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1949—2020年我国木材产量数据,运用多项式回归方法,预测了2021—2030年我国木材产量。结果显示,我国可在2025—2029年期间实现木材供给从以国际市场供给为主体到以国内市场供给为主体的转换。利用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从森林资源消长平衡的角度分析发现,在目前的森林资源条件下,我国已具备主要依靠国内森林资源供给木材的条件,我国未来的森林资源发展也可支撑预测的到2029年以前木材产量增长。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森林资源与木材生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俄罗斯森林资源与木材生产发展状况, 探讨了俄罗斯森林资源的特点, 总结了俄罗斯木材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俄罗斯林产品的品种和产量走势, 分析了俄罗斯森工行业和木材生产的发展机遇, 展望了中俄森林资源合作开发与林产品贸易和林业双边合作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中国林业》2014,(4):61-61
随着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全面实施,木材产量大幅度调减,林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转变,占林省泉阳林业局将经营模式由原来以采伐为主转变为以森林资源管护和森林资源培育为主,木材产量锐减,给泉阳林业局造成资金严重不足,给企业经营和发展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4.
川西高山原始林区,已建立十八个林业局,其木材产量占全省企业产量的80%,是我省重点木材生产基地之一。由于森林资源的开发,木材产量的提高,普遍实行的采伐方式为皆伐作业,导致了森林的集中过伐。企业经营区内现仅结存森林蓄积量2.28亿立方米,出材量1.31亿立方米。如按一九七九年的实际产量水平推算,只能经营利用40年左右。对此,川西高山原始林区,特别是冷、云杉复层异令林,如何确定主伐利期限,並以此为基础确定轮伐期,达到长期经营,永续利用,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一、开展木材综合利用是当前木材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木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木材产量愈来愈难以满足需要。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措施,是在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实行合理采伐的前提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资源,努力增加木材  相似文献   

6.
一、有效地利用现有森林资源,是当前的迫切任务林业是国民经济一个重要部门。林产工业是从属于林业生产的新兴工业,是对森林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合理使用和节约木材,扩大森林资源的重要途径。木材产量是根据森林资源多少而决定的。我国是少林国家,林木总蓄积量约有九十五亿  相似文献   

7.
以柳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样木资料建立削度方程,估测单木材积、出材率,结合各口径的木材价格表确定单木的平均价格,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数表,即单木产量货币收获表。给出了该表的实际应用方法,为森林资源调查、资产评估、经济效益分析等提供依据,在林业生产上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作为森林资源的主产品——木材,社会对它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我国目前对木材生产和木材利用的水平又较低,浪费也极大。著名木材专家王恺等指出,我国每年浪费掉的木材为2500万立方米,相当于河北省的森林总蓄积量。在我国森林资源贫乏,后备资源不足,大幅度增加木材产量或大量进口木材还有困难的情况下,利用“三剩”(采伐、造材和加工剩余物)发展木片生产,提高木材利用率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现有森林资源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据国家物资部门推算,到2000年我国木材最低需要量为1亿 m~3。全面开发合理利用现有成过熟林资源,再加上广泛开展中幼林抚育间伐,每年总共可生产7000万 m~3,尚有3000万 m~3的缺口。资源危机、经济危困使我国林业生产目前陷入困境。大力营造周期短、产量高、见效快的速生丰产林,建立丰产林基地,将是缓和我国木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1984年林业部通过对洛南县森林资源调查,确定在  相似文献   

10.
在考核评价林业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时,人们首先遇到的就是各企业间因客观条件差异的不可比性。要使企业间经济效益真实可比,就必须对照企业各自的经营条件、经营手段和产品结构进行分析,把因自然条件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客观因素找出来,确定一个自然系数,用它去考核企业实际效益。本文试图采用“模拟效益客观因素分析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提出了林业企业营林生产全面实行经济核算的设想。一、林业企业“模拟效益客观因素分析法”林业企业木材产品产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木材产量受到森林资源的制约,企业不得超限额采伐,所以不可能通过增加木材产量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且木材采运生产的自然条件和可供采伐利用森林资源的树种构成,又决定着木材生产成本和木材产品售价的高低。因此,采伐限额、采运生产自然条件和可供采伐资源的树种构成是影响木材生产效益的三个决定性客观因素。其它诸如节约费用  相似文献   

11.
秦岭是我省最大的林业生产基地,蕴藏着较丰富的森林资源,林地面积占全省林地面积的54%,森林蓄积占全省总蓄积的67%,木材产量占全省木材产量的80%以上。因此,发展秦岭林区木材综合利用,潜力很大,意义深远。本文就秦岭林区的森林资源条件和国营采育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依据总体设计的原则,侧重探讨采伐、造林、加工三大剩余物的综合利用问题,以期寻求出更加合理的经营利用途径,使现有的森林资源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由于长期以来木材生产为主导经济,导致林构资源的消耗量大于生长量,出现了可采资源面临枯竭,后备森林资源出现然机的局面,林业局木材产量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13.
<正> 为尽快扭转森林资源危机,省森工总局在大幅调减木材产量的同时,全面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实行森林资源审计,是我们在强化资源管理实践中探索出的新事物和重要措施之一。自1987年实行以来,森林资源失控现象逐步得到扭转,按国家下达的采伐限额,三年共节约森林蓄积448.5万立方米。一、具体做法森林资源审计工作,是森林资源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政府,对森林经营者是否严格执行森林法,是否严肃执行国家颁布的森林采伐限额和木材产量,是否实现更新造林数量与质量指标的一种法律审查行为。我们的  相似文献   

14.
速生丰产林是指在适宜的立地条件下,采用经济价值高,又能速生的树种,通过集约经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成材的标准,并获得高产量的林分。我省森林资源贫乏,木材供需矛盾一直十分突出。发展速生丰产林,是短期内改变我省木材供应紧张状况,缓和木材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15.
郑智龙 《森林工程》1995,11(3):16-20
本文通过对挖土采伐试验过程和结果的定量研究分析,得知此工艺方法的实施能明显增如单位面积木材产量,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能有效地降低森林资源的消耗,具有良好的森林生态效益。文章确定出定量计算效益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供求关系上出现了一些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根本的措施,当然是在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实行合理采伐的前提下,积极发动群众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资源,努力增加木材的产量。但是,人所共知,一棵树从种到成材,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因此,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森林资源,切实搞好森林资源的综合利  相似文献   

17.
<正> 林业部初步确定,2000年我国林业发展的五大战略项目是:森林复盖率,林木年总生长量,国家年计划木材产量,森林采伐、造材、加工剩余物的综合利用和林区多种经营,以及林业总产值。参照林业部的设想和规划,本文就襄樊市森林资源现状作一番分析并对其发展远景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8.
原木生产除了它本身需消耗森林资源外,还有一些附属性的和政策性的资源消耗,这些森林资源消耗在确定企业生产规模时是必须考虑的。按现行林业局(场)总体设计有关规定,年采伐量按轮伐要求进行计算,这是企业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极限值,如果在原木生产时不考虑其它森林资源消耗,必将使企业出现过伐局面。为了扭转过去木材产量计算的不合理情况,为此,我们引入全林资源消耗这个概念,即林业企业在组  相似文献   

19.
<正>国家林业局发布《2013年全国林业统计年报分析报告》,公布了我国森林资源及木材、人造板产量数据。1)森林资源据第8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2.08亿hm2,森林覆盖率21.63%,人工林面积0.69亿hm2,蓄积24.83亿m3。2)木材产量2013年原木产量为8 438.5万m3,锯材产量6 297.60万m3;3)人造板产量2013年各类人造板总产量为25 559.91万m3,同比增长14.43%。2013年人造板产量排名前6位的省(区)是:山东、江苏、广西、安徽、河南和河北,6省区人造板产量总计18 773.87万m3,占全国人造板总产量的73.45%。4)地板产量2013年各类木竹地板的总产量  相似文献   

20.
要重视森林资源价值的计量和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森林资源的价值由有形的资源商品价值和无形的生态服务价值(简称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组成,可用收益资本法、旅行费用法、边际机会成本定价法等计量。计量结果可用来确定木材最优采伐量、最优森林资源税、最优森林环境补偿费,确定木材进出口政策;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建议对森林资源价值计量和应用进行规范化研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