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系杂交稻培矮64S/E32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栽培5494m^2,平均产量达15.27t/hm^2,定位追踪观察结果表明:a)库容量大和生物量高是取得超高产的两大决定因素;b)产量构成的特点是穗数略少,穗子特大,形成18.0t/hm^2的库容量;c)干物质生产优势在中,后期,确保了“库”与“源”的平衡,结实率高于90%;d)生物量高主要是由于群体生长率(CGR)较高,净同化率(NAR)较高又是C  相似文献   

2.
油稻稻三熟制区培两优特青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油稻稻熟制条件下,通过对两系杂交稻先锋组合培两优特青不同育秧方式、不同播期、秧龄弹性、品种搭配特性及超高产条件下需肥特性、群体特征及病虫发生规律的研究,提出了油稻稻熟制稻区培两优特青超高产栽培的主要配套技术,并创造了油稻稻制每公顷11.20t的晚季高产纪录,实现了大面积(44.7hm2)平均单产8.52t/hm2的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广西北流市种子公司1998年秋制培杂山青160hm^2,平均产量2.83t/hm^2高产田块达3.9t/hm^2。总结了两系杂交水稻培杂山青秋制高产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4.
双季两系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初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实施双季两系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技术,通过选择香两优68 和培两优288 新组合、旱育秧浅栽、合理肥水运筹、化学调控等配套栽培技术,示范点年产量平均15.87 t/hm 2,最高达18.22 t/hm 2,净增产值3 660 元/hm 2,经济效益显著。实现了“双季两系、双优双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超级杂交稻培矮64S/E32制种技术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永耀 《杂交水稻》2000,15(3):21-22
洪江市第一种子公司1999年对超高杂交稻组合培矮64S/E32试制33.34hm^2,平均单产突破了2.25t/hm^2,高产丘块达3.83t/hm^2,总结了其主要制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黄淮冬麦区小麦超高产的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根据试验和调查,分析了黄淮冬麦区超高产条件下的品种特性,育种方向和栽培环境。作者认为在超高产情况下,大穗型品种具有更大的产量潜力;近期内应选应大穗较多穗型品种,其产量构成因素模式为:480-520万穗/hm^2、 38-42粒/穗、45-51g千粒;进一步的育种目标为选和大穗少穗型品种,产量构成因素模式为:400万穗/hm^2、50粒/穗、55g/千粒。栽培土壤环境背景值应为:有机质〉1.2%,、  相似文献   

7.
再生稻产3.75t/hm^2栽培技术“规范”中试效果及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1995年课题组进行了“再生稻产3.75t/hm2栽培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间示范试验(简称中试),累计面积977.83hm2;头季稻平均单产8.55t/hm2,再生稻3.67t/hm2,比同地区示范前的1991年头季7.65t/hm2,再生稻2.28t/hm2分别增产0.90和1.39t/hm2,两季增产2.29t/hm2。其中再生稻验收的最高单产达5.21t/hm2,两季总产13.03t/hm2。对比试验结果,“规范”较原再生稻产2.25t/hm2栽培“模式”(以下简称“模式”)头季稻和再生稻分别增加0.66和0.94t/hm2。说明“规范”是一套更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超级稻培矮64S/E32百亩高产样方栽培技术示范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9年在临澧县开展了超级杂交稻培矮64S/E32的两个百亩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与研究,尽管遇到不利的气候影响,仍获得了好的收成。湖堰示范点产量为8300.5kg/hm^2,新河示范点为9400.5kg/hm^2,比大面积栽培增产30.4%-39.6%。产量结构分析表明,足穗,大惠,总库容量大是培矮64S/E32高产的重要保障。对其生育期表现、叶面积生长特点,施肥水平进行调查,并讨论了此类特迟熟杂交组合在湖北栽培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胡旭  胡培中 《杂交水稻》1997,12(6):10-11
鄂籼杂1号系用新恢复系092-8-8与珍汕97A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全有高产、稳产、米质好、耐肥耐寒、抗倒伏、再生能力强、适应性广等优点。1993-1996年在湖北省已累计示范种植7.4万hm^2,平均单产7.5t/hm以上。  相似文献   

10.
培两优288是湖南农业大学培育的两系杂交水稻 ,1998年安徽省桐城市引进作双季晚稻种植 ,表现出产量较高、米质好等特点。随着轻型高效农业的发展 ,再生稻栽培面积近几年不断扩大 ,为了掌握培两优288再生稻栽培技术 ,2000~2001年桐城市进行了试验示范。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一、示范情况1.示范面积与产量2000年示范安排在桐城市文昌翻身村 ,示范面积2.1hm2,经市、县两级专家组测产验收 ,头季稻平均单产8.15t/hm2,再生稻平均单产2.78t/hm2,两季合计单产10.93t/hm2。2001年扩大示…  相似文献   

11.
棉花高产规范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单产在1650kg·hm-2以上的高产棉花研究结果,单位面积结铃数是制约棉花高产的主要因素,单株结铃数对单位面积结铃数的影响最大。实现单产1650kg·hm-2以上目标的规范技术是:密度458~525万株·hm-2,施有机肥30~375t·hm-2,纯氮150~225kg·hm-2、P2O5120~147kg·hm-2、K2O114~150kg·hm-2,应用生长促进剂化促4~5次、应用缩节胺30~45g·hm-2化控2~3次。  相似文献   

12.
杂交水稻一季加再生单产超15 t/hm 2/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朝昌 《杂交水稻》2000,9(6):33-34
介绍了广西西林县1999年用Ⅱ优63等组合示范栽培66.5hm^2一季加再生稻,获年平均单产15t/hm^2以上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首次进行西瓜——两系杂交稻培杂山青秋制轮作试验获得成功;西瓜单产37.4 t/hm 2,杂交种子单产2.69 t/hm 2。介绍了其两熟栽培的条件、技术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水稻双优双抛产量15t/hm^2的品种搭配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双季优质水稻品种(组合)抛秧9种搭配模式试验结果,在配套栽培技术相同的情况下,早籼嘉早935分别搭配特早熟晚粳丙93-390、翻秋杂交稻K优402和早籼嘉早935(作晚稻)3种模式,产量超过15t/hm^2,分别为16.8t/hm^2、15.52t/hm^2、15.29t/hm^2,比双季移栽对照(嘉育293搭配秀水11)显著增产或平产。另外,上述3种模式,每公顷可省工54个,节省秧田60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N、P、K三种肥料不同的施肥模式和种植行距的4因子5水平2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全部实施的研究方法,得出了甘蔗含糖量高于14%,甘蔗产量高于75t/hm^2和产糖量高于10.5t/hm^2的最佳施肥模式和种植行距。试验结果的验证和不面积的生产性推广证实;适合于试验地所处的生态环境植蔗区的最佳种植行距为0.80-0.85m,氮肥(尿素)最适宜用量为0.6t/hm^2;磷肥(过磷酸钙)施用过多会影  相似文献   

16.
在名优茶生产园研究了5种施肥处理方式,结果表明:封园时施菜籽饼750kg/hm^2,并埋入当年覆盖的稻草7.5t/hm^2和杂草,春茶萌芽前半季催芽肥处理方式为佳,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广西北流市种子公司1998 年秋制培杂山青160 hm 2,平均产量2.83 t/hm 2,高产田块达3.9 t/hm 2。总结了两系杂交水稻培杂山青秋制高产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8.
黔阳县是湖南西部一个山区县,1994年引种培两优288,1996年试种6.7hm2,平均单产7.62t/hm2,比对照威优64增产660kg/hm2,增产幅度9.48%,达显著水平;1997年在铁山乡大面积推广。该组合作晚稻栽培熟期适宜,产量高,抗性好,特别是米质优。为了加速发展推广,1997年我公司在本县深度乡曹垅、下寨2村制种5.7hm2,平均产量2.79t/hm2,下寨村农户向培英制种800m2,折合产量3.15t/hm2。现将制种技术总结如下。1选择最佳扬花期和安全育性转换期,定准播差培…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每公顷产量超9000kg综合栽培技术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近年来冬小麦每公顷产量超9000kg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研究得出:施足基肥,培肥地力是冬小麦每公顷产量超9000kg的关键;因地制宜选用高产良种和合理的栽培技术是实现每化顷产量超9000kg的基本保证。初步认为,在目前生产条件下,选用成穗率高的多穗型品种创每化顷9000kg以上产量较种植大穗型品种更为稳妥;基本苗多穗型品种以120-180万/hm^2,大穗型品种以210-240万/hm^2为宜;  相似文献   

20.
重惠型杂交中稻组合的特点及其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6a的试验、示范结果,分析了重穗型杂交中稻组合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超高产(≥10t/hm^2)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