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西地区是河南省甘薯的主要种植区 ,常年种植面积在 2 0万hm2 左右。为了有效地提高甘薯产量 ,稳定甘薯种植面积 ,调整种植结构 ,我们开展了“甘薯脱毒快繁及产业化开发应用研究” ,经我们脱毒成功的甘薯品种有徐薯 18、北京 553、豫薯 4号、豫薯 7号、豫薯 8号、豫薯 11、豫薯 12、鲁薯 8号等。在脱毒甘薯的试验、示范、推广过程中 ,我们总结出了适合豫西丘陵地区脱毒甘薯的高产栽培技术 ,现介绍如下。1 起垄种植甘薯属块根作物 ,土层深厚、通气性好的沙壤土最适宜甘薯生长 ,为了给脱毒甘薯高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最好采取起垄种…  相似文献   

2.
根据山东半岛地理、气候、农业生产的特点,开展菜用甘薯冬春季育苗技术、种植方式、保护地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等研究,在此基础上,集成了菜用甘薯保护地大垄双行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包括选地耕翻整平、覆盖棚膜棚被、增施有机肥、足墒规格起大垄、黑膜覆盖、选用优良品种、双行三角形直栽、减半喷施除草剂、悬挂粘虫板、小水勤浇分次追肥、分期采摘等关键技术措施,示范基地每667m~2茎尖产量2372kg。  相似文献   

3.
不同起垄方式栽培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马铃薯不同起垄方式的栽培试验,研究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不同起垄方式栽培对马铃薯产量影响较大,马铃薯费乌瑞它以平播后覆土起垄栽培方式最好,其次是平作出苗后至发棵起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4.
试验采用正交组合设计,研究了在麦玉苕套作模式下甘薯品种“豫薯王“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栽插期对甘薯产量的影响最大,且于5月25日,以3000穴/667m2的密度和4个节段的尖节苗进行栽插,并施用32kg/667m2钾肥的处理组合薯块产量最高,可达1945kg/667m2。  相似文献   

5.
麦套烟地起垄栽烟试验简报符平辉(贵州省毕节地区烟草分公司551700)为改进麦套烟地烤烟规范化栽培技术,提高烤烟产量和品质,1993年我们在织金县化起镇进行了麦套烟地起半垄移栽烤烟新技术的研究和试验。通过试验和近两年的大面积示范推广表明。此法可以防涝...  相似文献   

6.
引言甘薯曾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改革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近年来甘薯种植面积有所压缩,作为主食的比重明显降低,而用作淀粉开发利用和生猪饲料的比重则明显提高。但是,就现有甘薯品种如何通过常规栽培措施,增加其生物产量及其营养成分方面的报道,笔者尚不多见。为此,自1987年起,在石桥乡进行了甘薯饲用栽培试验,初步探讨了甘薯饲用栽培技术,以求促进甘薯生  相似文献   

7.
多效唑的不同喷施时间对甘薯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徐薯22为试验材料,按照喷施时间设置4个处理,研究多效唑的不同喷施时间对甘薯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喷施多效唑能有效提高甘薯的基部分枝数,抑制甘薯主蔓生长,降低主蔓长度,同时抑制甘薯地上部茎叶生长,控制单株藤叶重量,提高单株鲜薯重,从而提高甘薯的经济产量,并能有效提高甘薯烘干率,且均表现为封垄后喷施的时间越早,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起垄覆膜移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新中玉801为试验材料,研究起垄覆膜移栽、起垄移栽、常规拉绳移栽、直播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垄覆膜移栽单产达812.26 kg/667m~2,且产量高于其它栽培模式产量,其次起垄移栽产量为702.26kg/667m~2,产量相对较低的是直播处理,为611.03 kg/667m~2,其次常规移栽模式试验产量为665.7 kg/667m~2。说明起垄覆膜移栽有利于玉米生长,适宜在余庆县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马铃薯高产栽培配套技术,进行了不同起垄高度及单双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产量最高的是双垄种植、垄高30cm,其次是双垄种植、垄高20cm,最低是单垄种植、垄高30cm;起垄高度间差异不显著,单双垄种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以双垄栽培产量高。  相似文献   

10.
不同增温措施对西南山区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西南山区春玉米采用起垄直播覆膜、起垄覆膜育苗打孔移栽、起垄直播覆膜再加苗期拱棚双增温3种增温措施,研究不同增温措施对春玉米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种增温措施使春玉米的生育时期提前,缩短生育期17~19d,提高春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增加"光合源",提高干物质积累及最终向子粒库的转运(收获指数),增产幅度分别达11.48%、9.85%和14.93%,提高经济效益分别达571元/hm2、164元/hm2和256元/hm2。综合以上试验结果,西南山区春玉米生产栽培中以起垄直播覆膜为宜。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不同甘薯品种愈伤组织对抗生素耐受性,以及在不同激素配合使用时分化情况,为甘薯转基因工程奠定基础。将不同浓度的羧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和潮霉素以及不同浓度和组合的NAA、BAP 和2,4-D添加进MS培养基,接种不同来源的甘薯愈伤组织并进行观察。[结果]不同甘薯品种对3种抗生素耐受性表现出一定差异,在较低羧苄青霉素浓度(100mg/L)的MS固体培养基中,所有品种愈伤组织生长良好。在较高羧苄青霉素浓度(≧500mg/L)的MS固体培养基中,南薯99和绵粉7号表现出较强的抗生素耐受性。NAA(0.1mg/L)与较高浓度BAP(≧1.0mg/L)配合使用, 不同品种愈伤组织分化率为100%,较低浓度BAP(0.1mg/L)与不同浓度NAA配合使用,分化率极低。  相似文献   

12.
对番薯藤不同可食部位(叶片、叶柄、嫩茎)以及漂烫处理后,番薯藤叶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进行测定,参考蔬菜中硝酸盐含量分级评价标准和我国制定的无公害蔬菜亚硝酸盐含量限量标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作为蔬菜的番薯藤,其嫩叶(顶端叶)叶片的硝酸盐含量低于轻度污染水平444mg/kg,亚硝酸盐含量低于我国制定的无公害蔬菜亚硝酸盐含量的限量标准,VC含量高于50mg/100g,属于一级野菜,可以安全食用;番薯藤成熟叶(中部叶)和老叶的叶片、嫩茎、嫩叶的叶柄的硝酸盐含量高于807mg/kg而低于1268mg/kg,亚硝酸盐含量低于我国制定的无公害蔬菜亚硝酸盐含量的限量标准,属于三级蔬菜,不可生食和盐渍食用,可熟食;番薯藤成熟叶叶柄的硝酸盐含量高于1268mg/kg,属于硝酸盐重度污染水平,属于四级蔬菜,不宜食用。  相似文献   

13.
作物打顶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打顶是作物栽培过程中一项重要而又特殊的技术措施。近年来,打顶栽培技术广泛应用于棉花、烟草、芝麻、中药材、花卉等作物栽培当中,已成为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打顶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和增产增质的内在机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作物打顶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及根系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2012年在湖南长沙以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杂交稻汕优63和常规稻黄华占为材料的大田定位试验,比较了垄作梯式栽培技术(两种垄规格)和垄厢栽培技术(3种厢规格)对水稻产量和根系性状的影响。与平作栽培(T0)相比,窄垄作梯式栽培(T1)和垄厢栽培(T3)均可提高水稻产量,其中以T1的产量最高,比T0平均增产22.2%(17.1%~27.2%),其次T3平均增产10.4%(5.8%~15.0%),但随着垄宽或厢宽的增加,产量增幅逐渐下降。较高的穗数和每穗粒数、良好的根系特性(根系氧化力、根表面吸收面积、根系孔隙度)以及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大是上述两种栽培技术增产的重要原因。同时,根解剖结构表明垄作梯式栽培的根皮层减小、中柱和导管面积增大,增强了水分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全膜垄作栽培方式对黄土高原旱作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克新1号马铃薯品种为材料,设全膜双垄垄上播种(A1)、全膜单垄垄上播种(A2)、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种(A3)和露地常耕平作(CK)4种栽培方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垄作栽培方式均能够提高各生育时期0~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以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种效果最好;与露地常耕平作相比,全膜垄作栽培方式可以极显著或显著提高马铃薯株高、冠幅、茎粗及叶片SPAD值。同时,全膜垄作栽培方式能够提高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降低马铃薯青薯率和烂薯率,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种比全膜双垄垄上播种的产量增加5.53%, 比全膜单垄垄上播种的产量增加14.23%,其中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种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可作为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节水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东西垄向栽培的遮光问题,在辽宁北票地区以南北栽培为对照,研究东西大垄丛栽、大垄双行、大垄单行栽培方式对番茄生长、冠层环境、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栽培方式的株高、茎粗、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均无显著差异。环境方面,大垄丛栽的冠层光环境最佳,其中大垄丛栽的群体水平方向透光性最好,垄间的辐射量要优于大垄双行和大垄单行。大垄丛栽的冠层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高于南北栽培,冠层空气相对湿度低于南北栽培。大垄丛栽的产量达到了47577 kg/hm2,显著高于其他3种栽培方式;相同栽培密度条件下,大垄丛栽的单产比南北栽培高了12.93%。品质方面,4种栽培方式的可溶性糖、有机酸、糖酸比、维生素C的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综上所述,大垄丛栽的栽培方式在光环境、产量和品质等方面都优于传统栽培方式。由此可见,行距95 cm的东西大垄丛栽的栽培方式可以在高纬度地区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
针对云贵高原高海拔冷凉地区马铃薯产量低的问题,通过采取覆膜等栽培措施提高地温以增加产量。为明确该地区最适宜的覆膜模式,通过3年的大田试验,设置4种栽培模式:平播后起垄(A1)、侧膜覆膜(A2)、覆膜覆土(A3)和大垄双行(A4,对照),分析不同模式对土壤温湿度、产量及发育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野马村为代表的云贵高海拔冷凉地区马铃薯全生育期内平均气温为14℃,比最适气温低4℃,土壤湿度>45%,水分不是主要限制因素,而提高地温是增产的关键。覆膜覆土是以野马村为代表的云贵高原高海拔冷凉地区的最适种植模式,可提早结薯9d,增产26.8%,提高商品薯率1.05%。  相似文献   

18.
栽培方式对粳型巨胚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粳型巨胚稻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用粳型巨胚稻新品系‘西巨胚1号’为试验对象,以常规粳稻‘合系22-2’作对照。采用淹水、旱种和垄畦3种栽培方式进行种植,大田的移栽规格为(20+14) cm × 14 cm宽窄行双行种植,每穴种2苗,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详细记载生育进程;于孕穗期、齐穗期和成熟期每个处理取4穴测定其叶面积和干物质重;成熟后,每处理取10穴考种测其产量性状,全小区收割计产。结果表明,3种栽培方式中,垄畦栽培下巨胚稻植株的分蘖增多,茎叶干物质积累较多,有利于构建早期高产群体;生育后期延长了叶片的寿命,提高了干物质运转率,有效穗和穗粒数显著增加,从而提高了稻谷产量。因此,在巨胚稻生产中建议采用垄畦栽培以提高物质积累和运转和获得最大产量。  相似文献   

19.
小麦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的影响,明确小麦对高温环境胁迫的响应,本文归纳了最新研究高温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的影响。从生理生化方面归纳了小麦光合作用、相关酶活性、氧化系统、植物激素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根据文献分析提出小麦未来研究发展的建议:(1)选育抗逆性强的品种,(2)合理栽培管理的调控措施来减轻高温对小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加工专用马铃薯品种大西洋适宜密度,进行了不同栽培密度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商品薯率、淀粉含量影响不明显,对生育期影响不大,对产量及其农艺经济性状均有影响。在张掖市种植的最佳密度为9.09万株/hm2,平均产量达42924kg/hm2,田间种植垄株距为110cm×20cm;适宜密度范围为8.33万-9.09万株/hm2,相应的田间种植垄株距为(120~110cm)×20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