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枣食芽象甲对不同品种枣树挥发物气味行为反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给开发植物源引诱剂监测和控制枣食芽象甲提供新方法,以6种枣树品种的枣叶和枣芽为试材,研究了枣食芽象甲寄主定向机制。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枣食芽象甲成虫对6种枣树品种的枣叶和枣芽的气味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枣食芽象甲成虫对6种枣树品种枣叶的反应率为53.57%~57.58%,6种枣树品种的枣叶挥发物均没有明显的引诱作用(P>0.05);枣食芽象甲成虫对‘赞皇枣’、‘壶瓶枣’和‘骏枣’的枣芽挥发物反应率均大于68%,这3种枣树品种的枣芽挥发物对枣食芽象甲有明显的引诱作用(P<0.05)。  相似文献   

2.
试验以青稞新育品种‘黄青2号’不同生长期的土壤为材料,对比测定不同施肥处理、不同土层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研究了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在整个生育期都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铵态氮含量在抽穗期最高,硝态氮含量在苗期最高,分别为2.75 mg/kg和22.64 mg/kg。0~20 cm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含量为1.76 mg/kg和11.82 mg/kg,分别是20~40 cm的1.76倍和2.00倍,说明物质的转化、吸收和运输主要在上层土壤中进行。土壤中铵态氮达到一定浓度时,硝态氮含量与铵态氮浓度没有相关性,而与硝酸酶活性有关。不同施肥处理下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有所差异,3种缓释肥料处理下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有效利用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研究基肥施氮量对甘蔗苗期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以期为甘蔗生产合理施用氮肥提供参考依据。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试材,采用网室微区盆栽试验方法,设基肥施用15N标记的尿素5 g/盆、2.5 g/盆及1.5 g/盆3个处理。结果表明,苗期甘蔗全氮含量、干物质积累量、从肥料中吸收的氮素总量及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含量均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但氮肥利用率却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施氮量明显影响氮素在甘蔗植株体内及不同土层的分布;苗期甘蔗主要吸收20~40 cm尤其是20~30 cm土层的氮素。甘蔗基肥施用氮肥应考虑适宜的量和土层深度。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枣棉间作模式氮肥施用水平,设计N0、N10、N20、N30、N40、N50 6个氮肥处理,在棉花关键生育时期,调查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情况,测定土壤硝态氮的时空差异性。结果表明:施氮可增加单株结铃数,使棉花增产;增产效果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大,但超过一定范围后则有下降的趋势。施氮能够明显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中量施氮肥(450 kg/hm2)既可稳定产量又能减少土壤硝态氮残留。过量施氮造成了养分的累积及向下层淋洗。枣棉间作根系存在养分竞争,在距枣树50~100 cm区域氮肥竞争强,花期之后竞争开始增大,盛铃期达到最大,但随着与枣树距离加大竞争减弱。  相似文献   

5.
滨海盐碱地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滨海盐碱地定点设置连续3年棉花秸秆还田和未还田2个处理,研究其对0~6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和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3年棉花秸秆还田显著降低0~3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0~10 cm土层0.25 mm土壤微团聚体含量;显著提高0~10 cm土层5 mm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在0~20 cm土层,3年秸秆还田显著提高棉花播前和各生育阶段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平均分别比对照提高13.45%、18.57%、22.80%和22.57%;降低土壤速效磷和含盐量,平均分别比对照降低18.29%和16.59%。在20~40 cm土层,3年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平均比对照提高37.20%和31.62%;显著降低土壤含盐量,平均比对照降低19.06%。在40~60 cm土层,3年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平均分别比对照提高38.26%和24.83%。3年棉花秸秆还田分别比未还田显著提高棉花籽棉产量11.57%、19.01%和13.24%和皮棉产量18.56%、19.78%和18.73%,但对棉花单铃重和衣分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菌剂对连栋大棚土壤养分及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笔者利用微生物菌剂对长期废弃的2hm2大棚进行改良处理,通过测定试验前土壤重金属、农药残留情况和土壤基本理化性状,以及处理后土壤pH、EC、有机质、有效磷、硝态氮含量的变化,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改良效果以及对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废弃大棚土壤重金属含量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限值和《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的限值,农药残留含量小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限值;对照、有机肥和菌剂复合处理使0~5cm表层土壤pH上升;有机质、菌肥、有机肥和菌剂复合处理能提高土壤EC值以及土壤养分含量,且与对照存在着差异;3个施肥处理增加了表层的硝态氮含量,存在着表聚现象,但在5~30cm土层中,各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比试验前均减少。可得出结论,该地块没有受到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污染;在不同施肥处理中,施用有机肥+菌剂复合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pH、有机质、有效磷含量,降低5~30cm土层中硝态氮含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明片麻岩新成土中土壤硝态氮时空分布规律,通过田间肥效试验,研究在不同施氮水平下配施磷和有机肥对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提高作物产量。氮磷配施作物产量显著高于单施氮肥和有机肥,各处理不同施氮水平作物产量差异不显著。苗期各剖面土壤硝态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拔节期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硝态氮含量先增加(0~60 cm)后降低(60~80 cm)。抽穗灌浆期单施氮肥,总体上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硝态氮含量升高,且各剖面的硝态氮含量高于其他2个处理。收获期土壤中各剖面硝态氮含量呈现单施氮肥>氮磷配施>配施有机肥的趋势。土壤中各剖面的硝态氮含量总体上苗期>拔节期>抽穗灌浆期>收获期,随着谷子生育期需氮量和降雨量的变化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施肥对甜菜生长季节黑土氮形态动态变化规律,采用不同施肥处理研究甜菜生长季(5—9 月)东北黑土0~90 cm无机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和有机氮各组分(酸解总氮、氨态氮、氨基糖态氮、氨基酸态氮、酸解未知态氮及非酸解态氮)时空动态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在甜菜生育前期(5—7 月)对铵态氮和硝态氮时空变化有显著影响。土壤硝态氮主要分布在0~50 cm 且含量高于铵态氮,相比无肥有作物对照(CK2),施氮肥处理在甜菜幼苗期增加了土壤0~30 cm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同时增加块根糖分增长期(7 月)土壤0~70 cm硝态氮的消耗。与不施氮相比,施氮肥可以增加0~30 cm土壤酸解总氮、氨态氮和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土壤酸解总氮、氨态氮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在0~90 cm呈明显递减的空间梯度变化,但施氮肥处理可以平衡0~50 cm土壤氨基酸含量;土壤氨态氮随着甜菜生育时期进行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土壤氨基糖态氮含量时空变化不显著;土壤未知态氮含量随时间变化与氨态氮、氨基糖态氮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变化趋势相反;施氮肥处理(N120)和无作物对照(CK1)土壤非酸解态氮在甜菜生长后期(7—9 月)均出现深层残留。有机氮各组分含量(除氨基糖态氮和氨基酸态氮外)随甜菜生育进程遵循三次曲线方程的分布规律;甜菜生长过程中,土壤酸解有机氮组分中的氨态氮和氨基酸态氮为无机氮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9.
免耕玉米田土壤速效养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微区模拟方法,研究了免耕条件下,玉米田土壤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玉米田免耕降低了土壤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三种养分含量。其中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影响最大,降低达显著水平;速效磷含量次之;对速效钾含量影响最小。0~2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免耕处理比翻耕处理低15.3%~51.2%。20~4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免耕处理比翻耕处理低40.9%~46.7%。  相似文献   

10.
添加生物炭对设施菜田土壤氮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究生物炭田添加对设施菜田土壤氮迁移的影响,在设施黑土菜田进行常规水肥(WF)、常规水肥+生物炭(WFB)、80%水80%肥+生物炭(80%WFB)处理的田间对比试验,系统研究生物炭施加对土壤铵态氮、硝态氮迁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00 cm土层内,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降低,施加生物炭(WFB、80%WFB)可明显降低不同土层铵态氮、硝态氮淋失量;施加生物炭的WFB、80%WFB处理铵态氮淋失量在0~60 cm土层比对照(WF)降低了52.87%、49.39%(P<0.05);施加生物炭的WFB处理硝态氮淋失量在0~40 cm土层比对照(WF)降低了32.22%(P<0.05)。茄子生育期内,施加生物炭的WFB、80%WFB处理可以增加苗期、初果期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抑制土壤硝态氮淋失,对盛果期、拉秧期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无影响。综上,生物炭的施加能有效抑制设施菜田土壤氮的淋失迁移。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适合佳县地区种植的红枣抗裂品种,利用枣果浸泡试验,分析了‘佳县长枣’、‘狗头枣’、‘赞皇枣’、‘骏枣’、‘壶瓶枣’、‘金丝小枣’、‘圆铃枣’、‘晋枣’、‘灵宝枣’、‘木枣’10个佳县本地栽植的红枣品种裂果率和吸水率的变化趋势,比较不同品种的抗裂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浸果过程中,红枣的裂果率在24 h内基本呈直线增加,72 h后达到稳定。不同红枣品种在脆熟期浸果后一定时期内(24~48 h)的裂果率和吸水率线性相关。不同品种之间的红枣裂果率差异显著,‘骏枣’裂果率最高,为93.3%,‘圆铃枣’裂果率最低,为26.7%,其次为‘佳县长枣’和‘灵宝枣’。因此,适合佳县栽植的较好红枣抗裂品种为‘圆铃枣’、‘佳县长枣’和‘灵宝枣’。  相似文献   

12.
为潮土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运移、积累特征及其与夏玉米产量之间的关系,以始于1978年的莱阳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在2014,2015年夏玉米收获后,分别测定0~20,20~40,40~60,60~80,80~100 cm土层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并计算0~100 cm不同土层硝态氮、铵态氮积累量及夏玉米产量。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或化学氮肥均能提高土壤硝态氮或铵态氮含量及其积累量;在0~100 cm土层中各处理硝态氮的垂直迁移趋势不同,而铵态氮的垂直迁移趋势基本一致;与化肥相比,施用有机肥可滞缓硝态氮向土壤深层淋溶,但两者对铵态氮向土壤深层迁移趋势的影响不明显;长期施用有机肥、氮肥对硝态氮、铵态氮积累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且对土壤硝态氮积累量存在极显著的交互效应;与长期不施肥M_0N_0(CK)相比,施肥处理(M_0N_1、M_0N_2、M_1N_0、M_1N_1、M_1N_2、M_2N_0、M_2N_1、M_2N_2)硝态氮积累量、铵态氮积累量分别显著增加112%~396%和69%~259%(P0.05);在0~20,0~40,0~60,0~80,0~100 cm各土层中,硝态氮、铵态氮积累量与夏玉米产量具有不同线性关系。研究表明,合理的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降低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淋溶及其积累,从而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维持农田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保护地下水源。  相似文献   

13.
不同施氮时期对冬小麦根系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姜东  于振文 《作物学报》1997,23(2):181-190
采用温室盆栽和田间土柱栽培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施氮时期对冬小麦根系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根系从开花后14天开始加速衰老,与籽粒灌浆速率高峰期相对应。20~40cm和40~100cm土层根衰老迟于0~20cm土层根。根系衰老与旗叶衰老、及与籽粒灌浆速率密切相关。20~40cm和40~100cm土层中的根对旗叶衰老有较大影响;在籽粒形成期,0~20cm土层根对粒重形成的作用大,到灌浆期,20~40cm和40~60cm土层根对粒重形成起重要作用。鲁215953和鲁麦14品种分别于拔节期和挑旗期追施氮肥,可延缓小麦根系的衰老,提高籽粒灌浆速率,增加粒重和产量。  相似文献   

14.
旨在了解陕北黄土区枣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性以及林地土壤结构,以期为今后陕北黄土区枣林营造、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和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以陕北黄土区神木市马镇乡枣林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采用环刀浸水法对其土壤物理性质进行测定,通过对物理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物理性质存在显著差异(P<05),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大小为草地>山地枣林>杏树林;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大小为杏树林>山地枣林>草地;(2)研究区不同林龄河滩枣林土壤持水量和土壤孔隙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20年生的河滩枣林持水性方面要较近100年生的河滩枣林好,但是20年生的河滩枣林土壤结构要较近100年生的河滩枣林差;(3)研究区山地枣林与河滩枣林土壤持水性和孔隙度呈显著差异(P<0.05),土壤容重则差异不显著(P>0.05);山地枣林与河滩枣林的土壤含水量都在60~100 cm达到最大,最大值分别是10.38%和19.65%。陕北黄土区枣林土壤物理性质和结构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不同温湿度条件下杨树人工林土壤氮矿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掌握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杨树人工林土壤的氮矿化过程,探明土壤在干旱条件下的氮矿化特征,采用室内培养法,将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20%(重度干旱处理)、40%(轻度干旱处理)和70%(对照处理)的杨树人工林表层土壤(0~10 cm),分别置于15、20、25、30℃恒温条件下进行了8周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的土壤氮矿化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净氮矿化量与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2)在较低温度条件下(15、20℃),不同湿度土壤净氮矿化量表现为轻度干旱重度干旱对照,而在较高温度条件下(25、30℃),培养前期的氮矿化量变化规律与低温处理一致,但至培养后期,则表现为对照轻度干旱重度干旱;(3)各种处理土壤矿质氮主要以硝态氮为主;(4)土壤电导率与土壤硝态氮含量、净氮矿化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研究表明适度干旱能够促进土壤氮的早期矿化,但适宜的湿度更有利于土壤氮的长期矿化。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大豆-玉米轮作对土壤固氮细菌的影响,以玉米连作为对照(MMM),以nif-H基因为指示,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大豆-玉米2年轮作周期(MSM)和大豆-玉米-玉米3年轮作周期(SMM)下土壤固氮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结果表明:大豆-玉米轮作下0~20、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均显著增加。固氮细菌的Chao1指数和ACE指数在0~20、20~40 cm土层均为轮作高于对照,轮作下MSM显著高于SMM;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在0~20 cm土层轮作显著高于MMM;20~40 cm土层MSM显著高于MMM。在门水平上,MSM和SMM的0~20、20~40 cm土层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均高于MMM。在属水平上,2个轮作类型0~20 cm土层的慢生根瘤菌属、弗兰克氏菌属和纤毛菌属相对丰度显著较高;20~40 cm土层慢生根瘤菌属、伪食酸菌属、地杆菌属和固氮弧菌属相对丰度显著较高;MSM 0~20、20~40 cm土层慢生根瘤菌属、甲基孢囊菌属和固氮弧菌属较SMM均提高。方差分析表明,固氮细菌丰度指数(Chao1和ACE指数)与有机质、碱解氮...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河上游荒漠河岸林土壤速效氮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对塔里木河上游流域三源交汇区荒漠河岸林土壤氮素空间变异特征进行研究,通过采集测定研究区内不同层次土壤样品的速效氮,并利用GIS、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的方法,对研究区内土壤速效氮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荒漠河岸林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的土壤速效氮变异系数均属于中等变异,变异系数的大小与土壤深度有关,20~40 cm、40~60 cm土壤的变异系数大于0~ 20 cm土层;采样数量从精确性、经济性、采样效率3个方面分析,确定了合理的采样数量为0~20 cm土层的采样数为15个,20~40 cm土层的采样数为24个,40~60 cm土层的采样数为24个;0~20 cm土层土壤速效氮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主要由随机因素与结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40 cm、40~60 cm土层土壤速效氮具有弱空间相关性,主要是随机因素作用的结果;林区土壤速效氮的空间分布表现为0~ 20 cm土层中部含量相对较高,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片状和斑块状分布特点,土壤速效氮含量在20~ 40 cm土层由南至北依次呈现由高到低,空间范围内呈现出一致性的块状分布;土壤速效氮含量在40~ 60 cm在空间范围内,由西北至东南依次呈现由高到低的斜条状分布;此研究为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