米、40~60厘米土层监测土壤墒情。结果表明:4个采样点的土壤水分含量测量值能真实表达样方的土壤墒情,0~60厘米土壤水分含量为32.4%~42.7%,平均38.5%,总体适宜农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4.
<正>1深翻整地,改良土壤花生地一般土层在20~30厘米,多为砾质沙土,土壤肥力低。实行深耕改土后,活土层加厚l0~15厘米,0~20厘米土壤容重由原来的1.47下降到1.28。从而有利于增加土壤蓄水量促进根系发育,减轻病虫害,达到  相似文献   

5.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膜下滴灌.供试品种为棉花新陆中14号.试验处理:记录田间灌水时间、次数、灌水量、施肥情况.每10天定点监测土壤0~20厘米、20~40厘米、40~60厘米土壤养分、水分、盐分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陕西关中蔬菜设施栽培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陕西关中主要蔬菜产区设施栽培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现状,探讨了习惯施肥对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试验菜地氮、磷、钾肥施用不合理,作物所需钾肥仅靠有机肥补充;设施栽培0~2 m土层硝态氮累积总量远远高于相邻粮田,硝态氮含量随土层加深逐渐减少,二者呈显著负相关;部分试验地1~2 m土层中硝态氮相对含量大于40%;部分区域地下水硝态氮含量接近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  相似文献   

7.
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方法,于2008~2010年研究了水旱轮作制下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无机氮供应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秸秆覆盖还田可以显著提高0~5厘米、5~15厘米和15~25厘米土层土壤无机氮含量,并且随着秸秆覆盖还田年限的延长和用量的提高,3个土层土壤无机氮含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土壤耕作方式及秸秆还田对土壤性质和烤烟性状的影响,设置2种耕作深度(常规旋耕15 cm、机械深耕30 cm)与添加秸秆的交互试验。结果表明:深耕能提高土壤容重和孔隙度,降低0~20 cm土层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提高20~40 cm土层养分的含量;秸秆还田可以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显著提高0~20 cm土层的全氮、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土壤微生物变化不明显,可能与耕作年限较短有关。  相似文献   

9.
韩凤 《农村科技》2011,(10):9-10
一、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尉犁县兴平乡统其克村,前茬棉花,0-30厘米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98%,碱解氮57毫克/千克,速效磷29毫克/千克,pH值8.4,播前667米2施基肥N8千克、P2O58千克、K2O2千克、油饼100千克。二、材料与方法试验品种为田丰8号、田丰11号、豫棉15号、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甘肃河西半干旱区不同氮磷配施下棉田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及其相关性特点,为该区土壤有机质作为土壤氮素养分变化的早期预测指标提供依据。以石棉721号为试验材料,氮磷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大田试验,共设10处理,结合室内常规分析方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播前相比,5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均降低。从施肥处理来看,5层土壤中N_3P_2处理有机质含量最高,且有机质含量N_2P_3N_2P_2N_2P_1N_2P_0,但差异不显著;0~20cm、20~40cm土壤中有机质含量N_3P_2N_2P_2N_1P_2N_0P_2。表明施用氮磷肥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有所减缓。吐絮期各土层中,各施肥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均高于对照(CK),各个土层中N_3P_2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最高,表明增加氮素投入量均可提高土壤全氮含量。土壤碱解氮含量与播前相比,40~60cm土层中,除N_3P_2处理外,其余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均比播前减小,其余4层土壤中各处理碱解氮含量均比播前减小;各个土层中以N_3P_2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最高。除N_3P_2、N_2P_2K处理外,各个处理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全氮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直线正相关;各个处理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碱解氮无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因此土壤有机质可以作为指示土壤氮素状况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我场土壤养分现状,我场农技人员对4个村队的30个条田,耕作层(0-20厘米)深度的土壤,按大S形,分片取样点(15-20个)进行肥力调查。并采集农化样,化验分析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土壤酸碱度等项目。  相似文献   

12.
《农技服务》2019,(9):16-17
为潼关县项目区新增耕地水稻科学施肥提供参考,对项目区新增耕地土壤采样,检测土样主要养分含量,按照养分平衡施肥法,确定水稻氮、磷、钾等肥料的合理施用量、施用时期和施肥方法。结果表明:项目区新增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较低,0~20厘米耕层土壤供氮量为0.87公斤/亩,供磷量为2.8公斤/亩,供钾量为6.1公斤/亩;当水稻目标产量设定为500公斤/亩时,需施氮(N)21.09~31.80公斤/亩、磷(P2O5)8.80~12.80公斤/亩、钾(K_2O)24.15~29.02公斤/亩。  相似文献   

13.
土壤微生物对增温响应的Meta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35例2009-2015年初发表的增温控制试验的96组数据进行Meta分析,研究了土壤微生物对增温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增温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碳(1.4%)、土壤微生物氮(1.7%)和土壤真菌量(3.7%),降低了土壤细菌量(-1.9%);土壤微生物碳的增温响应与试验地年平均降水量和增温幅度显著相关;土壤微生物氮的变化受试验地年均温、年均降水量及增温幅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克山农场(东经125°7′40″~ 125°37′30″,北纬48°11′15″~48°24′7″)内,选择坡度、坡向、坡长、前茬作物基本一致的有农田防护林带和无林带的坡面为试验地,在每个试验地内分别布设1条垂直等高线水平距离为390 m的样线,每条样线上按垂直等高线水平距离30 m等间距设置12个样方,每个样方内按照不同土壤深度(h)范围分别采集表层(0<h≤20 cm)和下层(20 cm<h≤40 cm)土壤样品用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的测定,分析农田防护林带对黑土坡面土壤养分侵蚀-沉积规律的影响.结果 表明:①林带对黑土坡面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侵蚀-沉积分布规律,均通过改变侵蚀-沉积周期、缩减甚至消除侵蚀区范围、阻断侵蚀区并实现侵蚀区向沉积区转变而产生影响.②林带直接消除了坡面中上部的有机碳和全氮侵蚀区,阻断了坡面中下部土壤有机碳和全氮侵蚀区,并通过缩减侵蚀区范围、实现侵蚀区向沉积区转变对坡面土壤全磷分布规律产生影响.建议:将黑土坡面农田防护林带配置间距调整为120~ 140 m.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长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黄淮海平原潮土区土壤氮素组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以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试验地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秸秆移除、秸秆覆盖、秸秆深还3个处理,于试验开展第10年(2020年)秋玉米收获后,统计分析近5年产量数据,并采集各处理0~10、10~20、20~30、30~4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氮及氮组分。结果表明:(1)秸秆覆盖还田和秸秆深还处理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小麦增产4.76%、5.36%;玉米增产6.33%、5.84%)。(2)秸秆覆盖还田显著提高0~10 cm NH+4-N含量,0~20 cm TN、NO-3-N、AN含量,0~40 cm PON和MON含量;秸秆深还处理显著提高0~40 cm TN、MON、NO-3-N、AN含量,10~40 cm PON、NH+4-N含量。(3)秸秆覆盖还田显著提高0~40 cm MON/TN,10~20 cm NO-  相似文献   

16.
一、整地、施肥 草莓喜肥沃、疏松通透性好的土壤,要求土壤深翻30厘米以上,细整地、施优质农家肥每亩5000k9左右,单、磷、钾复合肥15~20kq。随后做畦,采用高畦栽培方式,畦面宽为65—70厘米,畦沟深20~25厘米,沟宽20厘米,沟间距为85~90厘米。以南北走向为宜。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氯仿熏蒸提取法分析,研究了辽宁省旱地、稻田、湿地、草地、森林、果园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共计35个样地表层土壤(0~10 cm、10~20 cm、20~30 cm)对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壤微生物量碳依次为森林>湿地>稻田>旱地>果园>草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则为森林>旱地>稻田>果园>湿地>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表现为森林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湿地、稻田、旱地、果园高于草地.除旱地和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随土层加深含量递减;而土壤微生物量氮在6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均表现为随土层加深含量递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之间显著相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是可以表征土壤肥力的敏感因子.  相似文献   

18.
以甘肃景泰叶片黄化梨园土壤为例,比较黄化和非黄化梨园0~20 cm和20~40 cm土壤微生物及养分,以探讨与梨树叶片黄化相关因子,为解决黄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黄化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都显著少于非黄化土壤的数量,浅层(0~20 cm)黄化土壤的细菌数量少于非黄化土的4662%,放线菌数量少5249%;深层(20~40 cm)黄化土的细菌数量少于非黄化土的7822%,放线菌少5013%。两者的真菌数量差异不显著。黄化土壤20~40 cm的有机质、全氮、全铁、全镁含量显著低于非黄化土壤和黄化土壤0~20 cm土层的含量。因此,梨树叶片黄化与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减少、20~40 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全铁、全镁含量过低有关。建议重点增施黄化梨园20~40 cm土层的腐熟有机肥。  相似文献   

19.
采用回填土法控制土壤质量密度,测定不同质量密度、不同土层玉米根系所含氮、磷、钾养分及土壤酸性和中性磷酸酶.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随着土壤质量密度的增加,玉米根系中氮和钾的含量呈增加趋势,而磷含量却呈降低趋势;在20~60 cm土层,根系中氮磷钾含量均随土壤质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0~60 cm土层,随着土壤质...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云南干旱地区芒果园管理技术和水平,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豆科植物行间间作后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生草间作两年后,0~60 cm土壤有机质降低;20~60 cm土壤全氮和全磷增加,0~60 cm土壤全钾增加;新诺顿豆和大翼豆将20~60 cm土壤pH从酸性提高至中性;饭豆+绿肥提高了0~60 cm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饭豆+绿肥、饭豆以及田箐提高了0~60 cm土壤速效钾。试验所选生草可以增加20~60 cm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的积累,饭豆+绿肥轮作可以有效提高0~60 cm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