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介绍了近年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赵华  张立侠  王华 《吉林农业》2002,(10):25-25
稻曲病又称稻黑穗病,青粉病,近年来在东丰县为害日趋严重。稻曲病使水稻秕谷率上升,结实率,千粒与单穗重下降,使加工后的大米整米率下降,青米率、乳白米率升高,并严重污染稻谷,影响米质,危害人体健康,降低商品价值。因此,有效防治稻曲病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指导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一、症状识别稻曲病一般在水稻开花以后至乳熟期发生,主要为害穗部谷粒,病菌侵入谷粒后,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病粒内部组织被破坏,以后菌丝块逐渐长大,使颖壳内的合缝处逐  相似文献   

4.
稻曲病又称绿黑穗病、青粉病,通常在晚稻上发生,但近年来糯稻和杂交粳稻发病明显高于其他品种,且面积有所增大.据本人多年田间观察,水稻多在抽穗、扬花阶段感病,病害侵染穗部造成病粒,使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在水稻生长后期偏施氮肥,长势嫩绿茂盛,开花期又遇高温阴雨,特别是连阴雨则发病重,可导致减产.此病菌含有毒色素,如用混有5%以上的病谷作畜禽饲料,可引起慢性中毒,内脏发生病变,且对人体健康也非常有害.  相似文献   

5.
水稻稻曲病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水稻稻曲病的危害症状、发生因素及其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7.
水稻稻曲病发生规律与防治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曲病影响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且病菌含有毒素,可引起畜禽及人慢性中毒。笔者简要介绍了其病害症状、侵染规律,并提出相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稻曲病近年来逐渐上升成为危害水稻生产的的主要病害,然而多数农民对此病害重视不够和缺乏防治知识。结合近年来生产实践.总结了稻曲病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以指导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9.
水稻稻曲病是危害水稻的常发病害之一,充分了解本病的发生原因,在生产中有效地进行防治,对增加产量,减少成本,降低农业防治污染,保障粮食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水稻稻曲病的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稻曲病是危害水稻的常发病害之一,充分了解本病的发生原因,在生产中有效地进行防治,对增加产量,减少成本,降低农业防治污染,保障粮食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稻曲病在各稻区均有发生.得病的稻穗,空秕率上升,千粒重下降,碎米增多,影响产量(一般减产5%~10%)和质量,大量食用对人的健康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水稻稻曲病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水稻稻曲病发病症状和病原,分析了其流行特点,提出了农业和化学等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5.
水稻稻曲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稻曲病近年来逐渐上升成为危害水稻生产的的主要病害,然而多数农民对此病害重视不够和缺乏防治知识。结合近年来生产实践,总结了稻曲病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以指导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16.
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曲病,别名青粉病、伪黑穗病,因其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故又称丰收果,属真菌病害。此病在我国各大稻区均有发生,通常在晚稻上发生,尤以糯稻为多。随着一些矮秆紧凑型水稻品种的推广以及施肥水平的提高,此病发生愈来愈突出。病穗空瘪粒显著增加,发病后一般可减产5-10%。此病对产量损失是次要的,严重的是病原菌有毒,孢子污染稻谷,降低稻米品质。此外,用混有稻曲病粒的稻谷饲养家禽,可引起家禽慢性中毒,造成内脏病变,直至死亡。  相似文献   

17.
稻曲病又称青粉病,是由子囊菌绿菌核属引起,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侵入水稻花器,深入胚乳中迅速生长而形成孢子座(稻曲)。发病因素主要是感病水稻品种在破口期至齐穗期间,恰遇低温、多雨、日照少、雾大、露重天气,生长过嫩、偏迟的稻株容易发病。  相似文献   

18.
水稻稻曲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曲病近年来逐渐上长升成为危害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然而多数农民对此病害重视不够和缺乏防治知识,为此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结合近年来生产实践,介绍了稻曲病的危害、症状、病原、发生规律、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9.
水稻稻曲病近几年在安徽各稻区中晚稻上发病率在5%~10%,重病田块达20~30%,已成为重要病害,不仅造成产量损失,而且病菌毒素污染稻谷,影响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20.
稻曲病发生与防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近年来,被农民称为“灰包”的稻曲病在我区中稻上危害不断加重,造成稻谷严重污染,重病田产量损失达10%以上。1989年全区共发病149.57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35.46%,损失稻谷4066.67万公斤,已经成为我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探讨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作者作了初步研究。一、病原菌稻曲病原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属子囊菌,麦角科,拟墨粉属。谷粒内长出的球状稻曲即病菌的孢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