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旱地土壤水分动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早地土壤水分动态具有如下特征:(1)土壤入渗快、蒸发快。雨季时土壤湿度迅速增高,雨季过后土壤湿度骤降;即使在丰水年,到11月底时,雨季降水已基本损失殆尽。土壤在经过四个阶段的循环后,开春时其湿度仍保持在田间稳定湿度左右。(2)降水和蒸发同步。降水量最大的时段,正是蒸发强度最大的时段。(3)土壤蒸发时,水分整体移动性较强,在旱季0~2m土层上下层之间土壤湿度无明显差异,土壤湿度剖面比较均一。(4)作物耗水绝大部分或全部来自生育期降水,土壤对生育期内降水起调节和再分配作用。  相似文献   

2.
3.
根据野外小区定位试验研究得出坡耕地连续施以定量的农家肥,会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量,同时有机质流失量也相应减少。因此,对蓄水保土和作物产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定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坡耕地作为对照,通过自然降水条件下径流小区连续14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人工乔、灌、草植被和自然草地的水土流失差异,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小区的减水减沙效果: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小区具有不同的产流、产沙量,年产流值具有显著性差异,坡耕地、牧草地和乔木林地间年产流没有显著性差异,自然草地与灌木林地间年产流也没有显著性差异;各类径流小区年产沙量具有显著性差异,牧草地与乔木林地、自然草地与灌木林地间的产沙量无显著性差异,坡耕地、牧草地和乔木林地的产沙量明显大于自然草地和灌木林地;乔木林地比自然草地、灌木林地有更高的土壤侵蚀强度及频率。在定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控制水土流失的基本措施是保护好现有的自然植被,实行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建设人工植被应实行"灌木为主,草灌优先,草灌乔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甘肃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及控制技术与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甘肃黄土丘陵沟壑区治理程度较高的流域 ,前期坝库拦蓄的泥沙主要来源于坝库区沟岸的重力侵蚀 ,其泥沙量占坝库拦蓄泥沙总量的 83 63 % ,坡面侵蚀仅占 16 3 7%。水土保持措施数量的增加与流域产沙量的减少多为非线性关系 ,荒坡、坡耕地是主要产流区 ,梯田是坡面主要的拦蓄措施。治理措施分布的时空顺序不同 ,所形成的治理模式也不同 ,在治理程度相近的情况下水保效益差异显著。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 ,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6.
张庚  王志强  朱喆 《水土保持学报》2022,36(3):107-114,121
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利用高精度遥感影像(分辨率0.068 m)和DEM (分辨率0.34 m)数据,结合野外调查,对崩塌、滑塌、滑坡、脱落和陷穴等失稳体进行识别,通过统计学、敏感系数方法,利用识别失稳体数据,分析不同类型失稳体空间分布状况,定量研究不同类型失稳体的影响因子敏感程度,揭示不同类型失稳体的主控因子,进一步阐明流域坡体失稳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坡体稳定性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1)利用高精度遥感影像,获取流域失稳体,主要是以小规模和浅层的脱落、崩塌和滑塌为主,三者面积合计为0.417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5.04%。(2)评价因子内部中,土壤母质的红黏土、土地利用的天然灌木林地和草地、地貌部位的沟坡、坡度>35°、地形起伏度为0.74~3.34 m是坡体失稳发生的高敏感区域,也是崩塌、滑塌、脱落和陷穴发育共有的敏感区域。(3)影响坡体稳定性主控因子权重由大到小为土壤母质、地形起伏度、坡度、土地利用和坡向。崩塌、滑塌和脱落的主控因子与整体坡体稳定性的主控因子相同,但因子内部权重存在差异。崩塌与整体坡体稳定性影响因子顺序分布一致。滑塌主控因子权重由大到小为土壤母质>地形起伏度=坡度>土地利用>坡向>地貌部位。脱落主控因子权重由大到小为土壤母质>土地利用>地形起伏度>坡度=坡向>地貌部位。滑坡的主控因子为坡度和地形起伏度。陷穴的主控因子权重由大到小为土壤母质>地形起伏度>坡度>坡向。  相似文献   

7.
小流域降雨因子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王家沟流域多年的实测降雨量、径流量、输沙量和侵蚀模数,选择了12个降雨因子,进行了降雨因子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降雨因子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迥异,不同治理时期降雨因子与水土流失的相关关系存在差异;基于降雨因子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所拟合的曲线模型多为二次方程与S曲线形;流域治理后期(1971年以后),随着治理面积的逐年增加,综合治理程度的提高,明显改善了降雨、径流和输沙的关系,降雨因子对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进一步减弱。  相似文献   

8.
黄土丘陵沟壑区煤矿排矸场往往选择在沟道中,而该区水土流失主要产生在沟道,建设中对排矸场的水土流失防治要求较高。沟道中的排矸场因位置、排矸工艺选择的不同,其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要求也不相同,要根据实际情况布设拦挡坝、截排水系统,并进行坡面整治。  相似文献   

9.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NDVI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逐旬NDV I数据和逐日气象数据,以陕北延安市为例,分析了降雨、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和NDV I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前10日的降雨、温度能够影响NDV I的变化,同时,NDV I的变化也能够对空气的相对湿度产生影响;NDV I与风速和日照时数的相关性较差。所拟合的NDV I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模型中,NDV I与降雨量的模型拟合优度最低,而与温度的模型拟合优度最高。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沟壑区微地形对土壤水分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内地表的起伏形成微地形,而按照微地形进行植被配置已经成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恢复建设的重要方向。采用样方调查与随机采样的方法,调查陕西省吴起县合家沟流域微地形及坡面生物量,并用探针式TDR测定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类微地形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有减小的趋势,而0—60cm土层,陡坎的土壤水分变异系数最大,塌陷的最小;各微地形土壤水分顺序为:塌陷>缓台>切沟底>浅沟底>原状坡>陡坎;各类微地形及原状坡内生物量从大到小的排序为塌陷>切沟>浅沟>原状坡>缓台>陡坎,且微地形生物量与0—60cm土层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